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板村——桃樹村城中閑客 <p class="ql-block"> 石桃鋪就是石板村——桃樹村——秋鋪村的合稱。從沐沐坪開始到秋浦綿延大約三十幾公里的一條道邊分布著幾十個小村莊。老早就想沿著石桃鋪這一條道走一走。第一次經(jīng)過這兒是前年去大樂嶺了,那個秋天的早晨非常好;有幾條溝五彩斑斕,特別漂亮——可惜沒有時間認(rèn)真欣賞;再有就是去年秋天去秋浦了,也經(jīng)過這兒,——但是我們還是匆匆而過在車?yán)餅g覽了一下,路邊點綴這幾個小山村仿佛進(jìn)入了童話的世界;……因此我老早就想走一下這條路,走一下這些小村莊。</p><p class="ql-block"> 地圖上查了一下,沐沐坪——柳皮凹——梯頭啟——巖底莊——柿樹窊——石板村——圪桃樹莊——柏樹莊——前工上——駱駝脖——桃樹莊——女女溝——糧甲河——南坪上,好家伙,十幾個莊。</p> <p class="ql-block"> (一)沐沐坪邊的兩棵樹</p> 路對面的田地中有位老農(nóng)在開著農(nóng)用拖拉機(jī)犁地,犁得飛快。能看到對面去后龕村的路邊兩顆樹特別顯眼,綠的讓人禁不住多看了幾眼。 <p class="ql-block"> (二)路過柳皮凹村邊</p> 轉(zhuǎn)過一個大凹,再轉(zhuǎn)出來。路邊一個樹,花在怒放。往上看,我們看到幾院舊房子就在路后邊的半坡山德凹里。小莊里的房前的幾株桃花也在怒放,對比半山上的楊樹的綠真不錯。進(jìn)村的路也已經(jīng)荒了。這就是柳皮凹了。 對面的山上照下的眼光特別好看,在陰影里。路邊的椿樹已經(jīng)發(fā)出嫩芽,是香椿嗎?我們一行幾人沒人認(rèn)識。 路前邊的一條溝,非常壯觀。有一塊一塊的風(fēng)化的巖石,一層層的頁巖堆成的小石柱。對面的半山崖壁上似乎有許多小路,可以從崖邊走過去,走進(jìn)觀賞。 發(fā)現(xiàn)路邊左面豎一塊防火的藍(lán)色牌子,特別顯眼。發(fā)現(xiàn)溝內(nèi)剛才走過的路邊突出一塊巖臺,似乎懸空在那兒。在綠色的映襯中特別顯眼。這條溝不錯。如果天氣合適,似乎能拍出好片! 對面的山很有特點,特別放大了一下。 <p class="ql-block"> ?。ㄈ┨蓊^啟的賬本和農(nóng)具</p> 再走不了50米,路后邊和路前邊都有房子,這兒該是梯頭啟。走上去進(jìn)路后邊的房子,我們在墻上發(fā)現(xiàn)了2010年3月5日的報紙,說明這個房子破敗應(yīng)該不夠十年。 在破床上堆放的雜物中,一本由土紙訂成的賬本,特別顯眼。這是一本1997年的喪葬辦事的記事本。上面清楚的記著“趙小社葬布一塊,鞭炮香火全套"等。 在屋中,我們還發(fā)現(xiàn)了挖米用的一格,是平時挖糧用的。還有一個堅固的篩面用的羅篩。這些都是曾經(jīng)的主人用過的,搬走時遺棄的。老物件特別好。 順著路邊的小路走下去,發(fā)現(xiàn)碾盤和磨盤,但是碾子不知道跑哪兒去了。沿著小道走下去,我們看到一個門可以走進(jìn)院里。院落塌落的幾乎進(jìn)不去,我們往左繼續(xù)走,地下室的們走進(jìn)去,墻上掛著各種農(nóng)具,包括犁地的犁,耙,牛構(gòu),耬一應(yīng)俱全。但是入門的門檻卻很高。仔細(xì)一端詳,這還是三層高的小樓,只不過日子過得那樣隨意,人已經(jīng)都走了。 出了梯頭啟繼續(xù)向前,往溝的對面看,一些楊樹點綴在半山上,一條小路穿過期間,還有一些泛黃的小樹林掩蓋著幾間房子,那兒應(yīng)該就是駱駝脖了。光線使勁的穿過樹梢,把山盡量染綠。 <p class="ql-block"> (四)巖底莊的閑客往事</p> 繼續(xù)大約行走一公里,一個小村就在路后邊,早有同行的驢友已經(jīng)進(jìn)村跑了一圈。