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免费视频,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亚洲爆乳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动漫免费二区,被几个领导玩弄一晚上

《追憶曾經的九江國棉二廠》,? ——廠之闊、名之大、人之多

何苦呢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1958年,那是一個火紅的年代。</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大躍進前夜的一九五七年,也是共和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后的最后一年應運而誕生的重點項目企業(yè) ——江西九江棉紡織印染廠,后改名:國營九江第二棉紡織廠,簡稱:九紡廠、九二棉等等。</b></p> <p class="ql-block">  工廠座落在風景秀麗的廬山北麓,地處過去時光的九江城郊十里鋪。遠眺荒郊田野上,紅磚煙囪與水塔聳立其間,與山丘的疊翠相映成趣,襯托出具有顯著特點的鋸齒狀的廠房輪廓。相連成片建筑群,氣勢磅礴,展示出一種獨特的工業(yè)美感。她與周邊零散村落土磚黛瓦民房相比,工廠的存在顯得格外突出而鮮明,仿佛是這片土地上的一座現代化城堡。</p><p class="ql-block"> 這座典型的“中蘇友好”時期的前蘇聯標志性紡織工業(yè)廠房,規(guī)劃設計極具特色,屋頂呈鋸齒狀,這種結構采光與通風方面獨具優(yōu)勢,彰顯出那個時代的獨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在改革、砸錠、下崗、破產重組的浪潮席卷之下,江西省范圍內所有國營紡織廠以及全九江市僅有的六座國營棉、毛、紡織、印染廠,都面臨著廠房存留或價值比的問題。然而,值得慶幸的是,唯有九江國棉二廠這座規(guī)模達四萬八千錠子的主體廠房得以保存原貌至今?;蛟S是地處偏僻等因素,陰差陽錯間,它逃過了一劫。這座廠房不僅見證了九江紡織業(yè)的輝煌與變遷,也成為了中蘇友好時期工業(yè)建筑的珍貴遺存。</p><p class="ql-block"> 筆者也是工廠大院成長和經歷者,也是曾經體制內的一份子,經歷風風雨雨一個甲子。如今期待有那么一天,當地政府能夠高瞻遠矚,將這座曾經為共和國作出輝煌榮耀貢獻的遺產妥善保護,讓其文化內涵得到展現和發(fā)揮余熱,同時加大力度拆除附著在主體建筑物周圍的其他寄生建筑,還其本來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這無疑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和理想的歸宿。</p><p class="ql-block"> 那時候,九江國棉二廠工廠區(qū)域范圍內,幾乎形成出一座規(guī)模而繁華小城鎮(zhèn),區(qū)內水泥道路縱橫交錯路燈連成一線,花草綠樹成蔭,工廠區(qū)域建有大禮堂、燈光籃球場、工人俱樂部、圖書館、職工醫(yī)院、子弟學校、嬰幼兒園、陽光花卉園以及后續(xù)又配套的大型足球場和當年全市僅有的一座標準游泳池加三級跳水臺。</p><p class="ql-block"> 當地政府還有計劃跟蹤配套服務,開設有百貨食品商店、糧油供應站、蔬菜肉類市場、煤球廠等等,應有盡有,她也是當年九江郊外僅有的一座不夜城,也是九江地區(qū)最大的工礦企業(yè),同時也是九江人所向往工作和生活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1969年我們全家隨父舉家從市區(qū)新橋頭桂支巷搬遷到郊外離國棉二廠更近的宋家坂村旁的舊式大樓居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 這幢大樓曾經是所大醫(yī)院叫四病區(qū),后轉移劃歸給九江國棉二廠所有,搬遷到這里是方便父親工作。</p><p class="ql-block"> 高大的樓房獨立的座落在連綿起伏的丘嶺山坡前。 大院前,一條石籽路從原十里鋪老街的原九江第四中學到馮家村原廬山標準件廠,這條單行的簡陋“機耕道”沿著山邊、田野、村莊蜿蜒而鋪,可供機動車、人力車通行。這條機耕道與前進東路相平行東西走向。</p><p class="ql-block"> 這座顯眼的大屋建筑矗立在此,也是我平生第一次住上帶紅漆杉木地板的紅磚赤瓦大洋樓。每每回憶起在樓中住居的日子,總有種別樣的感覺。</p><p class="ql-block"> 閑坐在窗前,看風起云涌;推開大扇窗戶,遠望蜿蜒的小溪,涓涓流水盡收眼底;從樓上俯瞰,彎曲的小路、民居、池塘、晾曬場鑲嵌點綴在綠色田野之中,宛如一幅美麗的畫卷;不時有陣陣花草的芬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脾。</p><p class="ql-block"> 在這里,我們何家當時是唯一一戶先行喬遷此地,并有償肩負著照看整個空曠大院的看護責任,不久后成為九紡廠家屬區(qū),同時陸陸續(xù)續(xù)又搬來不少剛新近成家青年夫婦,平日里他們在一起總是操著一口江西西部萍鄉(xiāng)地方方言,原來他們都是兩年前從著名的安源煤礦分流平調過來的一批國企產業(yè)工人。對于少年涉世不多的我,因之前打下深深烙印的油畫《毛主席去安源》及被批判的“毒草”影片《燎原》記憶,故而他們在我心里都是一批神秘的人物,而且他們的工資收入普遍要高出紡織工人同級別的30%以上,快樂的單身漢、高額的薪資待遇、富裕的生活令人羨慕,很快在女工比例多的紡織工廠中更加優(yōu)越的如愿鎖定,相上了各自對象女友愛人。</p><p class="ql-block"> 追求溫飽或進一步美好生活是常情,但在那個年代全國上下都在“抓革命,促生產”、“割資本主義尾巴”情形下,奢望只是夢想。</p><p class="ql-block"> 遠離工廠一公里的這一塊飛地。