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然亭——那些鮮為人知的紅色印記陽光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得知北京11家市屬公園已完成21組近10萬平方米立體花壇擺放。其中有陶然亭公園、紫竹院公園、玉淵潭公園等,為市民游客營造節(jié)日氛圍,共同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得知后,我首選“陶然亭公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北京陶然亭公園位于北京市西城區(qū),建于1952年,是一座融古典建筑和現(xiàn)代造園藝術(shù)為一體的以突出中華民族“亭文化”為主要內(nèi)容的歷史文化名園,是AAAA景區(qū)(點),北京市精品公園。全園占地面積56.56公頃,其中水域面積為16.15公頃。陶然亭是清代的名亭,也是中國四大名亭之一?,F(xiàn)代的陶然亭公園,是一座融古建與現(xiàn)代造園藝術(shù)為一體的以突出中華民族亭文化為主要內(nèi)容的現(xiàn)代新型城市園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它是新中國成立后,首都北京最早興建的一座現(xiàn)代園林,素有“都門勝地”之譽。名聞遐邇的陶然亭、慈悲庵就坐落在這里。秀麗的園林風(fēng)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光輝的革命史跡,使它成為旅游觀光勝地。(源自資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這是公園為慶祝建黨百年布置擺放的花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以下是手機拍攝于陶然亭公園的一組風(fēng)景片。</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云繪樓.清音閣】</b><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云繪樓.清音閣始建于乾隆年間,原座落于西苑三海之一的南海東岸, 供清帝休閑觀景、聽音賞樂之所。1954年,在建筑學(xué)家梁思成提議遷建、周恩來總理肯定后,遷至于此。新中國第一任文物局局長鄭振鐸稱之為“古建筑遷地重建之創(chuàng)舉”。2014年公園對該組建筑進行了文物保護修繕,2015年參照清代官廷陳設(shè)收藏卷檔案,還原皇家園林建筑室 內(nèi)環(huán)境場景,再現(xiàn)歷史建筑的格局與風(fēng)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站在清音閣的平臺上,偶然看到石橋?qū)Π队幸蛔疤杖煌ぁ?,于是想去看看。?jù)了解陶然亭是清代的名亭,也是中國四大名亭之一。清康熙34年(公元1695年),當時任窯廠監(jiān)督的工部郎中江藻在慈悲庵內(nèi)創(chuàng)建此亭,并取唐代詩人白居易“更待菊黃家醞熟,共君一醉一陶然”之詩意,為亭題額曰“陶然”。這便是公園名稱的由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走進這里才知道這里原來是陶然亭慈悲庵。正逢建黨百年,這里有一個紅色展覽,而且是我們黨早期革命活動的舊址。讓各位和我一起走進展館,并沿著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的足跡去了解留痕在舊址上的那段歷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產(chǎn)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0年3月,北京市組織開展“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保護傳承利用工作?!氨贝蠹t樓與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主要包括北京地區(qū)與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建活動有關(guān)的重要會議場所、重大歷史事件發(fā)生地、重要黨史人物故居以及重要紀念設(shè)施等31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陶然亭慈悲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陶然亭慈悲庵位于西城區(qū)陶然亭公園,始建于元代,歷經(jīng)數(shù)次修繕,占地面積2469.25㎡,建筑面積860.43㎡。</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慈悲庵為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建時期先進知識分子在北京開展秘密活動的場所之一。1921年至1923年,少年中國學(xué)會會員陳愚生以守墓為名,在此租用兩間南屋作為黨的秘密 活動場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20年1月18日,毛澤東與輔仁學(xué)社同仁在慈悲庵就驅(qū)張運動進行會商,并在門口大槐樹下合影留念。同年8月16日,李大釗、周恩來、鄧穎超等在慈悲庵召開 “五團體會議”高君宇等早期共產(chǎn)黨人也曾多次在這里開展秘密活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9年,陶然亭慈悲庵被公布為北京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3月,北京市將陶然亭慈悲庵列為“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之一,進行保護修繕,內(nèi)設(shè)“先驅(qū)者的奮斗慈悲庵 黨的早期革命活動專題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0二一年三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輔社同人遊陶然亭攝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民國九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月十八日(照片左四為毛澤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民國九年(1920年1月18日)毛澤東和輔社同仁在北京陶然亭這棵樹下的合影,一百年后,我們追尋紅色足跡,學(xué)習(xí)老一輩革命家精神風(fēng)范 ,堅守共產(chǎn)黨人初心和使命,重溫紅色歷史 ,傳承紅色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不少單位組織黨員來到這里舉行參觀活動,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永遠值得我們緬懷。</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第一展廳</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毛澤東領(lǐng)導(dǎo)驅(qū)張運動:本展廳主要展示毛澤東第二次來京領(lǐng)導(dǎo)驅(qū)張運動期間的重要活動及其轉(zhuǎn)變?yōu)轳R克思主義者的思想歷程。