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到沁水來采風閆海育 <p class="ql-block"> 大冷天,突然接到去沁水采風的通知,我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冷,竟然是風,望字生義想起了一篇小學課本里學過的課文《中條山的風》,想起作者的臉盆被風吹卷到山坡下,變成個癟嘴癟臉的丑八怪樣子。 </p><p class="ql-block"> 這兩個風字,當然不是一個意思,之所以會產(chǎn)生這樣的聯(lián)想,完全是因為從小就對這篇課文印象深刻。我是沁水人。沁水縣境群山環(huán)抱,西南面聳立的就是中條山,而中條山系的最高峰則是流傳著“舜耕歷山”美麗傳說的歷山舜王坪。小的時候,我沒有去過歷山,只是從縣委門口的宣傳櫥窗里仔細端詳過歷山的風景,當時的感覺用心馳神往四個字來形容絕不為過?!吨袟l山的風》雖然講的是中條山的風太大,但畢竟與家鄉(xiāng)沾了一些邊,尤其是文章結尾“中條山又颯颯起風了!中條山的風,你猛烈地吹吧,你怎么也擋不住革命戰(zhàn)士前進的腳步!”在我青春年少遠離故鄉(xiāng)的時期常常能夠想起,不僅僅是勵志,更是對故鄉(xiāng)一種特殊的感情和記憶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樹理敬德風 </b></p><p class="ql-block"> 山西作家采風,到了沁水,第一站必然要去祭拜趙樹理。趙樹理是沁水尉遲村人。蜿蜒的沁河就是從趙樹理家門口流出沁水縣,最終在河南武陟注入了黃河。 </p><p class="ql-block"> 尉遲村原名呂窯,本是呂姓人聚居的一個地方,后因唐朝名將尉遲恭在此隱居而更名。尉遲恭,字敬德,山西朔州人,忠厚勇武,屢立戰(zhàn)功,并在玄武門之變時救得李世民的性命。民間傳說李世民成就帝業(yè)后,常做惡夢,夜不能寐,左武衛(wèi)大將軍秦瓊和右武候大將軍尉遲恭主動請纓,每晚披甲持械守衛(wèi)在宮門兩側,果然夜夜安寧。日子久了,李世民念及二位將軍值夜勞累,便令宮中畫師為他們畫像,秦瓊持锏,尉遲持鞭,左右懸于宮門,成為一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門神。貞觀十七年(643年),李世民在長安城太極宮東北隅建立凌煙閣,請畫家閻立本作畫,書法家褚遂良題額,自己親題贊詞,將24位開國功臣的畫像供于閣內(nèi),尉遲恭位列第七。在呂窯隱居期間,尉遲恭采集沁河邊的柳樹枝編為簸箕,并將手藝傳給了村民。直至離開,人們才知道他是赫赫有名的尉遲大將軍,村民感其忠勇、念其恩德,取其姓“尉遲”為村名,還在村中以其字命名建立敬德廟,也稱尉遲廟,以為祭祀。 </p><p class="ql-block"> 改村名和建祠廟,相傳都是唐朝的事,但均無歷史考證。村中現(xiàn)存最早的碑刻《四十四家修飾正殿碑記》立于清朝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碑文記述:“尉遲村建廟,大功既已告竣,而潤澤其神堂,修補其殿宇者?復有人焉?!笨梢员砻?,至少在康熙年間,呂窯已經(jīng)改叫尉遲,村中已經(jīng)蓋起了敬德廟,44戶人家共同捐資對其正殿進行了修飾。另有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社廟碑記》記述:“昔日神廟卑隘,未愜人心,先奉政公經(jīng)臨其地,聚鄉(xiāng)鄰量晴雨桑麻,閑談及此,僉曰:‘限于地之狹小,所以不能擴大規(guī)模也。’先奉政公慨然以樂輸為己任,凡廟宇之有需于地者,盡力捐施。眾鄉(xiāng)鄰僉欣然醵金而無雜容。于是選時擇日,鳩工庀材,始襄正殿三楹,為玉帝圣宇;關夫子居左,尉遲恭居右,次及鐘鼓、舞樓,舉凡神宇,無不貫飾焉。越明年工竣,廟貎增輝,幾筵生色,非復昔日卑隘之規(guī)模,而煌之乎一大觀也。先奉政公即欲刊碑,記其始末,奈因王事鞅掌,歷歇中外,有志而未遂?!毕确钫侵膏彺骞谌隧n范(1556-1625),明朝時曾任南京通政使右通政,正四品官員,路經(jīng)尉遲,看到神廟空間局促,便將自己在村中的土地捐獻出來,用于廟宇擴建,正殿三間供奉玉皇大帝,左為關帝廟,右為尉遲廟。當年擴建原本是要刻碑的,但因韓范不幸去世而未能如愿。此次重修,已歷百年,才將此事予以記錄。由此可見,敬德廟在明代已有,始建年代可能更早。歷經(jīng)歲月滄桑,至今依然如故,村民對尉遲恭的敬重之情可窺一斑。