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秦嶺太行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秦嶺</b><span style="font-size:20px;">、淮河,</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是我國的南北分界線。這是自然的界限,人文的界限,</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也是一個社會經濟的界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淮河岸邊工作生活了幾年,自然對中國版圖上東段的南北分界比較熟悉,所以,就向往著去了解西段的南北分界,因此,秦嶺就成了我去感受她那奇妙和諸多不解的夢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正是這心中的向往,從2010 年至2011 年兩年間,三次走進了秦嶺。先是穿越秦嶺,沿西漢高速公路,穿行千山萬水。這條高速有540座橋梁,136條隧道,真乃隧道連橋梁,橋梁進隧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古時蜀道難。2000多年前秦始皇以豪邁氣魄,塹山填谷,修建了一條長達700多千米被譽為“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的秦直道,與其南北對應的是盤曲于秦嶺千山萬水間的一條條悠悠棧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漢高速公路的建成是幾千年的期盼,實現了關中平原、漢中平原和成都平原緊密相連,大關中經濟和成渝經濟互動更為便利,為西部經濟發(fā)展增添了新的活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再是走進秦嶺山脈的終南山。終南山千峰疊翠,景色優(yōu)美,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稱。終南山文化包括宗教、山水、生物、文學和古代交通等多方面、多樣性的內涵。其中,終南山北麓的古樓觀,相傳是我國大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說創(chuàng)始人——老子講經傳道之地。這里山水秀麗,風景優(yōu)美,被稱為道文化發(fā)祥地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從老子、鳩摩羅什、張載到眾多文學家、軍事家、藝術家和傳說有名的仙人,終南山堪稱世界文化名山。人們之所以仰慕樓觀,追本窮源,是由于古圣人老子在這里講述了《道德經》推動了華夏文明的發(fā)展。春秋時期,它引發(fā)了諸子百家爭鳴;在科學文明昌盛的今天,它依然富有生機和活力。目前,研究老子,已成為世人越來越感興趣的議題,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也步入了這一研究殿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古樓觀隱身于秦嶺山中,始建于西周,增建于秦漢,鼎盛于唐,兵毀于金,復興于元,漸漸衰于明清,重建在當代。因周大夫尹喜在此結草為樓,觀星望氣,故名樓觀。此處林幽壑深,清雅虛靜,故被譽為“天下第一福地”。史傳老子在此著《道德真經》,后人稱為《道德經》,樓觀由此名揚天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500多年的樓觀景區(qū),經歷了 20多個朝代,留下了豐富的道教文物古跡、辭章典冊、史話傳聞,可謂“中國傳統文化博物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道文化乃中華智慧之魂。濟世度人的社會責任感,慈愛相同的處世方法,順應自然的行為準則,崇儉抑奢的生活信條,清靜恬淡的精神境界,抱樸尋真的價值取向,天人和諧的生態(tài)智慧蘊涵其中。道生萬物的智慧為人類的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啟迪和有益幫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最后攀登“太白積雪六月天”去賞那關中八景之一的太白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秦嶺不僅是中國南北的分界線,而且形成了黃河與長江的分水嶺。橫向中國內陸腹地,綿延1600多千米的山脈如徐徐展開的一幅相得益彰的壯麗的中國山水畫卷。巍峨的秦嶺,脈起昆侖,尾銜蒿岳,蒼龍一樣盤踞在華夏大地的中央。因為秦嶺的氣候屏障和水源滋養(yǎng),才會有八百里秦川的風調雨順,周、秦、漢、唐的絕代風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秦嶺蘊藏的物質能量,哺育了古長安繁華的京畿之地和富可偏安的陜南盆地,為歷代統治者雄視百代的宏圖大略提供了富足的物質保障。南是秦嶺,北是渭北高源,西是隴山,東是黃河。優(yōu)越的地域是長安城千年文明的鑄就和形成世界四大古都的顯赫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國國家地理》單之薔認為:陜西是中國的 DNA庫,秦俑和唐仕女就是中國審美的制造標準,秦嶺則是中國人的中央國家公園,太白山則是中國東部的雪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秦嶺是中國的一葉肺。西周及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嶺北坡是豐富的森林。