很難有人會將這閑置處女地與農村自留地劃上等號,因而在這里似乎某些方面成了文革運動真空三不管地帶,我們家為改善貧困生活條件也顧不上那么多,而敏銳的將大樓不遠處荒坡地,捷足先登的進行了開墾,成了城里人而且擁有面積還不算小的地塊——“自留地”,十歲出頭的我,除了上學,一有時間就跟著下班后的父親,在菜園里學著種植起瓜果蔬菜和玉米高糧等農作物,辛勤的耕種打理鋤草、施肥、澆水,還養(yǎng)著一些雞和鴨,從中嘗試著城里人未曾學到的城郊農耕生活。尤為重要的是減輕了家中計劃糧食不夠吃的困惑,那時甚至將之前在城里與小朋友之間養(yǎng)桑蠶的興趣玩耍,在這得天獨厚的鄉(xiāng)村原野環(huán)境下,做了一次有價值意義的升華實踐體驗,竟玩大了一番,讓如此多的桑蠶在棉絮上爬吐牽絲出一床完整的天然蠶絲被。</p><p class="ql-block"> 新環(huán)境帶來了別樣的情趣,從未有過的興奮和新鮮感持續(xù)了大半年。這里良好的居住環(huán)境,炊煙裊裊,鳥鳴悅耳,蛙聲陣陣。也常常領著工廠子弟學校的同學伙伴們一起,上后山采摘栗子、野果,或者盡情玩耍。這些美好的回憶伴隨我度過了少年時期。</p><p class="ql-block"> 同樣也有不盡人意的是,從居住地到學校的路途較遠,我需要穿過村落、踏過田埂、跨過小河,在工廠宿舍區(qū)穿梭,橫穿馬路才能到達工廠的子弟學校。下午上課時,往返時間不受控,我經常因為不可避免地遲到而感到尷尬,結果遭到授課老師們的批評并罰站在教室門邊,接受難堪與憋屈。好在學習成績常排列前茅,而且能客觀地對待問題這也就成了老師們眼中累教不改的“老油條”。</p><p class="ql-block"> 持續(xù)好景不長,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房屋大樓以及整片場地的產權再一次發(fā)生變更,從九江國棉二廠轉移出去,劃歸屬了駐軍部隊。這片場地被用作即將重新上馬開工建設的“九江長江大橋”高炮團的營房基地。由于該部隊的訓練場地滿足不了需求,所以他們還常常步行到九紡廠,借用地盤來進行列隊軍事訓練。</p><p class="ql-block"> 不久之后,這支部隊調防至長江邊的大橋旁。而后,此地被改建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企業(yè)干部學校。校園的面積除了向后山方向進行大幅度的擴張,依山而建之外,校園內還完整地保留著位于山凹之中的原始大水塘。并且,校園的大門也朝著鄰近的前進東路河邊進行了擴建推進。</p><p class="ql-block"> 1970年下半年我們家搬離,不得不在蔡家灣村村莊租房,居住此地與工廠僅一河之遙。因尚在過渡階段,便租下村中一家大戶的宅邸暫居。所知,這戶在解放前曾是當地最富有的蔡氏人家,其宅邸也非同一般。院內格局有石板天井,后屋還有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板房,這在當年方圓幾里鄉(xiāng)村不可多見,整棟房屋背靠山丘,后山則種滿了經濟林木桐油樹和其他果樹。</p><p class="ql-block"> 二十載光陰荏苒,歲月如梭,機緣巧合之下,1988 年企業(yè)公派出資,我又來到這熟悉的地方,在這所中國人民解放軍企業(yè)干部學校讀書進修。開啟了對經濟學領域的探索之旅,留下了一段美好的校園回憶。此后,這所學校易手合并,成為了如今的大學學府——九江學院。</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九棉二廠在當時的九江地區(qū)(十縣二區(qū):九江縣、瑞昌縣、德安縣、永修縣、星子縣、湖口縣、都昌縣、彭澤縣、武寧縣、修水縣、潯陽區(qū)、廬山區(qū))擁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力,是首屈一指的大企業(yè),也是利稅大戶,其職工人數在全市企業(yè)中名列第一。這里人才輩出,可謂是藏龍臥虎,是一個擁有近萬名職工的大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 工廠有紡織工業(yè)界權威人士,陳志恒先生,他曾在民國時期的上海、江浙等地開設有多家紡織廠,是一位備受矚目的大亨式技術強項型資本家?;I建工廠之初,領導們三顧茅廬,將甘從上海請來出任總工程師一職。1964年,工廠重新上馬續(xù)建。同時,也從上海華東紡織工學院畢業(yè)眾多“老三屆”優(yōu)秀大學畢業(yè)生被選調而來。他們來到當時還很落后的九江小城,作為企業(yè)工廠投產開工的一支有生力量。</p><p class="ql-block"> 八一電影制片廠拍攝的故事片《零點起飛》的編劇、《希氏內科學》中譯本10冊大全書出版專著翻譯家、西醫(yī)名家王賢才先生;編寫多種書法著作《書法格式圖解》、《隸書學與用》、《草書學與用》等出版物的書法大家崔廷瑤先生;出版《親歷浩劫》等作品書籍的作家曠小林先生,皆出自國棉二廠。</p><p class="ql-block"> 此外,廠里還為載入史冊于1980年我國最早拍攝的第一部電視連續(xù)劇《敵營十八年》使用的道具,其中包括美式中吉普汽車,都是廠里提供得支持,這些道具在貫穿場景劇情中發(fā)揮功能取得不可忽視的作用,為國棉二廠的歷史增添了一抹絢麗的光彩。</p><p class="ql-block"> 作為九江潯廬餐廳并享有名望的烹飪界名廚余自應先生,也曾經在九棉二廠工作過,早在195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和八屆八中全會在廬山召開期間,余先生代表著餐飲界最高水平并參與了其中服務,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不久后工作又調動到我們廠食堂專門從事小吃部(小飯?zhí)茫┬″佇≡钆腼儞紊准妓囍敝镣诵荩?982年我曾在廬山參加學習班期間,抽空領著幾個同事朋友還專程從牯嶺街步行到蘆林湖畔,中國科學院廬山療養(yǎng)所所在地探望了余老先生。那時候他已德高望重、桃李滿天下,坐鎮(zhèn)廬山只是偶爾指導名師做些顧問事宜,一切操作撐勺工作都是其徒子徒孫們干。讓我難忘且受寵若驚的是,余老先生竟然親自下廚為我們特意做了兩道特色菜要我們品嘗。