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歌”藝術檔案選輯(1)趙毅 <p class="ql-block"> 團牌字體,由著名書法家費新我書寫。</p> <p class="ql-block"> 江蘇省歌舞團,迄今已經走過了66個春夏秋冬。她以其豐盛的演藝文化巨獻,為精神文明建設和民眾娛樂做出了重大貢獻。筆者曾供職“省歌”數(shù)十年,回眸過往歷史,細賞一幀幀畫面,其濃郁甘醇的藝術魅力,無不散發(fā)著嬌人的美麗與芳香……</p><p class="ql-block"> 在編寫該文的兩個多月時間里,筆者全情投入,將所能收集到的老資料,由遠及近,按序排列。而斑駁的老照片經過精心修圖后,附加說明文字,更增添了歷史的清晰度與厚重感。這些老劇本、老劇照、老節(jié)目單等,忠實地記錄了“省歌”的人和事,日月經年,世事變遷,目前已成為不可多得的江蘇歌舞文獻。需要說明的是,由于年代久遠,記憶偏差在所難免,也難能面面俱到。而本文圖片資料,亦得到了許多熱心人的幫助,恕不列舉,在此一并致以深深的謝意!</p> <p class="ql-block"> 1954年10月17日,江蘇省歌舞隊在原省音樂工作組的基礎上組建,隊長費克,隊址設在南京湖南路7號。1955年12月,該隊遷至紅廟7號。1956年3月,遷至三條巷58號(上圖:1956年夏,歌隊邵蓓蕾、祝蘭芳在大門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1956年10月,江蘇省歌舞隊擴建為江蘇省歌舞團(上圖:1960年,舞隊陳松生在大門前留影),團長梁冰。1959年12月,該團與省話劇團合并組成江蘇省歌舞話劇院,院長鄭山尊,程茹辛任歌舞團團長。1961年,該團遷至香鋪營29號院內。1962年9月,該院撤消恢復江蘇省歌舞團原名。</p> <p class="ql-block"> 1965年,江蘇省歌舞團更名為江蘇省文工團(上圖:1970年,舞隊陳松生和樂隊隊長范仲明在大門前合影),1976年以后,再次恢復江蘇省歌舞團名稱。1982年7月,該團在合唱隊的基礎上,正式成立江蘇省歌劇團,團長田夫。1987年1月,省歌舞團、歌劇團、曲藝團合并,組成江蘇省歌舞劇院,院長朱軍。</p> <p class="ql-block"> 1956年8月,第一屆全國音樂周在北京隆重舉行。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省歌”參加人員有:程茹辛、夏紅櫻、彭信竹、李文芳、邵蓓蕾、祝蘭芳、高亞君、丁潤云、戚廣麗、王思美、孫克秀、屈曼琳、侯澄階、邢一先、李克、黃佑海、張文義、顧鼎新、張俊、姚克明等。</p> <p class="ql-block"> 第一屆全國音樂周紀念徽章,直徑28毫米。主圖為古代樂器排簫,內環(huán)1956及標題文字,外環(huán)百合花16朵,寓“百花齊放”之意。當時,凡參與者人手一枚。六十多年后之今日,本團彭信竹老師保存的這枚徽章雖然褪色,但也堪稱鳳毛麟角。日前彭老師慨然贈我,并叮囑我接力收藏。</p> <p class="ql-block"> 江蘇省代表團節(jié)目可謂精彩紛呈。其中由侯澄階編曲的《小妹妹》,費克編曲的《拔根蘆柴花》,武俊達編曲的《插黃秧》,路行作曲的《回娘家》等節(jié)目,受到了廣大觀眾及中央領導同志的熱烈歡迎和充分肯定。</p> <p class="ql-block"> 1951年春,侯澄階與謝舜華新婚(前排手捧鮮花者),和南京市文工團同事(后窗戴帽者左為武俊達)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侯澄階(1918——1987),畢業(yè)于國立音樂院作曲系(中央音樂學院前身)。先后在南京市文工團、江蘇省歌舞團從事音樂創(chuàng)作工作。1957年調至南京師范學院音樂系,教授理論作曲及視唱練耳等課目。</p> <p class="ql-block"> 當年,由興化縣民間藝人朱香林領唱、本團歌隊伴唱的民歌《小妹妹》,唱響了北京中南海。如今,這首充滿了鄉(xiāng)土氣息的茅山號子,已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中央音樂學院徐振民教授于1961年改編的《小妹妹》鋼琴曲,也成為了時代經典。</p> <p class="ql-block">▲ 蘇北江都民歌《拔根蘆柴花》,演唱者:雪飛。</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續(x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