</p> <p class="ql-block"> 1906年9月24日,趙樹理出生于尉遲村。村中的趙樹理故居,原有兩進院落,前院早年毀塌,后院猶存。趙樹理出生在后院的西屋樓上。1923年7月,從縣立第二高等小學榼山高小畢業(yè)的趙樹理成為端氏鎮(zhèn)野鹿村一名初小教員,坐在馬車上,他滿腹心事地想:“離家,本算不了什么事,這次,卻覺得心頭煩煩的。這么小的年紀,還應該做做學生的,現(xiàn)在卻是做學生的老師。這尊稱太有點威嚴,威嚴又有什么法子,父親的愁容,母親的眼淚,不得不把自己的希望,自己的幻想,掩藏在心底里,開步走,走向社會去?!鄙胁皇墙虝哪昙o,一年后,他被解聘離開了野鹿村。一年的時光也許太過匆匆,以致我在村里從未聽人提起過此事。我在野鹿村出生時,趙樹理剛剛含冤去世,人們避而不談情有可原??墒窃谒椒粗?,我已經(jīng)在村里上小學,包括后來去縣城上學又經(jīng)?;氐酱謇?,也沒有聽大人們談論過此事。趙樹理在村里當教員,當時可能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人物,但他成為全國知名的大作家時,是否曾有人想起這個大作家就是當年來村里當教師,甚至還給自己講過課的那個年輕人呢?一年的時間,其實也不短暫。我想,一定會有的,只是我沒有聽到而已。</p> <p class="ql-block"> 尉遲人敬尉遲,更敬樹理。董大中在《趙樹理評傳》中記述:趙樹理從小就養(yǎng)成一種作善惡之行記錄的習慣,剛開始是劃杠杠,做了好事劃豎杠,做了不好的事劃橫杠。后來改成在罐子里放豆子,做了好事放白豆,做了不好的事放黑豆。不好的事包括不忠、不孝、損人利己、不洗手就在祖宗牌位上香之類。在他的罐子里,白豆總是比黑豆多得多。這種誠實、善良的品性,對他“固守對就是對、不對就是不對”的實事求是精神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1943年,《小二黑結婚》出版,彭德懷副總司令為其在扉頁題詞:“像這種從群眾調(diào)查研究中寫出來的通俗故事還不多見?!边@本原先不被文化人看好的故事書,很快受到老百姓熱捧,幾個月就印銷三四萬冊,超出一般圖書印量的10~20倍,趙樹理也因此成為太行山區(qū)家喻戶曉的著名作家。1947年,美國記者杰克?貝爾登到晉冀魯豫邊區(qū)采訪,在他的作品《中國震驚世界》中驚奇地認為趙樹理“可能是共產(chǎn)黨地區(qū)除了毛澤東、朱德之外最出名的人了?!?949年10月1日,趙樹理作為文藝界代表,在天安門觀禮臺參加了新中國開國大典。建國后,趙樹理曾任北京文聯(lián)副主席、《人民文學》編委、中國曲藝工作者協(xié)會主席、陽城縣(當時與沁水合并)縣委書記處書記、沁水縣委副書記等職,成為新中國第一個文學流派“山藥蛋派”的創(chuàng)始人。1965年,趙樹理攜全家從北京遷回太原,住在南華門15號,被任命為晉城縣委副書記,分管文化工作。1970年9月23日,在即將迎來64歲生日的前一天,他因受到“造反派”劇烈批斗致死。次年,趙樹理的家屬被勒令離開太原,趙樹理的骨灰也隨之抱回尉遲老家。1978年10月,趙樹理終得平反昭雪,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1979年2月,中共山西省委作出《關于被錯誤地在報上公開點名批評的趙樹理同志的平反決定》:“一九六六年八月六日,中共山西省委139號文件,決定在《山西日報》公開批判作家趙樹理同志。從一九六六年八月以后,在《山西日報》上曾多次公開點名批判了趙樹理同志,給他戴上‘資產(chǎn)階級學術權威’、‘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反動作家’、‘叛徒’等帽子,這些都是錯誤的。特決定予以平反,恢復名譽。對于趙樹理同志的誣蔑不實之詞,應予推倒?!?lt;/p> <p class="ql-block"> 1987年,由工人日報社發(fā)起,全國文藝界知名人士捐款,在尉遲村為趙樹理塑像、建陵、立碑。2004年,考慮到原陵園位置過于狹窄,沁水縣又在尉遲村西邊的牛頭山山腰選址,重新修建趙樹理陵園。趙樹理先生的二兒子趙二湖親自參與設計新雕像。2006年,新陵園落成,正值趙樹理百年誕辰,中央電視臺還播出了一部電視劇《趙樹理》,由李雪健飾演趙樹理,趙二湖演趙樹理的父親、自己的爺爺趙和清。爺爺是在1943年日軍掃蕩村莊時被刺刀捅死的,那時趙二湖還沒有出生。2021年4月,趙二湖也離開了人間。