</span></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先驅(qū)者的奮斗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慈悲庵黨的早期革命活動專題展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先驅(qū)者的奮斗一一慈悲庵黨的早期革命活動專題展,主要通過展示毛澤東在北京領(lǐng)導(dǎo)驅(qū)張運動,李大釗、周恩來等在慈悲庵召開五團體會議和高君宇烈士革 命事跡,再現(xiàn)慈悲庵當年那段充滿革命激情的紅色記憶,再現(xiàn)以毛澤東、周恩來 等為代表的革命先驅(qū)走上馬克思主義道路的實踐探索之路。以先驅(qū)者的奮斗歷程, 深切懷念為中國共產(chǎn)黨建立和中國革命作出重大貢獻的先進分子,深切懷念為建立新中國而英勇犧牲的革命先烈,為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斗提供精神滋養(yǎng)和生動課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毛澤東(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潤之。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戰(zhàn)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chǎn)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lǐng)導(dǎo)人。圖為青年毛澤東(右一)與家人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上圖)1917年9月,毛澤東在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xué)校發(fā)起組織第一師范湘潭學(xué)友 會。圖為1919年5月湖南省立第一師范湘潭學(xué)友會合影,二排左三為毛澤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圖下)1918年4月,毛澤東、蔡和森等在長沙組織 新民學(xué)會。圖為1919年11月16日新民學(xué)會部分會員在長沙的合影,五排左四為毛澤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毛澤東與李大釗(復(fù)制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17年4月1日《新青年》雜志第3卷2號,毛澤東署名“二十八畫生”發(fā)表的《體育之研究》(復(fù)制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毛澤東撰寫《民眾的大聯(lián)合》,連載于《湘江評論》第 二、三、四期。圖為《湘江評 論》第2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19年12月28日,毛澤東出席在湖南會館召開的 湖南旅京各界公民大會,討論驅(qū)張辦法。圖為湖南會館 (今北京市西城區(qū)爛縵胡同101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19年12月18日,湖南驅(qū)張代表團到達北京。為揭露張敬堯的罪惡和宣傳驅(qū)張運動,毛澤東等組織平民通信社,并親任社長。圖為平民通信社舊址(今北京市西城區(qū)北長街20號,現(xiàn)福佑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圖上)上海《申報》1920年1月4日發(fā)表《張敬堯私運煙種續(xù)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圖中)1920年1月5日陳獨秀作《歡迎湖南人底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圖下)北京《晨報》1920年3月31日發(fā)表《湘事維持會內(nèi)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蔡和森(1895-1931)湖南湖鄉(xiāng)永豐鎮(zhèn) (今雙峰縣)人,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的重要領(lǐng)導(dǎo) 人,杰出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1931年遭叛徒出賣被捕,英勇就義。圖為蔡和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20年6月毛澤東在上海和陳獨秀討論讀過的馬克思主義書籍,陳獨秀談他自 己信仰的那些話,對毛澤東產(chǎn)生了深刻的印象。圖為陳獨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湖南自修大學(xué)是毛澤東和何叔衡參加中共一大后,為了學(xué)習(xí)馬列主義,訓(xùn)練革命骨干和進步知識分子創(chuàng)辦的學(xué)校。上圖為湖南自修大學(xué)舊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21年10月10日,湖南省的共產(chǎn)黨支部在長沙成立,毛澤東任書記,成員有何叔衡、易禮容等。支部租了小吳門外清水塘二十二號一處平房,作為秘密活動機關(guān)。下圖為中共湘區(qū)委員會舊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的建立及分布 1920年8月--1921年6月</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陶然亭石碑</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30年由清末民初書法家袁俊書“陶然亭”。</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金代經(jīng)幢</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位于慈悲庵內(nèi)影壁西側(cè)。始建于金天會九年(1131年)四月,幢身八面,交錯刻有四尊佛像、梵文和漢文兩種文字的陀羅尼。明成化五年(1469年)和清康熙六年(1667年)曾再修。</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第二展廳</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周恩來與五團體會議:本展廳主要展示周恩來投身五四愛國運動、成立覺悟社、發(fā)起五團體會議等活 動,并最終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李大釗(1889-1927),字守常,河北樂亭人。中國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先驅(qū),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圖為李大釗與《晨鐘報》同人在北京中央公園(今中山公園)的合影(前排左五為李大釗)。</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求學(xué)探尋新思想</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周恩來從小立下的志向。他14歲時所作《東關(guān)模范學(xué)校第二周年紀念日感言》一文中寫到:學(xué)生應(yīng)奮勉學(xué)習(xí)“受完全教育,成偉大人物,克負乎國家將來艱巨之責任”。 國家民族富強的愿景,一直是周恩來經(jīng)久持續(xù)的學(xué)習(xí)動力,推動他不斷向前求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周恩來(1898-1976),原籍浙江紹興,生于江蘇淮安。字翔宇,曾用名伍豪。