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黃,掃黃!——之婺源篇林間的風(拒絕私聊,拒花) <p> 11月中旬,我和老吳乘秀麗伉儷的座駕,開始了今年的掃黃之旅。上篇是安徽篇,本篇是婺源篇,線路:虹關—察關—菊徑—石城—洪村—嚴田—長溪—游山對沖—樟村—月亮灣—篁嶺。本篇照片橫排版,覺得這樣觀看效果較好。請手機橫屏觀看哦!</p> 虹關村 <p class="ql-block"> 從塔川出發(fā),翻過山就是婺源虹關村,虹關是是婺源的北大門。婺源多樟樹,這里有1200多年樹齡的古樟樹,樹干粗大,形態(tài)優(yōu)美,枝繁葉茂,令人驚嘆!再美的徽派民居看多了也會視覺疲勞,我們細細觀賞了古樟,只在村口轉(zhuǎn)了轉(zhuǎn)就去察關村了。</p> 察關村 <p> 察關村距虹關很近,是我們此次行程中拍攝的一個重點,因為這個村口的水口拱橋很有特色。短短的半個小時,居然拍下了在橋上牽牛的,騎車的,挑擔的和游人。</p> 菊徑 <p> 菊徑村被譽為中國最圓的村莊,它是一座典型徽派建築的村莊,河流繞山近一週,公路沿河而過?;张山êB的粉牆黛瓦,飛檐翹角,在秋日陽光的映射下,顯得如此神奇獨特,宛如世外桃源</p> 石城 <p class="ql-block"> 婺源石城村,村頭有石壁,巖如古城,危聳的城“墻”內(nèi)外有許多古樹名木,其中最讓人驚嘆的就是這里的百來棵楓樹,每棵樹高都在35米以上,遠高于村里那些白墻黛瓦的三四層徽派小樓。每年11月中下旬的深秋,石城層林盡染, 紅楓林與白墻黛瓦的徽派古村落就成為一幅絕美的國畫。尤其在清晨的晨霧和炊煙中籠罩著的白墻黛瓦,挺拔豎立在晨霧之上的火紅楓樹,構成了秋天的夢幻仙境。</p><p class="ql-block"> 拍攝晨霧是在石城的程村,程村周圍群山環(huán)繞,村落處于山谷之中,靜謐安詳,村中少風,空氣低沉,炊煙不易散去,在村中形成煙霧,加之氣候環(huán)境形成的晨霧,就形成了云霧繚繞的仙境奇觀。</p> <p> 下午到達石城,先登山領略了石城日落的大美景色!在這“霜葉紅于二月花”的季節(jié),石城激情燃燒!漫山遍野的楓樹林,以嫩綠、金黃、橙紅、紫紅的色彩環(huán)繞著白墻黛瓦的昂昂馬頭墻,將這個小山村的氣氛渲染得如此高漲和熱烈。</p> <p class="ql-block"> 婺源石城之美,美在繚繞的晨霧、裊裊的炊煙、挺拔的紅楓,美在白墻黛瓦。石城是攝影人發(fā)現(xiàn)的景點,也是攝影人的打卡勝地。久聞石城之美,今天終于來感受那如夢、如幻、如詩、如畫的美景??上Ы衲陾魅~遠不如往年,也沒能拍出仙境的效果。只好自嘲:既然是仙境,那也是可遇而不可求!</p><p class="ql-block"> 清晨6點來到觀景臺,眾多攝者早在4點多就占好了機位,支起了三角架。我們只能四處流竄,見縫插針啦。</p> <p class="ql-block"> 晨霧起來了,猶如乳白色的薄紗,如夢、如幻、如詩、如畫!人群中有攝友高聲驚呼:這是仙境嗎?我也有同感??!只可惜第一次拍攝這種場景,沒經(jīng)驗,加之遇到“仙境”心情激動,只顧“咔咔咔”,忘記曝光補償設置正補,拍的不盡人意?。?lt;/p> <p> “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菊花開,菊花殘。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月閑?!蹦咸坪笾骼铎蠈⑸钌畹乃寄罴耐杏跅魅~,跨越千年,依然可以體會詩詞中濃濃的情愫。