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片相機的記憶㈥-九十年代初拍攝的長江三峽風光老兵BG9WH <p>1993年9月中旬,我應湖北一家企業(yè)之邀來到湖北宜昌,此行的目的是在國家三峽項目開工前,游覽一次三峽的原始風光。1992年4月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了國務院關于提請審議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議案,并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財政經濟委員會的審查報告,決定批準將興建長江三峽工程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十年規(guī)劃,由國務院根據國民經濟發(fā)展的實際情況和國家財力、物力的可能,選擇適當時機組織實施。三峽工程采取“一次開發(fā)、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xù)移民”的建設方式。水庫淹沒涉及湖北省、重慶市的20個區(qū)縣、270多個鄉(xiāng)鎮(zhèn)、1500多家企業(yè),以及3400多萬平方米的房屋。從開始實施移民工程的1993年到2005年,每年平均移民近10萬人左右,累計有110多萬移民告別故土。這就標志著令世界矚目的三峽工程開工在即,將要實現偉大的毛澤東主席“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著名詩句的夙愿。</p><p>我們來到宜昌的第二天清晨從葛洲壩庫區(qū)的一處碼頭登上了廠方包租的一艘小型游船,沿長江逆流而上,一睹長江三峽秀麗的山水,險峻的峽谷,風景如畫的風采。為拍攝三峽的風光,我特意在武漢購買了一卷對我來說非常昂貴的柯達專業(yè)反轉片,當時攜帶了2臺日本確善能CT-1A單鏡頭反光相機,1支28mm-80mm理光變焦鏡頭,1支80mm-200mm適馬變焦鏡頭。用1臺相機裝了反轉片,這也是第一次用反轉片拍攝照片。</p><p><b>一、西陵峽。</b></p><p>西陵峽西起湖北省秭歸縣西的香溪口,東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關,歷史上以其航道曲折、怪石林立、灘多水急、行舟驚險而聞名。建國以后,經過對川江航道的多年治理和葛洲壩水利工程建成后,水勢已趨于平緩,但綺麗景觀如舊。</p><p>(一)南津關。</p><p>游船大約行駛了2-3公里就到達了南津關。南津關是西陵峽東口,與(瞿塘峽)夔門關同為長江三峽首尾兩端的天然門戶。關處兩山對峙的峽口,地勢險要,江面寬僅200-300米,江水滔滔,極為險峻。出關后江面驟然擴寬至2000余米,成為長江上、中游的天然分界點,歷來是軍事要地。南津關附近多名勝古跡,有三游洞、三國蜀漢劉封城遺址等。</p> <p><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南津關口非常的狹窄,葛洲壩蓄水后已經抬高了這里的水位,三峽大壩是在上游,所以三峽大壩建成后對南津關的水位不構成影響。(柯達彩色反轉片拍攝)</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二)中堡島。</span></p><p> 中堡島位于湖北宜昌市夷陵區(qū)三斗坪鎮(zhèn)中堡村,地處長江西陵峽中段,距離葛洲壩40公里,南津關38公里,面積0.15平方公里。夏季洪水期間,由于長江水位上漲使中堡島四面環(huán)水形成孤島,得名“中堡島”。在這個彈丸之地的小島上,6000多年前就有人類的祖先棲息。1979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中堡島上發(fā)掘出各種文物1萬多件,為研究鄂西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資料,也為探索荊楚文化的起源提供了可靠線索。