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從何處來一代天驕 <p>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是謂“尋根”。草木祖根,山祖昆侖;江河祖海,是謂“問祖”。“尋根問祖”不在于祈福祖先,而在于明白:我們與祖先血脈相連,祖先曾經的苦難與輝煌,一定會通過這血脈,流傳到我們現(xiàn)在。</p> <p>姓氏的起源。古書有記:黃帝吹律定姓,言姓氏起自太昊,而定姓則始于黃帝。因生地而為姓,因封地而為氏,因生賜姓,反映血統(tǒng)。此后,姓氏發(fā)展、演變、派生出中華萬姓。</p> <p>姓氏的種類分別是:1.以圖騰定姓氏。2.以神話傳說為姓氏。3.以國名封地為姓氏。4.以出生地、居住地為姓氏。5.以官職職業(yè)為姓氏。6.以親屬排行為姓氏。7.以少數民族部落的名稱為姓。8.天子賜姓氏。9.因避諱或避禍等原因改姓。</p> <p>《中華姓氏大典》中的4820個漢族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有1834個,占38%。在當代的300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個,占57%。在依人口數量多少而排列的100大姓中,有78個姓氏的源頭和部分源頭在河南。無論是李、王、張、劉為代表的中華四大姓,還是林、陳、鄭、黃為代表的南方四大姓,其根均在河南。</p> <p>在如今的100大姓中,漢族最大的十個姓是:張、王、李、趙、陳、楊、吳、劉、黃、周。這十個姓占華人人口40%,約四億人。第二大的十個姓是:徐、朱、林、孫、馬、高、胡、鄭、郭、蕭。占華人人口10%。第三大的十個姓是:謝、何、許、宋、沈、羅、韓、鄧、梁、葉。占華人人口10%。接下來的15個大姓是:方、崔、程、潘、曹、馮、汪、蔡、袁、盧、唐、錢、杜、彭、陸。加起來也占總人口的10%。在中國十三億人口中,有七億人姓了這45個大姓。</p> <p>據專家保守估計,中國實際使用過和正在使用的姓氏大約有20000個。最新出版的《中國姓氏大辭典》,收錄了23813個姓氏。全部姓氏均來自歷代姓氏專著、古今文獻資料、考古發(fā)現(xiàn)和近代人口普查資料。目前仍在使用的華人姓氏超過7000個,漢族和少數民族姓氏約各占一半。</p> <p>歷代人口大遷移分別是:1.西晉末年的永嘉南渡。2.唐朝中葉的安史之亂。3.南宋初年的建炎南渡(客家民系)。4.明朝初年的江西填湖廣、山西移華北(洪洞大槐樹)。5.明末清初的湖廣填四川。6.中國近代的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p> <p>民系是指一個民族內部的分支。漢族八大民系即:北方、晉綏、吳越、湖湘、江右、客家、閩海、廣府。北方民系包括:東北、燕幽、冀魯、膠遼、中原、關中、蘭銀、湖廣、江淮。客家民系是唯獨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也是最先被冠以“民系”稱呼的漢族分支?!懊裣怠备拍钍?0世紀30年代中國學者羅香林首次提出。</p> <p>家譜的內容分別是:1.譜名。2.譜序。3.凡例。4.遺像。5.恩榮錄。6.姓氏源流。7.族規(guī)家法。8.祠堂。9.世系、世傳。10.傳記。11.族產。12.契約。13.墓地。14.藝文。15.字輩、排行、行第。16.領譜字號。世系(表)的記述格式是:歐式、蘇式、寶塔式、牒記式。歐式(橫行體)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創(chuàng)立。蘇式(垂珠體)是北宋文學家蘇洵創(chuàng)立。</p> <p>歷時近10年完成編纂出版的《中國家譜總目》收錄家譜總數達52401種,608個姓氏,是迄今為止收錄中國家譜最多、著錄內容最豐富的家譜目錄著作。據該書統(tǒng)計,608個姓氏家譜中,條文超過2000條的姓氏有陳、張、王、劉、李,超過1000條的姓氏有黃、楊、吳、周、林、徐,比流傳最廣的《百家姓》收錄姓氏多了168個,其中包括少數民族的姓氏。