<br></p><p class="ql-block"> 尉遲人為趙樹理重修了陵園,修繕了故居,建起了紀念館,并在村子北面直通敬德廟的路口,聳立起一座“樹理門”,兩側門柱刻有楹聯(lián):“情繞沁水鐵筆描出變遷史,心系尉遲圣手寫成翻身篇”。一個是鐵筆圣手,一個是忠武將軍,樹理與敬德,一文一武,一理一德,沁河選擇在這里流出沁水,不僅是尉遲村的驕傲,也是沁水人的福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古堡民居風 </b></p><p class="ql-block"> 小時候,常聽長輩們說竇莊是個小北京。我只知道北京有座天安門,心想如果去不了北京,就近去竇莊看看也很滿足。民間傳說是這樣的:竇莊有個張烈功,在京城做官,一次回鄉(xiāng)時,母親跟他說,你什么時候也帶我去北京看看吧?張烈功心想,竇莊距離北京山高路遠,母親又是一雙大腳,即使到了北京也多有不便,就告訴母親,我按北京的樣子,在竇莊給你建一座小北京吧。得到母親許可后,他就開始規(guī)劃在竇莊修城筑堡,改變了原來村莊的模樣。相傳當時建有內(nèi)外兩城,設立九門九關,城內(nèi)建筑依照八卦圖形而建,各處院落回環(huán)復繞,串門不出院,下雨不濕鞋,一門通百院,百門串遍村。這個故事發(fā)生在明朝,那個時期的鄉(xiāng)里人,很少有去過北京的,你說它是小北京,大家就跟著你一起叫它小北京。如果非要較真它到底哪里長像北京,就沒有什么意義了,因為這原本就是一個傳說。 <br></p><p class="ql-block"> 這個故事不僅在沁河流域流傳很廣,而且被后來相繼建起城堡的不少村子借用移植。就以臨近著名的陽城皇城相府為例,也有陳廷敬為了滿足母親想去北京看一看皇城的愿望,而在家鄉(xiāng)修建起一座宏大城堡的說法。當?shù)乩习傩辗Q之“皇城”,于是就有奸臣誣告陳廷敬謀反,康熙皇帝準備派人實地察看。陳廷敬聽到風聲,趕緊給老家傳話,把城堡內(nèi)外的圍墻全部刷成黃色,說我們叫“黃城”,不叫“皇城”,這才有驚無險躲過一劫??墒峭瑯佑羞@個傳說的澤州巨商王泰來就沒有那么幸運了。他在家鄉(xiāng)秋木洼依照京城宮殿的樣子為母親修建了一座大宅院,號稱“紫金城”,據(jù)說當時面積有差不多兩個皇城相府那么大。又有人讒言王泰來蓄意謀反,雍正皇帝未查明真相,一怒之下就砍了王泰來的腦袋,事后派人了解實情,才知道冤枉了一個孝子,為了彌補自己的過錯,命令匠人按照王泰來的模樣制作了一顆金腦袋,賜給王家為其發(fā)葬。一個是官,一個是商,雖然結局不同,但都沒有逃脫謀反的嫌疑。那么,張烈功在竇莊修建“小北京”顯得平安無恙,難道是因為明朝的皇帝比清朝皇帝仁慈,不怕他謀反嗎?</p> <h3> 查閱沁水史料,并沒有找見張烈功這個名字。而竇莊在明朝歷史中堪稱英雄人物的當推張銓莫屬,會不會他就是傳說中的張烈功呢?張銓,字宇衡,號見平,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考中進士,先后在浙江、陜西、江西出任御史十余年。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努爾哈赤建立的后金攻破撫順等地,張銓兩次向朝廷上奏提出應對戰(zhàn)策。明熹宗即位后,朝廷委派張銓到遼東首府遼陽出任監(jiān)軍。此時,受張銓舉薦擔任遼東經(jīng)略,并使遼東局勢漸趨穩(wěn)定的熊廷弼,因為得罪朝中大臣已經(jīng)被罷免。新任經(jīng)略袁應泰下達納降令,招撫大批蒙古降民在遼陽、沈陽居住。張銓據(jù)理阻止,而袁應泰一意孤行。不久,作為遼東重鎮(zhèn)的沈陽,即在蒙古降民與后金軍隊理應外合之下被攻破。張銓趕緊請求遼東巡撫、薊遼總督分別率兵從海州、廣寧馳援遼陽,但兩人拒不執(zhí)行。求援無果,張銓剛剛上疏朝廷,后金重兵已經(jīng)圍困了遼陽。袁應泰勸說張銓“監(jiān)軍與經(jīng)略不同,巡視與守衛(wèi)有別”,讓他突圍至海州退守,以圖再起,但張銓決意“一腔熱血欲灑此地久矣”。三天后,遼陽破城,張銓被俘,寧死不屈,引頸待刃?;氐焦偈?,張銓整理好衣冠,先朝天禮拜,再遙拜父母,然后揮劍自刎。此事傳到京城,朝廷先贈授其為大理寺卿,又贈授兵部尚書,謚號“忠烈”,后人因此稱其“張忠烈公”。張烈功,或許就是由“張忠烈公”口口相傳簡化演變而來。</h3> <p class="ql-block"> 竇莊古堡到底始建于何時?有人說竇莊最早是漢明帝劉莊冊封其五女兒劉致為沁水公主時,在其封地沁水岸邊賜建的陪嫁莊園,史稱“沁水公主田園”,簡稱“沁園”,此說實為誤傳。