</p> 洪村 <p> 洪村始建于北宋初,是洪姓聚居的村落,清朝賜名“長壽古里”。村子周圍群山環(huán)繞、溪水潺潺,風景秀麗。是一個讓人心靈靜息的地方。由于村口的村民態(tài)度惡劣,我們只進去匆匆一瞥,拍了張水口的照片就匆匆離去。村中許多上年紀的村民坐在自家門前或是橋上曬太陽,整個村子十分靜謐。</p> <p class="ql-block"> 這片茶園也很有層次感。</p> 嚴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嚴田古村興盛是在宋朝,村人登進士第者有24人。最值得稱道的是嚴田村的“水口”,確為為古人實踐風水理論的杰出典范之一。嚴田村的水口,除植有巨樟、在溪流上橫架藉以“藏風聚氣”的樹德橋外,另裝飾有德福亭、四靈庵、沁泉、如來佛柱、水碓等建筑,使水口不僅關鎖嚴密,同時炫示了家族的榮耀。形成“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村落總體環(huán)境特征,使水口成為全村的公共園林。</span></p> <p> 嚴田水口的巨樟有1500多年的樹齡,樹高20余米,胸徑4.3米,冠幅3畝。觀古樟,枝干橫斜參差,蒼勁雄渾;葉片密密層層,披青展翠;與虹關村的“江南第一樟”相比,胸徑比虹關古樟粗90厘米。林業(yè)科研的專家考察后曾說:就此樟樹的歷史和態(tài)勢而言,完全當?shù)蒙稀疤煜碌谝徽痢敝Q</p> 心情大好,我在樹德橋上舒展身姿。 長溪 <p class="ql-block"> 長溪村在婺源屬高山區(qū),村子在青山環(huán)抱之中,四周群山逶迤,峰巒疊嶂,作為婺源四大水系之一的長溪河穿村而過,村內(nèi)是鱗次櫛比的白墻黑瓦馬頭墻的徽派民居,可謂處處是景,步步入畫。長溪沒有耕田,自古就有“千煙無耕?!敝f。這個深藏在大山里的千年古村,直到近年來才為人所知,無奈地為游人撩開神秘的面紗。</p><p class="ql-block"> 長溪又叫紅楓之鄉(xiāng),每到深秋,村莊前后上百株連片生長幾百年的香楓樹就會一片火紅,高大的紅楓與白墻黑瓦馬頭墻掩映為一體,形成別具特色的紅楓林景觀。</p> <p class="ql-block"> 下午沿著一條有幾百年歷史的青石板路,去拍攝長溪日落時分的景色。黝黑的石階上堆積著金黃的或是紅褐色的楓葉,兩邊全是高大挺拔楓樹,偶爾也有幾株其他古老的樹種混雜其中。走在有點蒼老和荒涼的山間小徑上,心情如此的平靜,忘記了紅塵的喧鬧!今年我們還是來的早了些,楓葉還沒有形成氣勢。但日落時分的光影也讓人驚喜!</p> <p class="ql-block"> 踏入長溪村山里,只見山頂上,山溝里,漫山遍地,千樹萬葉,色彩紛呈,風吹葉動,一樹引領,滿山呼應,十分壯觀!隨著太陽的漸漸隱去,同樣的山谷,同樣的樹,隨著不同的光影變化著不同的色彩,讓人不忍離去!</p> <p class="ql-block"> 天色見晚,我們開始收工下山。村里很安靜,有許多條意境深遠的古巷,引著我們穿梭在徽派建筑的文脈里。</p> <p class="ql-block"> 六點多上山拍攝長溪日出。由于長溪是群山環(huán)繞,日出時間較遲,早晨7點多太陽才慵懶地在山間出現(xiàn),但卻不是深紅或金黃,而是躍起一輪白日,燦爛之極!</p><p class="ql-block"> 在陽光的照耀下,遠山近坡,滿山的綠葉、黃葉、橙葉、紅葉熠熠生輝,競相爭艷,似五彩云霞繚繞在白墻黛瓦的民居之上,交相輝映。雖不是熱烈的滿山紅葉,卻也形成了秋季長溪村五彩的風光。