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汴水具有中國大運河源頭的歷史地位韓鵬 <p class="ql-block"> 開封汴水具有中國大運河源頭</p><p class="ql-block"> 的歷史地位</p><p class="ql-block"> 開封?韓鵬</p><p class="ql-block"><b>導(dǎo)讀:</b>大運河,始于夏代大禹成功治水后,劃分貫通東江(獲水、汴水)、西河(黃河下游東北流向河水)、南淮(淮陽渠、蔡水)、北濟(濟水、玄水)四瀆的河道,為奠定夏朝471年的天下起到了重要作用。西漢司馬遷《史記·殷 ...</p><p class="ql-block"> 看了《開封日報》社組織“尋訪大運河文化帶·汴梁晚報文化中國萬里行”活動的采訪報道,感到報社的領(lǐng)導(dǎo)和采訪組具有敏銳的政治嗅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知行領(lǐng)先的引導(dǎo)力,與一些地方和單位在此問題上抱著觀望、等待、步步為營的心態(tài)相比,《開封日報》社的同志敢為天下先、敢做天下事、敢有天下?lián)?,給人留下了難忘、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就開封大運河歷史文化在中國大運河歷史文化中定位、地位,以及在推動中國大運河文化發(fā)展的重要作用和資源開發(fā)利用等方面,談?wù)勛约旱膸c看法。</p><p class="ql-block"> 一、夏代開封運河為中國大運河之先。</p><p class="ql-block"> 大運河,始于夏代大禹成功治理黃河下游漫流的洪水后,劃分貫通東江(獲水、汴水)、西河(黃河下游東北流向河水)、南淮(淮陽渠、蔡水)、北濟(濟水、玄水)四瀆的中樞河道,為奠定夏朝471年的天下起到了重要作用。西漢司馬遷《史記·殷本紀》記載:大禹治水,“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瀆已修,萬民乃有居?!彼臑^經(jīng)中樞之水大運河分流后疏導(dǎo)入海,為夏民在四瀆和大運河流域安居樂業(yè)的太平盛世,提供了良好的生態(tài)條件和社會環(huán)境。</p><p class="ql-block"> 大運河正是在此時人工治理的、濟行運轉(zhuǎn)于四瀆之間、具有排澇、灌溉、飲用、運輸?shù)裙δ艿暮恿?。因為夏代政治影響、道德禮儀和地域面積得到擴大,夏朝之“夏”被古人稱為“大”“中國”,夏禹被稱作“大禹”,故夏代運河也稱作“大運河”“中國河”。</p><p class="ql-block"> 對此,春秋時期史官左丘明《左傳·定公十年》記載:“中國有禮儀之大,故謂之夏;有服章之美,故謂之華。華夏一也?!碧拼?jīng)學(xué)家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疏解:“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因此,“中國”,即“夏”“華”“大夏”“華夏”;“禮儀”,在上古時期屬于五德之一禮德的范疇,與五行火、五季夏季、五方南方、五帝赤帝、炎帝之德相對應(yīng),故夏運河也與大運河對應(yīng)、互通,是中國禮儀之邦的主要表述形式。</p><p class="ql-block"> 這說明,夏代運河被稱作大運河,為中國歷史文化中最早的大運河是具有史典記載依據(jù)的,也是可觀存在的。它與開封夏朝夏都陽城、老丘、夏人封地杞國的地理、歷史和文化是對應(yīng)的,而四瀆均指以中原夏朝夏都夏人所在地為中心,東流入海的四條大河,而不是后來的南方長江和東方淮河下游河道。</p><p class="ql-block"> 大家知道,夏朝已經(jīng)被中國夏商周斷代工程認證為中國最早存在的王朝,夏代大禹治水、開發(fā)大運河、夏朝王都也為古今歷史學(xué)家、中國史典和主流歷史文化觀所公認。