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建筑之旅(1)云卷云舒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提起山西,愛美食的說它的醋夠味兒;做生意的要研究一下晉商;想發(fā)財的羨慕的是煤老板,而我對它的關注起始于一張照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是林徽因在考察山西佛光寺的照片,年代很早:1937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提起林徽因,許多人津津樂道于她和徐志摩的那段往事,而這張照片所體現的是她對是那些千年佇立著的中國古代建筑的癡迷。二十年代赴美學習建筑專業(yè),回國后和梁思成踏遍山西做實地考察,并記錄下第一手資料。照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是一位怎樣的女子,做著如此不凡的事情?同時,我也對山西有了初步的印象:它有許多古建筑。但是這并沒引起我想去的意愿,因為這個似乎也太專業(yè)了。一晃過去多年,直到今年年初袁老師的一段視頻讓我的目光直勾勾的停在了他的手機屏幕上:那是一張精美的懸塑的照片,視頻中回響著他激情澎湃的聲音:“你會被山西那些古建筑的美所折服!”,由此我想:要去山西看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據同伴做的行程,我拿出了這本用了將近40年的中國公路地圖,翻到山西省,畫了一下線路圖,山西省的形狀像個歪著的芒果,西面是陜西,東面是河北,黃河壺口瀑布就<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和陜西的交界處。</span>別笑我老土,都什么年代了,還用筆畫地圖,其實我是可以用電子版,可是我不喜歡在屏幕上拉來拉去的放大縮小,沒感覺,有時就是要紙質的東西拿在手里,才會感覺特別的真實和親切。你看,當我翻動著這本已經泛黃的地圖冊,一種出游前的興奮油然而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還是綠皮火車,一晚的行程把我?guī)У搅松轿魈?。出發(fā)時,南京已經發(fā)現感染者,我和同伴只是慶幸列車經停南京時沒有旅客上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還是在愛彼迎上訂的民宿,三室兩廳160平米的公寓,夠大夠寬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次是三人行,因為各人的旅行經歷不一樣,所以頭兩天各自為伍,到第三天才聚在一起開始正式的山西古建筑之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天他們倆一個去了晉祠,一個去了磧口,我哪也沒去,到了晚上去住宿對面的迎澤公園溜達溜達,一看還真不錯,它是太原最早的一個公園,2018年翻修,景觀布局合理雅致,許多市民在此乘涼散步也很接地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天,同伴去了平遙,我去了晉祠。門口有直達的公交車,因為是在太原郊區(qū),車程要1個多小時,經停30多個站點,這如果放在以前,我大概要急死的,那時只嫌時間不夠用,什么都要快快快,現在人生的步履慢了下來,有時間停下來多看看多想想,人生不同的階段,目標不同,感悟也不一樣。這不,公交車以它最快的速度駛過了一個個的站點,我以最慢的方式觀看了太原的街景,挺好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晉祠分兩個部分,外圍是晉祠公園,不要門票,所看到的景點雖也古色古香,但都是新品,就像這幾張照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晉祠里面這部分稱晉祠博物館,要門票,所謂的博物館,并不是普通意義的、在室內的陳設,而是從公元550年至今,歷朝歷代在此修建的各種建筑,大殿、側殿、牌坊、戲臺、石舫、回廊及亭臺樓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是主殿圣母殿的一側,由于我的手機沒有廣角,而這次山西游看到的一些建筑都顯得寬闊大氣而敦厚,沒能全景拍下來是有些遺憾的,好在我同伴她的手機比我的好,必要時就借用一下她的照片,不過我會注明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手機的局限性,這次只能多拍一些局部了。不過這些在平時會忽視的雕梁畫棟,還是很值得去細細品味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鏡臺上的雕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龍在中國建筑中經常出現,象則比較少,但因為佛教是從印度傳過來,白象也就不時有所出現,佛教中有白象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前身之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金人臺,應該全部是琉璃制作的,旁邊的四個金人其實是鐵人,不過鑄造于宋朝,距今也有約1千年的歷史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山西游和陜西游都有一個特點,最好要請個講解,如果不請也一定要在旁邊蹭聽,否則的話你的游感會大打折扣。