沁河在春秋時稱為少水,西漢時改稱沁水,也叫洎水,先后流經(jīng)山西、河南多地,最終注入黃河。歷史上的確有過沁水公主,也有過沁園,但東漢時的沁水縣并不是當今的沁水縣,而是沁水流出山西、進入河南的濟源縣。東漢時的沁園,自然不會建在當今的沁水。那時,竇莊的地界還屬于端氏縣。直到500年后的隋朝才將北齊時設在現(xiàn)今沁水境內(nèi)的永寧縣改稱沁水縣,而且那時沁水、端氏兩縣分設,作為河流的沁水只流經(jīng)端氏縣,并不流經(jīng)沁水縣,沁水縣境內(nèi)的河流都是以支流姿態(tài)注入到沁水河中。竇莊有村,據(jù)考證應該是北宋時期的事情,起源于端氏竇氏。竇氏望族的根在陜西扶風,其中一支遷居端氏。端氏竇璘的女兒被宋哲宗納為妃子,尊封“肅穆夫人”。竇璘死后,皇帝就將端氏以南沁河西岸榼山腳下臥牛山的一塊土地賜為竇家墓地。子孫在這里為先祖守墓,筑廬而居,由此形成了竇莊。張氏由陽城而來,本是竇家的守墓人,發(fā)展至明代,張家的興旺已經(jīng)遠遠超過竇家。沁水竇姓,皆出竇莊。我的母親姓竇,理應也是竇莊祖先的后人?! ?lt;/p><p class="ql-block"> 光緒《沁水縣志?營建?砦堡》記載:“竇莊堡,張宮保天啟年間筑?!睆垖m保即張銓的父親張五典,世稱宮保公。因此可見,竇莊村演變?yōu)楦]莊堡,出于張五典。張五典是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的進士,為官三十余年,調(diào)遷江西、天津、山東、河南等地近十次,頗具吏治才干,曾經(jīng)選拔徐光啟為鄉(xiāng)試魁首,并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科學測量泰山高度的人。張銓殉國后,張五典告誡張銓的兒子張道濬,遼陽丟失,天下就會陷入戰(zhàn)亂,讓他開始在竇莊監(jiān)造城堡。三年后,已經(jīng)升任大理寺正卿的張五典告老回鄉(xiāng),一心營建城堡,以保家族平安。又隔三年,張五典病故,由張道濬繼續(xù)主持營建,至崇禎二年(1629年),歷時九年竣工。兩年后,陜西農(nóng)民軍王嘉胤的隊伍進入沁水,三次攻打竇莊均告失敗。當時,張道濬正戍守雁門,前兩次指揮竇莊保衛(wèi)戰(zhàn)的是其母親霍夫人?;舴蛉耸歉]莊對岸東曲村(今曲堤村)人,相傳是西漢霍光后裔。面對強賊來犯,族人大多想棄堡逃離,但霍夫人說:“若輩不見大,避賊而出,家既不保;出而遇賊,身復不免,徒為人笑!惟憑城堅守,邀天下之幸,賊必不得志。萬一有他,死于家尚愈于野。”棄城而出,家肯定保不住了,如果出城再遇到賊寇,就連人也難免一死?,F(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建好堅固的城堡,只要堅守,賊寇就很難攻克。假如真的被攻克,死于家中總比死在外面更好吧?她親率僮仆親族固守防御,以弓箭石塊并發(fā),先后擊退農(nóng)民軍兩次圍城,被冀南兵備副使王肇生上書朝廷褒揚“夫人城”,與東晉時朱序的母親韓氏協(xié)守襄陽相提并論,名垂青史。為此,崇禎皇帝還御賜牌匾“燕桂傳芳”。一年后,3萬農(nóng)民軍三打竇莊城,張道濬已經(jīng)回到家鄉(xiāng)親自指揮防務,再次以凌厲之勢擊退來犯之敵,確保了竇莊安寧。</p><p class="ql-block"> 竇莊勝利的根基在于城堡之堅。在張道濬倡導下,周邊各村紛紛仿效,沁河流域一時堡樓林立、鱗次櫛比,構成一道非常獨特的人文風光。據(jù)記載,當年共有各類堡寨54處之多,僅沁水縣境內(nèi)就有26處??上н@些堡寨如今大多斷壁殘垣,或者索性蕩然無存,就連竇莊古堡本身,也在保存完好300余年后開始變得頹落,難見當年“天下莊、數(shù)竇莊”的氣勢,只能從一些留存的建筑結構依稀看到歷史深處的輝煌。</p> <p class="ql-block"> 距離竇莊東南十余公里的湘峪古堡,應是沁水當前保存較好、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城堡。到達湘峪村時,正值夕陽西下,落日余暉金黃地鋪滿了整座狹長而高聳的城堡,在一泓碧藍河水的護佑下,尤顯恢宏壯觀、固若金湯。湘峪原名相谷,大約是遠觀山勢“十山九回頭”,注定這道山谷會出宰相的意思。后人覺得這里山水靈秀,想讓村名有山有水,就做了一個文字游戲,在相前添水、谷前加山,變成了現(xiàn)在的湘峪。