這個村莊大約有五六院房子,大部分沒人。從村子邊的大柵欄里邊的牛群知道,有人在這兒圈牛。順著村中的小路上上到最高的院落。一個老農(nóng)正在打量著我們一行幾人。<div> </div> 通過閑聊我們知道這個村就是巖底莊。這位老人叫郭小社。閑客向老農(nóng)打聽一個老教師的名字——陳修賢,一個曾經(jīng)在這兒教過書的老教師,說是他爺爺。老郭立馬熱情地和我們攀談了起來。老郭說陳老師教書的那會兒,他們還是小孩子,老人對他們挺好。<div> </div> 閑客說他姑還在這兒認(rèn)了個干大,他姑活著的時候每年會進(jìn)山來看她的干大。老郭說寶龍姑父(閑客的姑父)經(jīng)常進(jìn)山來看干大,順路帶點山貨回去。有幾根扁擔(dān)就是他進(jìn)山給寶龍姑父找的。前幾年還常來!<br> <br> 閑客說他山里的這個爺爺有一年還走出楊柏,去到孔池看父親他們。后來聽說這一家也搬出楊柏去了城邊居住。這樣一來二去越說越熱乎。<div> 然后味道立馬說,中午能給我們做點飯嗎?我們一條道走到南坪上就返回來。老郭的女人正好從外面回來,說好的好的!我們和老郭又攀談了一兒就開始出發(fā)。老郭說到了對面可以看到媳婦山和和尚山。然后早點回來!他立馬給我們到村邊的地里拔些山韭菜。中午給我們做山韭炒土雞蛋,再有就是酸菜手搟面。</div> 村子對面往左看溝對面的小村應(yīng)該是前工上,溝內(nèi)一條山崖伸進(jìn)溝里,似乎是個不錯的觀景地。 村子對面往右看溝對面的小村應(yīng)該是柏樹莊,一位村民正把他家的羊趕到山上坡上,看起來不錯的。滿山的白點映襯著綠的樹和小房子特別好看。 從巖底莊出發(fā),大約幾百米路后邊有幾乎塌落的院落應(yīng)該是柿樹窊了,去年經(jīng)過這兒的時候,路上還有跑著的山豬。和一條不斷撲到車窗口狂吠的獵犬??上КF(xiàn)在豬都不知道哪兒去了,狗也不見了,留下路邊圍起來的鐵絲柵欄,和一地狼藉。 <p class="ql-block"> ?。ㄎ澹┦宕暹叺木G樹和梨樹</p> <div> 再往前走就到了這條溝的最里邊。路后邊汪了一池碧綠的清水,還有山泉從溝里邊留到這個池里。溝里邊還有不知名的小山村。繼續(xù)向前,路開始折了近320度,到了溝的這一邊。前行大約100米,我們聽到狗吠聲此起彼伏。路前和路后都有院落,狗吠聲從路后邊的房頂上傳來,路前院落似乎已經(jīng)荒廢了,但是路邊的一棵梨樹正在怒煩著生命。</div> 這個地方應(yīng)該是石板村了。梨樹旁邊站著,我們回頭看,一棵綠色的大數(shù)長在半山坡上。特別的亮眼。對比藍(lán)藍(lán)的天空和紫色的紅土,特別漂亮。趕快叫我們同行驢友當(dāng)模特,拍了幾張。其中味道說是不是能把梨樹和綠樹放在一個圖中,我趴到路前邊有梨樹的二樓果然做到了這一點。有點遺憾的是人和圖在一起,分離不出來。<div> </div> 路后邊的這個院落中,有狗在房頂上狂吠.自始至終沒有人出來。那條狗看我們不理他,一會兒便不叫了。 <p class="ql-block"> (六)媳婦山的傳說</p><p class="ql-block"> -----該段文字節(jié)選至網(wǎng)上原修士老師的文章</p> 在往前走幾百米,一扭頭我們便看到了媳婦山。遠(yuǎn)遠(yuǎn)望去,在高高的山崖上,突然顯出了一塊狀似仙女的小山,遠(yuǎn)看下邊山像一個大人把媳婦托在肩膀上。你看媳婦山正像一個美女,鵝卵石般的臉蛋,挽著發(fā)髻,身材窈窕,絕對的古代美女。似乎對腳下的巨人充滿了無限的依戀。<div> 在很早以前,這媳婦山腳下住著幾戶農(nóng)家,人們男耕女織,善良勤勞,倒也和睦。和尚山這地方原是一條大溝,大溝背靠著一座大山,山腰里有一座終年香火旺盛,佛樂不斷的寺廟。