</p><p class="ql-block"> 企業(yè)在運營蒸蒸日上之余的黃金時期,也曾經因“八個樣板戲”風靡一時,而名聲遠揚。工廠文藝宣傳隊陣容強大,成功編排了完整的大型芭蕾舞劇《白毛女》。從舞臺設計、編導到表演,從獨唱、合唱演唱演員到樂隊伴奏、指揮,所有角色由企業(yè)職工擔任。其專業(yè)水平之高,遠超一般的省市縣專業(yè)文藝團體。企業(yè)劇組在全國巡回演出,風靡一時,而忙得不亦樂乎,當年是九紡人對此感到無比自豪。也是職工們精神文化生活最為豐富的歲月。</p><p class="ql-block"> 企業(yè)高超技藝工人文藝宣傳隊,其成立背景是工廠在停工多年后,直到一九六五年企業(yè)正式開工復產。這一舉措上馬(開工),也是依椐國家“調整、鞏固、充實、提髙”的八字方針攻策,從全省各地方單位富余體制內人員中調劑而來的在編產業(yè)工人,同時還有心吸納了省、市、縣各專業(yè)贛劇團、采茶劇團、歌舞團、雜技團等精減招收近三百人演職員工,其中還有一些一九六五年印尼排華和一九六七年緬甸排華時期歸國安排進廠的青年華僑們,壯大起紡織工人隊伍,充實著各個生產車間、機關科室文化娛樂的多樣性開展。</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七十年代中期,作為那個時期的一代青年人,我一九七五年從子弟學校高中畢業(yè),即將走向社會,別無選擇地遞交了申請書、決心書滿腔熱血響應毛主席號召,到廣闊天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大有作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 工廠為順利的管理好職工子女適齡青年下放農村插隊工作,因此專門設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辦公室,簡稱“鄉(xiāng)辦”。辦公室日常服務工作是將職工子弟安置幾處條件好的定點農村。</p><p class="ql-block"> 在這安置過程中,隨之而來的是光榮獎狀和分發(fā)棉絮、毛巾、臉盆、軍用水壺等老四件,外加一個網兜便于行程奔赴。隨后,我被下放到長江潯陽江段一個江心島上江洲人民公社插隊。頗有意思的是,我的戶口遷移農村還不到三個月,就隨著敲鑼打鼓的歡送隊伍僅去一次過個“下放鍍金”程序套路儀式,蹉跎一頓鄉(xiāng)村午餐后,當天又隨返程的汽車回到了市區(qū)。</p><p class="ql-block"> 實際上早于之前已順利完成辦理回城頂職系列手續(xù),并在一九七五年十二月份光榮的參加工作,分配到九江國棉二廠前紡車間當上一名國企正式職工,在生產一線經過三年多時間的磨練和兼職廠武裝部工作后,一九七九年上半年又調入廠機關“革委會辦公室”不久后改名“廠長辦公室”。</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1981年我從廠長辦公室專職調到廠團委工作,在這共青團工作崗位上唯一一個一干就是兩屆(第三屆和第四屆)四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 在這之前隨著企業(yè)紗支匹布品種提升與增量,廠里在社會上一次性大規(guī)模的招收待業(yè)青年進廠工作,那時在編制上有個新的填報叫法叫“季節(jié)工”,即季節(jié)性的工人,是“長工”還是“短工”這批青年員工均處在正式工與合同工之尷尬位置,這做法主要是增加人力資源,解決社會就業(yè)壓力,另一方面充分改善紡織工人生產環(huán)境條件、減輕紡織女工長期超負荷的勞動與休息之間矛盾。</p><p class="ql-block"> 從傳統(tǒng)的“三班三運轉”到啟動之后的“四班三運轉”科學做法,既解決了計劃經濟時期社會就業(yè)壓力同時又改善了生產一線員工的早、中、晚倒班工作與生活的科學合理化調節(jié)。</p> <p class="ql-block">  在這一后期,跟據企業(yè)內青工占比迅猛超過百分之六十以上特點,為豐富青年員工多彩的業(yè)余生活,我主動策劃發(fā)起了由團委、工會聯合開辦了青年員工樂器培訓班,舞蹈訓練班,聲樂班和說唱訓練班等。此外,我還調動了企業(yè)內部的文藝骨干作為代課做老師。用現時的眼光來看,這在當時那個年代絕對是一種創(chuàng)新和超前的意識。</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初,人們的業(yè)余文化娛樂活動逐漸恢復到文革之前的鶯歌燕舞景象。剛開始從共青團組織的試點性“青年集體舞”圓舞曲步,到傳統(tǒng)的“交誼舞”慢四步和快三步的恢復和普及,似乎到了只要有空閑場所和有一臺三洋手提錄音機的地方,象廠里工人俱樂部、飯?zhí)谩⒍靖煽萦境?、單身宿舍等地,都能看到翩翩起??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因而在1984年舉國上下為慶祝國慶三十五周年日子里,九棉二廠自文革結束后,在燈光球場首次舉行了一次大型的文藝匯演晚會。工廠業(yè)余生活豐富多彩,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將各項活動發(fā)揮到極致多彩。</p><p class="ql-block"> 這時期工廠在我們幾位文學藝術愛好者策劃建議下,成立了廠文學藝術愛好者協會,文協開設了《春筍》旬刊專欄,宣傳科辦起了《二廠旬報》油印廠報、武裝部創(chuàng)辦《民兵》半月刊、團委創(chuàng)辦《團訊》團刊,在廠單身宿舍組建《青年之家》,打造了《四姐妹》為標桿的操作競賽能手和樹立《最佳青工》個人榜,《好人好事》新風貌專題展,《書畫》作品展覽等活動,企業(yè)文化活動開展的有聲有色。特別是九棉二廠企業(yè)文學藝術協會的開展,曾??到了國家級上?!段膶W報》創(chuàng)刊之初總編輯、著名劇作家杜宣先生的親自指導和報社的關心與互動,因而文協會員們在《江西日報》、《羊城晚報》、《花城》、《十月》等刊物上發(fā)表不少作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b style="font-size:15px;">當年親自編輯、刻寫、油印的部分刊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九江作為江西省北部長江邊重要城市,地緣湖北、安徽三省交會處,地理位置優(yōu)越,歷史上一直是交通和商業(yè)經濟的樞紐。