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澧州:遇仙樓洗墨池蜚云塔美友 <h3>陽桂生,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省新聞攝影學會會員,喜歡在白紙上碼字,石頭上刻印、宣紙上潑墨,出版有散文卷《去看天邊》。</h3> <h3>一、遇仙樓的神話<br> 遇仙樓也叫澧浦樓、八方樓,傳說和八仙里的呂洞賓相關連,所謂遇仙就是遇到了呂洞賓,當時的宋朝太守喬遜晚上做了個夢,夢到了神仙呂洞賓,醒來了還一直停留在甜美中不能自拔,除了到處口口相傳還建樓作紀念?!板⑵帧边@個詞兒來自愛國大詩人屈原,他在游歷澧州留下詩句“遺余佩兮澧浦”,文人墨客尊崇屈原追蹤斯文把遇仙樓也喚作澧浦樓。這是古人的浪漫與求實精神的融合處。惜乎這種經(jīng)脈或者叫文化沒有得到有序的承傳,否則諾大的一個街心花園就會承載一個兩個美妙的故事了:完全可以把唐末澧縣籍詩人李群玉,以草廬竹林長袍的形式入住街心花園;或者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抗擊日寇侵華時期,周恩來和郭沫若從武漢出發(fā),走二0七國道赴長沙,途經(jīng)澧縣下榻于丁公橋旅舍,這在郭沫若的抗戰(zhàn)日記《洪波曲》的巨著里有著詳細的記錄,若塑像立碑還原,立在廣場或者公園,不是也給后輩一個憧憬和承傳、一個紀念嗎?可惜現(xiàn)在的人都講實際,比如很關注晴天雨天卻不關注白云彩虹,很關注打雷扯閃卻不關注月宮嫦娥,關注自然景觀卻不關注人文景觀。<br> 遇仙樓不僅亮麗了自然景觀,還豐富了人們的口頭傳說。<br> 在我兒時的記憶里,遇仙樓里是小吃的天堂。樓有三層,底層有伏油包子油絞條,餛飩鍋餃三鮮面,饅頭花卷牛肉粉,色香味很誘人,不吃一點上樓就留下遺憾。蒸蒸糕和汽水粑粑的制作很具觀賞性,蒸蒸糕是將干粉子裝進拳頭大的木碗,放在蒸籠上蒸,甜、糯,口感極好。汽水粑粑則是把米磨成漿,舀一勺米漿在平底鍋里,用刮片作圓周劃開,蓋上蓋,到蒸汽大噴時揭蓋起鍋,吃起來味道軟美。 <br> 最具藝術感的是制作孫悟空、豬八戒的糖擔藝人,烘烤糖的鋸木灰的香味直透鼻孔,別看老頭手很粗糙,但很靈巧,拈出糖來幾捏幾剪,拉長,曲卷,舞蹈一般,魔術一般,蝦子出來了,蝴蝶成型了,還有白骨精,白龍馬,最吸引小孩子,有時連大人也忍不住駐足觀看。當然這些都是流動的攤擔,糖擔兒去了,草標兒來了,上面插著泥雞公哨子,旋轉的風車,扭動的竹節(jié)蛇,翻單扛的孫悟空,可折疊的紙絹花。賣響器的黑管長簫笛子的吹奏多么動聽,悠揚婉轉,把人心都吹活了,跟著他們憂喜悲樂,忍不住就要去買一支,東挑西選,最后總是選定了沾了他口水的那支,只有他嘴里的那支最具魔幻性??墒撬樖钟謴拇镫S意的抽出一支,依舊音色清亮,婉轉動聽,旋即這一支又被別人買去了,看得我心里直癢癢——那笛子上頭刻有四個字:還我河山!是岳飛的名句。為什么要刻上這四個字呢?那字刻得真漂亮。還有賣糖葫蘆的,賣薄荷冰糖胡椒糖的,單是叫喚就很誘惑人,遇仙樓是個迷人的去處。<br> 二樓是茶座,布置有很受看的字畫,有“鳥雀穿柳”有“荷花出水”有“喜鵲登枝”;橙兒桌兒畫兒茶杯兒,很雅。清茶一杯,二、三知已,談點世道人情,新聞故典。走江湖的說唱藝人常來這里獻藝,可以欣賞漁鼓道情、欣賞變魔術,還有三棒鼓、單口相聲,若有二人對說,則是比較隆重的。說書最為經(jīng)常,一塊醒目,一把折扇,常常說到緊要處,就請聽下回分解,把你的心給吊住,脫身不得。