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天產(chǎn)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是黨和國家主要領(lǐng)導(dǎo)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chuàng)建人之一,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lǐng)導(dǎo)集體的重要成員。圖為青年時代的周恩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20年1月,周恩來為營救馬駿等被捕學(xué)生,在直隸省公署被警察廳拘捕,在獄中堅持斗爭近半年,7月17日出獄。圖為周恩來(四排右二)、馬駿(二排左二)等人被釋放后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20年7月,少年中國學(xué)會成立一周年時,部分會員在北京岳云別墅合影。左起為:孟壽椿、鄧中夏、周炳琳、張申府、陳愚生、康自情、袁同禮、李大釗、黃日葵、雷寶華。</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學(xué)會信條:</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奮斗、實踐、堅忍、儉樸</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征求會員標準:</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純潔、奮斗、對于本會表示充分同情</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少年中國學(xué)會發(fā)起人名單:</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陳淯(愚生)、張尚齡(夢九)、 曾琦(慕韓)、李大釗(守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周無(太玄)、雷寶菁(眉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王光祈(潤嶼、若愚)</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人道社:</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人道社是瞿秋白、鄭振鐸 等原《新社會》旬刊同人組成的進步團體。1920年8月15日 《人道》月刊創(chuàng)刊,提出該刊的宗旨是“教一切人類都受了平等的寵惠和進化的幸?!??!度说馈吩驴怀鲆黄诩赐??。</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瞿秋白(1899-1935),</b><span style="font-size: 20px;">生于江蘇常州,祖籍湖北黃梅。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的主要領(lǐng)導(dǎo)人之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卓越 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中國革命文學(xué)事業(yè)的重要奠基者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曙光社:</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曙光雜志社于1919年11月在北京成立。成員為中國大學(xué)、法文專修館和俄文專修館等高等學(xué)校的學(xué)生。主要活動是出版《曙光》月刊。月刊編輯 宋介,主要撰稿者有王統(tǒng)照、王晴霓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20年底以后,由于十月革命影響的深入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傳播,《曙光》大量刊載介紹蘇俄的文章以及列寧著作的譯文。1921年夏???。</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曙光社主要成員名單:</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丁鎮(zhèn)華、王晴霓、王統(tǒng)照、宋介 祁大明、李樹峻、段瀾、范煜璐、 徐彥之、耿匡、劉靜君、李魯航、 鄭振鐸、瞿世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21年3月李大釗在《團體的訓(xùn)練與革新的事業(yè)》一文中指出:“我們現(xiàn)在還要急急組織一個團體.中國談各種社會主義的都有人了,但是還沒有強固精密的組織產(chǎn)生出來?!? 圖為刊載該文的《曙光》第2卷第2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21年春,覺悟社成員在法國巴黎合影。左起:張申府、陶尚釗、周恩來、張家俊、劉清揚、趙光宸、李錫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21年,周恩來經(jīng)張申府、劉清揚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圖為周恩來(左二)與張申府(左四)劉清揚(左三)趙光宸(左一)在柏林萬塞湖的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23年2月,旅歐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之部)新的執(zhí)行委員會推舉周恩來為書記。1924年,在國共合作的形勢下,周恩來根據(jù)中共中 央的指示,回國開展工作。圖為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時的周恩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覺悟社</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19年9月16日,周恩來 等在天津發(fā)起成立進步團體覺悟 社。初有鄧穎超、馬駿、郭隆真、 劉清揚等成員20人,為天津?qū)W生 聯(lián)合會和女界愛國同志會的骨干, 男女各10人。本“革新”“革心” 的精神,以“自覺”“自決”為主旨,出版《覺悟》雜志,研究社會問題, 傳播國外新思想,聯(lián)絡(luò)青年學(xué)生開展反帝反封建斗爭。1920年底, 周恩來等部分社員赴法勤工儉學(xué)。 多數(shù)社員后來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 和社會主義青年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覺悟社部分成員合影。前排左起:諶志篤、薛撼岳、鄭季清、周之廉、鄧穎超、劉清揚、李振瀛。后排左起:諶小岑、潘述庵、 馬駿、李錫錦、郭隆真、胡維憲、周恩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第三展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高君宇烈士革命事跡</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本展廳主要展示 高君宇參加進步社 團、領(lǐng)導(dǎo)青年運動、 投身國共合作,最終積勞成疾而逝世的重要事跡。</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北大洗禮</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高君宇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xué),1922年 畢業(yè)。