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茶文化一陸龜蒙詠茶詩欣賞言者真康 <p class="ql-block">陸龜蒙(不詳-公元881年),字魯望,號天隨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江蘇蘇州人。唐代農(nóng)學(xué)家、文學(xué)家、道家學(xué)者、詩人,詩詞成就與皮日休齊名,世稱"皮陸"。曾任湖州、蘇州刺史幕僚,后隱居江蘇蘇州甪直鎮(zhèn)。</p><p class="ql-block">晚唐文學(xué)家陸龜蒙隱居蘇州,作下的一組詠茶詩集,全集包括茶塢、茶人、茶筍、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甌、煮茶十首,這組詩詞以詩人的靈感和豐富的詞藻,系統(tǒng)形象地描繪了唐代茶事的十幅精美畫卷。研究唐代茶文化,您可以從賞析《茶具十詠》中感悟。</p> <p class="ql-block">30 多歲的陸龜蒙回到故鄉(xiāng)松江甫里 ( 今江蘇蘇州吳中區(qū)甪直鎮(zhèn) ) ,開始了他的"動森"生活。陸龜蒙隱居的地方有大片的蘆葦和蒿草。他不喜歡騎馬出游,而是喜歡坐船。坐上那種有船篷的船,特別有"江湖散人"的調(diào)調(diào)。他的船上總愛帶一捆書,還有煮茶的茶灶。在晃晃悠悠的小船上,一邊品茶、一邊看書,文房四寶也必不可少,興致來了,可以隨時寫詩作文,</p><p class="ql-block">陸龜蒙十分喜愛茶,在浙江湖州的顧渚山下置有茶園一處,曾親自進行茶葉生產(chǎn)實踐和經(jīng)營。通過對種茶、制茶、品茶、評茶、茶史文獻等諸多親身研究,寫下詠茶詩,日積月累,終于編成《品第書》,即陸龜蒙版的《茶書》,可惜今已不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唐代已形成農(nóng)業(yè)種茶產(chǎn)業(yè),茶塢描述茶園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及規(guī)模。茶園處深山谷地,去茶園的路曲折回轉(zhuǎn)、盤旋繚繞,詩中對茶園的方位和地理優(yōu)勢作了記錄。 </span></p><p class="ql-block">種茶的地方在曲折回轉(zhuǎn)的隱蔽之處,在野外行走時多回環(huán)繚繞。向陽的茶樹生長的會比較密稠,而背陰水溝處則相對疏稀一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唐代已形成專業(yè)隊伍謂茶人隊伍。歌頌種茶人的天賦聰慧.勤勞樸素和尋好茶不辭辛勞。</p><p class="ql-block">天資聰明的茶人能識別名貴的茶葉,其茶具有自然樸素的品質(zhì)特點。悠閑的時候來到了背面的山下,沒曾想到馬上就要下雨了。茶人在雨后又出去找尋好茶了,路上道路崎嶇、水氣盤旋。只能等到報春鳥,來告訴他哪里有好茶了。</p> <p class="ql-block">唐代茶業(yè)已十分發(fā)達.,采茶已分明前雨前區(qū)分。茶樹發(fā)新芽,類似雨后春筍,美其名曰茶筍,清明前是種茶收獲的關(guān)鍵時期, 明前茶葉受害蟲侵擾少,芽葉細嫩,色澤翠綠,是茶中佳品。</p><p class="ql-block">此處天地孕育的和氣很深厚,時下長出的茶芽很短。輕淡的霧氣逐漸匯聚成了茶芽的精華,鮮嫩的茶芽剛長出一個個獨芽。云氣之中的曙光剛照射過來,便想看到夕陽的溫暖了。美麗的景象當(dāng)然很難相逢,就像我傾盡茶筐也不會采滿茶葉一樣。</p> <p class="ql-block">唐代為茶葉營銷已有運載工具.,用竹子做成,類似櫥箱.,方便茶葉儲存的工具,從而又帶動了一個竹子加工行業(yè)。</p><p class="ql-block">這是首描寫茶籝制作過程的詩句?!