而那時九江郊外的國棉二廠,因女工多而聲名遠揚,同時也被市民們戲稱為“女兒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18px;">工作在生產一線職工中的女員工是絕對的排頭兵,是企業(yè)年年創(chuàng)高產的生力軍。紡織行業(yè)中,女工們展現了卓越的工作能力和奉獻精神,涌現出許多先進榜樣和勞動模范。如廖荷花、章海嬌、方小英等人,她們不僅是生產一線的“半邊天”,還獲得了省、市勞動模范和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這些女工不僅在崗位上表現出色,有的還走上了領導崗位,成為社會的楷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如趙登榮曾擔任過共青團九江市委書記、市總工會主席、市政協副主席等職,展現了從基層到高層的成長歷程。文小平則從一名普通員工逐步晉升為車間主任崗位、廠黨委副書記,并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還曾擔任過市經貿委副主任等職。她們的職業(yè)生涯不僅是個人的成功,也反映了九江國棉二廠注重人才的培養(yǎng),女工們的奮斗精神和時代變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而在“全民皆兵”那段日子里,大操場每天都能看到英姿颯爽的女子民兵列隊進行軍訓,在工作之余偶爾還能看到幾位早期從省城雜技團退役調到廠里工作的大姐們,在球場三五成群的耍起了雜技。同時,</span>女子拔河賽僅其中前紡餅粗車間乙班工段組隊在全市比拼中各企業(yè)工礦代表隊無人應對。</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談到九棉二廠,武裝部是繞不開的一個重要職能部門,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的排名與現在有不同的地方,武裝部級別排名也僅次于廠黨委、廠革委之后,因而廠大門通常掛著三塊大牌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 為了貫徹“全民皆兵,平戰(zhàn)結合”的方針,從實際出發(fā),將武裝部辦公地設置在工廠正大門右側獨立的小二層,以便于戰(zhàn)時快速行動。直到 1980年在廠大門左側新建炮庫綜合樓后,才搬入大樓中。</p><p class="ql-block"> 武裝部部長張治平是個抗美援朝汽車老兵,也是廠黨委委員,職務的原因,工廠里唯一有配槍資格的只有他一人,因而其腰間長年別著一把勃朗寧小擼子手槍,很是威風。在八億人民八億兵背景下,武裝部在廠里面的功能是不可或缺的,那年代工廠曾經以團級建制,各車間以營為單位建制,其工段以連為單位而風靡一段時期。整個工廠職工劃分為武裝民兵、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而武裝部直管著武裝民兵連、通信連、高射機槍營,后續(xù)升級又將高射機槍換成大炮。</p><p class="ql-block"> 1976年作為剛新近進廠的我,被廠武裝部張治平部長和轉業(yè)軍人牛運祿連長看重,安排我干起武裝部通信員工作,雖是一個兵,但擔子責任之重,肩負起看管七十二條步槍數支沖鋒槍及幾挺機槍等武器和兩部硅兩瓦通信電臺值守保管任務。如此重要的工作崗位,時代背景下,講政治、講出身背景,作為一個抗日老兵川軍的后代,非常敏感,競崗更加棘手,那時廠主要領導也頂著來自內部意見分歧,甚至挑刺嫉妒等方面壓力和政治風險影響,從愛護、接納、吸收,給予培養(yǎng)鍛煉了我的機會。</p><p class="ql-block"> 那個年月,基本上總是常規(guī)的三天兩頭的組織武裝、基干民兵們進行平戰(zhàn)訓練及真實投彈、定向爆破和實彈打靶任務都是常事,每位民兵必須完成每年內5發(fā)子彈射擊打靶考核任務,因此只要是逢每次到靶場實彈射擊訓練任務,最為驕傲自豪的是首先必須有我端上步槍朝天空扣動扳機,放上三槍曳光彈以示示警拉開整個靶場實彈射擊的序幕,從那時起讓我練就一手好槍法和軍事方面的技能。</p><p class="ql-block"> 而武裝部的一年一度的夏季工作任務尤其艱巨。作為湖水河流眾多的江邊城市九江城,七、八月間的汛期中心工作就是24小時把守抗洪搶險緊張時刻,因而廠武裝部的武裝連和通信連,經常性的從中抽調出年輕力壯的作為“敢死隊”成員深入險情壩上巡邏擔負起搶險突擊重任。</p><p class="ql-block"> 然而除抗洪防汛之外,盛夏七月,九江的氣候酷暑難當,也是“雙搶”的時節(jié),到農村去支援搶收(收割谷)搶種(插秧苗)也是組織民兵去平戰(zhàn)結合邊訓練邊服務的常態(tài)日子,工廠方圓周邊的農村集體從收割,打禾,犁田,插秧,施肥都得到了有利的幫助。</p> <p class="ql-block">  人防工事的建設,一九七三年掀起了一波如火如荼全面展開局面,也是順應“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備戰(zhàn)備荒形勢下,那時候正值我讀初中,學校的任務是在操場地塊的東側小坡地面下開挖防空洞,限于體力和工具的限制,實際上做學生的幾周下來也挖不出兩米遠的距離而擱淺,于是學校也在學生軍體課時組織過幾次上山開挖戰(zhàn)壕舉措。而那時的武裝部人防辦就己經組織人力在廠區(qū)倉庫區(qū)域向山坡方向開挖了幾百米遠的地下人防工事,工事內預留有臨戰(zhàn)指揮室、整個通道安裝有36伏安全電源照明裝置以及通風系統(tǒng),同時在廠區(qū)外丘陵山間挖出了接近二公里的防空洞,后來又分配在城區(qū)內督府巷(古時周瑜督衙署)柴桑小學協助挖出一段與其他相串聯通的地下防空網,慶幸的是在這里還挖到了二件小陶器。