在北大期間,積極參加進步社團,接受進步思想,在李大釗等人的影響下,1920年11月加入北京共產(chǎn)黨早 期組織,是中國共產(chǎn)黨最早的黨員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高君宇(1896-1925),</b><span style="font-size: 20px;">原名尚德,字錫三。 山西靜樂(今婁煩)縣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高君宇烈土革命事跡</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高君宇(1896- 1925),中國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北京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成員之一,參與組建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并擔任第一 屆書記。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屆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chǎn)黨第二屆中 央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山西黨團組織的創(chuàng)建者。參與籌備并出席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1925年因勞累過度,突發(fā)疾病而逝世,葬于陶然亭。</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這里陳列著高君宇烈士和石評梅的原始墓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滿山秋色關(guān)不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一片紅葉寄相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天辛采自西山碧雲(yún)寺十月二十四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石評梅(1902-1928),原名石汝璧,山西平定縣(今陽泉市)人。五四運動后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xué)校,完成學(xué)業(yè)后,擔任北京師大附中女子部學(xué)級主任和體育教員、國文教員。1928年9月30日因病逝世,葬于陶然亭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高君宇病逝后,石評梅經(jīng)常到高君宇墓前寄托哀思。圖為石評梅在高君宇墓前。</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陶然亭—高君宇與石評梅的愛情故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陶然亭公園中央島北側(cè)一個靜靜的院子里坐落著高君宇、石評梅烈士的塑像和墓碑,高君宇烈士碑正面鐫刻“吾兄高君之墓”,碑座上刻有其胞弟高全德題寫的高君宇生平,側(cè)面有一首高君宇日記中的詩句:“我是寶劍,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閃電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表達了他為理想而奮斗終身的崇高志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石評梅烈士碑正面刻“故北京師范大學(xué)附屬女子中學(xué)校女教員石評梅先生之墓”,碑座上刻有“春風(fēng)青?!焙褪u梅生平。高君宇烈士(1896-1925年),北大學(xué)生,1921年入黨,山西黨團創(chuàng)始人,曾任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任書記,黨的二大當選中央委員,后因積勞成疾病逝。石評梅(1902-1928年),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xué)校學(xué)生,作家、詩人。高君宇、石評梅不是夫妻,卻葬在一起,生前有一段相戀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高君宇與石評梅是山西老鄉(xiāng)。1920年,一次在北京的山西同鄉(xiāng)會上兩人相識。1923年,石評梅收到高君宇的一封來信,信中裝有一片紅楓葉,楓葉上用毛筆寫著:“滿山秋色關(guān)不住,一片紅葉寄相思?!边@封求愛信讓石評梅陷入憂慮中。她想了很久,在紅葉上寫下:“枯萎的花籃不能承受這鮮紅的葉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原來,石評梅曾因一段持續(xù)三年的戀愛最后發(fā)現(xiàn)那個男人已婚而發(fā)誓終生不嫁。而且,她知道高君宇早在1914年就在山西老家有一個封建包辦的妻子。高君宇對自己的封建婚姻一直不滿,認識石評梅后,更加堅定了擺脫封建婚姻束縛的信念,并于1924年解除了婚約。在石評梅即將過1924年生日前夕,高君宇買了兩個白色象牙戒指,大的自己戴,小的寄給了石評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同年,高君宇被北洋軍閥通緝,在離開北京前的一個夜晚,高君宇約了石評梅,告訴她自己的原配現(xiàn)在是我爸媽的干女兒,僅此而已!此后余生,非你不娶!但石評梅依然前車之鑒,但對高君宇已心存好感。10月,高君宇回到北京,因肺病住院,石評梅每天都來探視高君宇,并戴著象牙戒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1925年,高君宇得闌尾炎再次住院,因術(shù)后大出血病逝。高君宇過世后,石評梅以同鄉(xiāng)、同事的身份,帶著高君宇遺物返鄉(xiāng)。高君宇原配拿給石評梅一本高君宇的日記本,開頭的字是“梅”??吹饺沼洠u梅自責自己沒有果斷、及早與高君宇結(jié)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回到北京后,石評梅每周哭祭在高君宇墓旁,寫下了《墓畔哀歌》:假如我的眼淚真凝成一粒一粒珍珠,到如今我已替你綴織成繞你玉頸的圍巾。假如我的相思真化作一顆一顆紅豆,到如今我已替你堆集永久勿忘的愛心。我愿意燃燒我的肉身化成灰燼,我愿放浪我的熱情怒濤洶涌,讓我再見見你的英魂。三年后的1928年,石評梅因病離世。死后,遵照她的遺囑,被葬于高君宇墓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文源自互聯(lián)網(wǎng))</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i>高君宇與石評梅雪中游陶然亭</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彭真(1984年4月25日題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高君宇同志是山西省共產(chǎn)主義啟蒙運動的的先驅(qū)和卓越的政治活動家,太原的共產(chǎn)黨共青團是在他的聯(lián)系下建立起來的。他畢生為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奮斗鞠躬盡瘁死而后已。</i></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56年,周恩來總理在審查北京市建設(shè)規(guī)劃總圖時指示:“陶然亭的‘高石墓’要妥為保護,革命與戀愛并不矛盾,留著它對青年人也有教育”。