</p><p class="ql-block"> 二、夏代大運河是上古中國鴻溝的代稱。</p><p class="ql-block"> 據(jù)許多史典印證,鴻溝,也稱滎河、浪蕩渠、汴渠、河溝等,是堯舜時期大禹治水,溝通九州、四瀆、四海的中央河流,也是堯、舜、禹三代居住的中土中國、中州冀州和天下之中,也稱“天下之樞”,更是中原中東部地區(qū),即黃河下游華北沖積平原上中端洪水泛濫和河道水運的“中樞”之地。</p><p class="ql-block"> 關(guān)于鴻溝、汴水流域為古代“中國”之地,許多史典均有記載,為我們提供了上古“中國”在開封一帶的論據(jù)支撐。如元代脫脫《宋史·河渠志》記載:“唯汴水橫亙中國,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盡南海,半天下之財賦”。印證了古代中國自首承黃河下游的滎陽鴻溝、汴水開始,向東南流入開封,即中國的核心地區(qū)。</p><p class="ql-block"> 此類將汴水流域與古代中國等同對待的史典記載,在西漢司馬遷《史記》、劉向《戰(zhàn)國策·秦策》中也有記載:“今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也”?!绊n、魏”,就是汴水東西橫流而過的韓國與魏國,是戰(zhàn)國之前的“中國”“天下之樞”,即中央黃帝、堯舜二帝居住、建都的九州“中州”“冀州”“中冀”“天下之中”。</p><p class="ql-block"> 對此,清代第五十四代天師張繼宗《崆峒問答·一二一問》解釋說:“北邙治河南開封之北,當天下之中”。這一說法,與中央黃帝在“中冀”,即開封北部和嫘祖成婚、建中央之國、孕育后裔玄囂昌意,以及唐元時期測量天地之中的地理方位相吻合。</p><p class="ql-block"> 許多人對堯帝時期的九州冀州與九州中州劃等號不理解。其實,古人在史典中記載的已經(jīng)很清楚。如西漢淮南王劉安《淮南子·地形訓(xùn)》記載:“正中冀州曰中土”。中土,即堯舜禹三代的天地之中、中土、中國。</p><p class="ql-block"> 唐代官修辭書《初學(xué)記》引東漢易書《河圖括地象》也記載:九州“中央曰冀州,位居正中”。正中,即堯舜禹三代的天下之中、中土中國。說明堯舜禹三代居中土中國、九州中州冀州,在開封中央黃帝的天地之中不是孤證。</p><p class="ql-block"> 需要說明的是,它不是夏代大禹劃分九州北方之州的冀州,而是堯帝時期的九州中州的冀州,是堯舜時期的中土中國、天下之中。</p><p class="ql-block"> 上古中國、冀州、天地之中,在共工氏引洪水泛濫的洪(鴻)溝流域。據(jù)漢代劉安《淮南子·本經(jīng)訓(xùn)》指出:“舜之時,共工振滔洪(鴻)水,以薄空?!?。居住新鄉(xiāng)輝縣共工城的治水氏族共工,將共工城南部的洪水引向東南部的開封陳留黃帝中央之國、杞縣炎帝和顓頊帝都空桑、高陽流域,正是堯舜居住建都的中土中國、中州冀州、天地之中,也是鴻(洪)溝、汴渠河道流經(jīng)之地,還是大禹在中國開挖大運河通往淮泗下游的主河道。</p><p class="ql-block"> 它向西、西北通夏代大禹劃分九州梁州(伏羲弇州)、雍州(伏羲臺州)的河水;向北、東北通九州冀州(伏羲泲水)、兗州(伏羲亳州)的濟水;向東、東南通九州青州(伏羲陽州)、徐州(伏羲神州)的獲水(江水)、睢水;向南、西南通九州揚州(次州)、荊州(戎州)的蔡水、穎水(淮水)。大禹劃分的九州,均可以被大運河、四瀆所連貫通航,實現(xiàn)了夏代四通八達,河運水利天下的目標,故大禹的豐功偉績被列入了三皇五帝夏王諸神,得到古代開封和中國后人的普遍祭祀。開封夏禹王都陽城,今禹王臺上的列仙臺就有祭祀大禹的禹王廟、佝僂文和夏禹牌位。</p><p class="ql-block"> 三、汴河具有通四瀆九州的地理優(yōu)勢。</p><p class="ql-block"> 據(jù)南宋鄭樵《通志·地理略·四瀆》記載:“鴻溝一名官度水,一名蒗蕩渠,今謂之汴河,大禹塞滎澤,開之以引河水,東南通淮泗?!