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海軍第一航空學校往事回憶片段(一)頂峰明珠 <h1> <b>原海軍航空學校首任校長趙匯川</b></h1> <h1> <b>在海軍老航校成立七十周年的日子里隨手收錄了有關回憶老航校的相關文章、照片、證章、證書、書畫和紀念物品等。(下同,不再另述)</b><br></h1> <h1> <b>這里所說的老航校是指原海軍第一航空學校和第二航空學校,這兩所航空學校原本就是一家,也曾叫海軍航空學校。(下同)</b></h1> <h1> <b>1951年1月1日,海軍司令部、政治部發(fā)出海制字第3號命令:海軍第2航空學校并入第1航空學校,中央軍委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學?!薄T械?航校和1航校都在青島,重新組建的海軍航空學校,位于原1航校的校址青島滄口機場。 中央軍委任命華東海軍作戰(zhàn)處長趙匯川為海軍航校校長,1月4日,趙匯川到青島履職。 新的航校雖然是在原有兩個航校的基礎上組建的,但原1、2航校成立僅2個多月就撤銷合并了。趙匯川抵達學校,一切工作都是重新開始,從基礎做起。</b></h1> <h1> <b>1952年1月19日,趙匯川奉命調離青島,赴京籌建海軍航空部的工作。 6月,趙匯川被任命為海軍航空部參謀長。</b></h1> <h1> <b>艱苦創(chuàng)業(yè)二三事(作者 趙匯川)</b></h1> <h1> <b>海軍航空學校初創(chuàng)時期的片段回憶<br> 人民海軍創(chuàng)建之初,就很重視海軍航空兵的建設。1950年夏,經中央軍委批準,首先由創(chuàng)辦海軍航空學校開始,邁開了第一步。當年10月,我奉命從華東海軍調至海軍航空學校,擔任校長職務。在此之前,政委桂紹彬、副校長胡鵬飛、楊力、副政委張華、政治部主任李書禎、副教育長簡明等幾位領導同志,早已先我到校,從事繁重的籌建工作已經近半年了。不久以后,王新坡同志奉命調來學校任教育長。至此,配齊了校領導班子八大員。<br> 學校的地址在山東青島市滄口,是日本侵略軍留下的一個小機場,國民黨曾在此建立航空站,逃跑時又加以破壞。這里長期無人居住,因而野草叢生,庭院荒蕪,房屋失修,瓦礫遍地。要想在這樣的地方建立人民海軍的第一所航空學校,幾乎一切都得從零開始。先期到校的同志們,在桂紹彬政委等領導同志的親自率領下,早已開始了建校勞動。他們冒著酷暑,刈割雜草,清除瓦礫,整修房舍,籌措教學設備和各種物資。我到校后,也投入了這個熱火朝天的勞動行列,和大家一同干了起來。當時解放戰(zhàn)爭剛剛基本結束,抗美援朝的戰(zhàn)火熊熊燃起,國家的經濟建設還處于起步之初,各方面的困難是很多的。但是大家團結在校黨委的周圍,堅決貫徹海軍黨委的指示,不怕困難,不顧疲勞,齊心協(xié)力,艱苦奮斗,努力為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而貢獻自己的一切。不久,一個整齊、清潔、樸素的嶄新校園,就出現在大家面前。第二年春,我們又動員全校師生員工種花植樹,進一步美化環(huán)境。那時,校園南墻根有一個不小的土嶺,經過同志們一鍬一鎬地挖掘,后又借來一臺推土機,很快把它鏟平,就此修建了一個靶場和一個有400米跑道的運動場,為學員的軍事訓練和開展體育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場地。<br> 建校之初,海軍黨委就向我們明確提出了“一切以教學為中心”的辦校方針,我們大家一致堅決擁護這個方針。當時,我們這些領導干部都是從陸軍調來的,打仗雖有一些經驗,但對于辦正規(guī)院校卻是“搟面杖吹火——一竅不通”,尤其是要辦航空學校,我們這些“沒長翅膀的螞蚱——土蹦子”,怎么搞呢?唯一的方法就是從頭學起,不會就學,不懂就問。當然,首先要學習上級的有關指示、決定;同時,也要向兄弟軍兵種院校老大哥們學習。1951年初,我就帶領各業(yè)務部門的有關同志到哈爾濱空軍一航校、長春空軍二航校、大連海軍學校去求學取經,確實打開了眼界,學到了很多好東西。特別是大連海校,有一整套正規(guī)化制度,從課堂秩序、內務衛(wèi)生、軍容風紀、食堂管理到一日生活制度,都搞得有條不紊,秩序井然,吸引著我們留連忘返,比原計劃又多住了幾天。給我們印象最深刻的是領導班子嚴格要求,以身作則,凡是要求學員、戰(zhàn)士做到的,領導干部率先垂范,無形中產生了巨大的力量,形成了上下一致、令行禁止的好風氣。回來后,我們就努力推廣這些好經驗,對學校各項工作起到了很大促進作用。