唐時終南山上的森林仍豐茂受稱道,之后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除局部地段有保存外,基本上已消失。同時,大片的人工林逐年增多,改變了原來的森林結構和外貌。西安人喜歡把秦嶺稱為自己城市的后花園。這座和人類社會最繁盛的古代文明距離最近的山脈,保留著最自然的原生態(tài)。</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秦嶺中東部的一座山峰叫“華山”。命名為“華,暗含了華山作為坐標原點的地位,承載著華夏文明的地理、思想、政治、文化之矩。人類在繁衍生息過程中,逐水而居,水為人類提供了生存的物質基礎,故黃河和長江被譽為中華民族母親河。于是秦嶺充當了界定南北這一自然法度和承載精神法度的父親角色。這座父親山從來沒有被外族強虜所染指,就是外來文化的佛教和基督教,也被茫茫秦嶺所吞沒融化于華夏文明之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秦嶺山脈,千溝萬壁,層巒疊嶂,奇峰林立,氣勢磅礴,清流環(huán)繞,草木薈萃,古木蔥郁,奇花異草,美不勝收,不僅是令人心醉神迷的秦嶺山水精華所在,而且那遍布在或婉蜒曲折,或跌巖起伏的秦嶺深處的古道、古寺、古村落、古戰(zhàn)場、廢棄的古宮殿遺跡所呈現的上啟周秦漢唐的中華民族興盛與衰亡的歷史情感和精神遺跡,總是那么讓人怦然心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崇山峻嶺顯世界之崢嶸,群峰群樹的寫真,見天地之渾然。與大自然的對話,容易讓人見識到簡約是美,本直是美。知曉山高但不詭異,云多但不陰險,花繁但不驚艷,草嫩但不卑弱。這種自然的無邊風月和極致風光,如同中國文化所推崇的寬容胸懷與心中韻致,使人能蕩滌塵埃,煥發(fā)精神。我時常想,秦嶺深處那“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奇觀,滋養(yǎng)著專吃竹葉的大熊貓,離不開水田的珍稀鳥類朱鵬,還有羚羊和金絲猴,堪稱世界上少有的珍稀動物園。在歐洲,與秦嶺位置相似的阿爾卑斯山的大型野生動物早已被屠殺得一干二凈。在中國,人對自然卻始終充滿敬畏和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太白山是秦嶺的主峰,慕秦嶺必望大白山。歷代帝王加封,姜子牙拜仙臺封神,鬼谷子洞天麻諧修,詩仙李白醉酒留詩,為太白山增添了許多神秘而珍貴的人文景景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白:“太白為我語,為我開天關”。打開了天關,通往求仙之道似乎豁然開朗,詩人高興得直呼愿乘冷風去,直出浮云間。李白浪漫美好的詩句增添了山的靈韻,為慕名而來的人們平添了豐富的遐想。而更為歷史銘記的、更為人民所感動的,應是蘇軾在拜仙臺上留傳下來的故事。蘇在鳳翔府任評判期間,一年關中大旱,百姓焦憂,為拯救民眾,蘇軾登上大自山,來到海找3300米高的一塊石頭上,在此長跪三日拜仙求雨,果真大雨降下,解救了百姓饑荒之苦。無論傳說還是史實,其中凝結的官員愛百姓、上天念蒼生的美好情懷,深為人們緬懷和感念。山有靈,人有情,此處從此就被人們稱為拜仙臺,代代傳承,成為來自各地登山旅游者的必到之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駐足拜仙合前,不免有所思嘆。大千世界,蕓蕓眾生,誰人不追求幸福,誰家不羨慕安康,但蒼茫大地又總是難免困苦突襲,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總會給人類帶來考驗和困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民為邦本,民實邦興。中國歷朝歷代都不乏愛民、親民、為民的官員,正因有這樣一支積極為官、造福一方的官員隊伍,我國歷史上才創(chuàng)造出一個接一個的和諧盛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為人民服務”,這是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只有我們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才把我們放在心上。只有我們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才會把我們當親人。共產黨員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chuàng)精神,拜人民為師,把政治智慧的增長、執(zhí)政本領的增強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之中,這是中國執(zhí)政黨對官員的要求和責任擔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人類社會是不斷發(fā)展進步的,蘇軾代表著封建王朝尊重和關心百始的優(yōu)秀官員群體,把樸素的情感和善良的愿望融入執(zhí)政為民的實際行動,為后來的士大夫官員作出了典范。但是,由于種種局限,封建官吏的民生意識也只能表現為對一時一地、一人一事的愛護和體貼。而今天的共產黨人,追求的是“為中華謀復興,為人民謀幸福,為世界謀和平”,在擁抱歷史和未來的同時,更加真誠地與人民站在一起,最虔誠地走入人民的懷抱,最自覺地依靠人民的力量,最廣泛地集中人民的智慧,真正受到人民群眾的歡迎和擁戴,創(chuàng)造著無愧于歷史無愧于人民的業(yè)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車在山間盤行,下過小雨的山間空氣異常清新。這雨不僅滋潤太白山,也滋潤著我們的情感和心靈!</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 1, 1);">文/太行,原載《阡陌上》作于臨潼</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