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后再聚忻州——尋訪當年老房東北京李巖 從1970年底入伍到忻州至1985年底轉(zhuǎn)業(yè)回京,在忻州服役15年。這期間,因施工、生產(chǎn)、訓練等,住過不下幾十戶當?shù)乩相l(xiāng)家,其中白村郭大娘家、金山鋪劉天堂家印象最深,也是想借這次戰(zhàn)友聚會,最想尋訪的老房東。<div>文圖李巖2021年《八一》</div> <h1><b>探看寺家莊農(nóng)場 尋訪白村老房東</b></h1>7月23日午餐后2點多,距6點聚會簽到還有一段時間,繩世永和另一位87年入伍的戰(zhàn)友滑建華,提出要去寺家莊原564團農(nóng)場看看,我也借機去白村圓我的一個夢。<br><br> <b>上圖忻縣、原平、定襄三縣交界處的滹沱河</b><div><b>寺家莊</b>,地處忻縣、原平、定襄三縣交界處,當時屬于定襄縣白村公社管轄,與對面忻口隔著一條滹沱河,距忻州縣城20多公里。<br></div> <div><b>上圖身后黃頂小亭子式建筑是水閘,水閘連接攔河的是滾水壩</b></div>回想當兵時到白村插秧收稻子,都得從忻口趟河水過去,趕上水大就繞道水閘從滾水壩上走。 上圖1981年在滹沱河邊 這次開車走高速經(jīng)原平拐一個大彎穿過滹沱河大橋可直達白村。<br>途經(jīng)寺家莊停車來到當年564團農(nóng)場場部。<br> 原農(nóng)場場部、三機連宿舍已被大型倉儲庫房和新的辦公用房取代。整個農(nóng)場田地被河南一家畜牧公司承包,在以前的稻田地里蓋起了數(shù)十座蔬菜大棚。 1987年入伍的繩世永、滑建華曾在農(nóng)場種過兩年水稻,后面?zhèn)}庫位置就是當年三機連住的一排平房宿舍。 倉庫前場院兩位菜農(nóng)正在晾曬黃花菜,黃花菜種在以前稻田水渠旁。 <b>上圖1981年三機連在白村滹沱河畔種水稻</b><div>我還是剛當新兵時來過寺家莊,那時我們住在高城公社王府莊村,步行四五里路,跨過結(jié)冰的滹沱河,從農(nóng)場背玉米芯回去燒炕。那天刮著大風,漫天黃沙,寒風刺骨,那場景終生難忘。<br></div> 這里是曾農(nóng)場的養(yǎng)豬場,如今已是豬去圈空。房子還是當年三機連蓋的。 這后面一溜蔬菜大棚,曾是三機連種水稻育秧苗的秧床地塊,身后這眼機井還在。<div>說到那兩年在寺家莊種稻子,繩世永感慨萬千:</div><div>初春四月整秧床,撒稻種,田里還結(jié)著薄冰,雖說穿著長筒膠靴,腿腳還是被凍得像針扎一樣疼痛難耐。時間長了,麻木了就不覺得疼了。<br></div><div>繩世永的腰疾也是那時落下的病根,年輕時不顯,老了病就找上門了。<br></div> <b>上圖當年戰(zhàn)士們在白村滹沱河畔插秧</b> 從寺家莊出來向東二三里就是白村。 <div><b>上圖白村泉子山下面的大水池和引滹沱河水灌溉稻田的大水渠。</b></div>我記得這里村西有一座直徑10幾米的水池,1981年我還在此留過影。結(jié)果找了半天沒找見。 忽見一村婦開三輪農(nóng)用車出村,隨向她打聽。她手指西側(cè)一小山包告知,大池子在泉子山腳下,里面是眼泉水,是供全村人飲用的自來水,為安全衛(wèi)生起見,蓋了房子圈起來了,不讓進去。<br>我又向她打聽白村房東情況,她擺擺手:我是從下零山村嫁到白村來的,你說的老人都不認識。<br> 一提起下零山村,我立馬想起一件有意思的故事。<br>1975年下半年,在白村完成采石任務(wù)后,到白村以東十幾里的下零山搞訓練。<div>村里有一對老夫妻開了個服務(wù)社(小賣部)收雞蛋換日用品。<br>往日都是倆人賣貨,有一次我好奇問大伯,這幾天怎么沒看見大娘啊。