第六篇 秦五尺道 盡攬霧凇云海黑頸鶴(0301--02)無為 第六篇 秦五尺道 盡攬霧凇云海黑頸鶴(0301--0302)<br>第17天(3月1日):昭通--大山包—鹽津<br>全天游覽大山包風景區(qū)(霧凇、云海、黑頸鶴)<div>昭通市的大山包海拔3100多米、方圓192平方公里,是被黑頸鶴選中的又一塊越冬棲息地。每年十月底黑頸鶴都會有從遙遠的青藏高原遷徙到云南越冬,待到次年四月離開。2003年大山包鄉(xiāng)晉升為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讓這個充滿著泥土味的地名漸成網(wǎng)紅。<br></div> 這是一塊沒有污染的、生態(tài)完美的凈土,也許以后可能成長為國家級地質(zhì)公園、國家5A級景區(qū)什么的,但都會讓黑頸鶴得到更好的保護。目前大山包景區(qū)有雞公山、仙人田、跳墩湖和大海子等4個景點,通過景區(qū)車關聯(lián)。最能代表大山包雄奇、險峻的是雞公山,因其形狀像雄雞頭而得名,這里絕壁千仞,雄偉壯觀,是觀云海、看日落理想之地。跳墩河和大海子兩水庫時??梢姵扇航Y隊的黑頸鶴。<br>中巴車在群山中行駛,海拔也乘機攀升,晨風中云霧繚繞,宛若仙境。還沒到大山包景區(qū),霧凇就越來越密集,遠看如冰天雪地、玉宇瓊花,近觀又冰清玉潔、晶瑩剔透。小金師傅有心早點進景區(qū),拗不過大家的狂熱,只好停車先拍霧凇。 天氣極冷,不僅草木和建筑物,且這個安全通道的頂棚上也結滿了近2公分厚的冰凌子。 入景區(qū)后,迫不及待的要去拜見黑頸鶴們的仙容,小金領著大家進入保護區(qū)的核心—地下拍攝通道,其時里面的每個小窗口都站滿了長槍短炮。呀這么近,連黑頸鶴羽毛上的冰凌都看清了?。ㄅ暮陬i鶴時間、地點、天氣、位置一個不能少)正好趕上了每天一次的投喂時間,只見這幫大鳥飯到嘴邊還在驕傲的顯擺,齊齊的昂著腦袋,跟著工作人員來回蹁躚!不過大霧越發(fā)濃烈,我們在一片白茫茫中將就著收工,登上景區(qū)車趕下個景點。 剛車行約20分鐘,太陽出來了,大家急吼吼的跳下車拍起路邊大草原上的霧凇。風過松枝叮當作響,霧凇條紛紛如紙片般落下,轉眼就消失干凈。突然想到此刻的黑頸鶴應有如何的倩影?在好脾氣的景區(qū)車師傅的支持下,又回去補拍。 走吧,走吧,吃飽了也得找點事干。 雙鶴同步走 一言不和就飛走! 別管我,煩著呢。 撿漏大軍。 還是小金有經(jīng)驗,讓大家抓緊去雞公山看云海。此時太陽已白晃晃的升到了頭頂,放眼藍天無一絲白云,我生怕與云海失之臂。但奇跡發(fā)生了,剛走到雞公山斷崖處,滿滿的云朵填滿了整條峽谷!腳下山谷中的河流、公路和小村子,隨云海起伏若隱若現(xiàn),亦真亦幻,恍恍然在天堂俯視人間。大山包果然神勇,用超爆的熱情款待我們這些遠方來客! 直到離開大山包時才想起填肚子,順手買了幾個烤雞蛋和土豆,味道不錯。 我們團的“謝霆鋒和王菲”。 又見黑頸鶴。 下午3:00多我們來到了跳墩河水庫,對面背陽坡地上有個小村子,被陽光和殘雪渲染成了一幅壯美的油畫,景觀車司機說這里還有一個很美的景點,但往返要步行10公里。不會吧,這可是3000多米的高原,況且今晚還得趕到鹽津縣城豆沙古鎮(zhèn),也罷,留個念想。 車抵鹽津豆沙關古鎮(zhèn)時,已是萬家燈火了。