</div> 一日,圓頭山下一位剛過門沒幾天的新媳婦,梳妝打扮一番后,提著一籃香燭齋品到寺里去進(jìn)香拜佛。哪知寺中有一個赤袒胸臂的胖和尚,見這新媳婦長得端莊秀麗,龍骨鳳眸,不施粉黛,美似天仙,丹唇輕啟,聲若銀鈴,碎步輕移,姍姍而來。不覺動了邪念,頓時感到骨軟筋麻,心慌意亂。新媳婦焚香,他笑呵呵地陪著焚香。新媳婦磕頭,他緊緊跟上陪著磕頭。新媳婦上齋品,他很是殷勤地亮著嗓子念經(jīng),不時瞇著雙眼盯住新媳婦不放。新媳婦離寺返家,他假惺惺地送到寺廟門外,看看四下沒人,便上前一把拉住了新媳婦的手。新媳婦怒氣沖天,惡氣橫生,使勁一拉一推,胖和尚冷不防一個趔趄栽倒在地,新媳婦拔腿就跑。胖和尚惱羞成怒,爬起來連滿身的灰土都不顧不上撲打,就喘著粗氣往前攆。<br><br> 新媳婦知道胖和尚懷著壞心眼,連頭也不敢回,一路上心驚眼跳地沒命跑。新媳婦爬山,胖和尚張著大嘴跟著爬山。新媳婦過嶺,胖和尚跌跌爬爬跟著過嶺。新媳婦跨溝,胖和尚像驢打滾似的連滾帶爬跟著跨溝。就在新媳婦登攀圓頭大山時,胖和尚幾個箭步竄上來一把拽住了她拖在地上的長裙:“娘子,讓我好好看看你那國色天香的仙容!”新媳婦眼疾手快地一掌推出,胖和尚連載兩個沒底跟斗,摔倒在地。新媳婦上前一步,掂起胖和尚的一條腿,脫下他一只鞋子,使勁拋出老遠(yuǎn)!趁胖和尚還未爬起的機(jī)會,飛快地登上了山頂。胖和尚仍不甘心,搖搖晃晃地站起來,捂著摔疼的屁股赤著一只腳,一跌一拐的還要往山上追。他剛走幾步,突然風(fēng)起云涌,雷鳴電閃,剎時天昏地暗。一尊菩薩擋住了胖和尚的去路,指著胖和尚罵道:“爾這佛門弟子,吃八方之齋食,念如來之真經(jīng),為何心不清欲不絕?今日戲弄青龍之女,敗壞佛家心德,罪當(dāng)難容!罰爾永站溝中,以示懲戒!”菩薩話音剛落,胖和尚便變成了一樁石人,瞬時長成了一座頭頂光禿禿,渾身灰撲撲的大山。菩薩又朝著新媳婦說:“你思凡心切,出走龍宮,投胎民家,新嫁丈夫,今天俗緣已了,快隨我回復(fù)龍宮!”龍女一聽菩薩道出了真情,無心再見龍父,不忍離開丈夫,長嘆一聲:“菩薩轉(zhuǎn)告龍庭,我寧死不回,愿化作山石永留人間!”說完雙臂一展變成了一個石人,瞬間長成了幾丈高的小山,摞在圓頭山上,婀娜嬌姿,格外顯眼。<br><br> 此后,人們就把這新媳婦變的山叫做媳婦山,把胖和尚變成的山叫和尚山,把新媳婦拋出胖和尚一只靴的著落地叫靴圪通。如今,這媳婦山、和尚山都聳立在溝里村后的大崖之上,那靴圪通成為溝里人通往大崖上的一條主要道路。 再向前走,還有柏樹莊,前工上、駱駝脖幾個小莊,也都沒有人家。一些荒廢的院落。但是看向溝底,看向前方,你能看到去后龕的路上的山,非常壯觀,溝也很有特點。向左看——剛才走過的勾那邊的路蜿蜒曲折在半山腰,像一條長長的帶子,點綴著幾個小村莊。現(xiàn)在已經(jīng)剛才高了很多。 <div> </div> (七)桃樹莊的老人和笑哈哈傳奇 轉(zhuǎn)過駱駝脖的山口,路又開始往右折進(jìn)去,不斷地折進(jìn)去,又走了大約2公里,我們便到了一個似乎村委辦公地的地方。這兒好像是一個林場管護(hù)站。走了幾十米,路右邊的小村落大約五六院的樣子。在通往村子的路上,我們看到這樣一位村民。 沒有說話,我們繼續(xù)循著狗叫的地方往上走,便來到一個院落。這里我們看到一位老人。通過打聽我們知道這個村子叫桃樹村,老人名叫崔申友,今年65歲,孩子在晉城工作。老人一個人在家,好像從城邊的陜莊歸來。老人自豪的說女婿給他買的大電視,大約50寸的長虹電視,用山里特有的小鍋帕能接受100多個臺。 老人說他們這一家的祖輩是從洪洞遷來的,他父親在的時候還長帶他們回去認(rèn)祖。我們了解到老人家的鋪柜是他爺爺留下來的,還淡淡發(fā)著幽光。爐上做著一口五口鍋,里面熬著稀飯,我們專門舀了一下,揚了揚很稀。<br> 老人向我們打聽城內(nèi)三輪車的駕照怎們考?