</p> <p>姓氏尋根現(xiàn)象。姓氏是家族的標記,而姓氏的傳承則承載了一個宗族的發(fā)展和延續(xù),歷代盛行修家譜更是姓氏傳承的重要依據。近年來姓氏尋根已進入尋常百家:1.一些有關姓氏網站的開始出現(xiàn),比如根網、中華姓氏網等。2.各地開辦了一些姓氏尋根的節(jié)目,如《天涯共此時·百家姓》、《知根知底》。</p> <p>中國姓氏</p><p>[王]得姓始祖:太子晉、比干王子。始祖地:河南洛陽市、衛(wèi)輝市。郡望堂號: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瑯琊(今山東省臨沂市);三槐堂。當今排序/人口:第1位/約9520萬。宋版百家姓排序:第8位?,F(xiàn)存家譜:2690部。</p><p>[李]得姓始祖:李利貞、李耳。始祖地:河南周口市鹿邑縣??ね锰枺弘]西(今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趙郡(今河北省邯鄲市);隴西堂。當今排序/人口:第2位/約9340 萬。宋版百家姓排序:第4位?,F(xiàn)存家譜:2300部。</p><p>[張]得姓始祖:張揮。始祖地:河南濮陽市。郡望堂號:清河(今山東省臨清市)、范陽(今河北省涿州市)、太原(山西省太原市);百忍堂。當今排序/人口:第3位/約8960萬。宋版百家姓排序:第24位?,F(xiàn)存家譜:2700部。</p><p>[劉]得姓始祖:劉累。始祖地:河南平頂山市魯山縣??ね锰枺号沓牵ń窠K省徐州市)、沛郡(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彭城堂。當今排序/人口:第4位/約6770萬。宋版百家姓排序:第252位。現(xiàn)存家譜:2200部。</p><p>[陳]得姓始祖:胡公滿。始祖地:河南周口市淮陽區(qū)。郡望堂號:潁川(今河南省許昌市)、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三恪堂、德星堂。當今排序/人口:第5位/約6130萬。宋版百家姓排序:第30位。現(xiàn)存家譜:3100部。</p><p>[楊]得姓始祖:楊伯僑、楊柕。始祖地:山西臨汾市洪洞縣??ね锰枺汉朕r(今河南省靈寶市)、天水(今甘肅省天水市)、河內(今河南省泌陽市);關西堂。當今排序/人口:第6位/約4270萬。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6位?,F(xiàn)存家譜:1300部。</p><p>[黃]得姓始祖:伯益、陸終。始祖地:河南光州市。郡望堂號:江夏(今湖北省武漢市)、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巴東(今重慶市奉節(jié)縣);寬和堂。當今排序/人口:第7位/約3260萬。宋版百家姓排序:第96位。現(xiàn)存家譜:1800部。</p><p>[吳]得姓始祖:太伯、仲雍。始祖地:江蘇蘇州市、河南濮陽市??ね锰枺哄ш枺ń窈幽鲜″ш柺校?、陳留(今河南省開封市);延陵堂、渤海堂。當今排序/人口:第8位/約2680萬。宋版百家姓排序:第6位?,F(xiàn)存家譜:1700部。</p><p>[趙]得姓始祖:造父。始祖地:山西臨汾市洪洞縣、河南鞏義市??ね锰枺禾焖ń窀拭C省天水市)、潁川(今河南省許昌市);天水堂、半部堂。當今排序/人口:第9位/約2670萬。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位?,F(xiàn)存家譜:590部。</p><p>[周]得姓始祖:周赧王姬延、后稷。始祖地:陜西寶雞市境內周原遺址、河南駐馬店市汝南縣、汝州市??ね锰枺喝昴希ń窈幽鲜●v馬店市)、陳留(今河南省開封市);愛蓮堂、細柳堂。當今排序/人口:第10位/約2520萬。宋版百家姓排序:第5位。現(xiàn)存家譜:1300部。</p><p>[徐]得姓始祖:徐若木。