安杌k”是箱籠一類器具。是一種竹制、編織有斜紋的茶具。茶籝在茶圣陸羽的《茶經(jīng)》也有記載,在后來的宋、明、清的茶史資料中也都有相關(guān)記載。隨著時代的變化,茶籝這種攜帶方便的器具,逐漸演變?yōu)橐环N特色的茶具,受到茶人們的喜愛。</p> <p class="ql-block">唐代盛行茶舍.,一般指與茶有關(guān)的房舍。包含四種意思,1.唐代采造貢茶處,2制茶房舍,3.亦稱“茗舍”,烹茶供客之所,4茶人居住的小茅屋,成為社會風(fēng)俗的縮影。茶舍常常作為旅途停留的歇腳之處,作為文人墨客烹茶集會場所,作為人民大眾生活之地,而進入詩人視野。</p> <p class="ql-block">唐代流行烹茶的小爐灶?!缎绿茣る[逸傳·陸龜蒙》:“不乘馬,升舟設(shè)篷席,齎束書、茶灶、筆牀、釣具往來?!?lt;/p><p class="ql-block">茶灶以燒紙瓦器的工藝制作,茶灶下面是一個高一尺五的灶臺,茶灶本身高九寸,長為一尺五,寬一尺,在茶灶變刻有詠茶的詩詞。茶灶下面又兩個火門,灶面上有兩個灶口,可以放置茶瓶。在茶灶前擺放一塊大石頭,方便飲茶者就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唐代成熟的制茶技術(shù)是焙茶。焙茶是為了再次清除茶葉中的水分,以便更好地保藏貯存。這是廒采用寓貯于焙、既貯又培的科學(xué)制茶方法。陸羽在《茶經(jīng)》中曾談到唐代烘焙茶葉的工具叫“育”,“以木制之,以竹編之,以紙糊之”。中間還有一層隔板,上面有蓋,一側(cè)開門。焙茶時,將“育”放于“床”(即木板架)上,將茶放在中間的隔板上,下面一層即放貯火器“貯糠煨火,烘烤潮氣”,遇黃梅季節(jié)甚而“焚之以火”。焙茶必用文火煨,使茶餅常溫,這樣水分逐漸蒸發(fā)而茶葉的色、香、味俱在。</p> <p class="ql-block">唐代流行烹茶器具,精致典雅的當(dāng)屬茶鼎,茶圣陸羽比陸龜蒙的生活年代早幾十年,在陸羽所著的《茶經(jīng)》中,并沒有關(guān)于茶鼎的記載,我們可以推斷,茶鼎應(yīng)在公元800年以后才發(fā)明出來。</p><p class="ql-block">關(guān)于茶鼎的詩句,除陸龜蒙之外.,還有元代黃鎮(zhèn)成的《游峨》詩中“茶鼎夜烹千古雪,花影晨動九天風(fēng)”;元代張可久的《清江引·張子堅席上》詩中“詩床竹雨涼,茶鼎松風(fēng)細”;唐代皮日休的《茶中雜詠·茶鼎》“龍舒有良匠,鑄此佳樣成?!钡?。</p> <p class="ql-block">茶甌是最典型的唐代茶具之一,也有人稱之杯、碗。至宋代時,發(fā)展成為飲酒斗茶的一種標(biāo)志性日用茶具。茶甌又分為兩類,一類以玉壁底碗為代表;另一類常見的是茶碗花口,通常為五瓣花形,一般出現(xiàn)在晚唐時期。外觀精美。</p><p class="ql-block">茶業(yè)在唐朝興盛,也帶動了制瓷業(yè)的發(fā)展,為了滿足各階層人士對茶具的需求、越窯步入了燒制的巔峰期。越窯燒制的產(chǎn)品胎質(zhì)堅致,胚體光潔,器形更為規(guī)整,釉色青蔥,晶瑩潤澤,贏得了陸羽“類冰”、“類玉”的贊譽。越窯生產(chǎn)的茶具中有幾種典型的茶器:茶釜、茶則、茶甌、茶托子、茶瓶等,也有不少青瓷茶碾,尤以“茶甌‘最為著名,被稱之為”越甌“。</p> <p class="ql-block">自先秦時期伊始,發(fā)展到唐代達到最高峰,上至朝堂,下至尋常百姓都采用煮茶的方式飲茶。煮茶是一種茶藝,是把茶煮著來喝,煮茶的茶湯,茶湯顏色是品評茶湯的重要標(biāo)準(zhǔn)之一。 在品煮茶之前有一個很重要的過程叫:轉(zhuǎn)碗搖香。 在中華文明鼎盛的唐宋時期,中國人喝茶就是煮著喝的。 茶圣陸羽在《茶經(jīng)》五之煮中,專門闡述了煮茶的過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