<br>大伯的回答令我十分詫異:跟別人走了。<br><div>跟什么人走了?<br>細問才知道,原來大伯年輕時家境貧寒,娶不起老婆。(當?shù)仫L俗娶個媳婦八百塊)無奈與另一青年合資共娶一個媳婦,大伯出資多,與媳婦過前30年,剩下時間就交給另一青年。<br>那年正好到了約定30年,大娘信守合約跟那個人走了。<br></div></div> 開三輪的村婦聽罷掩面大笑,說,我知道,是有這么回事,沒辦法,那時真窮啊。 <div><b>上圖白村泉子山左側(cè)就是采石場</b></div>說起這泉子山,我又想起一段往事。<br>1975年工兵排在白村采石料蓋農(nóng)場宿舍。<div>我當時是工兵二班長,為了早點完成任務(wù),經(jīng)過仔細勘察,發(fā)現(xiàn)在泉子山一座小山包下有個深洞,通過反復(fù)計算,在洞中埋入幾麻袋硝銨炸藥,采用震蕩爆破法,一次爆破成功,整個小山頭都被震松,省去了鋼釬鐵錘,鑿眼放炮,工期提前了幾個月。<br>此事引發(fā)了當?shù)卮迕癫粷M,他們認為泉子山前的小山包是龍頭,稱把龍頭炸平了破了白村的風水。<br>還好,當時團里與當?shù)卣灹撕贤涣隋X的,公社大隊沒找麻煩,事很快就過去了。<br></div><div><br></div> 下午5點,進了白村,見路邊七八位村民,隨詢問:村北最后一家,姓郭,郭大娘,她有個和我年齡相仿,當時20多歲會畫炕圍子的兒子。<br>老太太去年剛沒了,活了90多歲,她兒子搬到定襄城里了。一中年男子告知說。<div>當?shù)弥?975年在郭家住過,要看看老房東時,他說知道老房子在哪,還騎摩托車帶我過去。<br></div> 路上中年男子告訴我,老太太是他大姨?,F(xiàn)在老房子一年多沒人住都荒了。<br><br> 果然,院子里荒草長了一人高,大門掛了鎖,我隨他從一處矮墻進到院內(nèi),回到46年前熟悉的老房東家。 屋前那棵棗樹還在,粗壯了許多。那時我們每天傍晚收工回來,郭大娘都會送過來一大碗紅棗,燒好一鍋開水,暖壺灌得滿滿的,還燒有洗腳的熱水。 我總是忘不了郭大娘愛說的一句話:可憐的娃娃們,跑這么遠受苦,大娘心疼。<br><br> <div>有一天,郭大娘心情沉重的找到我,說是兒子在外村掰了人家倆葵花頭,讓人逮住送交村里,村支書認為給村里丟人了,把兒子捆在場院電桿上示眾,求我給說說情。<br></div>按說隨便捆人也是違法的,但那個時代還處于“文革”后期,沒什么法可行,支書的話就是法。<br>因為剛到白村采石時,為工作方便請支書吃過飯,這點面子支書還是給了。<div>不過,支書說,不捆不示眾還是要給點教訓,在大喇叭里向全體村民廣播做檢討。<br></div> <div><b>上圖原白村公社辦公大院</b></div>村子中間有個大院,大門上掛著幾塊牌子,有公社革委會、武裝部、村黨支部等都在一個院子辦公。<br>公社取消后,政府機構(gòu)搬到受祿鄉(xiāng),現(xiàn)在大院里是一家公司辦公室。<br> 走到村東,我又想起一件趣事。<div>白村東面也有一個大水池子,也叫旱井。雨水多時蓄水,雨水少時,抽水澆地。池子直徑有十幾米,水很深,有人說里面沒準有大魚。<div>那時,部隊伙食差,沒油水,我想給戰(zhàn)士們改善點伙食,偷偷拿了一顆訓練用的反坦克地雷,安上雷管扔到池子里引爆,轟的一聲,水柱躥起十幾米高,水面靜下來沒見到魚,卻漂上來一只鱉,俗稱王八。</div><div>王八被震暈了,在水中打轉(zhuǎn),撈上來放到到老鄉(xiāng)家水缸里養(yǎng)著。<br>一時間,到某某家看王八成為街坊四鄰稀罕事,這位老鄉(xiāng)不樂意了,讓把王八弄走,沒辦法,最后聽從戰(zhàn)友意見燉了一鍋王八湯。