樓梯,樓面均為木板,赤腳踩踏很養(yǎng)腳。樓梯口有租書攤,租本書席地而坐很舒服。<br> 三樓有賣小玩藝兒的,我在那兒買過小兒玩具“滴滴金”,一種玻璃制品,削薄如紙頁,吹奏的聲音清脆,但易破損,吹彈即破的感覺不好保管。<br> 樓外近處是蘭江秀水,柔媚秀美,是婉約派詩人的最佳觀賞點。遠處為一條白凈的飄帶,誰持白練天邊舞?登樓一望大江橫——那是澧水,適合豪放派的吟詠。澧水東注處有寶塔座鎮(zhèn),寶塔叫蜚云塔,與遇仙樓如同雙子星座,遙遙相對。中間是寬寬河洲,就是呂洞賓睡過一晚的仙眠洲,整個洲都像是一個神仙在臥著的樣子。北面有十一孔的多安橋長虹臥波,在遇仙樓高昂的頭顱下俯首稱臣。登頂遇仙樓向西眺望,可以看到一處古建筑群,紅墻黃瓦,斗拱飛檐,很像北京天安門的模樣,那是孔夫子廟,通稱文廟,建筑得氣度恢弘。還有幾座大石柱的牌樓向西延伸很遠,那是通往文良制和華陽府的。<br> 遇仙樓里,轉出萬花筒般的生活。腳下是一條直通丁公橋的大街,像鮮活的彩色電影膠片,上面行人如蟻,衣服鮮亮,助步車鮮艷,小轎車多彩,遇仙樓像是放映機,讓我們看到了多彩多姿的生活。</h3> <h3>二、洗墨池的神韻<br> 曠野上有兩上小孩在走,一個提籃,一個提筐。提筐的是男孩,提籃的是女孩。八九歲的模樣,像兩只小鴨,一路劃著搖擺著走來,他們劃過很長一段路了,從城北到城南,終于劃進了桑園。<br> 在一個池塘邊,他們坐下來了。這個池塘,他們不知,就是洗墨池。 <br> 正是春天,塘邊的刺蓬花開得很茂盛,右邊三蓬都是雪白的花,唯有左邊的一蓬是粉紅色的,漂亮極了,一股清香直往鼻孔里鉆。 <br> “好香,”男孩說。<br> “好漂亮,”女孩說。<br> “這水為什么帶黑色?”男孩伸手掬了一捧,水從手指縫里滴落下來:<br> “好清亮?!? <br> “喝不得的?!?<br> “不喝,這里有學校,怕是洗筆的?!? <br> “喲嗬,還真是你說到了,這里正是洗墨池?!?<br> 銅鐘一般的聲音,使他倆吃了一驚,小男孩站了起來。這站起來的男孩是我,女孩是我鄰居,我撿柴火,她拾雞糞。<br> 大聲說話的是個放牛老漢,他的身后一頭龐然大物的水牛,正在低頭吃草。<br> “你怎么知道的?”我們幾乎異口同聲。 <br> 老漢伸手抹了抹他那稀疏的胡子,嗬嗬笑著,“我不知道,你們知道,你說,他指著我。”<br> “我不知道?!?<br> 他又指著小女孩,“你說。” <br> “老爺爺,我也不知道?!?<br> “你們學過范仲淹的課文嗎?” <br> 我們搖搖頭。他就給我們講了范仲淹的故事。于是我們就知道了范仲淹寫過《岳陽樓記》的文章,里面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傳世名言。也就知道了范仲淹的身世,他兩歲喪父,家境貧困,母親改嫁后隨繼父來到澧州,讀書非??炭啵粝铝讼茨氐募言?。因為喜愛讀書,所以他的學問大,文章好,做官是個清正的官,為民辦事的官。后人為了紀念他,就在洗墨池邊修了亭子,立了碑。<br> “那這些亭子,碑呢?” <br> “后來兵荒馬亂,毀于戰(zhàn)火了。” <br> “以后不修了嗎?”<br> “那要靠你們了呀?!?<br> “我們沒有讀書。” <br> “沒有讀書?在干啥,撿柴火,拾雞糞?要讀書,養(yǎng)兒不讀書,只當喂的一頭豬。愿意當豬???”<br> 我們聽了老爺爺?shù)脑捯院?,回家去就嚷著要讀書,在我們的死磨硬纏下,終于如愿以償走進了學校。不管是在課堂上,還是回到家里,范仲淹的刻苦讀書精神總是伴隨著我們,日后那個女孩成了北京師范大學的教授,而我則與寫作結下了不解之緣。