</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每當夜幕降臨,燈光球場每天燈火通明,總會有些活動舉行著。燈光球場是那個時代工廠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豐富了職工及家屬的業(yè)余生活,也為工廠的文化氛圍和凝聚力做出了貢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 九紡廠的球場設施和設備簡約而不簡單,混凝土臺階式坐位觀看臺、立式計分屏、懸掛在空中的鹵鎢燈,無不顯示那個年代的奢華氣派,充滿時代氣息的獨特文化氛圍。</p><p class="ql-block"> 那個年代背景下人們單調的業(yè)余生活,燈光球場卻是工人們下班后休閑娛樂的場所之一,吸引著愛好籃球和排球的人們,也是工人們釋放壓力,揮灑汗水,享受運動快樂的地方,在這里他們找到了屬于自己那份熱愛和激情也留下了無數難忘的回憶。因而每周除特殊情況露天電影必不可少的放映,球賽更是常態(tài)。在體育方面,當年的九棉二廠籃球隊的女子隊、男子隊分別磨練成了一支勢不可擋勁旅隊,打遍全省無敵手。</p><p class="ql-block"> 不建就不建要建就建最好的泳池,國際范標準游泳??池,這是老九紡一貫高大上之行事作風的體現。</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一年,彼時正值逢華東地區(qū)工業(yè)用電高峰緊張的季節(jié),電力供應緊張,限電或錯峰用電對于用電大戶而言,己是屢見不鮮的難題。也就是在這一狀況情形下,為合理展現用工價值,工廠利用閑置的大量工人,憑借最原始的拼搏精神,手挖肩杠,愣是挖出了一個50×25米見方大坑,深度可達4米,最淺處也有1~1.5米不等,并設有8個泳道。</p><p class="ql-block"> 而泳池主要用料涉及到計劃外項目,不得不四處也是添磚加瓦的尋覓,來源于附近濂溪河河溝山中沖刷下來的鵝卵石和廬山隧道打出來的廢棄花崗巖片石采集而砌成。完工后的室外泳池池水也是啟用廬山山腳幾口廠屬產權深井,冰涼的巖層井水通過管道源源不斷輸進工廠,成為生產車間夏季降低環(huán)境溫度循環(huán)用水,最后又合理滿足于游泳池供應。</p><p class="ql-block"> 從那時起,清澈見底的泳池成為了職工及家屬子女們進行游泳運動的專屬場所,人們可以在里面戲水玩?;蜻M行著各種比賽。于是在1972年,也就是第二年,九江地區(qū)首次在九紡廠游泳場館舉辦了選拔賽。也正是在這一年,廠黨委書記張巨庫的兒子,我們子弟學校初中同班同學,張勇同學以優(yōu)異的比賽成績被江西省體工大隊選中,最終進入省游泳隊。 </p><p class="ql-block"> 當然,地處城郊的九江國棉二廠這塊遠離城區(qū)江河湖水域,夏日里我時常是偷偷摸摸的與同學小伙伴們跑到一公里外,離廬山山腳邊更近的兵工廠原三五二五企業(yè)旁水庫戲水,總是提心吊膽的野游,自從??了這個泳池,對于喜歡玩水的如獲至寶,從小在長江邊長大的我,兒時在市區(qū)甘棠湖、龍開河、長江邊學會了游泳之長,因而一到夏季似乎每天都要游上一會,游泳水性稱得上可以,為此也勇躍大膽參加過“七.一六”橫渡長江、環(huán)甘棠湖游等高強度紀念活動,良好的水性也因一九八三年組織一次野外集體活動時,奮不顧身和衣跳進廬山秀峰深潭水中救過同事的命。</p><p class="ql-block"> 廠里在投入體育硬件設施方面也是大動作大手筆,當年為興建足球場選址,讓地讓路舍棄的將廠部大道旁至子弟學校操場邊,排列整齊的四幢職工單身宿舍平房建筑夷為平地。足球綠茵場地的平整投入,同時兼顧著廠子弟學校大操場的使用,兩側修建有鋼筋混凝土階梯式高大觀禮臺,可容納幾千人,也是其他企業(yè)在計劃經濟年代望塵莫及的事。在這里先后于1974年接待過全國青年足球賽賽事和1976年全國青年足球聯賽第二階段提供賽場賽季任務。</p><p class="ql-block"> 筆者在體育體能技能方面本身弱項不很擅長。但龐大的企業(yè)大溶爐同時也培養(yǎng)鑄就了我這個不為人知的另一面,在體育競技中,那時兼職在廠武裝部做通信員期間和干事胡昌德,1978年榮幸被考核選送并代表九江地區(qū)航模航海隊,參加過第五屆江西省運動會并獲得個人單項第四名獎。</p><p class="ql-block"> 1988年4月又因個人愛好在企業(yè)內又一次組隊,帶著九江傳統(tǒng)制作特點的龐大龍頭蜈蚣長串風箏,代表江西省省隊參加第五屆濰坊國際風箏會暨第三屆全國風箏邀請賽,賽場結束后又被北京市政府相邀在天安門廣場放飛風箏活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文化大革命中期,社會處于一種特殊的動蕩與變革交織的狀態(tài)。企業(yè)在原茅山頭墾殖場,由政府劃撥出大片荒地,讓這個國營紡織企業(yè)實踐亦工亦農,又辦起了——“九紡廠五七農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農場的社員全部組成均從由各生產車間、科室抽調出來的干部職工,去接受勞動和思想上的洗禮、改造和錘煉。而工廠的班車每天也樂此不疲的往返于工廠與農場之間的接送。</p><p class="ql-block"> 其實汽車接送,車輛也只能行駛到隔岸的十里河東岸,然后農場工人們必須下車再乘農場專設的渡口木船,接駁往返。為方便無人值守過渡更為安全和方便人們,兩岸各打了一根大木樁,然后拴上繩子固定連接東西兩岸。乘客只需雙手不斷地撥拉繩索船即可緩慢的不偏不離牽引到對岸。</p><p class="ql-block"> 那時候我們作為廠子弟學校的初中生,我們也會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冬季,我們會集體去農場挖塘泥。此外,我也曾多次個人蹭車去農場河溝邊采摘過野生芹菜和藜蒿,為家里的飯桌上平添一份菜肴?!?lt;/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在職工再教育方面,工廠順應形勢要求,成立組建過“七.