<br> 當時我們航校的任務,是培訓海軍航空兵的空勤和地勤人員,空勤分水魚雷轟炸機駕駛、領航、通信和射擊等專業(yè),地勤包括機械、軍械、水魚雷、特設、無線電等專業(yè),這對于我們確實是十分新鮮而又生疏的課題。為了搞好教學,海軍聘請了以校長顧問依米亞依諾夫為首的76名蘇聯(lián)專家,向我們傳授先進的軍事科學技術知識。那時的中蘇關系比較友好,專家們熱心地教,我們則虛心地學,不久就學到了許多新知識,為搞好教學打下了基礎。<br> 要辦好學校,培養(yǎng)教師隊伍是十分重要的。值得一提的是我們遵照“吸收大量革命知識分子和科學技術人員”的方針,從北大、清華等大專院校招聘了王尚真、王寒、常振錚、尚濟等20多位畢業(yè)生,擔任理科教員。這些同志革命熱情高,接受新鮮事物快,在教學中發(fā)揮了重大的作用。<br> 在全校師生員工的共同努力下,航校于1950年11月1日正式開學(飛行原理在10月5日就已提前開課)。第一批學員全部來自戰(zhàn)斗部隊,大部分出身于工農,文化基礎很低,因此學習非常吃力。但他們都有一顆赤膽忠心,為了早日學成,報效祖國,如饑似渴地頑強地學習,刻苦鍛煉。只有高小文化程度的馮孝義同志,經過努力拼搏,第一個在初級教練機上放飛,為同學們做出了好榜樣,更促進了大家的學習熱情。</b></h1><h1><b> 1951年8月30日,朱德總司令在肖勁光司令員的陪同下來校視察,看到我們的教練機飛上了祖國的藍天,表演各種飛行動作,心情十分喜悅。他勉勵大家“努力學習,提高技術”,給了全校同志以巨大的鼓舞。<br> 第一期學員畢業(yè)后,除部分留校工作外,其余大部分成為組建新中國第一支海軍航空兵部隊(海航第一師第一團)的骨干。后來,他們又經過多年實際鍛煉,大都走上了軍、師級領導崗位,姚雪森、黃得誠二同志擔任了海軍航空兵副司令員的職務。<br> 光陰荏苒,海軍航空學校已經走過了40年的歷程,為海軍航空兵的建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回憶建校之初,人員來自四面八方,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困難,真是白手起家,創(chuàng)業(yè)維艱。但是我們黨委班子團結一致,親密無間,率領全校師生員工,同心同德,奮發(fā)圖強,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辦好航?!^斗,終于完成了海軍黨委賦予我們的任務,在海軍航空兵的建設事業(yè)中,邁好了第一步。這也是我們最重要的一條經驗。<br> 欣逢校慶40周年,我祝愿同志們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為海軍航空兵的革命化、現代化和正規(guī)化建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b></h1><h1><b style="color: inherit;"> 1990年9月18日</b></h1><h1><br></h1> <h1> <b>趙匯川(1913年-1996年5月27日)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察綏抗日同盟軍。<br><br> 抗日戰(zhàn)爭時,任宿縣抗日游擊隊副司令員、新四軍第六支隊十一團團長,淮北軍區(qū)第三軍分區(qū)司令員。 </b></h1><h1><b> 解放戰(zhàn)爭時,任華中軍區(qū)第七軍分區(qū)副司令員,華東野戰(zhàn)軍第九縱隊參謀長,淮北挺進支隊副司令員,江淮軍區(qū)參謀長,第三野戰(zhàn)軍九兵團司令部參謀處長,華東軍區(qū)海軍司令部作戰(zhàn)處處長。</b></h1><h1><b> 1949年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學校校長,海軍航空部參謀長。</b></h1><h1><b> 1953年入蘇聯(lián)伏羅希洛夫海軍學院學習,1957年畢業(yè)。回國后任海軍航空兵部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北海艦隊副司令員。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br></b><b><br></b><b> </b></h1><br> <h1> <b>趙匯川將軍事跡陳列館位于安徽省濉溪縣孫疃鎮(zhèn)劉圩村</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