尋思著考個駕照,好像在城邊做些小生意。 我們向老人打聽,在這兒見過野人嗎?老人說野人沒見過,但是聽說過笑哈哈的傳奇。據(jù)說,以前有人進(jìn)山,會遇到全身長著白毛的野人,他們個頭比人高一半,萬一人見了,他會抓住人的雙臂,笑哈哈的往后倒地狂笑長笑——好像慶幸終于見到人了。而且抓的很緊。等他笑夠了,就開始吃人了。因此,人們叫他笑哈哈。后來人們總結(jié)了經(jīng)驗,進(jìn)山時雙臂上套兩個竹筒,遇到笑哈哈抓住雙臂,笑著往后倒,趕快雙臂從竹筒里抽出來,跑掉。這樣就沒事了。據(jù)說這笑哈哈的白毛是上乘止血良藥。不知這個傳說是真是假,很過癮!<div> </div> 這是老人家的院的一盤拐磨,靜靜的在院前熠熠生輝。老人家的兩條狗,一條在陰涼處趟著,一條在院邊閑遛。他家的花母雞不停地引了一群雞在雞窩旁呱呱的叫個不停! <div> 老人說這個是真真的桃樹莊,院旁邊那棵高大的桃樹可以作證。這個村子現(xiàn)在有他一家和住在這個院往上的舊院中的他兄弟兩家。</div> 拜別老人,我們繼續(xù)向前,大約又走了幾里,我們終于到了一個小村,遠(yuǎn)看在溝內(nèi)突出的很大一塊巨石正好作為家戶的曬場,嗮場的盡頭是一院房子,連著蜿蜒伸進(jìn)的路,這就是女女溝了。 (八)女女溝的老夫婦和他們院里的黑雞 去年我們到秋鋪去返回的路上,我們曾拉過一個老人,他就是女女溝的,當(dāng)時我們還進(jìn)院轉(zhuǎn)了一回,拍到了掛在二樓一樓一排一排金黃的玉米,還拍到了一個長著很長很長毛的大黃貓。拍到了兩位老人正去地回來,拿了東西到后面的嗮場晾曬東西,好像是桑葉。當(dāng)時就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地方。 進(jìn)院我們首先看到院子門口的一群黑色的雞吸引,原來叫這一群雞大約一二十只雞,不論攻擊和母雞全是黑色。原來擔(dān)心的狂吠的狗,見到我們五個人,趕緊閉住了嘴。<div> </div> 在院里我們看到了去年見到的兩個老人,老人叫郭全瑞,現(xiàn)年73歲。他和老伴一輩子一直生活在這兒,老伴是從桃樹莊嫁過來的。一輩子老兩口就有兩個兩個兒子。不過兒子都在楊柏了,一個在女女溝,一個住在秋川河,孫子好像在鄭州,都已經(jīng)結(jié)婚了。<br><br> 老人說去年我們路上拉回來的人是他們的鄰居。不過今天恰好不在家!這個小莊子只有一院,只有這兩戶人家。突出在溝里的正中央。老人家里也有電視,也是那種小鍋蓋的接收器。老人的狗正休閑的在院里邊溜達(dá)。他家的老母雞好像剛犯了蛋,呱呱的叫個不停,有一只甚至飛到二樓的樓趕上招搖。<br><br> 我們問老人去年的那一只長長毛的花貓呢?老人說不知跑到哪兒去了,晚上會回來的。這時我們看到了老人這兒還有一只黑貓,到處躲藏!老人到對面的柴垛邊坐著,我拍了照!<br><br> 這是路過的一位路人,好像叫曉峰,應(yīng)該是放羊的。匆匆走過。從老人的院中望出去,外面是一片風(fēng)景! 走過這條長長的山口再走大約一公里,你就看到了此行的最后一個小村落,已經(jīng)沒人了,南屏上——不過有附近的村民到哪兒放羊的。對面的舊房子全改造成了羊圈。從那兒上去沿山上林道就可以到大樂嶺,去看雙和寨,去看一碗水,去看吊豬巖,去看老鼠階梯,去看回隆地,甚至去橫河的小溝背;另一可以從那兒沿著這種微型公路走下去,再走大約二十里到達(dá)秋鋪村,去小蘆溝,去看山鋪。去七林村等。不過時間不等人,我們返回吃午飯了! 返程的路上,在某一個小村旁,一群羊羔擋在了路上,我們瘋狂的攆了羊幾下,大部分竄到路后邊的的地塄上了,還不時扭頭觀察著我們。突然從路后邊塌落的房子中竄出一個身影,看到我扭頭拍照,立馬掉轉(zhuǎn)身往回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