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課堂第三講:為何而學習易 孩子,從幼兒園開始,你們就踏上了學習的旅途。時至今日,你們明白為何而學習嗎?有些同學是為了考上重點高中、名牌大學,將來找個好工作而學習,有些同學是因為父母、老師鞭策而學習,有些同學是因為不甘人后而學習,有些同學是因為喜歡某門課程、某項技藝而學習,等等。這些都是常見的答案,都有一定道理,但爸爸希望你們的答案不止于此,希望你們有更清醒的認識、更高遠的追求、更強烈的動機。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為此生之幸福而學習</div> 自古以來,學習就是個人上進的主要途徑。<br> 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早期,知識被奴隸主和封建貴族壟斷,底層百姓沒有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世世代代愚昧下去,世世代代被奴役??鬃犹岢觥坝薪虩o類”,在當時是極為開明和先進的。一個社會如果沒有上進通道,統(tǒng)治階層和被統(tǒng)治階層長期固化,就沒有生機與活力,遲早會被絕望的底層百姓顛覆。陳勝吳廣造反時那句流傳千古的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吼出了歷朝歷代上進無門的底層百姓的心聲。中國自古是官本位社會,官員選拔制度的公平公開程度,直接決定著上進通道是否暢通,階層固化是否嚴重,底層百姓有無活力。自漢朝以來,官員選拔制度大體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漢朝實行自上而下的“征辟制”和自下而上的“察舉制”,選拔官員以地方推薦為主。但有幾個地方官能高風亮節(jié)推薦別人家的孩子?多數(shù)還不是以推薦親近子弟為主!于是逐漸形成了一批世代為官、累世公卿的豪門大族。東漢末年桓帝、靈帝時的童謠:“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敝S刺的就是“察舉制”推薦出來的“人才”。三國時期,魏國的曹丕開始推行“九品中正制”,把人才按照家世、行狀(品行才干)分為九品,設置“中正官”負責人才品級評定。這一制度解決了當時官吏選拔沒有標準的問題,成為魏晉南北朝約四百年間的主要選官制度。起初主要依據(jù)品行才干評定品級,家世只作參考。但晉朝以后,完全以家世來評定品級,這一制度徹底淪為門閥士族壟斷官位的工具,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隋朝雖然短暫,但任性的隋煬帝干了兩件“禍在當朝、利在千秋”的大事。一是鑿通了京杭大運河;二是開設“進士科”,普遍認為這是我國科舉制的開端。科舉制將官員選拔方式從官員推薦改為考試,這是封建時代所能采取的最為公平的人才選拔方式。這一制度打破了門閥世家對官位的壟斷,打通了中下層百姓上進的通道,使得平民子弟也有機會通過努力讀書當官入仕。與西歐封建時代實行的貴族世襲制相比,中國的科舉制更為公平、先進。西歐的封建時代只有短短約400年時間,而中國的封建時代歷經(jīng)2000多年,顯示出超強的穩(wěn)定性,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通過科舉制,源源不斷把中下層優(yōu)秀人才吸納到統(tǒng)治階層,有效緩和了階級矛盾。通過讀書就可以成為人上人,誰還愿意冒著掉腦袋的風險造反?據(jù)《唐摭言》記載,唐太宗有一次視察御史府,看到新錄取的進士魚貫而出,得意地說:“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北彼螌嵭谐缥囊治湔?,尤為重視科舉取士。宋真宗親自寫了一首《勸學詩》:“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jīng)勤向窗前讀。”這首詩赤裸裸地用良田、豪宅、車馬、美女誘惑世人讀書,雖然俗氣,但正對俗人胃口,世間又有幾人不是俗人?北宋汪洙等人合著的《神童詩》開篇寫道:“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痹谶@樣的價值導向下,“耕讀傳家”、“學而優(yōu)則仕”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傳統(tǒng),一代又一代華夏英才通過科舉走上歷史舞臺。但科舉制也有弊端,比如,考試內容重文學輕實務,造就了文學藝術的異常繁榮,影響了工商業(yè)與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明清兩朝的考試文體“八股文”,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嚴格規(guī)范,不允許考生自由發(fā)揮,嚴重束縛了讀書人的思想。