</div><div>全排戰(zhàn)友每人一碗,班長們每人還分到一顆王八蛋,成為當時戰(zhàn)友嘲笑班長們一個笑柄。<br><br></div></div> <b>有資料顯示:白村是受祿鄉(xiāng)典型的辣椒村,全村人口539戶,1543口人,耕地3893畝,農(nóng)民收入主要來自高效農(nóng)業(yè)、設(shè)施農(nóng)業(yè)和養(yǎng)殖業(yè)。2009年全村經(jīng)濟總收入達到1270萬元,人均純收入7129元。</b><div><b>積極發(fā)展以高密植玉米、辣椒為主的高效農(nóng)業(yè),以絨山羊為主的養(yǎng)殖業(yè)。發(fā)展溫室大棚14座和移動大棚20座,種植業(yè)收入達1077萬元。</b></div> <h1><b>尋訪金山鋪老房東</b></h1>這次參加三機連戰(zhàn)友聚會,還有一個愿望,就是想去當年剛?cè)胛闀r住過的村子金山鋪看看,尋訪當年的老房東劉天堂一家。<br>7月24日上午參觀泡池團部營房,下午暫無安排,我叫上萬樹枝、張志偉、王力抽空陪我去金山鋪轉(zhuǎn)轉(zhuǎn)。<br>50年前(1970年12月24日),我和北京入伍的一百多名新兵,乘坐一列鐵皮悶罐專車到達忻縣(后改為忻州)忻口鎮(zhèn)。<br> <b>上圖:五六四團特務(wù)連工兵二班1971年11月金山鋪合影<br>前排左起:71年平山兵張亂彬 70年河北兵王恒茂 70年四川西充兵何金全<br>中間左起:69年安徽太和兵祝先紀(班副)本人 71年北京兵李巖 69年安徽太和兵張正華(班長)、唐廷剛<br>后排左起:69年安徽太和兵劉為民 71年四川資陽兵王榮華、 汪水先</b><br> 經(jīng)過三個月的新兵訓練后,1971年2月20日,我被分配到團直特務(wù)連工兵二班。<br>特務(wù)連守著團部住在金山腳下的金山鋪村。<br>金山鋪是個大村,有幾百戶人家。七十年代村子很窮,房子基本都是干打壘的土坯房,只有一條很窄的土路貫穿村子東西。<br> <b>上圖金山鋪老照片由戰(zhàn)友王宗斌提供</b><div>因1971年9-13林彪事件,1972年下半年上面決定我們部隊就地安營,自建營房。全團打地基用的石料,都是我們工兵排在村西金山上開采的。<br></div> <b>上圖金山鋪老照片由戰(zhàn)友王宗斌提供</b> 到了金山鋪,村口一座高大的牌坊很氣派,萬樹枝順著柏油馬路把車一直開到村里。 村子變化太大了,幾乎全是新蓋的磚瓦水泥房,過去連片的破舊的土坯房難以尋覓,更無法判斷老房東家在何處。 <br>我向村民打聽劉天堂家住處,年輕人都搖頭不知,也難怪,50年前劉天堂就有60大幾,現(xiàn)在能記得他的人,最小也得60往上。<br> 我向正在蓋新房的一位長者打聽:<div>我們房東叫劉天堂,六十多歲,家里有老伴和兩兒兩女,分別叫大狗二狗,大貓二貓。(當?shù)亓曀滓话愎苣泻⒔泄?,女孩叫貓。?jù)說起貓狗的名字好養(yǎng))大兒當過兵。</div> 聽完介紹老者回答:知道,是二qiao家。<div>劉天堂老兩口和大兒都不在了,二qiao還住在那,走到村南邊快出村再向西不遠就是。(當?shù)乜谝籼貑柊胩鞗]弄清qiao是那個字)</div><div><br></div> 后來問一位年輕人,這個qiao字怎么寫,才弄清是個“俏”字,劉天堂二兒大名劉俏天,小名叫二俏。還指給我們二俏家的住處。 二俏家朝西的大門緊閉,敲了一會兒,才有人開門。<br>門開了,出來一位老人,聽說我要找他,一臉茫然。<div>我一眼就認出他就是當年八九歲的二狗,現(xiàn)在的二俏</div><div>———大眼睛、淺頭發(fā)、娃娃臉。