边@一說法準確地揭示了大禹引黃河下游河水入浪蕩渠,即鴻溝、汴渠,開通淮泗大運河的真實歷史。</p><p class="ql-block"> 對此,西漢司馬遷《史記·河渠書》也早有論述:大禹“九川既疏,九澤既灑,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自是之后,滎陽下引河?xùn)|南為鴻溝,以通宋、鄭、陳、蔡、曹、衛(wèi),與濟、汝、淮、泗會?!薄熬糯仁琛币韵滤木洌钦f大禹疏浚九河,福利澤被于堯舜禹三代中土中國、中州冀州、天下之中;“自是之后”以下四句,是說大禹自河南滎陽滎澤以東,開通運河鴻溝,上通西河,下通東江、南淮、北濟,形成連接衛(wèi)曹、齊魯、宋陳、鄭楚等九州之地的運河水道,夏代運河自此傳承到商周、秦漢、隋唐、五代及北宋,后人治洪泛區(qū)的洪水、黃泛區(qū)的黃水均在此一地區(qū)。</p><p class="ql-block"> 大禹劃分的東江、西河、南淮、北濟等四瀆,環(huán)繞中土中國、中州冀州、天下之中,也逐漸演變成為汴水、河水、蔡水、五丈河四河環(huán)繞開封的北宋漕運河道。故開封就是堯舜時期洪水泛濫,大禹治水開通大運河流域的中土中國、中州冀州、天下之中。</p><p class="ql-block"> 開封與上古大運河、中土中國、中州冀州、天下之中的政治、經(jīng)濟、歷史、地理和文化源頭的重要地位,是開封打造歷史文化高峰、高地難得而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國內(nèi)別無二致,應(yīng)予以高度重視和宣傳。</p><p class="ql-block"> 四、開封大運河的華夏歷史文化定位。</p><p class="ql-block"> 據(jù)唐初楊士勛疏《谷梁傳》記載:“冀州者,天下之中州也。自唐虞及夏殷皆都焉,則冀州是天子之常居”。說明自堯舜二帝、夏商諸王,均居住建都在中州冀州、天地之中。明代《儀封縣志·卷之上·建置沿革》也記載:“唐虞儀邑,為冀州也,夏商因之。周屬衛(wèi)國,為翟人所滅”。春秋時期的“儀邑”,今為開封,是堯舜二帝、夏商諸王居住建都之地。</p><p class="ql-block"> 開封作為堯舜禹三代居住建都的中土中國、中州冀州之地,作為夏杼六世216年王都文化的重要發(fā)源地,作為堯舜時期大禹最早治水、開創(chuàng)大運河文化發(fā)源地,作為唐宋汴水大運河文化的核心區(qū)域,沒有理由無視大運河生態(tài)、文化帶的保護、傳承和利用工作。</p><p class="ql-block"> 開封地區(qū)作為中國大運河文化的最早形成地,具有厚重、獨特、豐富的華夏歷史文明資源,也具有中國數(shù)千年以來聚集、提煉和鑄就的偉大治水文化和生生不息的創(chuàng)世精神,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寶藏。</p><p class="ql-block"> 因此,地處中原、中州的開封人民,最應(yīng)該、也最有資格對中國大運河文化傳承進行一個客觀梳理和歷史定位,這就是:</p><p class="ql-block"> 大運河是以大禹為代表的華夏先民,在黃河下游、華北平原首端、洪水泛濫的堯舜中國,最早治理、開發(fā)、利用,被古代華北平原和吳越地區(qū)人民的傳承、弘揚的,具有排洪、澆灌、飲水、運輸?shù)墓δ艿娜斯ず拥馈?lt;/p><p class="ql-block"> 我們有責任做大運河生態(tài)和文化保護、開發(fā)、利用工作的先行者、創(chuàng)新者。尤其要譜好中國“大運河”文化主弦律,使之按照歷史文脈向各個時期的大運河流域輻射,弘揚中原開封華夏核心文明,講好大運河歷史故事、打造大運河文化品牌,重筑大運河文化精神高地,增強國家和開封文化軟實力,成為中國大運河文化帶、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shè)的踐行者和示范區(qū)。