這不,一個普通的亭子,導游說,在岸上的稱做亭,在水上稱做榭,上圖是個亭,下圖是榭?;丶液笥植榱艘幌氯绾螀^(qū)分亭、臺、樓、閣、軒、榭、廊、舫這些中國建筑,還真有頗多講究,讓我又漲知識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晉祠由于從南北朝就開始修建,到清朝已經形成了一個建筑群,但始終以圣母殿為軸心,兩邊的建筑既對稱又不拘形式,高低錯落,靈活多變,實在與其他一些廟宇過于規(guī)整而更富觀賞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圣母殿外八根柱子,每根上面都有形態(tài)各異的木雕盤龍,屬于晉祠的三絕之一。從審美角度看我是不太喜歡這種瘦龍的,但想想它已在這個柱子上不朽地盤踞了一千多年,又不禁很佩服:“龍大爺,您辛苦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圣母殿內有43座宋代彩色泥塑,形態(tài)圓潤飽滿,距今約1千多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圖取自網上(大殿里不讓拍照),下圖表演戲曲的彩塑是在配殿里的,一共有12尊,她們在服飾的色彩和人物外形上是統(tǒng)一的,但其各自所持的樂器以及服飾的款式則各不相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為不老泉打造的亭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圖這是個石舫,小小的,但里面的色彩也很漂亮??聪聢D</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配殿院子里的門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是個戲臺,前面有荷花池,整個景區(qū)內幾乎囊括了大多數形式的古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晉祠的三寶之一:千年古柏,一個貓咪高居在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到這些屋頂的瓦片嗎,和一般的瓦片有什么區(qū)別?對,它是筒狀的,屋頂用瓦,規(guī)格最高的是琉璃瓦,其次是筒瓦,灰瓦則不上檔次,規(guī)格最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出來,又回到晉祠公園內,看到有一條長廊,盡管是新的,但其造型反映出山西這個區(qū)域古代長廊的特色,既是它的曲線性,它不會是筆直的,有左右的回轉,又有上下的起伏,特別是上下的起伏,平緩,不突兀,遠看像一條游龍來到水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長廊的里面,多漂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從晉祠出來,依舊坐公交回市區(qū),等車時和幾位大媽聊天,當她們得知我從上海過來,很高興,便非常熱情的向我推薦太原還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其中一位說了一句:“地下文物看陜西,地上文物看山西!”,我一想還真是這么回事,五月去的陜西,盡看了從地下挖出來的文物,現在來到山西,一堆地上的寺廟在等著我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晚上,是我們三人第一次相聚,來到山西飯店吃頓好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地方也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前身是1914年由閻錫山興建的 “自省堂”,康有為題寫匾額,當時的黨政要員、社會賢達經常在此下榻,如周恩來、蔣介石、宋美齡、孔祥熙、徐志摩、泰戈爾等都曾來過。解放后至今也一直是山西省政府作為對外接待的主要場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點的菜有平遙牛肉、醋溜丸子、大同燒麥,都做的很地道,特別是大同燒賣,皮子像薄紗,攢起來像朵花,輕輕咬一口,肉香溢滿口,我們后來去大同又吃過一回,好像還是這家的好吃;平遙牛肉有個別稱,叫不塞牙的牛肉,確實不塞,到其他城市也吃過,同樣好吃,感覺可能是用肉的部位特別好;醋溜丸子酸酸甜甜的,用料也很實在,不像有些肉丸摻入了太多的面粉;素菜點了上湯菠菜,這個南方菜居然也做的非??煽?,<span style="font-size:18px;">本來嘛,人家自古至今都是招待大人物的,沒點本事掂不起這大勺。</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吃完出來已是掌燈時分,出門一看,哇,有點亮瞎眼的感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天去提了車,因為原來是四個人,后來其中一位有了變動,現在三人坐這車還是蠻寬敞的。天氣晴朗,我們出發(f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朵云彩有意思,好像過來打招呼。</p><p class="ql-block">我們的行程大約像個8字,太原是其交叉點,先走上面那個圈,也就是晉北,第一站是朔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崇福寺,建于公元665年,總共五進院落,十座殿宇,屬于金代建筑?,F在保留下來的是彌陀殿,距今大約800年,里面的匾額、塑像、壁畫、雕花門窗、脊飾琉璃被譽為“金代五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是吳老師拍的彌陀殿,是不是相當寬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絕之一,彩塑,金代原作,古樸而精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絕之二,壁畫(不讓拍,此畫網上下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絕之三,花窗,可惜我拍的不多也不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絕之四,脊飾琉璃,就是用琉璃裝飾的屋脊。