<br></div> 我指著北房最西邊屋子說,你記不記得你小時候有三個解放軍住在你家,二俏仔細看了看我,想起來了,一把拉住我的手說,我記得,還有個四川小個子兵。忙招呼我們進屋喝水。 過去,劉天堂住的是一排平房,墻體是干打壘的,只有墻角、窗口、門口是青磚壘的,房頂一面坡。<br> 房子坐北朝南,三間大屋一明兩暗,大屋中間是堂屋,東側(cè)是臥室,一條土炕可睡七八個人。<br> 當年西側(cè)一間小屋是大兒子兩口子住。房間不大,收拾的很干凈,尤其是炕圍子畫的很漂亮,專門騰出來給當兵的住。<br>我們住進來后,大兒兩口搬娘家住了,剩下一家五口(老兩口、大貓二貓二狗)擠在一條炕上。<div>我和69年入伍的一個老兵還有四川資陽新兵汪水先,住在西面小屋。東南角有個用土坯圍起來的簡易廁所。<br>兩間西廂房其實就是個簡易棚子,是儲物間,放著糧食、雜物還有幾口大醋缸。<br></div> 這里的老鄉(xiāng)每家都自己做醋吃,家家門口都放著幾口大缸,他們用高粱殼或小米殼發(fā)酵,每天還要不斷翻攪晾曬。<br>幾個月后釀好了,裝入瓶罐,無論吃什么東西都得放些醋。要不然在閻錫山的老家流傳這樣一句話:”山西老醯愛喝醋,繳槍不繳醋葫蘆”。<br> 這里老鄉(xiāng)生活很苦,主食是高粱面做的窩窩、魚魚,沒什么菜,就是土豆咸菜,過年了吃點肉。<br>還得從牙縫里摳出點錢攢著給兒子蓋房娶媳婦。<br> 不過,老鄉(xiāng)們對當兵的很熱情。<br>我們房東劉天堂人很樸實,我們下連隊的時候是冬天,他每天晚上都用高粱桿給我們燒炕,做飯時用汆子順便給我們做壺開水。<br>最令我感動的是,秫秸干燒完了,他把自家的風門子劈了給我們燒炕。雖然連隊給每家房東一點煤火費補償,我們還是覺得過意不去。<br> 趕上星期天班里自己做飯,我們都會自己省點餃子面條給房東老鄉(xiāng)送過去。<br> <b>上圖1971年在金山鋪村外鹽堿地用探雷器探防步兵地雷訓練</b> <b>上圖:1971年在金山鋪村南鹽堿地訓練射擊</b> 二俏找出家庭相冊,讓我們欣賞他子孫滿堂的幸福生活。 如今,二俏在原址修建了三大間水泥磚瓦房,廚房過去是拉風箱燒柴鍋,現(xiàn)在是電吹風燒煤炭了。 二俏說,他的父母、大哥、大姐都不在了,只剩他和二姐。<div>他很知足,說現(xiàn)在的日子比他父親那輩人強多了,他的兒女們都搬到城里了,他和老伴以前也在城里打工,現(xiàn)在老了在家享清福了。</div> 我們告別出來,二俏一直送出老遠,戀戀不舍。 我原本還想拍點老土坯房,找找50年前的記憶,結(jié)果沿街一路也沒找到,家家都蓋了磚瓦水泥房。 快到村口時,路邊幾位村民看我挎著相機有些好奇,一位老漢問我來這里照什么。<div>我回答,50年前當兵時在村里住過。<br>你是那個連的?<br>特務(wù)連。<br>那個排,住誰家?<br>工兵排,住劉天堂家。<br>你叫啥名字?<br>我叫李巖。<br>我記得你,你是北京的。我住劉天堂家前院,叫個張雙馬。工兵排華排長和愛人住我家。<br>你那時多大了。<br>有十七八歲了,我還記得小個子四川兵汪水先,安徽兵劉為民,他倆后來也在我家住過,很要好的,要是能見到汪水先替我向他問好。</div><div>這老漢的記憶力真好,50年過去了,我們班幾個人的名字籍貫他記得清清楚楚。</div><div>這也證實了當時的軍民關(guān)系確實是“魚水之情”。<br>我用相機給他拍了一張照片說,我跟汪水先有聯(lián)系,把照片發(fā)給他,看他還認識你不。<br><br></div> 1971年工兵排長華俊金(65年天津入伍)一家在金山鋪,如今華排長已不在了。 晚6點前要趕回忻州報到,時間有限不敢多停留,下午4點半依依不舍告別了金山鋪,實現(xiàn)了我多年的一個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