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家于漪:引領每名學生成為學習的“發(fā)光體”沙灘看浪 這篇文章由青年教師黃音與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師在《穿行基礎教育森林:教育實踐沉思對話錄》中展開的一場兩代教師的對話節(jié)選。<br><br>促膝長談中,于漪老師回顧了數(shù)十年教育實踐的風風雨雨,剖析了種種教育理念,回答了青年教師關切的諸多問題。<br><br>教育,是青少年生命涌動、生命成長的時代之歌。<br><br>兩代教師的對話讓我們看到時代背景下濃縮的教育情境片段,感受到教育實踐過程中的困惑與憂思,體驗到為破解難題而奮斗不息的精神力量,領悟到經(jīng)過時間檢驗催人奮進的教育哲思。 <h5 style="text-align: right">黃音(右)講述奶奶于漪對自己的言傳身教。</h5> <h1><b>課堂教學結構改革</b></h1><br><b>黃音:</b>課堂教學要發(fā)揮多重功能的綜合效應,這是就教學內容而言,怎樣的課堂教學結構才能比較理想地把它們落到實處?<br><br><b>于漪:</b>你說的課堂教學結構與教育專業(yè)術語中講的教育模式相近。教育模式有千百種,國外教育書籍、教育雜志列舉起來可謂琳瑯滿目,對它的理解也多種多樣。此處所談的是教育和教學過程的模式,反映活動過程的程序和方法。我的體會是講“模式”容易定格,講課堂教學結構既平實,又可隨機而豐富、發(fā)展。<br><br><b>較長時間以來,我們的課堂教學結構是直線型的往復,教師講,學生聽;后來有所改進,是個別或少數(shù)學生提問,教師解答,但直線往復未改變。</b><br><br>這種教學結構施教,部分學生得益或得益較多,而相當部分的學生是聽眾、觀眾,得益甚少甚微。 <h5 style="text-align: right;">2004年,黃音與奶奶于漪參觀茅盾故居</h5> 我曾經(jīng)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下課以后,我請學習不同層次的學生復述當天上的語文課內容,包括教師講的,自己怎么理解的,復述得最好的可還原90%,講得頭頭是道,自己理解得也到位;較好的不過70%左右,一般的只能講到百分之四五十,困難的20%都講不清,差錯很多。這叫什么效果?<br><br><b>教師認真講了,學生似乎也聽得認真,差別卻如此之大。造成這種狀況原因不少,但最根本的還是“目中無人”,忽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b><br><br>學生發(fā)揮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方能真正獲得知識、鍛煉能力。學生絕對不是知識的容器,聽憑你教師“灌”。<br><br>青少年的好奇心往往使他們具有豐富的想象和聯(lián)想,比成年人更敏感。當代學生處于科技迅猛發(fā)展、多樣文化并存、社會快速轉型的時期,見多識廣,思維活躍,生活知識豐富,對外界信息靈敏度高,對問題常有自己獨特的乃至尖銳的認識。對未來有美好的憧憬和向往,盡管初中生與高中生有很大差異,但時代在他們身上的印記都很清晰。這些都是他們自主學習十分有利的條件。<br><br>遺憾在我們往往視而不見,只專注“教”,我說你聽,誤以為教師完成了“教”的過程,學生一定就能完成“學”的過程,直線輸送,抑制了學生身上蘊含著的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主動性。<br><br> <h5 style="text-align: right;">1999年,黃音與奶奶于漪分享學校趣事</h5> 學生群體的時代特點是教學的有利條件,學生之間的差異同樣可使教學有聲有色。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不同語文水平的學生都有獲得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明顯進步。<br><br>班級教學給不同層次學生之間提供了互動合作、揚長補短、互相激勵、切磋琢磨的極好機會,可小組合作,也可整班合作,形成求知的良好氛圍。<br><br>可惜在我們以往很少向這方面想,連《禮記·學記》中的“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也忘在腦后。其實,教師有責任促進學生之間成為親密的學友,探討、辨疑,互相學習,共同提高。舉措之一就是改變課堂教學直線型結構,讓所有學生都動起來,積極參與,發(fā)揮潛能,切實提高學習質量。<br><br>“教”要能在所有學生身上起作用,就必須明確課堂絕不只是教師傳授知識的場所,而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知識,提高能力,精神成長的場所。<br><br><b>教師的作用在指導引路,點撥開竅。</b>通常情況是:教師在課堂上講課,不是喋喋不休,就是繪聲繪色,實際上在訓練自己的口才,訓練自己的思維,認真聽課的學生觀摩欣賞,有如歷其境的感覺。如歷其境與身歷其境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讓學生如歷其境,好像進入這個境界中去了,實際上還是個旁觀者。 <br><br>課堂教學師生如何定位,豈不是同樣道理?語文學科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實踐,方能取得真經(jīng)。學習實踐不是只指課后訓練,也不是支離破碎的機械操練,課堂學習實踐就是最好的場所,聽、說、讀、寫、思想、情感、意志、品質獲得全面錘煉,產(chǎn)生綜合效應。<br><br>改革直線型課堂教學結構,實際上是改變教師獨占課堂的情況,改變教師不放心、不放手的狀態(tài)。