1905年,清王朝廢止了延續(xù)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開始建立新式學堂。六年后,清王朝也壽終正寢。<br> 民國時期,近現(xiàn)代教育在戰(zhàn)亂中艱難發(fā)展,讀書的出路多元化,不再局限于從政。在亂世之中,讀書依然是個人上進的主要途徑,各行各業(yè)都只有文化程度較高的人方能出人頭地。哪怕是從軍也需要文化,北洋軍閥和國民黨、共產(chǎn)黨很多將領都是從保定軍校、黃埔軍校及東北、天津、云南三大講武堂出身。<br> 新中國成立以后,讀書仍然是個人上進的主要途徑。在計劃經(jīng)濟體制下,大中專院校通過考試統(tǒng)一招生,國家對畢業(yè)生統(tǒng)一分配工作。特別是在城鄉(xiāng)二元經(jīng)濟結構下,城鄉(xiāng)壁壘森嚴,戶籍、身份固化。農(nóng)家子弟要想擺脫農(nóng)民身份,擺脫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困苦生活,只有兩條路可以選:一是當兵,提干轉業(yè)后由國家統(tǒng)一安置;二是讀書,考上大中專院校后由國家統(tǒng)一分配工作。爸爸少年時代,鄰家孩子大都初中畢業(yè)就出去打工賺錢了,只有嗲嗲、娭毑在家庭經(jīng)濟極其窘迫的情況下,仍然竭盡全力支持爸爸、叔叔繼續(xù)讀書,就是希望我們通過讀書改變個人命運、家庭命運!嗲嗲經(jīng)常講:“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蹦莻€年代農(nóng)民靠天吃飯,到了旱季,村民們經(jīng)常為了水田灌溉用水而爭吵甚至打架。娭毑多次說:“讓你們讀書,就是不想讓你們長大后,為了田里那點水爭來爭去!”考大學就像一根無形的鞭子,鞭策著爸爸勤奮讀書。幸運的是,爸爸最終考上了大學。不幸的是,就在爸爸畢業(yè)那一年,國家取消了大學畢業(yè)生包分配制度,在城市沒有根基、沒有關系的爸爸得靠自己找工作了。而又幸運的是,爸爸遇到了貴人,進了一個公認的好單位。然后,爸爸在西安成家立業(yè),才有了你,有了你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br> 爸爸上大學的時候,大學還是精英教育,錄取規(guī)模小、比例低,考大學難而就業(yè)不難。自1999年高校開始擴招后,錄取比例大幅提升,考上大學不難了,但考上名牌大學依然很難,且就業(yè)競爭日趨激烈,學歷貶值的問題日益突出。非985、211高校的本科文憑已經(jīng)不值錢了,很多本科畢業(yè)生找不到滿意的工作,就繼續(xù)攻讀研究生。隨后研究生也大規(guī)模擴招,研究生文憑也在貶值,有些傲嬌的單位只招收985、211高校的研究生。到了你們這一代,面臨的形勢就是,一方面,大學生多如牛毛,非名校畢業(yè)生很難找到滿意的工作;另一方面,技能型人才十分缺乏,很多企業(yè)很難招聘到合用的技術工人。近幾年,國家為了解決人力資源供給的結構性矛盾,著力發(fā)展職業(yè)技術教育。改革中考制度,將普通高中與職業(yè)高中招生比例調整為1∶1,只有一半學生能考上普通高中,另一半學生分流到職業(yè)高中??疾簧掀胀ǜ咧?,意味著將失去考大學的機會。這一政策使得中考的競爭烈度急劇上升,甚至超過高考。為了應對競爭,學校加重了學生的作業(yè)負擔,家長常年給學生加報校外輔導班,使得學生不堪重負,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國家又出臺了教育“雙減”政策,即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但在中高考競爭壓力沒有減輕的情況下,學校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減輕了,而家長的負擔卻加重了。以前家長把孩子交給學校和校外培訓機構,只負責掏錢就行了,現(xiàn)在只能親自上陣督促、輔導功課了。而且,教育部還禁止公辦中學招收復讀生。對于沒有條件進入私立學校復讀的孩子來講,中考、高考將只有一次機會,競爭壓力進一步加大。<br> 從國家的角度來講,這樣改革有利于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全局。但從個人和家庭的角度來講,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想考上大學后成為人上人,不愿意讀完職高、技校后當技術工人。那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也接受不了自家孩子只能當技術工人的命運。爸爸算是比較開明的,不歧視技術工人,但內心也不愿意你淪為社會底層,也希望你能夠考上一個好高中,考上一個好大學,在學習的道路上走得越遠越好!將來在更高的平臺實現(xiàn)更大的人生價值。<br> 隨著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到來,知識越來越重要。