這上面的小人,在艷陽下金光閃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建筑是凝固的,但天上的飛鳥,給你視覺上的動感,一陣風吹過,屋檐上的鈴鐺叮咚作響,又給你聽覺上的感受,真可謂是動靜結合,交合成一幅遠離塵囂的景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絕之五,彌陀殿的豎匾,我走過路過錯過了,沒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過來,再看彩塑,在佛像后面像屏風一樣的東西叫“背光”,在較為重要的菩薩和佛像后面都會有,只是其形式、材質以及裝飾性各有不同,其含義為佛光普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叫“斗拱”,它是房屋的一種承重結構,支撐在立柱和屋梁之間,這是中國特有的建筑結構,斗拱有四個作用:承重、讓屋檐盡可能外伸、裝飾、抗震。當這個技術在唐代日趨成熟后,便規(guī)定斗拱結構只能在重大建筑中使用,比如廟宇、宮殿,普通人家是不能用的,這個我們以后在旅游中可以留意一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鐘鼓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觀音殿,它的屋頂式樣稱為九脊歇山式,是不是很專業(yè),我試著解釋一下,脊就是屋脊,中間橫的叫正脊,四邊斜坡下垂的叫垂脊,這樣一算總共有五根脊,有九脊則是這個屋頂比較考究,垂脊分成了兩段,像在當中歇了口氣,斷了一下,不過下面這脊的方向會有變化,斜出去了,這段稱作戧脊(音:槍),這樣算起來就有九脊,山是形容屋面的斜坡像山坡一樣,所以用九脊歇山式造的屋頂一般會比較大,我后來留意了一下,好像如果是四脊,那只能是個亭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棟也是九脊歇山式,用的是筒瓦,它后面那棟用的是琉璃筒瓦,規(guī)格更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好,在這里我們知道了屋頂的樣式、用瓦的規(guī)格、斗拱的作用、還有那個叫背光的東西,以后在參觀廟宇時就可以從這幾個地方去觀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著名的應縣木塔,建于1056年,是目前世界上僅存的最古老最高的木塔。全塔用了2600多噸的紅松木,純木結構,無鉚無釘。這個木塔之所以珍貴,是它佇立在此1000多年沒被燒毀,沒有朽毀,也沒有毀于十幾次的地震,不過現在它已經是個斜塔了,向東北約有60厘米的傾斜,縱向也有88厘米的壓縮,就像人老了會變矮一樣,為了保護這個建筑,目前已經不讓游客登塔,只能在下面仰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讓登塔就不能看到上面幾層的內部結構和塑像,回來后只能從書上找到一張剖面圖,借助此圖可知道里面的結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山西的古建筑很多,有一種保護方式是作為旅游點開發(fā)出來,收取門票,不過會把原來的范圍擴大許多,這個擴大的地方建有許多新的建筑,但都是古代風格,看這張照片的前景左右兩邊是老的建筑,背景是新建的,原來我是很唾棄這種以假亂真的東西,但是這邊做的很好,毫無違和感,環(huán)境也非常融洽,如果你走累了,可以坐在新建筑群一側,面對著古建筑,發(fā)古之幽情,倒也不錯,所以我對這樣的新品倒是蠻認可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于另一種保護方式我后面會說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鐘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凈土寺,建于1124年。其看點在它的藻井,什么叫藻井?百度查:“……天花板上的一種裝飾處理。一般做成圓形、方形或多邊形的凹面,上有各種花紋、雕刻和彩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進了凈土寺,抬頭往上看就對了,它的藻井上面層層疊疊,金龍盤繞的天宮樓閣,燦爛輝煌,其工藝和設計,真是精美絕倫,你在里面只有兩句話可以形容:抬頭仰望,嘆為觀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邊的壁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四天來到大同的云岡石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石窟開鑿于公元460年,距今有1500年。