竊以為五彩繽紛未必就不如滿山紅葉,各有千秋呢!</p> 游山對沖 <p class="ql-block"> 在婺源鎮(zhèn)頭鎮(zhèn)游山對沖村,有一大片名為“對沖紅楓”的楓樹林,當清晨太陽初升,霧氣蒸騰,陽光斜射進樹林,楓葉中的光影變化強烈,極具視覺美感??磾z友去年拍的照片真是美極。由于我們到達時已太陽已幾乎在正上方,什么霧氣呀,楓林里的光影呀,均不存在了。只得胡亂拍攝幾張作罷。</p> 樟村 樟村,一個被稱為“田園牧歌”的地方,美麗的漳溪河水繞村而過,它曾是重要的古徽州水運碼頭之一,見證著樟村數(shù)百年的繁華。樟村的美是那幽靜的漳溪河,河邊的碧草如茵,草坪上悠閑吃草的水牛,河面上飛舞的白鷺,還有河上那座被譽為中國最長板凳橋,是樟村的旅游形象符號。<div> 樟村的板凳橋,是由一段段木頭捆扎成板凳狀,并連接成一座長長的橋,外觀極為古樸簡約。板凳橋在清澈的河水和綠樹倒影的掩映下,構成了一道美麗的鄉(xiāng)野風光。這里是《閃閃的紅星》插曲“小小竹排江中游”拍攝的地方。</div><div> 樟村原來樟樹林立,樟蔭匝地,故名樟村。現(xiàn)在村里幾乎看不見高大的樟樹,更別想看見古樟。詢村人,答曰:文革時期都被砍了。<br></div> <p class="ql-block"> 板凳橋經(jīng)典的畫面是清晨水面上晨霧裊裊,霧氣籠罩在水面和橋上,猶如仙境。可惜我們9點多才到,仙境是沒有啦,只能拍些人間照片,加之漳溪河水太淺,只能算是到此一游啦!</p> <p class="ql-block"> 樟溪河邊浣衣的村婦。</p> 月亮灣 <p class="ql-block"> 婺源月亮灣:一彎如月的小島、水墨婺源的經(jīng)典代表、攝影者的天堂。它依山伴水,加之岸邊古樸的民居點綴,呈現(xiàn)出一幅中國水墨山水畫。放眼望去,郁郁蔥蔥的小島,靜謐流淌著的翠綠的湖水,籠罩在晨霧中的山巒跌宕起伏,山下黛瓦白墻組成的古村落在裊裊炊煙中呈現(xiàn)。月亮灣攬盡了所有的美景,只看了一眼,它的美就瞬間打動了我。這里也是上世紀七十年代著名電影《閃閃的紅星》的拍攝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借用古人贊美洞庭湖的美詩來表達我對月亮灣的欣賞: </p><p class="ql-block">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p><p class="ql-block"> 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蒼煙收不起。</p> <p class="ql-block"> 秋冬之際,受氣溫影響,清晨月亮灣的河谷間,會生成霧氣,霧氣籠罩著月亮灣的水面,漁船隱在如紗的晨霧中,只有那紅紅的漁火在迷蒙的晨霧中閃爍,島上的樹也為霧氣纏繞,半隱半現(xiàn)。整個月亮灣就成了獨特的迷蒙縹緲仙境。</p> <p class="ql-block"> 嵐霧今朝重,江山此地深。</p><p class="ql-block"> 灘聲秋更急,峽氣曉多陰。</p> 白霧漫空白浪深,舟如竹葉信浮沉。 獨立彌漫灝氣中,倍饒云霧杳重重。 晨霧縹緲的湖水之上,一葉小舟,一襲長裙的曼妙女子,莫非是田螺姑娘來接漁夫了?有仙境,就有神話故事啊! <p class="ql-block"> 晨霧漸漸淡去,漁翁開始捕魚。如此美得境界,只能用古人的詩詞來應景了。</p><p class="ql-block"> 長江春水靜如練,揚起東風擺渡船。 </p><p class="ql-block"> 攬盡清波明鏡澈,遠山輝映彩霞間。 </p><p class="ql-block"> 漁民早早捕魚去,倉滿速速板槳還。</p><p class="ql-block"> 不等夕陽停晚樹,千帆順次到港灣。</p> <p class="ql-block">芳塘如鑒正清兮,漁筏隨風看不迷。</p><p class="ql-block"> 幾朵蘆花浮水凈,半竿山日落湖低。</p><p class="ql-block"> 鷺飛磯上霜千點,魚織波心絹一溪。</p><p class="ql-block"> 自有釣臺堪寄興,載將秋色過城西。</p> <p class="ql-block"> 一蓑一笠一扁舟,</p><p class="ql-block"> 一丈絲綸一寸鉤。 </p><p class="ql-block"> 一曲高歌一樽酒,</p><p class="ql-block"> 一人獨釣一江秋。</p> <p class="ql-block">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p><p class="ql-block"> 君看一葉舟,出入風波里。</p> 篁嶺 <p class="ql-block"> 篁嶺建村于明代中葉,有500多年歷史,屬典型山居村落,民居圍繞水口呈扇形梯狀錯落排布。周邊千畝梯田簇擁,篁嶺梯田疊翠鋪綠,村莊聚氣巢云,被稱為“梯云人家”。 四季皆有各種顏色爭艷,稍不留神就像打翻了顏料桶,于是乎漫山遍野的大紅、新綠、嫩黃……</p> 廣告無處不在!倒也別致! <p class="ql-block"> 由于篁嶺地無三尺平,秉承祖上遺風,篁嶺村民習慣用平和心態(tài)與“地無三尺平”的崎嶇地形“共處”,用自己的方式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中尋求平衡。屋頂架曬成了主要晾曬農(nóng)作物的主要場地。篁嶺人家為順應自然地形,家家戶戶在頂層全層拓開搭起曬架。曬架與屋頂?shù)母叩蛯Ρ龋由象驇X全村房屋錯落排布在落差近百米的山坡上,使篁嶺晾曬更具層次感。</p> <p class="ql-block"> 篁嶺村民從祖輩起,就用竹曬匾晾曬農(nóng)作物,每當日頭升起,房前屋后成了竹曬匾的世界,長長木架托起圓圓的曬匾,飽經(jīng)滄桑的徽式民居土磚外墻與曬架上的五彩農(nóng)作物組合,構成一幅閑適、安詳、恬靜的古村風情畫。每當日出東方,家家曬架上竹匾云集,春曬茶葉蕨菜、夏曬茄子豆角、秋曬稻谷辣椒,時令變化竹匾里所曬之物也在不斷換新。在村內(nèi)不同角度都會拍到滿意的“曬秋”作品。</p> 很有幸請這位小美女當了我拍攝的模特! <p class="ql-block"> 篁嶺曬秋是人文的杰作,數(shù)十棟古老徽派民居在百米落差的嶺谷錯落排布,家家鑿窗采光,戶戶支架曬物。村民們用眺窗為畫板,支架為畫筆,五顏六色曬匾為調(diào)色盤,構成了一幅幅民俗風情杰作,一年四季延綿有序。</p> 游人熙熙攘攘,老吳想給我拍張照片,真的很不容易呢! <p class="ql-block">紅彤彤的辣椒!此美女手捧辣椒,我偷拍了一張。</p> <p class="ql-block"> 婺源的掃黃就選了這些照片。在這近10天里,每天游走在秋天濃烈的色彩里,感覺真的是神清氣爽,心曠神怡!雖說如果推遲一周出去,可能紅楓的效果會更好,但,這以足以讓我享受我的攝旅了!Enjoy myself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