奴隸社會以奴隸為財富之本,誰擁有大量奴隸就擁有一切;封建社會以土地為財富之本,誰擁有大量土地就擁有一切;資本主義社會以資本為財富之本,誰擁有大量資本就擁有一切;未來社會可能是知本主義社會,以知識為財富之本,資本將不再稀缺,而知識將成為最重要的本錢。就如好萊塢科幻電影中所描繪的那樣,未來的人類社會被某些高科技公司所控制,未來的高科技公司以實驗室為中樞,以科學家及其團隊為核心??茖W家將成為企業(yè)的靈魂人物、社會的頂層人物。<br> 當年爸爸通過努力學習,從農(nóng)村來到城市,從底層走向中產(chǎn)階層。爸爸希望你通過努力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層次,經(jīng)歷更壯闊的人生,看到更遙遠的風景,享受更美好的生活。<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為中華之復興而學習</div> 自古以來,中華的讀書人都有著濃厚的家國情懷。四書五經(jīng)之首《大學》系統(tǒng)闡明了儒家的追求“三綱八目”,其中“八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睹献印纷髁诉M一步說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意思就是說,落魄的時候就修身養(yǎng)性,得志的時候就造福天下。一代又一代儒家士子懷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寒窗苦讀、入仕為官、建功立業(yè)、青史留名。北宋理學家、關學創(chuàng)始人張載留下了著名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爸爸的理解就是:為天地立下仁義之心,為百姓立下修身立命之道,為往昔圣人傳承道統(tǒng)學問,為后世子孫開創(chuàng)太平盛世。這四句話闡明了儒家士子的終極使命,展現(xiàn)了儒家宗師的恢弘胸襟、豪邁氣概、遠大抱負和責任擔當,令后世無數(shù)讀書人心潮澎湃、奉為圭臬。<br> 中國是唯一延續(xù)至今的文明古國,人口規(guī)模和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水平在古代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尤其是漢、唐、宋、明等大一統(tǒng)時期,經(jīng)濟文化繁榮程度遠超同時期的世界各國。但明清以來,中國的封建專制走向極端、趨于沒落。受重義輕利、重倫理道德輕奇技淫巧的儒家傳統(tǒng)文化和重農(nóng)抑商、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資本主義已經(jīng)萌芽但遲遲未能開花結果,科學技術發(fā)展遲緩。到了清朝中后期,中國已經(jīng)淪落為大而不強的老朽帝國。而同時期的歐洲列國卻逐步走出黑暗的中世紀,通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工業(yè)革命,迅速崛起為工業(yè)和貿易強國,進入殖民擴張時期。自1840年英國發(fā)起鴉片戰(zhàn)爭,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其他西方列強蜂擁而入,掀起了瓜分中國狂潮。明治維新后發(fā)展起來的日本也趁火打劫。中國遭受了百年戰(zhàn)亂、百年凌辱。面對亡國滅種的危機,一代又一代讀書人自覺肩負起了救亡圖存的歷史使命。1911年,沈陽東關模范小學的校長在課堂上問同學們:“你們?yōu)槭裁匆x書?”時年14歲的周恩來回答:“為中華之崛起!”這句話說出了那個年代很多有志之士的心聲。大批青年學生遠赴歐洲、美國和近鄰日本,學習先進科技文化知識,探索教育救國、科技救國、實業(yè)救國、維新變法、革命造反等救國之路??谷諔?zhàn)爭時期,由遷往云南昆明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組成的西南聯(lián)合大學,匯聚了300多名中國各領域的泰山北斗,在艱苦卓絕的環(huán)境下,產(chǎn)生了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培養(yǎng)出了大批蜚聲中外的棟梁之才,包括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元勛、170多位兩院院士,創(chuàng)造了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跡。<br> 新中國成立初期,面臨一窮二白、百廢待興、人才稀缺的局面,國家號召海外留學生歸國參加新中國建設。據(jù)統(tǒng)計,1950年在歐美日留學或講學的中國人有5541人。