如今,以中堡島為壩址,已經建成了舉世聞名的三峽大壩。</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在霧氣籠罩下的中堡島,我們在船上已經可以看到已有很多大型工程機械和車輛開進到了島里。中堡島是一個神奇的島,歷史上不論發(fā)生多大的洪水,都淹不了這個小島。 1870年的特大洪水淹了位置比中堡島高得多的黃陵廟,卻沒能淹沒中堡島。這種“水漲島高”的奧秘,至今還沒有令人信服的科學解釋。隨著三峽大壩建成,中堡島已被淹沒,不復存在,只在歷史上留下了一個永久的地名,這張照片顯得極其珍貴。(富士彩色負片拍攝)</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當時的三峽景區(qū)示意圖。(圖片來自三峽壩址的選定資料)</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三)兩岸景色。</span></p><p>西陵峽為三峽最險處,礁石林立,浪濤洶涌,兩岸怪石橫陳,灘多流急。</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經過多年的治理和葛洲壩水利工程樞紐的建立,這里的激流險灘已不存在。三峽水利工程建成后,萬噸輪船可朔江而上,直抵重慶。(柯達彩色反轉片拍攝)</span></p> <font color="#9b9b9b">▲高聳陡峭的山峰彰顯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云霧的繚繞下顯得更加神秘。三峽大壩蓄水后這里的水位估計要抬高百米左右,現在也只能看見山峰。(富士彩色負片拍攝)</font><br> <font color="#9b9b9b">▲薄霧繚繞,清溪長流,蔥蘢樹木,一幅宜人的田園風光。峽北的秭歸為屈原的故鄉(xiāng)、相鄰有漢代王昭君的故里。此處的建筑估計現在已經在水下。(富士彩色負片拍攝)</font><div><font color="#333333"><b>二、巫峽。</b></font></div><div>巫峽又名大峽,以幽深秀麗著稱。整個峽區(qū)奇峰突兀,怪石嶙峋,峭壁屏列,綿延不斷,是三峽中最可觀的一段,宛如一條迂回曲折的畫廊,充滿詩情書意。巫峽自巫山縣城東大寧河起,至巴東縣官渡口止,全長46公里。<font color="#333333"><br></font></div> <font color="#9b9b9b">▲離開湖北巴東縣的官渡口,巫峽的峭壁和峽口映入眼簾,寬闊的江面陡然變窄。(柯達彩色反轉片拍攝)</font> <font color="#9b9b9b">▲一葉小舟在江面上悠閑自得行駛,與遠處霧中的山脈呼應,為畫面增添了活力和趣味。(柯達彩色反轉片拍攝)</font> <font color="#9b9b9b">▲巫峽十二峰又名巫山十二峰,是巫峽當中最著名的景點。十二峰為:登龍峰、圣泉峰、朝云峰、神女峰、松巒峰、集仙峰、凈壇峰、起云峰、飛鳳峰、上升峰、翠屏峰和聚鶴峰。其中凈壇峰、起云峰、上升峰隱于岸上山后,在船上無法看到。(柯達彩色反轉片拍攝)</font> <font color="#9b9b9b">▲一根巨石突兀于青峰云霞之中,宛若一個亭亭玉立、美麗動人的少女,故名神女峰。古人有“峰巒上主云霄,山腳直插江中,議者謂泰、華、衡、廬皆無此奇”之說。每當云煙繚繞峰頂,那人形石柱,像披上薄紗似的,更顯脈脈含情,嫵媚動人。(樂凱彩色負片,用適馬80-2000mm變焦鏡頭拉近拍攝)</font> <font color="#9b9b9b">▲岸邊的村莊顯得格外寧靜,這里的人們享受著在青山綠水包裹下,過著田園般的愜意生活。不過他們又為三峽工程而背井離鄉(xiāng),移民或搬遷。(柯達彩色反轉片拍攝)</font> <font color="#9b9b9b">▲我們的船離陡峭的山崖近在咫尺,更顯得峽谷的險峻。(柯達彩色反轉片拍攝)</font> <font color="#9b9b9b">▲船駛出巫峽,就到了巫山縣碼頭。