二一大學”和后續(xù)的“電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七·二一大學”和“電大”的設立,為企業(yè)職工提供了脫產讀書再深造的寶貴機會。這些舉措是通過從車間職工中選拔或者進行正規(guī)考試錄取的方式來確定人選的。這不僅體現了公平公正的原則,也讓有能力、有上進心的職工能夠獲得提升自己的通道。參與這類再教育項目的職工在后續(xù)的工作中成為企業(yè)的技術骨干力量。</p><p class="ql-block"> 同時,工廠在提升全員職工文化知識方面也沒有忽視那些無法脫產學習的職工,設立了“職工業(yè)余學?!?。這一舉措給上進青年職工打開了一扇知識的小窗,讓年輕人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能夠汲取知識的養(yǎng)分。無論是基礎的文化知識,還是與工作相關的專業(yè)知識,都可以在職工業(yè)余學校中學習到。</p><p class="ql-block"> 而筆者有幸在這期間受聘做過幾個課時的授課老師上講臺。這一經歷也讓筆者深刻感受到了當年職工們對于知識的渴望,成長為企業(yè)發(fā)展的有用之才。</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那個時候的大國企,九江國棉二廠在勞動者謀取福利中,企業(yè)做的非常極致和到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 年年夏季從不缺位的都會在避暑勝地廬山山頂,花費大價錢租賃賓館、招待所,并分期分批的組織干部職工前去辦學習班學習和休息療養(yǎng),而我也在九二棉工作短短十余年中,就先后十多次上廬山參與學習或享受職工福利休養(yǎng)。</p><p class="ql-block"> 我首次參加廠團委在廬山舉辦的團員干部學習班是在 1979 年 10 月,那次經歷讓我記憶深刻。彼時的活動,實質是邊學習邊療養(yǎng)的模式。我們下榻于具有歷史意義的廬山大廈賓館,其側面是廬山博物館。而用餐則要步行到不遠處的廬山會議舊址內的餐廳。</p><p class="ql-block"> 閑暇時,我們會跑到較遠的五老峰附近采摘毛粟。</p><p class="ql-block"> 金秋十月的廬山之美,層林盡染,游客也相對稀少。當時,上海電影制片廠正在廬山拍攝故事片《廬山戀》,我們因此多次近距離見到劇中演員們。值得一提的是,編劇畢必成是我們九江人,也在九江話劇團工作,我后來也因工作關系接觸與著名電影劇作家畢必成先生成了忘年之交。</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如此同時,廠職工醫(yī)院從最初的醫(yī)務所青磚紅瓦平房獨棟,發(fā)展到后續(xù)增加一棟三層樓住院部大樓,職工醫(yī)院分門診、住院兩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醫(yī)院</span>各項基本??崎T類設置完善、醫(yī)務人員力量雄厚,醫(yī)療設備標配齊全,甚至還配有應急救護車一輛,當年與市屬僅有幾家三甲醫(yī)院一步之遙,企業(yè)內職工包括合同工、季節(jié)工就醫(yī)享有看病住院全免費福利,就連掛號費都不用支付,而職工直系親屬看病或住院也享有半價支付待遇,若逢職工醫(yī)院處理不了的大病、疑難疾病,企業(yè)也會安排聯系好本市大醫(yī)院或協助轉移外埠醫(yī)院進行醫(yī)療。</p><p class="ql-block"> 工廠企業(yè)為了愛護好其醫(yī)務工作者發(fā)揮更大用武之地,職工醫(yī)院先后支援輸送到九江地區(qū)人民醫(yī)院的醫(yī)技高超老華僑溫醫(yī)師、九江附屬醫(yī)院任院長的劉國華醫(yī)師、檢驗方面專家黃問儒醫(yī)師也調到軍企干校。</p><p class="ql-block"> 而企業(yè)早年一手培養(yǎng)出來的專科醫(yī)務工作者也不在少數,王振華醫(yī)師便是一個特例,其最早入職工廠只是一名生產一線普通員工,在那個“以階級斗爭為綱”年代,也因一次應付省里領導前來工廠視察工作,車間主任臨時抱佛腳將其拉到車間門口站臺做樣子,隨肩挎著巡診藥箱,沒想到其個頭不高的小伙子有摸有樣這一站,儼然像個當年流行行走在農村田間地頭、工礦車間巡回義診的“赤腳醫(yī)生”,而被上級領導駐足表揚了一番,并要他好好干,于是兩天后,廠部通知他去職工衛(wèi)生所報到,從這以后“根紅苗正”的他又被送到部隊當兵,后退伍回廠,進醫(yī)學院學習,最后成了在皮膚病??粕侠米约核鶎W積累的知識,獨檔一面的研發(fā)皮膚病外用藥,并在國內臨床醫(yī)療灰指甲病理上處于領先地位。</p><p class="ql-block"> 可惜的是隨著九二棉企業(yè)的破產鐘聲敲響,職工醫(yī)院也隨之關閉。而醫(yī)務人才也逃脫不了就地下崗、買斷工齡、自找謀生之路,就這樣一所醫(yī)療設備齊全,人才聚集的醫(yī)院在當年醫(yī)療資源并不富有的條件下一夜之間全??,實屬遺憾,要知道尚有幾千人的原老企業(yè)職工及其家屬們還居住在這里留守著、生活著,為什么職工醫(yī)院沒有及時撥離?為什么不能將其現存優(yōu)勢的軟硬件功能和優(yōu)質資產迅速轉變服務于社會大眾?</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廠子弟學校全方位對職工子女就學一個不少,從小學到高中免費義務教育,同時也不用支付出任何學雜費,大大減輕了職工家長的負擔。</b></p> <p class="ql-block">  學校從小學部到初中部直至高中部的設置,部分年級還專門選擇性的開設了文藝班、體育班,念書和專業(yè)兩不誤。學校教研室、圖書室、科學試驗室具全,師資力量雄厚,都是名牌大學,分別有來自武漢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上海復旦大學等培養(yǎng)出來的象萬義德、劉治平、顧嘉華等優(yōu)秀人才組成校領導和教師隊伍。