村里的大族是孫家,才俊頗多,尤以孫居相、孫可相、孫鼎相三兄弟在明代同朝為官而揚名,巧合的是三兄弟名字中各有一個相字,其中老大孫居相官至戶部尚書,老二孫可相在禮部擔任儒官,老三孫鼎相出任湖廣巡撫,唯有老四孫立相未取功名、未離故土,但其八個兒子中也有三人在朝廷擔任知縣、訓導等官職。湘峪古堡依山勢而建,北面是陡坡,南面有護城河,東、西、南各修筑一座城門??缭饺皹?,我們從南門進入,方知城墻之內(nèi)還包裹著一排寬大的藏兵洞,洞與洞以磚券拱門相連,每洞又各有一個拱形窗戶,兼具采光、瞭望、射擊功能,既可各自為戰(zhàn),也能相互協(xié)防,還以“兵洞連城”的方式,快速直達城內(nèi)指揮所“帥府院”。城內(nèi)三街九巷、五縱三橫,形成了上有過街樓、中有暗門、下有地道三層防御體系,堪稱冷兵器時代防御工事的頂峰之作?!叭继谩笔菍O鼎相故居,門樓題額“四部首司”,下面刻有其先后在吏部、禮部、兵部、工部擔任的官職。院內(nèi)可見一座約25米高的五層建筑,每層三間,門窗皆在拱形頂部裝飾垂花,若中西合璧。“雙插花院”主樓中間三層、兩側四層,如同古代新科狀元插有兩朵紅花的官帽,寓意科舉題名、官運亨通,但院子的主人孫述祖、孫率祖兄弟一生都未考取功名,只不過是一種美好的心愿而已。</p> <p class="ql-block"> 另一處保存較好的村落是位于歷山腳下西文興村的柳氏民居,南眺行屋拱翠,北望鹿臺挺秀,東有三臺左抱,西有九岡右環(huán),依山而建,西高東低,雖無城墻垛口,但有高墻防護,自成一座城堡。沿一道大坡而上,正門入口是一座高高的魁星閣。穿過閣下券門,左側建有關帝廟、柳氏宗祠。再往前走是兩層建筑文昌閣,閣下設有三個拱形券門。從南券門進入,往西的牌坊街上聳立著兩座皇帝御賜的石牌坊,分別為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賜給庚子科柳騄的“丹桂傳芳”,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賜給丙午科柳遇春的“青云接武”,兩座牌坊立柱內(nèi)外側的夾桿石上,分別蹲守著四尊形象生動、富有寓意的石獅,依次命名滿腹經(jīng)綸獅、克己復禮獅、胸有城府獅、出人頭地獅、金榜題名獅、泰山相助獅、宦海沉浮獅、功成名就獅,堪為柳家傳世經(jīng)典。梁思成在考察山西古建筑時,曾經(jīng)收獲一冊將人生分為12個階段,以12只造型各異的獅子形象來表達訓誡的“教化獅”手繪本,但苦苦追尋實物,終未圓夢。柳氏民居現(xiàn)存這八尊明代“教化獅”在國內(nèi)僅有,另外四尊到底存于何處,是否已被損毀,至今無法定論。從文昌閣下的券門往北走,或者從兩座牌坊之間穿過永慶門,便可進入到柳家的內(nèi)府。“永慶”二字上端刻有“河東世家”,明代戶部尚書、陽城人王國光曾為此處題寫楹聯(lián)“屏障插文峰百世書香飛驥足,樓臺圍帶水九天春暖出龍頭?!眱蓚瓤逃兄祆涔P體“忠”、“孝”兩個大字,再兩側還刻有明代書法家方元煥題寫的文天祥忠孝兩全的故事。內(nèi)府區(qū)現(xiàn)存司馬第、中憲第、行邀天寵、堂構攸昭、河東世澤等府邸,各院木雕、磚雕、石雕都很值得品味,而且過道、門庭的墻壁還有諸多書畫名家的碑刻,如父子箴、朋友箴、兄弟箴、夫婦箴等,既是教益?zhèn)骷?,又得藝術傳承。其中堂構攸昭,是專門用來存放皇帝親賜“攸昭”寶劍的院子,空中布有鐵絲網(wǎng),門口木板下方挖有陷阱,所謂天羅地陷、處處機關;河東世澤的院門背面共設12道門栓,六硬六軟,硬栓之中又有一道明暗栓、一道暗暗栓,如果竊賊進來,沒有內(nèi)線指點,很難再出得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山水生態(tài)風 </b></p><p class="ql-block"> 目光暫且回到沁水縣城。隨父親母親在縣城生活的近十年時光里,我一直以為縣城是被四山圍護、兩水合抱,近期查閱相關史料方知環(huán)繞縣城的山巒竟然多達六座:北山稱碧峰、南山稱石樓,峰樓對峙;東山為龍岡、西山為鳳原岡,龍鳳呈祥;而鳳原岡背后高聳的玉嶺,石樓山之側的玉屏山,皆因山勢相連而被我忽略了。兩水合抱是指舊縣邑城墻之外的兩條護城河,北面的河流叫梅河,南面的河流叫杏河,她們都有一個花的名字,就像親親兩姐妹,雅稱“梅溪左繞,杏水右環(huán)”。梅河與杏河分別發(fā)源于縣域西界東塢嶺的東麓和南麓,又在舊縣邑的東面匯流,稱為縣河,或者沁水河。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如今的縣城建設沿著山谷河岸,朝東西兩個方向不斷擴展,龍岡與鳳原皆已進入縣城的懷抱,伴隨著日夜不息的河水,曾經(jīng)生活過的古樸小城,正日益沖刷出時尚潮流的容顏。 </p><p class="ql-block"> 梅河與杏河匯流的縣河,一鼓作氣在鄭莊鎮(zhèn)河頭村注入沁河。河頭村的西城古稱端氏聚,東臨沁河、南臨縣河,西北背靠紫金山。司馬遷在《史記?晉世家》中記載:“靜公二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滅晉后而三分其地。靜公遷為家人,晉絕不祀。”并在《史記?趙世家》中更加詳細地記載:“(敬侯)十一年,魏、韓、趙共滅晉,分其地?!薄埃ǔ珊睿┦?,與韓、魏分晉,封晉君到端氏。”“肅侯元年,奪晉君端氏,徙處屯留?!惫?77年,晉靜公俱酒在屯留即位,成為晉國的第四十代國君。第二年,即晉靜公二年,也是趙敬侯十一年,晉靜公被廢為庶人,晉國宣告滅亡。然后在趙成侯十六年(前359年),晉靜公被以平民身份從屯留遷往端氏聚,在這里居住了近10年。前349年,趙肅侯即位,奪取端氏,又將晉靜公遷回屯留而殺死,晉國由此入土為安。正是有了這一段經(jīng)歷,沁水才因端氏開始載入中國歷史的冊籍。 </p><p class="ql-block"> 沁水古為端氏地,擇水而居的祖先不知何時選擇了端氏??梢钥隙ǖ氖菚x靜公來沁水之前,已經(jīng)有了端氏這個 地名?,F(xiàn)在的研究,一般將端氏的來歷溯源至孔子的高足子貢。子貢是其字,復姓端木,本名端木賜,春秋時期衛(wèi)國人,先后在魯國、衛(wèi)國擔任丞相,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儒商之一,被孔子稱為瑚璉之器,即可以擔當大任的人。司馬遷也很喜歡子貢,不僅將其寫入《史記》的《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傳》,還在《貨殖列傳》中專門記述了他的經(jīng)商活動,稱譽“夫使孔子名布揚于天下者,子貢先后之也”,使子貢成為民間信奉的財神之一,后世還將“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稱為“端木遺風”。無論作為一名有學識的商人,還是一名有財富的學者,子貢無疑都是孔子周游列國最有力的支持者。那時,晉國是大國,子貢遠道而來晉國,也許曾經(jīng)路居此地,鄉(xiāng)親們仰慕他的聲名,以此為榮耀,就將這里取其姓叫作端氏。另一種可能,在春秋時期已經(jīng)有一支端木家族從衛(wèi)國遷居這里,因此稱為端氏聚。但后來這個村子的端姓人,或者貢姓人,怎么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呢?這一段歷史,也許只有川流不息的河水才能夠說得清楚。</p> <p class="ql-block"> 西漢年間,河東郡下設端氏縣,以端氏聚為縣治。漢武帝劉徹將濕成侯劉忠封到端氏,建立端氏侯國。東漢時,光武帝劉秀又封劉遵為端氏侯。如今居住在這里的人,仍以劉姓的后代為主。北魏時,沁水分為城西的東永安和城西的端氏兩縣。北齊時,東永安改名為永寧縣。隋文帝楊堅開皇三年(583年),端氏縣治順沁河而下,移到了現(xiàn)在的端氏鎮(zhèn)。專家分析,或許是因為河流沖刷、地脈變遷,當年的端氏聚被分割為西城、河頭兩塊彈丸之地,地盤逐漸縮小,已經(jīng)不足以成為一座縣治,并且推測應該在這個時期,原來的端氏聚改名為西城。所謂西城,就是位于縣治西北故城的意思。到底是不是這個原因,仍然只有河水能夠說得清楚。</p><p class="ql-block"> 隋朝開皇十八年(598年),永寧縣改為沁水縣,將縣治遷往現(xiàn)在的縣城,在背靠鳳原岡的地域開建城池,“周二里一百步,池深一丈,東、西、北三門,門各有樓”,門樓分別懸掛匾額“迎暉”、“拱宸”、“納爽”。此時,沁水、端氏兩縣分設,一個在沁河以西,一個在沁河以東。直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年(1266年),端氏縣才并入沁水縣。前文述及的竇莊人張道濬,有一個堂弟叫張道湜,曾寫詩《沁水道中》:“孤城西扼河東吭,宿莽深林道路艱。雙澗合流梅杏水,兩峰俱峙北南山。田夫荷鍤鋤云去,馌婦提筐汲月還。公稅早完秋社罷,繞籬雞犬夕陽間?!奔葘懬咚髱胶印⑸礁吡置苤畡?,又寫鄉(xiāng)民辛苦勞作、喜樂安居之情。詩歌古意蔓延至今,山河還是那些山河,洋溢在人們臉上閑適的笑容也還是那時的笑容?! ?lt;/p><p class="ql-block"> 田夫扛著鐵鍤去高高的山上鋤云,送飯的婦人回來時籃筐里提著月光,多么具有詩意的畫面。