</p><p class="ql-block"> 《開封日報》“尋訪大運河文化帶·汴梁晚報文化中國萬里行”活動,在努力推動開封在大運河文化研究、開發(fā)做到醒的早一點,起的快一點,自信足一點,成果多一點,防止出現(xiàn)事后放馬后炮、吃后悔藥的情況發(fā)生方面,起到了積極而重要的率先示范作用。</p><p class="ql-block"> 我們開封的媒體在宣傳口徑上,希望能以大運河最早發(fā)源于夏代開封汴河流域的歷史為依據(jù),奪回在中國大運河發(fā)源認知問題上的話語權(quán),摒棄春秋吳國邗溝等中國最早大運河之說,至少應(yīng)該發(fā)出我們開封關(guān)于大運河發(fā)源地認識的不同聲音,用發(fā)源于開封的大運河文化占領(lǐng)中國大運河文化高地,發(fā)掘、傳承和弘揚有開封特色的中國大運河歷史文化,而不能在此問題上不顧歷史,人云亦云,被別人牽著鼻子走。</p><p class="ql-block"> 五、開封大運河開發(fā)的主要資源。</p><p class="ql-block"> 1、夏代大運河文化資源:</p><p class="ql-block"> 開封禹王臺夏都陽城,大禹開發(fā)汴渠博物館、涂山氏太室老母洞祭祀地,夏啟之居祭祀地,舜封伯益梁國、夏杼王都老丘,夏杼陵墓寧陵,夏芒老丘祭河地;</p><p class="ql-block"> 2、戰(zhàn)國鴻溝運河文化資源:</p><p class="ql-block"> 鴻溝故道遺址,大梁古城遺址,白圭治水,莊子惠子魚樂處,秦將王賁掘河溝處,魏惠王開發(fā)運河博物館等;</p><p class="ql-block"> 3、漢魏晉南北朝運河資源:</p><p class="ql-block"> 兩漢治理汴渠,魏晉運糧河、白溝、淮陽渠開發(fā),汴渠與衣冠南遷,等;</p><p class="ql-block"> 4、隋唐運河文化資源:</p><p class="ql-block"> 隋唐運河開發(fā)利用,隋煬帝汴河功與過,隋唐千里煙柳,隋唐御河御道,隋唐黑池、西池的開發(fā)利用,隋唐汴河詩詞與開發(fā)等;</p><p class="ql-block"> 5、北宋四河文化資源:</p><p class="ql-block"> 北宋四河故道,開封城摞城遺址,中軸線保護修復(fù),地上地下文物保護,歷史古城風(fēng)貌保護,皇宮地域標志與保護,外城標志與保護,中國最早運河汴河遺址與保護,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汴河段考古、修復(fù)與國家公園開發(fā)等。</p><p class="ql-block"> 6、開封大運河生態(tài)文化體系的修復(fù)與利用。</p><p class="ql-block"> 如一渠六河一類河道規(guī)劃與大運河的對接與文化旅游項目開發(fā)利用;</p><p class="ql-block"> 如開封黑池、柳池引水工程與大運河生態(tài)文化的保護性修復(fù)工程;開封全域水利工程與大運河保護、修復(fù)和利用;黃河生態(tài)、文化高質(zhì)量開發(fā)與大運河保護、修復(fù)和開發(fā)利用,等等。</p><p class="ql-block"> 要以尊重歷史、敬畏文化之心,運用系統(tǒng)工程理論,全面、科學(xué)的進行綜合性布局和戰(zhàn)略規(guī)劃,在大運河、黃河、古都生態(tài)等全域文化旅游保護、修復(fù)、開發(fā)和利用方面,做到多位一體,統(tǒng)籌兼顧,避免各自為戰(zhàn),各成體系,互不支撐的情況發(fā)生。</p><p class="ql-block"> 要在充分考證和坐實大運河、黃河等歷史文化資源的基礎(chǔ)上,切實保護、發(fā)掘、利用好具有華夏文明核心意義和引領(lǐng)作用的重點文化資源,使開封打造、重塑歷史文化高峰和華夏文明高地的戰(zhàn)略發(fā)展目標落到實處,切實推動開封文化軟實力、文化旅游資源開發(fā)利用得到快速和較大提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