始祖地:江蘇徐州市??ね锰枺簴|海(今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瑯琊(今山東省臨沂市);東海堂、高平堂。當今排序/人口:第11位/約1930萬。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50位?,F(xiàn)存家譜:1190部。</p><p>[孫]得姓始祖:姬武仲、孫叔敖。始祖地:河南濮陽市、信陽市淮濱縣??ね锰枺簶钒玻ń裆綎|省淄博市高青縣)、汲郡(今河南省衛(wèi)輝市)、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富春堂。當今排序/人口:第12位/約1830萬。宋版百家姓排序:第3位。現(xiàn)存家譜:608部。</p><p>[馬]得姓始祖:趙奢(馬服君)。始祖地:河北邯鄲市(馬服山)??ね锰枺赫剑ń裆轿魇∵\城市新絳縣)、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郟縣(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絳紗堂。當今排序/人口:第13位/約1720萬。宋版百家姓排序:第52位。現(xiàn)存家譜:336部。</p><p>[朱]得姓始祖:朱襄氏、朱興鏡、朱振。始祖地:河南商丘市柘城縣、山東鄒城市。郡望堂號:吳郡(今江蘇省蘇州市)、沛郡(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河南(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鹿堂。當今排序/人口:第14位/約1700萬。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7位?,F(xiàn)存家譜:986部。</p><p>[胡]得姓始祖:胡公滿。始祖地:河南周口市淮陽區(qū)??ね锰枺夯搓枺ń窈幽鲜≈芸谑谢搓枀^(qū))、安定(今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固原市)、新蔡(今河南省駐馬店市新蔡縣);三恰堂。當今排序/人口:第15位/約1550萬。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58位?,F(xiàn)存家譜:863部。</p><p>[林]得姓始祖:林堅(比干子)。始祖地:河南林州市、衛(wèi)輝市、鶴壁市淇縣??ね锰枺何骱樱ń窈幽鲜”辈浚⒛习玻ń窀拭C省定西市隴西縣);濟南堂、九龍?zhí)?。當今排?人口:第16位/約1510萬。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47位?,F(xiàn)存家譜:1096部。</p><p>[郭]得姓始祖:郭哀、姬叔、姬仲。始祖地:河南登封市、平頂山市郟縣、陜西寶雞市??ね锰枺禾ń裆轿魇√校?、汾陽(今山西省太原市陽曲縣);尊賢堂。當今排序/人口:第17位/約1500萬。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44位?,F(xiàn)存家譜:476部。</p><p>[何]得姓始祖:韓厥。始祖地:河南信陽市??ね锰枺簭]江(今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東海(今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陳郡(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qū));水部堂。當今排序/人口:第18位/約1400萬。宋版百家姓排序:第21位?,F(xiàn)存家譜:613部。</p><p>[高]得姓始祖:高傒。始祖地:河南新鄭市、山東濟南市長清區(qū)??ね锰枺翰澈#ń窈颖笔嬷菔校?