</p><p class="ql-block"> 那時候子弟學校教職員工享受著國企工廠的紅利,薪資待遇與企業(yè)職工薪酬同步進行增長,遠超其他市屬學校同教齡教師薪資待遇令人羨慕,而暑假還不定期的組織教師們外出旅游參觀學習,一九八一年七月我作為廠團委成員也應邀參加了老師們到安徽黃山、九華山等地的近十天的游游活動。</p><p class="ql-block"> 從這里接受系統(tǒng)教育念書畢業(yè)走出去的一批又一批的廠子弟,走向社會各地,因而子弟學校學生們比起他們的父輩們都是幸運兒,時逢企業(yè)破產大潮己勢不可擋,再苦再難也不能影響到學校和子女就學正常運行秩序。市教育局及時的出面整體從九棉二廠手中,將子弟學校的全部教學樓、土地、資產、教職員工整體撥離收編為市立學校。至此,九江國棉二廠子弟學校隨著其工廠完成其歷史使命而畫上了完美的句號。</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之所以廠里在教育、醫(yī)療這方面做的及其完善,來源于國有企業(yè)的資源和政策傾斜,同樣在解決職工住房方面企業(yè)也動了不少腦筋,而且所住住房都是免費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從最初建成的五幢三層樓房有時代氣息的紅磚紅瓦筒子樓外,單身宿舍樓也同樣建有四幢三層的磚木結構樓。極大的滿足了工廠初建時期的單身職工及雙職工帶家人的居住條件。</p><p class="ql-block"> 很多建廠的初創(chuàng)者以及最初進廠的那些干部、職工、工程技術人員難忘筒子樓的煙火歲月,幾家共用一間廚房或走道架著爐子做飯并不是說有多么美好詩情畫意,顯然不是,筒子樓畢竟鐫刻著那個物質貧乏時代的鮮明印記。</p> <p class="ql-block">  在計劃經濟年代,三材(鋼材、水泥和木材)資源普遍匱乏,九二棉作為一個人多廠大企業(yè),涉及住房倍顯稀少,但企業(yè)總是不遺余力的通過渠道努力想方設法增加職工福利用房,從建廠之初配套僅有的五座三層前蘇聯老式“筒子樓”整齊劃一排列在公路兩側空曠的劃撥土地上,到增加簡易的整片“平房”住宅形成一個獨立區(qū)域;再到興建平行錯落整齊的眾多磚木結構“老二層”和有序排列在公路兩旁的“中二層”房屋;以及后期的磚混結構四層“干部樓”形成在小河邊,無處不在的體現著國營企業(yè)對職工居住條件的改善和人文情懷。</p><p class="ql-block"> 但計劃經濟畢竟是僧多粥少,分配住房資格嚴格以雙職工或單職工帶家眷為優(yōu)先前提條件,然后按貢獻、職務高低、技術職稱、工齡年限等綜合評測打分,并由廠分房委員會決定,后勤部門執(zhí)行落實。那時候職工所分配到住房,因福利性住房性質所在,因而房屋租金、水電等費用分文不用繳納,其簡易家具桌、椅、床等,根據需求租用只需按月分別以單件數量繳交5分、1毛錢租金不等。</p><p class="ql-block"> 因而我作為十年浩劫文革即將結束的新入職企業(yè)最年輕的一代職工,通過努力分別在一九八二年團委工作和一九八九年原料科工作期間獲得兩套福利住房待遇,這在當時同齡人當中幾乎是不??能實踐的住房目標。</p> <p class="ql-block">  令人惋惜的是,國企在政策性破產之后,民營化管理呈現出些混亂的狀況。其中有一套房屋被敗家之人低價拋售不足千元,僅僅換得少許錢財用以勉強維持生計,后續(xù)還大言不慚。然而另一套房屋的情況則更為惡劣,竟厚顏無恥地哄騙老母親,妄圖將本屬于我的福利房指定為遺產進行分配。最后,還恬不知恥地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對簿公堂,“基院”就不貶了,后被二審法院及時糾正駁回其陰謀嘴臉。</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八十年代初是國家經濟形式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逐步轉向放開的年代,預示著國營九江第二棉紡織廠靜變中必將走向大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 專職工作在廠團委崗位上的我,由于工廠青年員工占比之多原因,時常舉辦豐富多彩專題或業(yè)余娛樂活動。于是團委工作經常性報請批審活動經費,并以“業(yè)務提成”為形式契機,專題大膽的向廠黨委、廠部提出形勢意見,設想為工廠沉積解決歷年的零頭布、等外品匹布積壓倉儲負擔。這在當時國家正“摸著石頭過河”情形下,作為處在九江市的最大國營企業(yè)做法,屬于最為偉大的膽識創(chuàng)舉跨越了第一步。</p><p class="ql-block"> 當時的黨委書記張勁松及班子成員也很矛盾與當心,他們所處于的矛盾是,歷年大批庫存等外品及零頭布匹是計入不了設在廠區(qū)的國庫“中百站”儲備倉,而心痛成為積壓在企業(yè)倉庫閑置的呆滯品,而另一方面我提出以青年服務隊形式手段開展,他既符合共青團組織活動“業(yè)務提成”精神與物質文明范疇,又能將入不了國庫庫存的布匹面向市場拋售消化,既消除了庫存和增加了工廠額外收入,又美其名的解決了團委組織的各項活動經費。</p><p class="ql-block"> 從而,擔當風險的是,這在當時國家還沒廢除憑布票供應的計劃經濟領域里,擦邊球式的出售半成品白坯布,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風險?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 我想,在那個時期說開放還未展開的年代,叫做調整和整頓時期,還不知道“改革”這一新名詞步伐怎樣邁。也正因為工廠實際在上一年度上繳國家財政利潤時,以從未有過的放“衛(wèi)星”式的報功而嚴重透支,所以也在這一年中企業(yè)擬乎從未感覺到的寒冬,財務資金上的巨大壓力。于是乎由我親臨上陣的打著“青年服務隊”的旗號,就這樣在工廠生活區(qū)中忐忑不安的拉開了銷售棉坯布序幕——“試水”。</p><p class="ql-block"> 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當你感覺政治上有風險時,那意味著經濟上有收效的一面,而收效利益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時,也就值得去搏擊?;叵肫饋?,在那個計劃經濟年代,只要膽大而敢于走在時代前列的人一定會有收獲的,更何況有企業(yè)的后盾支撐。