每次讀到這首詩,我都會想起在更高的歷山之巔舜王坪上躬耕的舜帝。</p> <p class="ql-block"> 歷山位于沁水西南與垣曲、翼城兩縣交界之處,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想象在海拔2300余米的高山之巔,竟然會是一片面積廣闊可達5000余畝的草場。相傳上古時期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曾在這里耕種粟類谷物。根據(jù)《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舜在人生初期遭遇了很多不幸,生母去世之后,父親、繼母、弟弟都想害死他,但舜始終沒讓他們的陰謀得逞,還一如既往地恭順他們,做事周全謹慎。堯帝想找一位賢才接替帝位,四方諸侯都覺得自己德才鄙陋,不敢對帝位有所玷污,一致推薦虞舜。為了進一步從細微處考察舜的德才,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他,女兒不敢因為出身高貴而傲慢;并且有意安排九個兒子和舜共處,兒子都因此變得更加忠誠厚篤。舜在歷山耕田,歷山人不再逾越田界;在雷澤捕魚,雷澤人不再爭奪水域;在黃河岸邊制作陶器,那里再沒有出現(xiàn)粗糙劣質(zhì)的產(chǎn)品。無論舜走到哪里,人們都愿意跟隨他,一年而成村落,兩年而成城鎮(zhèn),三年而成都市。于是,堯放心地將帝位禪讓給了舜。許多人熟知的《孟子》文中“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首句即為“舜發(fā)于畎畝之中”,也是講述舜在歷山耕田的故事。民間傳說,舜在歷山躬耕時,曾有大象幫他刨地,小鳥幫他除草,因此留下了“象耕鳥耘”的故事。舜套上黃、黑兩頭牛犁地,黃牛走得快,黑牛走得慢,他沒有鞭打黑牛,而是在黑牛屁股上拴了一個簸箕,將鞭子抽打在簸箕上,既促使牛努力耕地,又不讓牛受到痛苦?! ?lt;/p><p class="ql-block"> 舜王坪上有一座古老的石砌舜王廟,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舜王廟前有一道長約千米的“舜王犁溝”,兩側平地植物茂密,唯獨溝內(nèi)草本不興,自然形成沁水、垣曲、翼城三縣地界,可是三縣千百年來常因地界產(chǎn)生紛爭,似乎早已忘了“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的德訓。廟前曾有清朝光緒五年(1879年)所立《三縣重修舜帝廟碑記》,記載了三縣知縣各帶本縣士民,齊聚舜王坪會商,分明地界、分攤費用,共同出資重修舜王廟的一段歷史。為了平息此次山界糾紛,太原知縣代理垣曲知縣,垣曲知縣改任沁水知縣,看你還為誰而爭。但這只是權宜之計,一任知縣干幾年,這種辦法又能管得了多久呢?結果到現(xiàn)在連石碑也讓人給挖走了。</p> <h3> 幾年前,沁水籍作家葛水平走沁河,將沿途文章結集出版《河水帶走兩岸》。在《隆升起的季節(jié)和花朵》一文中,她以沁源的花坡和沁水的歷山相媲美,記述登臨舜王坪時“我看見了牛羊成群,看見了藍天白云,是的,溫潤而豐厚的坪上,我聞到了一種很樸素的農(nóng)業(yè)味道,農(nóng)婦在坪上曬出她們的豐收,她們的山貨,她們的如果子熟透后的笑臉,一道被劃開的光影映照在她們身上,她們像盛開的鮮花一樣容光煥發(fā)且性欲旺盛”。這樣的場景我也曾看在眼里,卻無力用自己的語言將其描繪得如此令人心動。她在文中也寫到歷山的地界之爭,很巧妙引用了放牛老者講述的歷山牛的故事:白天的時候牛分散在草坪上吃草,見了外縣的牛就會熱情地奔跑,不一會兒就混跡一起;夜晚的時候則各自回到自己的縣界之內(nèi),臥在草坪上看星星、打瞌睡。有一天夜里,山上來了一只豹子,三個縣的牛合力對抗,使豹子落荒而逃。從此,每到夜里,三個縣的牛就一起臥在草坪上,一直等到主家來山上趕它們回家,才甩著尾巴依依不舍地離開。因此感慨:“我想象月光下,牛的集體呼吸聲,浮在花草上,風一動,一定能聽到蕩碎月光的聲音。牛啊,抬頭不見低頭見,對人類這種失禮的事情,你們是斷然不會做出來的?!边@次沁水采風,我原本想到舜王坪上看看那些崇禮尚德的牛以及馬,可惜由于山高風大,主辦方未作行程安排。轉(zhuǎn)念一想,其實是自己無知,每年春耕過后,牛馬在山上自由放牧,到了秋耕,牛馬又回到山下勞作,現(xiàn)在已經(jīng)進入冬天,想到山上看牛馬,還真不是時候。