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家鄉(xiāng)的美食——煎粘餅HU-建-華 <p> 黍子是我國北方的一種農(nóng)作物?,用它碾出的米叫大黃米。把大黃米磨成面粉可以做成多種軟軟粘粘香香甜甜的特色食品,如粘豆包,粘棗糕,油炸糕,黃湯圓,等等。用大黃米做出的食品都有一種金燦燦的色澤,這種顏色具有十分誘人的魅力,讓人一看就饞涎欲滴欲罷不能。所以,這些美食首先在顏值上就對人產(chǎn)生了巨大的誘惑力。另外,大黃米還有一種叫人無法用語言描述的沁人心脾的令人無法抗拒的自然而然的香甜味道。如果你吃過西貝莜面村的黃饃饃的話,你一定記得那種令人印象深刻的很特別的稷子面的香味,用大黃米做成的食物也有與之十分相似的香味。不過,除了那種誘人的米香味以外它還有一種甜甜的味道,這是它比稷子面更高一籌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老家除了上述美食以外,還有一道很特別的純屬當(dāng)?shù)厝说奶厣〕裕小坝图逍≌筹灐?。小粘餅的制作方法比較復(fù)雜。第一步先將粘面和成面團(tuán),做成窩窩頭上籠蒸熟。出鍋后趁著熱乎勁加入很少一點小麥面粉,再用手蘸著涼水進(jìn)行反復(fù)翻攪和軋制,讓白面與熟粘面充分融合均勻。接下來要先在案板上撒上大量干面粉防止它沾案板,然后把面團(tuán)弄到案板上搓成長條,再切成約一厘米厚的小面餅。為防止粘連,還要讓粘餅的每一個面都粘上足夠的干面粉。等面餅晾涼定型以后再把它們放在比較溫暖的地方靜置兩到三天。加入面粉的作用就像藥引子或者甜酒藥一樣,能夠激發(fā)粘面產(chǎn)生糖化反應(yīng)把淀粉轉(zhuǎn)化成糖,經(jīng)過兩三天的反應(yīng)期就產(chǎn)生了足夠的甜味。等粘餅有了足夠的甜度之后就可以用平底鍋,加少許油用小火慢慢地煎制,煎到兩面金黃這道外脆內(nèi)軟又粘又甜的美食就做成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煎粘餅不但看起來十分誘人,而且吃起來軟軟糯糯,又粘又甜,又有一種很別致的香味,絕對是其它食物無法給予的味覺享受。如果把它與糯米粘糕做個比較,它雖然很粘很糯很稀很軟,但卻沒有糯米那么有彈性有韌性,所以它更容易消化容易吸收。此外,最關(guān)鍵的一點是糯米粘糕本身沒有甜味,而用黍子面做成的粘餅不用加糖就自帶一種天然的香甜味道,所以說它比糯米更美味也更健康。在制作粘餅方面掌握粘面的糖化程度是關(guān)鍵技術(shù),時間短了甜度不夠,時間長了就會變酸。我母親把握糖化程度方面能夠做到最佳,既能把它發(fā)揮到最佳甜度又不會使之過度而發(fā)酸,所以母親的味道最令我難忘。</p> <p class="ql-block"> 老家還有一個與粘餅有關(guān)的節(jié)日習(xí)俗,就是正月十五點燈盞和正月十六早起烤火,吃燈盞。所謂“燈盞”其實與上面講的粘餅的做法如出一轍,只是不切成薄餅而是切成比一號電池略粗一些稍矮一點的圓柱體。把圓柱體的一端弄成凹槽,中間再插上一個小小的紙捻子,再往紙捻子上和凹槽里倒入少許食用油。十五晚上和十六黎明要點亮燈盞,把它們放置在每一個門墩上、窗臺上和所有的神龕里。在漆黑的夜晚站到街上向遠(yuǎn)處望去,家家門口都有一個一個小小的燈盞忽閃忽閃發(fā)出比燭光還要昏黃的光,這些星星點點的微弱燈光在微風(fēng)中輕輕搖曳,好像是給黝黑的夜幕上點綴了稀疏的亮點,創(chuàng)造出一種猶如教堂一般幽深、幽遠(yuǎn)、神秘的氣氛。也為這個帶有幾分迷信色彩和神秘、驚悚傳說的古老節(jié)日夜晚增添了神圣、玄妙又略帶幾分驚懼、敬畏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 正月十六天還不亮人們就早早起來,各自從家中抱上一些柴火拿上幾個燈盞,來到街頭村口或者十字路口或者廟宇前面,三五成群七八成伙地湊到一起,點起一堆篝火,一邊烤火一邊燒燈盞。大家圍著火堆有說有笑盡情歡鬧,甚至還有男女逗趣打情罵俏,好不熱鬧。仿佛這時才是年節(jié)最開心的時刻。烤火時人們還要從火堆上邁過去,據(jù)說這樣可以驅(qū)邪祛病和趕走晦氣。燈盞燒好以后大家毫不吝嗇地互相分享,品評著誰家的燈盞味道最美,口感最佳。等到太陽升起老高,篝火也該熄滅了,大家才戀戀不舍地紛紛散去。值此整個春節(jié)就算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人們懷著悵然若失的心情期待來年的今日能夠再次匯聚狂歡。過年講究富富有余,所以各家都做了很多燈盞,點燃之后的燈盞就可以收回壓扁改成粘餅形狀,隨后做成煎粘餅供一家人享用。</p><p class="ql-block"> 我離開老家已將近半個世紀(jì),時光隧道猶如一座藏酒的老窖,它能把過去所有的苦澀與酸楚都釀成窖藏老酒的馥郁、甘甜與醇香。所以,曾經(jīng)傷痕累累的故鄉(xiāng)已經(jīng)成為我的夢幻仙境,含辛茹苦的父母成為我牽腸掛肚的遠(yuǎn)方,對家鄉(xiāng)的思念成為我心中涌動的詩行。?家鄉(xiāng)的美食就是我記憶故鄉(xiāng)的一串符號,母親的味道即是我衡量天下美食的一把標(biāo)尺。雖然我到過很多地方,也嘗過數(shù)不清的天下美食,我還是最愛那黃澄澄,金燦燦,粘滋滋,甜絲絲,香津津的家鄉(xiāng)美食——“煎粘餅”。</p> <p class="ql-block">注:最后兩張圖片引自其它美篇作品,在此向原作者致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