古鎮(zhèn)是步行街機動車禁止入內(nèi),我們在店主人的引導下走進了市民廣場,提著行李箱小心翼翼的走過了彎彎曲曲的人行坡道,入住了豆沙古鎮(zhèn)的老馬家客棧。<br>夜晚的古鎮(zhèn),籠上了一層薄薄的面紗,千百年的豆沙關傳說、馬幫腳夫、鹽津號子等歷史脈絡都藏到了沉沉的夜色中。 老馬家客棧。 <br>第18天(3月2日):鹽津 --巧家<br>景點:豆沙古鎮(zhèn)、僰人懸棺、五尺道、唐袁滋碑亭<br>上午游古鎮(zhèn)。首先來到豆沙關景區(qū)。園區(qū)面積不大,但架不住2200多年的歷史沉淀。展現(xiàn)在眼前的是,被關河水一劈為二的千仞絕壁,宛如一道巨大的石門,鎖住了秦漢以來中原通往云南的重要通道。西岸巖壁上刻有“滇南樞紐”、“其險也若此”等大字,被譽為“滇南第一關”。<br> 一條僰人道(五尺道),從先秦的崇山峻嶺走來,走過了2300多年的世事盛衰、風云滌蕩。不見了鹽商馬幫揮汗蜿蜒,販夫走卒負重登攀,也沒了諸葛亮班師成都的旌旗獵獵,只留下唐袁滋題名摩崖、關樓和青石上道上一個個深深的馬蹄深痕,以及不解之謎的僰人懸棺。走在這歷史的古跡上,突然感悟千年五尺道承載的正是一種博大精深的文化。 關樓是五尺道上的重要關隘,是冷兵氣時代“鎖鑰南滇,扼守西蜀”防御性的利器。登上昔日關樓,滇南交通樞紐日新月異、盡收眼底,從關河水道、五尺道、到改變空間和時間概念的213國道、內(nèi)昆鐵路和高速鐵路,幾乎并行通過隘口,卻是沿著2300多年歷史的五尺道走得更快更遠。<br> 發(fā)現(xiàn)許多村民匆匆來往,據(jù)說這僅存的350米五尺道,依然是他們外出購物的最近之路。 那個著名的唐代袁滋題記摩崖石刻,現(xiàn)建有唐碑亭,坐落在道西岸的巖壁上。唐貞元十年(794),御史中丞袁滋奉命赴滇,冊異牟尋為南詔,途經(jīng)石門關,為紀其行,特摩崖題紀。摩崖記載的史實,是 "民族友好的標志",又作 "維國家之統(tǒng),定疆域之界,鑒民族之睦,補唐書之缺,正在籍之誤,增袁書之跡",是研究唐史和南詔史的重要文物。 五尺道的西北巖壁上有個小小的觀音廟,以便馬幫行者求得觀音菩薩大慈大悲護佑,是五尺道上往來過客的精神家園。<br> 五尺道東巖石壁上有一個“僰人懸棺”。據(jù)資料記載,僰人是已消失的民族。最早僰人是夏朝的移民,因周武王封其首領為僰侯,建僰侯國。北宋和明朝二度起義被征討,消失在川云貴等地。500多年來只有那些峭壁上高高的懸棺,讓后人猜想。<br> 自秦漢以來,豆沙古鎮(zhèn)筑五尺道而興,因關隘而強,到了清朝沿街都是驛館客棧、茶肆酒樓、飲食店鋪,馬來人往,十分熱鬧。如今的古鎮(zhèn),正依托著千年的商運,進入了新的發(fā)展期。 下午到鹽津縣城拍吊腳樓。鹽津縣因產(chǎn)井鹽而得名,縣城坐落在鹽井鎮(zhèn),近期因航拍視頻“最狹窄的縣城”而網(wǎng)紅,其實鹽津很苦??h城是典型的"兩山夾一河"地形,關河兩岸是連綿起伏的山巒,陡峭而狹窄的河岸上擠滿了依山而建“吊腳樓”,加至又是地質(zhì)災害高發(fā)區(qū),洪水地震泥石流頻發(fā),20分鐘走過了鹽津僅有的一條街、一座橋,顯得十分寒酸。<br><br> 我們團“大春和喜兒”的故事。 宿巧家凱天酒店。<div>(第六篇終)<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