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爸爸在駐空軍本溪航材第73倉庫的軍營歲月里綠色蔬菜 <p class="ql-block">《那年,爸爸在駐空軍本溪航材第73倉庫的軍營歲月里》</p><p class="ql-block"> 作者:姜春艷</p><p class="ql-block">——原空軍烏魯木齊東溝場站副政委姜行舟女兒</p><p class="ql-block"> 2019年盛夏六月的一天,按著九十六歲老爸爸的《回望歷史,再走沿途從軍路》的宿愿,繼去年的紅色之旅第一站——駐丹東鳳城一面山九三一一三部隊軍需第一倉庫之后,這次,我們又踏上了爸爸的紅色之旅第二站——本溪市溪湖區(qū)石橋子響山村的空軍航材第73倉庫的征程。</p> 一路上,我們的自駕車在導航的引領(lǐng)下,按照事先制定的行程路線,首先來到了本溪市溪湖區(qū)的石橋子鎮(zhèn)的石橋子火車站。<br> 望著眼前這個闊別六十多年前的熟悉的小車站,爸爸心潮起伏,他目不轉(zhuǎn)睛的神情,仿佛把他又帶回到了六十多年前在軍營又戰(zhàn)斗又開荒的崢嶸歲月。<br> 1958年,是爸爸軍旅生涯的第十二個年頭,他在本溪石橋子響山七十三軍械倉庫任第二協(xié)理員,我們一家人就住在部隊營房的后山坡旁邊的響山子村張家溝的家屬院。爸爸為了執(zhí)行上級軍委后勤部的任務,經(jīng)常奔波往返于沈陽和本溪石橋子之間。<br> 曾經(jīng)的小車站,留下了當年爸爸數(shù)不清的足跡!車站不大,卻還是那么清潔寧靜。二層小樓,候車室,檢票口的鐵門,似乎都原封未動的保留著當年的模樣。就連鐵道邊的小木頭站牌都是原來的樣式。只是站前的小二樓的窗框把原來的木制方塊框換成了今天的鋁合金材質(zhì),外墻漆面粉刷了一層深駝色的漆面。據(jù)當?shù)氐囊晃焕洗鬆斀榻B,這個石橋子車站,是民國時期1907年建的,政府為了讓后人們不忘過去,記住歷史,重溫當年特意保留下來的原址原貌。<br> 是啊,這個曾經(jīng)久遠的石橋子火車站,記載著它漫漫長夜的歷史和如歌歲月的變遷,同時,它還向人們展示著不同時代不同的建筑風貌和風土人情。<br> 從本溪石橋子火車站出來,汽車在蜿蜒起伏的山間小路上盤旋地行駛著,坐在車上,一掠而去的河流,山川,村寨讓人目不暇接,感到有一種山河壯麗,風景這邊獨好的愜意。因為地點有些偏僻,導航地圖上有的地名顯示不出來,我們就時而停下,找附近的村民打聽地址路線。幾經(jīng)輾轉(zhuǎn),我們終于來到了石橋子響山子村張家溝的一座山腳下,這里就是爸爸當年所在的部隊——空軍本溪航材第七十三倉庫。<br> 在部隊的大門外,當站崗的警衛(wèi)戰(zhàn)士聽說我們的來意之后,經(jīng)請示部隊首長,他們竟然在史料館的檔案里查找到了爸爸的名字,還派了一輛吉普車專門把我們接到部隊大院,并派了一位警衛(wèi)干事小郭安排我們參觀了位于部隊營區(qū)二樓的空軍本溪航材倉庫庫史館,在史館的墻上,令我們沒有想到的是,爸爸當年還有很多他熟悉的戰(zhàn)友們的照片還陳列在這里的墻上,他們的名字,任職,年月,一一清晰可見。爸爸的照片下面注明著他的名字和年月:1958年-1961年,照片的右側(cè)寫著:第二任協(xié)理員,那年,爸爸剛34歲。<br> 六十多年過去了!望著當年戰(zhàn)友們的音容笑貌,爸爸的眼前仿佛浮現(xiàn)出六十年前在軍營里與來自五湖四海的指戰(zhàn)員們練兵比武,開荒戰(zhàn)斗的崢嶸歲月,眼里激動的淚花不禁奪眶而出。<br><br>歲月匆匆,長夜漫漫,想不到六十多年前的照片如今還在這里保存著!而且陳列的這張老照片是34歲那年英俊的爸爸,第一眼看到時我和家人都有點沒認出來,當我們把照片拿給爸爸看時,爸爸激動的哭了,爸爸說他也沒有想到這里還保留著自己六十多年前的這張照片。要是看不到,也早就想不起來了。如果今天不來這里,我們可能也永遠無從看到。真是一個意外的收貨,令人感動!后來,我們經(jīng)請示部隊領(lǐng)導同意后,用手機把這張珍貴的照片拍了下來。<br> 從庫史館出來,吉普車又帶著我們來到了爸爸當年作戰(zhàn)工作的營區(qū)舊址,那熟悉的操練廣場,整齊劃一的一排排倉庫營房。爸爸指著不遠處那兩棟二層和三層的家屬院樓和后面小山坡的方向告訴我們,這兩棟樓的后面的山坡上有一片花生地,當年他就和媽媽帶著年幼的我和哥哥在那塊地里種花生,每年都能收一麻袋多呢!爸爸說那些年,媽媽有時間就去山上采榛子,撿蘑菇,揪榆樹錢,媽媽用榆樹錢餡包的包子吃著可香了!<br> 我拿著手機邊聽邊用心地記錄者眼前這激動人心的場景,畫面,故事。<br> 分享著爸爸舊地重游感慨萬千的喜悅和快樂!郭干事告訴我們,這里的家屬區(qū),操場,營房多年都沒有改建,一直保留著原址原貌,只是有破損的墻面,磚角和窗口給簡單的進行了修補更換。就是為了讓后入記住,永遠保持和不忘革命軍人艱苦樸素的光榮本色和優(yōu)良傳統(tǒng)。<br> 午間了,首長非常熱情地安排我們與部隊指戰(zhàn)員們在營區(qū)的食堂共進了午餐,吃的是連湯帶水的雞蛋面條。郭干事說:這是首長交給我一定要完成的任務,讓老首長一家人再重溫品味一下當年的軍營戰(zhàn)士灶的飯菜,感受一頓曾經(jīng)的炊事班飯?zhí)玫奈兜?。回憶一次曾?jīng)的軍旅人生。餐桌上,感慨萬千的爸爸望著身穿迷彩服的一桌桌生龍活虎,血氣方剛的戰(zhàn)士們,激動的眼里含著感恩的淚花,此情此景,仿佛再次把他帶回到自己當年曾經(jīng)的軍營歲月。<br> 這一天的經(jīng)歷再次令爸爸和我們難以忘懷……<br> 清明時節(jié),謹以此文緬懷我親愛的爸爸離開我們一周年 作者:姜春艷<br> 姜春艷(右)與劉晶 朗讀、制作:<br>綠色蔬菜(劉晶),遼寧省散文學會會員,沈陽市和平區(qū)作家協(xié)會會員。散文發(fā)表于《沈陽廣播電視報》《幸福老人報》,多見于《沈陽晚報》;散文和詩歌發(fā)表于《***知青》,現(xiàn)受聘《中國知青專刊》編輯。喜歡誦讀、聲樂、樂器。崇尚:天道酬勤、學無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