巫山縣位于重慶市東北部,地處三峽庫區(qū)腹心,跨長江巫峽兩岸,東鄰湖北巴東縣,南界湖北建始縣,西抵奉節(jié)縣,北依巫溪縣。三峽工程開工后,巫山縣開始了長達8年的搬遷和移民,移民最遠的移到了新疆。為了第二天游覽大寧河的小三峽,我們當晚下榻在碼頭附近的一家賓館。(柯達彩色反轉片拍攝)</font> <font color="#9b9b9b">▲特意起了個大早,在岸上以碼頭停泊的船舶為前景,巫峽峽口為背景拍攝了一張風光照片。(柯達彩色反轉片拍攝)</font> <font color="#9b9b9b">▲吃過早飯,我們一行20多人分乘4艘小船前往大寧河的小三峽游覽。巫山小三峽由龍門峽、巴霧峽、滴翠峽組成,全長50公里。一池碧水,奇峰壁立,竹木蔥蘢,猿聲陣陣,饒有野趣。小三峽的特色是秀美、神奇,令陳運和為之寫詩《大寧河小三峽》。前方的峽口就是大寧河流入長江的峽口。(柯達彩色反轉片拍攝)</font> <font color="#9b9b9b">▲從峽口逆水而上,第一個峽谷就是龍門峽,峽長約3公里,峽口猶如瞿塘峽中的“夔門”,峽口兩岸峭壁聳入云,峰峰相對,形若一扇扇鐵門,雄奇壯觀,故有“小夔門”之稱。進峽后,兩岸峰巒聳立,絕壁摩天,懸崖上翠竹垂蘿,搖曳多姿。河西絕壁上可見一方方的石孔,有序地延伸到黑水河,這些石孔即為古棧道的遺跡。有“不是夔門,勝似夔門”之譽。(富士彩色負片拍攝)</font> <font color="#9b9b9b">▲巴霧峽又名鐵棺峽,峽內山高谷深,常常云霧繚繞,密布的鐘乳石,千變萬化的奇石,一個接著一個,令人目不接暇。巴霧峽內景點眾多,有猴子撈月、仙女拋繡球、觀音坐蓮臺、懸棺、白蛇出洞等景觀。有"奇哉,巴霧峽"之稱。(富士彩色負片拍攝)</font> <font color="#9b9b9b">▲滴翠峽是小山峽中的最后一個峽,也是最長、最幽深、最秀麗的一個峽谷,峽內林木匆匆、翠竹綠綠,透入眼簾的就是濃濃的綠意。峽中遍布山峰峭壁,群峰競秀,還有一座巨大的赤壁山,也是大寧河“十二景”之一的“赤壁摩天”。有“幽哉,滴翠峽”之贊。(富士彩色負片拍攝)</font> <font color="#9b9b9b">▲滴翠峽河水喘急,機動船逆水而上有時會顯得力不從心,要借助船夫下水助推和拉纖的方式才能前行。三峽大壩蓄水后,這里也變成了平湖,機動船可以很方便的到達。(富士彩色負片拍攝)</font><div><b style=""><font color="#333333">三、瞿塘峽。</font></b></div><div>瞿塘峽以“雄”著稱,又名夔峽。是三峽中最短的一個,但卻是最為雄偉的一段,瞿塘峽長8公里,西起奉節(jié)縣白帝山,東迄巫山縣大溪鎮(zhèn)。<b style=""><font color="#333333"><br></font></b></div> <font color="#9b9b9b">▲奔騰咆哮的長江,一進峽谷便遇上氣勢赫赫的夔門。夔門兩岸的山峰,陡削如壁,拔地而起,把滔滔大江逼成一條細帶,蜿蜒于深谷之中。(柯達彩色反轉片拍攝)</font> <font color="#9b9b9b">▲峽谷兩岸山峰陡峭如壁,拔地而起,形成了“夔門天下雄”的壯麗景觀。(柯達彩色反轉片拍攝)</font> <font color="#9b9b9b">▲南岸有題刻滿壁的粉壁墻,富于傳說孟良梯、倒吊和尚、盔甲洞,洞幽泉甘的鳳凰飲泉等。(樂凱彩色負片拍攝)</font> <font color="#9b9b9b">▲瞿塘峽在三峽中雖然最短,卻是一幅神奇的自然畫卷和文化藝術走廊。(富士彩色負片拍攝)</font> <font color="#9b9b9b">▲在岸邊,有懷古棧道,有危石鳥道。行走于其間,可見峽中江水洶涌,波濤澎湃。(樂凱彩色負片拍攝)</font> <font color="#9b9b9b">▲瞿塘峽摩崖石刻位于夔門長江段南岸的白鹽山巖壁下部,海拔110米至115米,有歷代文人墨客及政治名人吟詠三峽、夔門的詩文摩崖碑刻13塊,年代最久遠的可上溯至831年前的南宋乾道七年,題刻總面積600平方米左右。三峽工程二期蓄水后,這些石刻將全部沉入135米淹沒線下。這幅圖片孫元良題的“夔門天下雄,艦機輕輕過”石刻清晰可見。