<br> 現(xiàn)在好了,洗墨池劃歸澧縣的高中學府澧縣一中,正在立亭豎碑,栽花種草,修繕整理,因為這畢竟是范文正公讀書洗筆的地方。<br> 范仲淹本是蘇州人,自幼喪父,家貧難以為繼,母親改嫁朱氏,隨朱氏遷徒落戶澧州,在澧州刻苦攻讀,留下了洗墨池遺址。<br> 縣志上記載的碑亭俱已不在,閑置荒野的洗墨池,是被世俗和遺忘裹住的“和氏璧”,令人一下子看不出。但我來的正是時候,一年里正是春,一日里正是晨,花草之清香,鳥鳴之清脆,環(huán)境之清幽,與眼、與鼻、與耳、與全身心俱各受用。洗墨池是寧方勿圓、寧小勿大、寧淺勿深,好像在體現(xiàn)一個人呢。池近桑林,被叢綠環(huán)繞;又近學校,與書聲蕩漾。晨霧為我的到來,撩起飄逸的柔紗,輕輕地將洗墨池揩試,好讓我細品它的光彩和明凈。<br> 這里還有個傳說。三百年后,有個善畫龍的神筆牛一瓢道人,因仰慕范仲淹的人品,也常在此揮毫潑墨,地方惡霸相中他的畫,限他畫一幅墨龍圖。牛一瓢很不情愿,將墨汁向絹潑去,弄污了白絹,借口丟在池中漂洗,絹上墨汁見水化作烏龍,一瓢道人卻乘龍飛升而去。我想像著到了炎夏,池上裊裊水汽蒸騰,升空集結成云,并垂下一團清蔭,那就是畫家牛一瓢騎著烏龍在流連回訪它的洗墨池。而且不論在何方,不論在天涯海角,只要見到這片云,那都是遇上了騎龍巡天的本鄉(xiāng)畫家。<br> 洗墨池受到大自然的庇護,自有天上給注下一泓清水,保持不竭;自有晨霧給擦拭常新如鏡,保持明亮。臨池照影,可攬一鏡而收三鏡之妙,譬如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我在洗墨池讀到了博大與精深,它將無窮的天地藏在小小的一隅里,自覺不虛此行。<br> 這樣在吃苦中長大,有著文治武功的人,而且留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闡述了深刻道理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激勵過多少名人志士,應該要筑亭豎碑,供緬懷范公的人們游覽、歇憩、攻讀。對那高境界的人,應該辟出一條瞻仰之路。</h3> <p class="ql-block">三、蜚云塔的激情</p><p class="ql-block"> 蜚云塔座落在離縣城十里遠的東南方向——澧水河邊。有人說蜚云塔是托塔天王李靖失手掉下來的產(chǎn)物,在河灣的沙灘上生了根。這個想像也忒大膽,不過《澧州志》書上的記載很明確,仍然是造多安橋的清朝州官多賚和安佩蓮的杰作,當初選址選了幾個地方,都不理想,河灘還是最后的塵埃落定,據(jù)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寶塔鎮(zhèn)河妖有迷信的色彩,把它建在河灣鎮(zhèn)住湍急的水流有著科學的道理。那么民謠“要想澧州風水轉,寶塔移到河中坎”,不知有何深意?這個地方直到現(xiàn)在仍然是個荒涼的河灘,上個世紀末,瀟湘電影制片廠拍《一個女人的命運》取景就相中了蜚云塔,影片拍得陰森晦暗,令人毛骨悚然。</p><p class="ql-block"> 自行車載著我和同伴向蜚云塔奔馳,河堤抬高了行人,把人的視線與塔頂齊平,使人生出小瞧它的意思,看來俯視的確是個衍生藐視的角度。但是隨著我們走下河堤,一步一步地去接近它,愈是靠近就愈是感到它的高大和氣勢逼人,讓人從剛才的一個大我降到了一個小我。