<b>教師的課堂教學定位應是指導者、組織者、參與者、點撥者、引路人,引領學生身歷其境,領略語文學習的大好風光。</b> <h5 style="text-align: right;">2019年,黃音和奶奶于漪同讀《彷徨》</h5> <h1><b>網(wǎng)絡式輻射型教學結構</b></h1><br><b>黃音:</b>認識是行動的指南,教學上的事倍功半往往是由于認識不到位,或膚淺,或片面,或主觀臆斷。認識提升,行動也會隨之出現(xiàn)新氣象。您是怎么改革的呢?<br><br><b>于漪:</b>下<b>決心把師生單向性的直線型聯(lián)系,轉換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的輻射型聯(lián)系。也就是把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雙邊活動轉換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的多邊對話,形成網(wǎng)絡式,使教學活動過程產(chǎn)生對話場的效應,教與學相互作用,學與學相互作用,充分調動不同層面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水漲船高,每個學生都可能成為學習的“發(fā)光體”。</b><br><br>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設計了這種網(wǎng)絡式輻射型教學結構,并付諸實施,課堂教學出現(xiàn)了生機蓬勃,水漲船高的氣象。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調動不同層面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課堂里擴大了知識的流動量,能力的訓練量,使課堂真正成為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學習語文、訓練語文能力的場所,學生的語文能力——聽說讀寫均得到大面積提高。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于漪(中)</h5> 舉當時教學的一個例子來說:教魯彥的《聽潮》,我先讓學生自讀課文,按原本規(guī)定的三讀一查一提問的要求認真閱讀?!叭x”即“讀課文,讀注釋,讀提示與練習”;“一查”,即查工具書及有關資料,掃除字詞障礙,弄懂有關問題;“一問”,仍有疑難,提問。接著,學生提問,有一個學生問:“鐃”和“鈸”究竟是怎樣的樂器,我查了詞典,詞典上的詮釋與課本的注釋不一樣,請問老師,我相信書,還是相信辭典?<br><br>這個看似“冷門”的問題,一下子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大家目光不約而同地都集中在課文下面的注釋上。一位男學生站起來,慢條斯理地說:“我查過《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也不一樣,該怎樣判斷?”他上課經(jīng)常眼睛看著你老師,很少發(fā)言,此時也開了金口。<br><br>大家七嘴八舌,詢問“鐃”和“鈸”這兩種古典打擊樂器外形上究竟有什么區(qū)別,究竟哪個大哪個??? <h5 style="text-align: right;">2019年,于漪獲得“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h5> 我沒有回答,而是抓住了這個問題,要求每個同學回去后找合適的辭典查檢,匯總后再作判斷。學生勁頭很足,第二天大量信息反饋帶到課堂上來了。有的查《辭源》,有的查《辭?!?,有的查《康熙字典》,有查《新華字典》的,也有查不到的,查了《中華人名大字典》,有學生指出,這是查錯了地方。<br><br>此時此刻,我拿出《辭海·藝術分冊》告訴學生,像這樣比較冷僻的專業(yè)性很強的知識,可以到《辭海·藝術分冊》的音樂部分查檢,查起來最快最準確。與課文下面注釋對照,解決了學生的疑難。求解問題的過程給學生帶來了求知的快樂。<br><br>一個小小的質疑促動了全班學生的思考,“學”作用了“學”,也作用了“教”;教師要求學生查字典辨識,“教”作用“學”,“學”又作用“學”;教師指導如何查檢這類知識,“教”又反饋“學”,促進“學”。<br><br>一個原本不被教師和絕大部分學生注意的知識點,因一個學生的注意而喚起了全體師生的注意,使全體師生學到了知識,學到檢索工具書的方法,學到了尊重知識、嚴謹治學的態(tài)度,人人都是學習的主人,閃發(fā)各自的光芒,<b>教師是平等對話中的首席,是指引學習之路的引路人。</b><br><br><b>黃:</b>課堂教學結構的轉型,實質上是教育理念的提升。<br><br><b>于漪:</b>轉型并非一蹴而就,學生也有個適應的過程,其中需做深入細致的工作。除教學設計更要注意從學情實際出發(fā),要多與學生溝通、交流,尤其是性格內向的,更要加溫,課上即時的評價、鼓勵、表揚也不可少。<div><br></div><div><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kyNjA5NzEwNQ==&mid=2247484872&idx=2&sn=7c90a1f05e06bd809ae8f77754c1183a&chksm=c23dce76f54a47607317501a1c483c3f4daf61256aae568e4f6747607adf3ec88ff0bd956d9d&token=1146047412&lang=zh_CN#rd"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更多教育教學前沿思考</a><br></div> 學生教師課堂教學于漪學習教學教育黃音課堂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