我們走到歷山腳下的洪谷,已經(jīng)感受到風的凜冽,山上應該更是寒風呼號吧。</h3> <p class="ql-block"> 歷山的歷史遠比舜更加遙遠。專家考證,歷山的下川古人類遺址處于舊石器向新石器過渡的時期,距今已有約24000年至16000年,并在這里發(fā)掘出三個一萬多年前的火塘和一些植物種子。學術界認為,中國先民馴化狗尾巴草的起始時代,可以確定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下川文化時期。全世界人類所享用的粟類谷物,是由中國在黃河流域發(fā)現(xiàn)、馴化并培育的,而中國黃河流域的粟類谷物,則可能最早是生活在沁水歷山的下川古人類用漫山遍野的狗尾巴草馴化培育而成。歷山腳下的西峽河水中,至今生活著由古生代泥盆紀時期水生魚類演變而成的古老兩棲類動物大鯢,俗稱娃娃魚。歷山豐饒,不僅綠草如茵、山花爛漫,而且生長著上百種中草藥材;不僅有舜,有舊石器遺址,有國家自然保護區(qū),有國家森林公園,更是被生態(tài)專家高度贊譽的“華北動植物資源基因庫”。 </p><p class="ql-block"> 那年第一次登頂歷山,是在夏天,我寫過一首小詩《歷山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舜在上,故鄉(xiāng)在上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不僅僅是一座有歷史的山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那么簡單,一道犁溝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即是一條宿在山頂?shù)纳n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不能再行往高處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穹隆已經(jīng)覆蓋住呼吸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漫山蔥郁的草本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再努努勁,向上竄竄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就能一頭霧水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頂破天花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這些被我遺忘了名字的花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以及藥材,都是遺落在老屋的鄉(xiāng)親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自由生長,適時衰黃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高傲地活著,也卑微地活著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我只是素衣還鄉(xiāng),依然受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列隊的禮遇,云霧移游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憶念起,身側時聚時散的兒童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感情不分季節(jié),詩歌也可以不分。 </p><p class="ql-block"> 相信吧,這次留下的遺憾,都是為下次再回去所做的儲備。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1月16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圖片大多選自網(wǎng)絡,向拍照人致謝)</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