</p><p class="ql-block"> “青年服務隊”應證著獨樹一幟和旗開得勝的法則,經銷服務點上每天人流涌動絡繹不絕,紛紛搶購。短期中來自市區(qū)、各縣內,埠外及鄰省湖北、安徽的生意人整件整包的搶購,因為他是計劃內的轉化出的工廠產品,跳開了“供給制”約束,他不需布票憑證,而且價格又低廉。</p><p class="ql-block"> 開放還在探索展開的年代,“青年服務隊”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p><p class="ql-block"> 為避免風波波及影響以及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不得不時而中斷活動,以此來規(guī)避降低國營企業(yè)風險。因而也在那次基礎上企業(yè)順利完成組建了這一國企從未有過的新型部門——經營科,也為我日后奠定了從政工部門轉往業(yè)務職能部門方面工作規(guī)劃發(fā)展打下了基礎。</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歲月流淌留下的是記憶,而追憶曾經自身工作在江西的日子里,在體制內的短短二十年里記憶是深刻,我在不經意的沉淀中隨改革大潮的波浪走過四個階段性形式之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 工作歷程的轉換,從最初的第一個五年,工作在生產一線車間接受鍛煉,而后轉崗至廠部行政辦公室工作。接著,在第二個五年期間,就職于政工部門的共青團崗位。隨后的第三個五年,到業(yè)務供應供銷部門任職。最終,在第四個五年的時候,空降到九江興中紡織印染集團公司工作。</p><p class="ql-block"> 當年的九棉二廠與其他國有企業(yè)一樣,也是從國家層面的1982年到二十世紀1990年代初,是開始全面改革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道路、基本路線并大膽探索改革目標的十年,我所從事經歷不同的是從政工部門工作4年轉化為業(yè)務職能部門工作5年,這十年我個人算是“沉淀”中再沉淀。</p><p class="ql-block"> 國家層面從1990年到2001年,實現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性突破的十年,而我1990年從工廠空降到由九江市委、市政府指導指定聯合數家國有紡織企業(yè)改革試點的九江興中紡織印染集團公司工作,直至1995年集團公司撤銷,此時的九江國棉二廠才正始在1994年8月12日改組成立為江西九江九紡有限責任公司,短短只有跨世紀六年時間在2001年老九紡廠政策性宣告破產而完成了其歷史使命,這十年完全是我個人的“領悟”再領悟。</p> <p class="ql-block">  領悟伴隨著機遇、挑戰(zhàn),更像是生命中的雨露源泉,滋潤著我前行的動力,在調入紡織集團公司工作中,給予更深層次是仍然沿用“統(tǒng)一計劃、集中決策、統(tǒng)一經營”的聯合實體,在市實行計劃單列。我們空降到集團公司一幫人每天享受著面包車的接送上下班,時而拿著不明真相發(fā)到手的福利和獎金,比原企業(yè)更加享受,還是重蹈覆轍的是在計劃經濟下做著沒有計劃的人和事。而實際經營公司業(yè)務中大家吃著大鍋飯,日子還是不緊不漫,真正想干有激情,而面臨各種難以言語的緊箍咒阻礙發(fā)展。在紡織集團公司搖搖欲墜還沒撤銷之前幾年,迫使我大膽的走出體制內,成為最早的一批南下廣東的“趕海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老國企九棉二廠,早已在二十年前的2001年實施“政策性破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 破產后更名江西海揚紡織集團有限公司為私有化民營企業(yè),留存下來的再就業(yè)員工并沒有預期的那么好,兩個字概括——“失落”或“短命”。工廠車間設備也早已被后來者變賣成了空殼,整個廠區(qū)和三個生活區(qū)域都被三所大學環(huán)環(huán)包圍。</p> <p class="ql-block">  而往日充??喜感雅致托兒所建筑,如今依然靜靜地屹立在那里,宛如一位沉默的老者,見證著時代的滄桑變遷。然而,它也身不由己將自身原本的功能??可奈何地演變成了如今的養(yǎng)老院。</p><p class="ql-block"> 惜日的配套場所禮堂、球場、泳池、澡堂、食堂、醫(yī)院已蕩然無存。</p><p class="ql-block"> 家屬宿舍也已被拆除殆盡,近年常去,偶爾還能見到惜日舊友同事熟悉的面孔都已掛滿歲月的滄桑,映入眼前的不再是當年生氣盎然的九二棉,略顯雜亂感慨而嘆息,同時喜悅欣慰的是,曾經承載著無數情感與記憶的老廠房已被政府掛牌保護起來。這不僅意味著這片土地上那段珍貴的工業(yè)遺產得以留存,也表明這片曾經炙手可熱的“肥肉”,如今已不再任由后來的私營企業(yè)輕易“吞咽”,進而進行開發(fā)與盈利。</p> <p class="ql-block">  曾經生活工作在這里的幾代人,對老九紡廠的倍感親切和思念不可否認的客觀而存在。曾經創(chuàng)造貢獻歷史的人雖已被塵封,他們所經歷甜酸苦辣工作、生活、學習的故事,但總是以他曾經的挫折、輝煌而被后人翻開來閱讀,更何況當年九江市區(qū)不足20萬人口的吳頭楚尾江邊小城市,而每個家庭總會有些七大姑八大姨的親戚或多或少總有一兩個親人在國有體制內九紡廠工作,平日里都是他們的談話資料?!?</p><p class="ql-block"> 再見九江國棉二廠,每每回來九江我還會來走走,但終究這個“九二棉”地名也會在城市進程中消失在人們的記憶視線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021.5.20擬于九江</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