高石墓最終在周恩來和鄧穎超的關(guān)懷下又回到陶然亭畔。圖為鄧穎超1960年到高石墓前悼念。</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第四展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五團體會議室</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場景復(fù)原】本展廳是五團體會議召開的會址,根據(jù)會議召開時留下的歷史照片進行場景復(fù)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五團體會議場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當年會議召開時留下的歷史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五團體會議場景</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尾廳</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本展廳集中展示在陶然亭開展早期革命活動的共產(chǎn)黨人群像,展現(xiàn)共產(chǎn)黨人的 初心和使命。</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在陶然亭開展革命活動的早期共產(chǎn)黨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鄧中夏、高君宇、翟秋白、鄧穎超、劉清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郭隆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的事業(yè)是正確的,必須長期堅持、永不動搖;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中國人民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正確的,必須長期堅持、永不動搖;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人民扎根中國大地、吸納人類文明優(yōu)秀成果、獨立自主實現(xiàn)國家發(fā)展的戰(zhàn)略是正確的,必須長期堅持、永不動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習(xí)近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結(jié)束語</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慈悲庵是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見證了早期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崢嶸歲月,展現(xiàn)了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和使命。讓我們高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更加緊密地團結(jié)在以習(xí)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為奪取全面建設(sh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新勝利、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參觀展覽的單位黨員在此舉行入黨宣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走出陶然亭</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慈悲庵,不遠處建有一牌坊,這里就是</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高君宇烈士的墓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0年3月,北京市組織開展“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保 護傳承利用工作?!氨贝蠹t樓與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主要包括北京地區(qū)與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建活動有關(guān)的重要會議場所、重大歷史事件發(fā)生地、重要黨史人物故居以及重要紀念設(shè)施等31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高君宇烈土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高君宇烈士墓位于西城區(qū)陶然亭公園內(nèi),占地面積1600m2。</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高君宇五四運動時為北京大學(xué)學(xué)生會負 責人,1920年與鄧中夏共同組織北京大學(xué)馬克思學(xué)說研究會。中國共產(chǎn)黨北京早期組織成員之一,參與組建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 并擔任首任書記,曾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 第一屆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chǎn)黨第二屆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為山西黨、團組織的創(chuàng)建者。1925年因病逝世,葬于陶然亭湖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0年3月,北京市將高君宇烈士墓列 為“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之一,進行保護修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 二0二一 年三月</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烈士的雕像前,面對鮮紅的黨旗,重溫入黨誓詞,表達了堅定不移聽黨話、矢志不移跟黨走的決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2006年建黨85周年紀念日,國家郵政局于那一年的6月30日發(fā)行《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領(lǐng)導(dǎo)人紀念郵票》,5枚為一套,(5—1)第一枚就是高君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百年歷史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在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之際,通過“追尋紅色足跡,汲取精神力量”的親身體會,接受了一次心靈的震撼和洗禮,深刻汲取百年黨史的精神偉力,進一步堅定了理想信念,要以革命先輩們?yōu)榘駱?,發(fā)揚他們艱苦奮斗的精神及無私奉獻的優(yōu)良品質(zhì),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迎接建黨100周年。</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