門口的塑像是當初建議開鑿佛像的曇曜(音:彈耀)法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和其他收費的景點一樣,進去先是個公園,看看人造景觀,不過不難看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蜀葵,一種在北方非常多見、在南方非常少見的花卉,拍它是因為在家的院子里也有一棵,去年淘寶上買的苗苗,說是當年開花,其實哪里有,神奇的是今年年初天寒地凍這草本植物居然沒凍死(院子里的南方植物都凍死了),開春后便蹭蹭的往上竄,小苗竄出一人多高,五月下旬就一直開花,熱熱鬧鬧的開了大概三個月,也不用怎么伺候,真皮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參觀前先看片,拍的很不錯,可以對石窟有一個總體的了解。一般比較大型的展覽都會有介紹片,以前我不懂,心想看展就可以了嘛,何必再費時間看片子,后來發(fā)現一般這種片子都制作精良,也確實有助你更好的觀展,有時還會引發(fā)思考,所以現在只要有介紹片,我都會很認真的去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目前1-4號窟在維修,我們從5號窟開始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石窟外面當初在建造時一般都有窟檐和閣樓,它起到一種保護作用,使石窟免于風雨的侵蝕。然而經過幾百上千年后,許多已經消失,現在對遺留下來的做了加固和保護,如上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些建筑也有一定的裝飾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進入后,有點傻眼,沒想到是這樣壯觀,這樣精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個洞窟都有一尊大佛,有些旁邊還有小一些的佛像,然后圍繞著佛像的四壁鑿出千姿百態(tài)的石像,有的密密麻麻幾乎成了千佛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色彩之艷麗,造型之多姿,層次之豐富,讓人感到眼花繚亂,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來想少放幾張照片,可是看看確實太美,不舍得刪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此,中國的四大名窟我已經都去過了,還外帶一個重慶的大足石刻。相比較而言,他們的共同點:都是世界文化遺產,都是5A景區(qū);而我個人的感受是云岡石窟最具觀賞性,然后是麥積山石窟,大名鼎鼎的敦煌莫高窟倒是比較讓我失望,現場沒有讓我感覺到它那種輝煌和精美,想來原因之一大概是為了保護起見,里面比較昏暗,人又多,根本沒能好好欣賞,原因之二是許多洞窟不對外開放,除非你是專業(yè)人士或者其他什么人士,而龍門石窟的觀賞性差一些,再加上它被破壞的比較嚴重,所以我的建議是,為名氣去莫高窟;為欣賞去云岡石窟;可能的話盡量去一下麥積山石窟,因為它位置比較偏,但很值得一看;真正喜愛石窟藝術的話,不但要去四大名窟,還應該加上重慶大足石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參觀完石窟,他們兩位又去看了博物館,我覺得比較累就沒去,回到大門口等的時候發(fā)現這個新的門樓倒是很有特色,回家后翻出照片看,查了資料得知這個建筑稱為闕(音:雀),是建在古代皇宮大門前兩邊的瞭望樓,也有觀賞作用,現在北京故宮還有,其他殘存的已經極少,這是仿制品,但也讓我們知道這個古代建筑的樣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午我們去了華嚴寺、善化寺和法華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用一下前面學到的知識,這里的藻井(天花板)比較簡單,但上面方格子里的繪畫也各不相同。佛像后面的背光用材比較厚實,其裝飾性也和我們前面看到的不一樣,它和上面的藻井及下面的基座形成了一種呼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華嚴寺屬于遼金時期的建筑,近千年來幾經戰(zhàn)火毀壞又幾經修復,現在已經是占地約6.6萬平方米大型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它的看點一是后面這個木塔,它沒有應縣木塔高,但塔下有個500平方米的地宮,用了100噸純銅制造的,可惜當時我沒進去,回來查資料才知道。第二個看點是“合掌露齒菩薩”像,下圖這張就是,因為拍的比較小,也看不出她到底露齒沒露齒,我喜歡的是她的小蠻腰,這個不聽介紹還真看不到,那個曲線實在優(yōu)美,可惜我拍的角度不好,沒能體現出來,網上找也都是她的正面圖片。說一下拍照,我們所參觀的這些寺廟,在大殿里一般都有彩塑、壁畫以及某些特殊的建筑結構,確實稱得上是珍品,上千年下來經歷了多少大災大難還能保留下來實屬不易,當地的工作人員非常認真的執(zhí)行著室內不得拍照的規(guī)定,有時參觀的人少時,幾乎到了人盯人的境地,我覺得從保護文物的角度來說是對的,可是如果是用手機拍,不用閃光燈,應該沒有影響,還有一種說法是當地人不希望你們拍照是覺得會對菩薩不敬,這我也理解,不過在網上看到一位驢友這樣說:我從千里之外專程到此,足以證明我對菩薩之敬意,我會心一笑,不置可否,不知您怎樣看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續(xù)</p><p class="ql-block">點擊鏈接:</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52010000.com.cn/3rcc6mj4" target="_blank">山西古建筑之旅(2)</a></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