、漁陽(今北京市密云區(qū));厚余堂、廣陵堂。當今排序/人口:第19位/約1330萬。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53位?,F(xiàn)存家譜:356部。</p><p>[羅]得姓始祖:火神祝融(顓頊帝之孫)。始祖地:河南信陽市羅山縣、湖北宜城市、湖南岳陽市湘陰縣??ね锰枺涸フ拢ń窠魇∧喜校㈤L沙(今湖南省長沙市)、襄陽(今湖北省襄樊市);尊堯堂。當今排序/人口:第20位/約1260萬。宋版百家姓排序:第75位?,F(xiàn)存家譜:546部。</p> <p>[盧]得姓始祖:高傒(傒公)。始祖地:河南三門峽市盧氏縣、山東濟南市長清區(qū)??ね锰枺悍蛾枺ń窈颖笔′弥菔校?、河南(今河南省洛陽市);淮陽堂、專經堂。當今排序/人口:第52位/約536萬。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67位?,F(xiàn)存家譜:246部。</p> <p>聊城行政區(qū)劃:聊城下轄8個縣市區(qū),包括東昌府區(qū)、莘縣、冠縣、陽谷、東阿、茌平、高唐、臨清。</p> <p>盧氏家譜</p><p>山東博平盧莊支盧氏家譜序</p><p>嘗聞惟木有本,有本根深葉茂;惟水有源,源遠者流長;惟人有祖,其祖德盛者,則后世必昌;惟物有始,其始基固者,則后嗣必隆。故凡有血氣者,莫不有尊祖敬宗之心,報本重始之誠也。若我盧氏一姓,不知肇始何時?相傳謂齊太公之后孫傒,食采于盧,因以為氏。世居即墨,自明朝洪武二十五年,徙膠州等民填實博平,而始祖隨遷于附城盧莊,其時同遷者共有幾人幾何、字諱,蓋杳乎其難稽矣。至嘉靖年間,而吾祖號南墟者又遷于城西南大何莊,因祖母何氏之女故,建宅于茲,與外戚相為依附。雖城西北闞莊、城東北李莊、城西南烏莊、城西周莊,俱是族人,然一本同族之義,世久年延,亦不可掩迷也。故詳注于譜,以傳于后人。</p><p>光緒二十六年歲次庚子梅月.</p><p>十三代孫:云端、殿邦、維邦.</p><p>十四代孫:逢時、慶善.</p><p>十五代孫:尚志.</p><p>重序家譜序</p><p>萬物本于天,人本乎祖。始祖者,一族之天也。追遠報本,人孰無情?但流傳既久,族人雖各親其親,而于親之所自出者,幾略焉。甚至子孫繁衍五服之外,如同路人,皆由于世系不清,因之情誼不屬。水有源而木有本,揆厥由來,何非始祖之所出乎?我盧氏先世居即墨,自明朝洪武年間,徙膠州等民。始祖諱忠者又徙居博平城北東盧莊,先世難以悉考,遂以遷博平者為始祖焉。嗣后文癢、武癢繩繩不絕,或讀書、或務農,皆勤儉忠厚,醇樸自持,斷不敢逾越法律之外,以遺先人之羞也,此非我祖積德累仁之報哉?第家譜失傳,支分遠派有相逢而不識面者矣,有識面而不知名諱者矣,族俞繁而情愈疏,非所以妥先靈也,于是合族重序。雖絕必錄,不敢滅親;雖繼必詳,不敢亂宗質諸,我祖之心亦可以無遺憾矣。自有此譜,后世子孫咸知其祖宗貽謀之遠,均念合族之誼。聰明者習書史,克紹先人之芳蕙;愚魯者務農桑,不失前人之舊葉。上尊祖,下收族,相承無替,庶不忝盧氏家風云。</p><p>十三代孫:云端、維邦、治邦.</p><p>十四代孫:逢時、慶善、文龍.</p><p>十五代孫:尚志.</p><p>同心協(xié)力邦序.</p><p>民國十年歲次辛酉桐月上浣修.</p><p>重序家譜序</p><p>蓋聞治水者必清其源,源遠者流長;植木者勿傷其本,本固者枝榮。而族人重序家譜,所以溯源而探本者也。我盧氏自即墨徙膠州而博也,迄今有數十世矣,久則支派相混合,族人不忍坐視,故又約同伯叔兄弟各取舊譜而重序焉。然亦才淺學疏,不堪垂后。若欲詳明,以待后之智者再序,可以不朽矣。</p><p>十四代孫:慶善.</p><p>十五代孫:尚志.</p><p>撰閱并書.同事人.</p><p>逢時、云瑞、文龍、治邦、維邦、文生.</p><p>民國二十二年歲次癸酉桐月中浣重序.</p><p>山東博平盧氏流變史</p><p>始世祖諱忠氏失傳,先世居即墨,自明洪武二十五年徙膠州等民填實博平,而先世隨遷于茲,名為盧莊焉。至正德年間,我祖諱忠者,從附城盧莊遷居闞莊,其時同遷者不可考,而上世失傅,亦皆不可考矣。