七年間,2290人懷著拳拳報國之心,放棄國外的優(yōu)厚待遇,回歸祖國懷抱,其中包括錢學森、鄧稼先、李四光、華羅庚等著名科學家。23位“兩彈一星”元勛中,21位是歸國留學生或歸國華僑。這些科學家隱姓埋名、甘于寂寞,自力更生、發(fā)憤圖強,用較少的投入和較短的時間,突破了原子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wèi)星等尖端技術,使得中國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后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擁有了不懼任何霸權國家的底氣。<br> 新中國成立70余年來,中華民族大踏步走上復興之路。1950年,中國GDP(國內生產(chǎn)總值)排全球第21位,此后一路追趕超越。2000年超過意大利,2005年超過法國,2006年超過英國,2007年超過德國,2010年超過日本,此后10年穩(wěn)居世界第二,并不斷縮小與美國的差距。2010年,中國GDP達到美國的40.6%,2015年達到60.6%。二戰(zhàn)以來,經(jīng)濟規(guī)模達到美國三分之二的國家先后有三個:前蘇聯(lián)、日本和中國。美國為了捍衛(wèi)世界老大的位置,不擇手段打壓“老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通過軍備競賽,拖垮了前蘇聯(lián);通過金融手段和貿易戰(zhàn),遏制了日本。如今美國又把矛頭對準了中國。2017年特朗普政府上任后,全方位遏制中國發(fā)展,發(fā)起對華貿易戰(zhàn),煽動中國周邊國家對抗中國,聯(lián)合盟友打壓華為等高新技術企業(yè),對中國留美學生設置障礙,等等。但中國與前蘇聯(lián)、日本不同,中國已連續(xù)11年穩(wěn)居世界第一制造業(yè)大國,有著最為齊全的產(chǎn)業(yè)門類、最大的消費市場,中國與世界各主要經(jīng)濟體之間的經(jīng)貿往來密切,中美經(jīng)濟的相互依存度也很高,不是美國能夠輕易壓垮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fā)后,中國的政治體制在應對疫情方面也具有西方國家不可企及的優(yōu)勢,在全球率先控制住疫情蔓延,率先復工復產(chǎn),成為全球唯一實現(xiàn)經(jīng)濟正增長的主要經(jīng)濟體,經(jīng)濟總量達到美國的70.4%,中美經(jīng)濟差距進一步縮小。2021年拜登政府上任后,延續(xù)了特朗普時期的反華政策,中美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科技等各領域的競爭與博弈仍在繼續(xù)。<br> 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我們將長期面臨著各種競爭與博弈。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表面上是政治、經(jīng)濟、軍事領域的競爭,背后是教育與科技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支撐美國霸權的,表面上是作為全球結算貨幣的美元和全球第一的軍事實力,背后是全球第一的教育與科技實力。據(jù)最新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世界排名前10名的著名大學中,美國有8所上榜。世界排名前200名的大學中,美國有57所上榜。中國頂尖的北大、清華,首次進入前20強,并列排名第16位。在教育與科技實力方面,中國與美國還有非常大的差距,還有很長的路要走。<br> 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少年強則國強。你們這一代少年學生的歷史使命,就是為中華之復興而學習,努力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將來從前輩手中接過接力棒,成為民族復興的主力軍。<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為人類之進步而學習</div> 人類天生就是萬物之靈長、地球之主宰嗎?不是!人類的祖先沒有龐大的體型,沒有鋒利的爪牙,沒有堅韌的外殼,力量、速度都不及猛獸,并非天生就站在食物鏈的頂端。人類經(jīng)歷了漫長的自然進化與學習進步的過程,才在地球的物種競爭中勝出,成為地球之主宰。<br> 由于考古發(fā)現(xiàn)的遺跡有限,關于人類進化的歷史眾說紛紜。主流的觀點是,約6500萬年前,一顆巨大的隕石撞擊地球,導致地球上三分之二的動物物種滅絕,爬行動物的黃金時代結束,哺乳類動物的黃金時代開啟。約1200萬年前,地殼運動使得非洲東部形成一條大裂谷。大裂谷以東的森林消失,稀樹大草原出現(xiàn)。