</p><p class="ql-block"> 塔共七層,全用青石砌成,石上有雕刻,即巍峨又精良,澧縣的古建筑,都很大氣,美觀堅固。圍著塔身轉一圈,塔基上雕有八條漢子鼎力相扛,這八大金剛神色各異,顯示人的七情六欲,有笑有怒,或悲或憂,而且俱呈世態(tài):或嘻嘻哈哈,滿不在乎;或愁眉苦臉,不堪重壓;或投機取巧,或扎實有力,把眾生相刻劃得淋漓盡致。</p><p class="ql-block"> 登塔的時候,要跪拜禱告,求個平安,我們是新中國成長起來的漢子,不信迷信,長生的個子高,有一米八,沒有拜,即刻就被門框撞了頭,馬上應驗;學民也只矮兩公分,一米七八,不過有了前車之鑒,躲過一劫。若有人質疑,塔的門就這么矮嗎?非也!是每年的漲水,沖來的泥沙抬高了路面所致。馬上應驗:不得不低頭禱告,多了一份小心與虔誠。</p><p class="ql-block"> 石級是螺旋性上升,底層無窗,愈轉愈黑,黑到極點才慢慢透出亮光,于是愈走逾亮堂。只上第一層,就頗有參禪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到了第二層,繼續(xù)再上,竟然如入迷魂陣,找不到上去的洞口,把人折騰得團團轉。</p><p class="ql-block"> 我們上到第四層,就可以極目遠眺了——面窗向東,只見關山起伏如波,澧水奔騰如龍,目力盡處,正是號稱小南京的津市城,由于光合作用成為一片輝煌燦爛的前景,閃爍生光的澧水義無反顧地奔去。一時詩興大發(fā),少年時學得的填詞功夫,現(xiàn)在派上用場了。我取“南鄉(xiāng)子”為詞牌,吟道:此塔最精神,八大金剛做底層??溉朐葡继祀H里,真行!氣宇軒昂護古城。 見曉快登臨,遠近高低大顯形。水舞長龍山起鳳,歡騰!一顆丹珠踏步升。</p><p class="ql-block"> 吟罷,還不夠,又吟詩,癮頭過足了,這才打開酒瓶,擺出棋盤。塔中有一直徑六十公分的石礅,足夠供我們邊啜飲邊鏖戰(zhàn)。</p><p class="ql-block"> 直到視力模糊了,才從坐化中蘇醒,我們想起還負有攀登的使命,卻又迷失了方向,幾次碰壁才跌跌撞撞地上得頂來。當頭一柱,立于塔中,仰望不見其頂,朋友戲為沖天柱,手捫之,鐫有字,亮根火柴來照,是塊碑刻,可惜上面布滿旅游者的涂鴉,一塌糊涂。</p><p class="ql-block"> 夜空盡可能多的綴滿繁星,和縣城的燈火相抗衡。同伴一聲長嘯,一顆流星劃破夜空“唰”的落下,把天上人手提的燈籠嚇掉下來一個。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地位,是和縣城最遠,和天空最近。我從來沒有感受到和天空這么接近過,似乎伸出手去,就可抓來一把星粒。我靠在沖天柱上,點燃一支煙,隨著一呼一吸,煙頭一閃一亮,一顆星就刁在我嘴上了,供我仔細地觀賞品味。</p><p class="ql-block"> 我的周圍是廣袤而深遂的蒼穹,縣城的燈火在夜空的背景下,燦爛為一片輝煌。澧州諺云:要想澧州風水轉,寶塔移到河中坎。蜚云塔至今并沒有移動,而澧縣城已經(jīng)大變樣了!此時此刻,我的心禁不住澎湃起來,大有站在如此高度,唯同伴與我之慨。我從心底和大地對話,和時代對話,和未來對話,用信念,用智慧,用富有!</p><p class="ql-block"> 將高高在上的豪興盡情地抒發(fā)夠了,這才知足的引退,落入大地,落入蒼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