為保護這批文物,經過國家文物研究所等專家的反復踏勘比選,最終在距舊址700米處的白鹽山另一處巖壁上為題刻找到了“新家”。(樂凱彩色膠卷拍攝)</font><div><b style=""><font color="#333333">四、花絮。</font></b></div> <font color="#9b9b9b">▲在秭歸縣一處碼頭停靠,上岸采購水果等。(樂凱彩色負片拍攝)</font> <font color="#9b9b9b">▲賣水果的男孩子面部表現出極其渴望游客來購買水果的眼神和表情。(柯達彩色反轉片拍攝)</font> <font color="#9b9b9b">▲男孩拿起一個鴨梨在懇求游客購買,從眼神可以看出有多么的期待有人能購買。(樂凱彩色負片拍攝)</font> <font color="#9b9b9b">▲我們此次的領隊兼導游是位美麗的宜昌姑娘。她長相甜美,個頭高挑,皮膚白皙,待人熱情。(柯達彩色反轉片拍攝)</font> <font color="#9b9b9b">▲在船靠近中堡島時,小王姑娘在詳細講解三峽大壩壩址確定在此的過程。(富士彩色負片拍攝)</font> <p><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小王姑娘在繪聲繪色向我講述她父親也喜愛攝影,如何給她拍照和如何在小黑屋子里沖洗膠卷和照片的精彩情景。(樂凱彩色負片拍攝)</span></p> <font color="#9b9b9b">▲我在秭歸縣的屈原紀念館留影,紀念館現已整體搬移新址。(柯達彩色反轉片拍攝)</font> <font color="#9b9b9b">▲在西陵峽留影,肩上挎的相機是另一臺確善能單鏡頭反光相機和適馬80mm-200mm鏡頭。(富士彩色負片拍攝)</font> <font color="#9b9b9b">▲船駛出巫峽后,在巫山縣碼頭留影。腰間的腰包是當時比較流行的,也確實比較實用。(富士彩色負片拍攝)</font> <font color="#9b9b9b">▲在秭歸屈原祠堂留念,現也已整體搬遷到新址。(柯達彩色反轉片拍攝)</font><div><font color="#333333">這次三峽之行只有3天的時間,期間沒有碰到一天晴天,基本都是在船上一個視角拍攝,沒有上岸拍攝的機會。如其說是風光照片還不如說是資料片更為確切。我的感覺是史料價值大于藝術價值。三峽沒有蓄水前的景色確實很珍貴,為了核實拍攝的場景位置,在網上沒有找到一張合適的照片比對。這組照片從底片掃描到色彩修正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給我的體會是:</font></div><div><font color="#333333">一、彩色膠片底片隨著時間的推移,化學材料也不斷發(fā)生變化,時間越久變化的越大,尤其是國產的膠片變化更大,調校色彩往往會顧此失彼,很難調整準確。所以,價值很高的彩色膠片盡快的用掃描儀轉化成數字底片。</font></div><div><font color="#333333">二、膠片底片不可避免的存在劃痕、斑點和灰塵等缺陷,用掃描儀自帶的除塵和修復功能是以犧牲清晰度為代價的,還是用</font>Photoshop的相應工具手工修復效果會更好。</div><div>由于這組照片拍攝已經過去27年,有些照片場景位置記憶錯誤在所難免,請朋友們對錯誤之處給予批評和指正。謝謝!</div><h5><font color="#9b9b9b">本人簡介:老兵BG9WH;真實姓名:汪建國,BG9WH是本人的業(yè)余無線電臺呼號;籍貫:黑龍江省海倫市、出生地:廣東省廣州市;1978年3月-1980年12月曾在步兵183團82無后坐力炮連服役,到地方工作后從事企業(yè)的生產經營管理工作,現已退休。業(yè)余愛好:無線電和電臺通聯以及短波電臺收藏;固定翼和直升機航空模型飛行;音響發(fā)燒友,喜歡聽古典交響樂;用相機記錄社會變革,領略大自然的精彩瞬間。</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