至嘉靖年間,而祖諱用時者遷城西距城十里大何莊;至天啟年間,而祖諱樸者遷居城西南距城十五里周莊;至順治年間,而祖諱子剛者遷居城東北大李莊,離城三里;而祖諱風蘭者,從大何莊遷于城西南離城十二里烏莊;至道光年間,而祖諱霞光者,從周莊又遷于城西南去城二十里潘官屯莊東南楊莊居焉。而六七村同宗共祖,蓋確乎其有據矣。</p><p>博平盧氏四修家譜序</p><p>家譜是一個地方、一個姓氏綜合性的方志書,記載著家族世系源流、血緣統(tǒng)緒、宗族發(fā)展和宗親名人等資料,是祖國寶貴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起著追本溯源、啟迪今人、激勵后裔、長流萬世的作用。</p><p>據有關史籍記載,并經山東省史志辦考證,盧氏的起源應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來理解,廣義的盧氏指商以前的盧人,狹義的盧氏是指史書記載的盧姓始姓一族。其遠祖系炎帝(傳說中的古姜姓部落首領,因居于姜水流域而得氏)神農氏,至今已五千多年。近祖為周初的姜尚,姜尚(姜子牙)受封建立齊國,為齊太公;春秋時,太公世裔孫傒,任齊國正卿,因擁立齊桓公之殊勛,受封于盧邑(即今長清盧城洼),取邑為姓,因以為盧。據此推算,盧氏取姓迄今已二千六百余年。因盧氏宗族歷史久遠,主流又是姜子牙嫡傳后裔,社會影響甚大,其后世人才輩出。漢以后歷朝皆有英杰賢才,且勛業(yè)卓著,彪炳于青史。迄今為止,盧氏人口數以千百萬計,一九九二年全國人口普查資料表明,盧氏在我國當代姓氏中居第四十二位。</p><p>國有史,方有志,家有譜,成世修譜,自古皆然。我盧氏家譜,年久失修,自從公元一九三三年至今,時隔七十二年之久,其間,盧氏各支老、幼、生、死、葬,均未登譜注冊,不僅我輩心中無底細,子孫后代更是查無依據,如再不修,盧氏家譜就無以垂后,后世子孫,責怪無窮,我輩將愧對子孫。因此修譜工作勢在必行。但這屆修譜不同于以往,歷屆修譜各支都保留有老譜,而這屆間隔太長,經過“文革浩劫”,大多譜本毀于一旦。幸有闞莊支盧尚珍保存了一部老祖譜,于我盧氏居功甚偉,謝謝他老人家。</p><p>從第三次合修族譜至今,盧氏宗族變化巨大,可謂世系繁衍旺盛,經濟發(fā)展,生活改善,素質提高。尤其是盧氏宗親弘揚祖德,投身國家建設,勤儉持家,人才輩出。這次四修盧氏族譜,就是希望后世盧氏子孫,繼承先人優(yōu)良傳統(tǒng),再創(chuàng)盧氏輝煌。愿盧氏宗親同心同德,勤奮工作,走上富裕安康之路。</p><p>公元二〇〇五年臘月吉旦.十七世孫:盧玉川.敬撰.</p><p>諱字取派:</p><p>鳳金象鴻景,慎德蘊懷忠。</p><p>常學毓淑士,永存延世宗。</p><p>鵬來君澤大,龍起天祥興。</p><p>文運如開泰,碧云克顯登。</p><p>幾點說明:</p><p>一、本次修譜由周莊發(fā)起,各村由一人提供本村人員名單。</p><p>二、楊莊霞光支已于一九八〇年前后絕代。</p><p>三、周莊十七代“學”字輩隔過,用“玉”字輩。</p><p>四、本譜由周莊玉川編纂,歷時近一年,并無償向各村提供一本。</p><p>四修族譜工作人員:</p><p>名譽主修:慶海、慶榮、長榮、振全、洪才、玉行.</p><p>主修:玉川.</p><p>編纂:玉川.</p><p>付纂:誠星、秉成、長順、長茂、洪恩、玉良、樹成.</p> <p>山東省聊城市茌平區(qū)菜屯鎮(zhèn)闞莊村</p> <p>姓氏尋根的意義:1.文化意義:尋根問祖,有利于傳承中華文明,也有利于推動國學發(fā)展,加強對子孫后代的教育。2.歷史意義:作為姓氏文化中的家譜是一種特殊的歷史文獻,是中國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的一部分。3.經濟意義:有利于增進同姓氏之間的血緣親情,相互扶持,守望相助,扶貧濟困,發(fā)展經濟。有利于發(fā)展海內外炎黃子孫的同胞親情,熱愛家鄉(xiāng),投資家鄉(xiāng),發(fā)展地方經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