約800萬-500萬年前,一部分猿類逐步適應了新環(huán)境,進化為南方古猿。他們習慣了樹上棲息、雙足行走,被稱為“正在形成中的人”。約250萬-150萬年前,由于氣候變化,稀樹大草原逐漸變成灌木大草原。南方古猿的一支進化為早期猿人——“能人”(Homohabilis)。他們習慣了地面生活、雙足行走,能夠制造簡單的工具,成為“完全形成的人”。約200萬年-20萬年前,晚期猿人——直立人(Homoerectus)出現(xiàn)。他們懂得使用火,能夠制造較為復雜的工具,開始使用簡單的語言與符號。約100萬年前,冰河時期來臨。部分直立人走出非洲,向歐洲和亞洲遷徙。約25萬-3萬年前,非洲出現(xiàn)早期智人(Homosapiens),又被稱為“古人”。其腦容量比猿人更大,能夠制造更為高級的工具。隨著非洲生存環(huán)境日益惡劣,部分早期智人也走出非洲,向歐洲和亞洲遷徙。約5萬-1萬年前,非洲出現(xiàn)晚期智人,又被稱為“新人”。他們的外形特征與現(xiàn)代人相差無幾,能夠人工取火、繪制巖畫。部分晚期智人向歐洲、亞洲、澳洲、美洲遷徙,并在生存競爭中淘汰了直立人、早期智人遷徙到歐亞大陸的后裔,成為現(xiàn)代人的祖先。約1萬多年前,人類學會了磨制石器,進入新石器時代。約6000多年前,人類發(fā)明了文字。自從有了文字,知識的傳播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障礙,可以代代傳承、代代積累,人類發(fā)展進步的速度越來越快。短短幾千年,人類經(jīng)歷了漁獵文明、農(nóng)牧文明、工商文明,開創(chuàng)了蒸汽時代、電氣時代、信息時代。如今,人類已經(jīng)擁有了古代神話中神仙才擁有的移山填海、飛天遁地的能力,人類的足跡已經(jīng)踏上月球,人類的探測器已經(jīng)著陸火星。人類已經(jīng)成為地球其他物種不可企及的主宰。<br> 人類將永遠是地球的主宰嗎?未必!好萊塢先后拍攝了五部《人猿星球》系列電影,電影改編自法國作家皮埃爾?布爾1963年創(chuàng)作的同名科幻小說。小說和電影講述了人類探險家來到猿猴統(tǒng)治的星球的故事。三位人類探險家從地球出發(fā),前往一顆行星。他們發(fā)現(xiàn),在這顆星球上,猿猴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智慧物種,而人類的處境如同野獸。一位探險家被猿猴殺死,一位被當?shù)厝祟愅?,另外一位通過努力,取得了個別猿猴的信任與友誼,找到了猿猴進化、人類退化的秘密。最后,他帶著在當?shù)亟Y識的妻子和生下的孩子,歷經(jīng)千辛萬苦回到地球,卻發(fā)現(xiàn)地球也變成了一個猿猴統(tǒng)治的星球。在地球46億年的歷史中,人類歷史如果從早期猿人算起,不過200萬年左右。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文明史,不過幾千年。在人類進化并統(tǒng)治地球之前,有沒有其他智慧種族存在過?這個問題迄今沒有答案。人類未來會不會因為類似6500萬年前發(fā)生的隕石撞地球那樣的天災,或因核戰(zhàn)爭那樣的人禍而趨于滅絕?2009年上映的好萊塢電影《末日危途》、2019年上映的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就演繹了這兩種情形。在浩瀚的星空中,還有沒有其他宜居的星球?有沒有其他智慧物種?有沒有比人類更先進的文明?當人類與外星智慧物種遭遇,將會爆發(fā)生死之戰(zhàn)嗎?一切皆有可能!《星河戰(zhàn)隊》《環(huán)太平洋》《獨立日》《異形》等數(shù)十部電影演繹了各種各樣外星人入侵的故事。中國當代作家劉慈欣創(chuàng)作的科幻小說《三體》,講述了地球人類文明與外星三體文明碰撞、較量的故事。書中提出了宇宙文明間的黑暗森林法則:任何暴露自己位置的文明都將很快被消滅。故事的結局是,整個太陽系遭遇更高級文明的降維打擊,被壓縮為二維平面,人類文明被毀滅。知名網(wǎng)絡寫手煙雨江南撰寫的科幻小說《楚君歸》,虛構了未來人類征戰(zhàn)星辰大海的故事。小說把人類歷史劃分為母星時代和星際大航海時代。登上月球,不過是人類走出地球的第一步。人類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是星辰大海。那里蘊藏著無限的機遇,也潛伏著莫名的危險。<br> 面向未來,人類唯有不斷學習探索、不斷發(fā)明創(chuàng)造、不斷進化進步,才能應對各種生存危機,才能文明永續(xù)! <br> 總之,競爭無處不在!一個人唯有學習,才能在人與人的競爭中勝出;一個國家唯有學習,才能在國際競爭中勝出;一個種族唯有學習,才能在種族競爭中勝出。我們當為個人之幸福而學習,為中華之復興而學習,為人類之進步而學習!<br> 人類學習爸爸地球中國讀書競爭考上萬年前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