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左家的老屋、古典氣派的飭倫堂,神秘的邵東建勝古城址都有故事泉湖二月八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劉先衛(wèi)</h3> <h5> 時令已進入庚子鼠年初冬。11月15日,太陽暖烘烘的。我們驅車90公里從衡陽趕赴邵東市周官橋鄉(xiāng)建勝村左家沖,這兒土地肥沃物產豐饒,美麗屋場和高檔別墅比比皆是。左家沖老地名叫石頭左家,緊鄰邵東新老衡寶線S336省道,進口處是大紅火龍果生態(tài)農場,農場附近的一幢仿古青磚結構別墅鶴立雞群,古色古香據(jù)說造價上千萬,顯示主人的富有和豪橫。</h5> <h5> 此次行程讓我饒有興趣的是,一睹湖南邵東建勝古城址風貌。建勝古城址座落在石頭左家西邊的西門大屋,此前一直未曾聽聞妹夫講過這邊有什么名勝古跡,妹夫少小離家在衡陽參加工作,就是當?shù)厝艘膊恢渌匀?。滄海桑田,邵東3000年的悠久歷史不是一言兩語講得清,而且歷經改朝換代興衰起伏,行政沿革多次變遷,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更別說這處至今爭論千年未休的古址了,查閱現(xiàn)今邵東及周官橋鄉(xiāng)官網的資料,也鮮有權威的地理文字介紹。</h5> <h5> 先說說古城址周邊的石頭左家沖,是我們首次造訪也是探親目的地。盡管繁華不再,左家沖許多年前應該是一個人口稠密的古群居村落。這兒留存的數(shù)幢古色古香農家四合院子,磚木結構的二層房梁上書“XX堂”,冬暖夏涼的青磚瓦房,建筑錯落有致,與現(xiàn)代別墅形成鮮明對比。房前屋后樹多塘多,四通八達的小路互為連通,空閑地見縫插針栽種桔樹、柿子、楊梅、芭蕉,魚兒在池塘蓮葉間嬉戲,大白鵝在村道上大搖大擺。</h5> <h5> 原生態(tài)生活古樸而寧靜,或許是左家沖水土好,這個屋場老人大多健康長壽,能夠輕松活到八、九十歲,讓鄉(xiāng)鄰羨慕得不得了。隨著年輕人在外發(fā)展陸續(xù)遷出,加之大部分舊房子年久失修,早已不住人家且室內室外長滿了雜草,泥斗墻屋倒塌遍地瓦礫,荒草萋萋有點寒氣磣人。然故土難離,只是兜兜轉轉后,老人們紛紛告老還鄉(xiāng)或葉落歸根,左家沖又成了鄉(xiāng)民靈魂的安息地。</h5> <h5> 蘆花似雪,沿著一處殘荷和深水池塘行走不足半里路,進入西門大屋。無意間在附近藕煤廠前面的雜草叢里發(fā)現(xiàn)一塊石碑,石碑是二0一五年九月立的,邵東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建勝古城址”字樣清晰可見。上網根據(jù)史籍來一番考證,據(jù)《邵陽市志》(第一冊242頁)記載:《寶慶沿革》云:“陳湘東郡新城縣在今邵陽東九十里”。今邵東縣周官橋鄉(xiāng)建勝村西門大屋有一古城址,恰在今邵陽市東90里,城址座東朝西,東倚城墻山,西商桐江河,南北兩面是開闊的田垅……</h5>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時間凝固,古城就在身邊。漫步在建勝古城的的遺址上,身歷其境地馳騁在建勝浩瀚壯闊的歷史長卷中,穿越千年的歷史,感受建勝古城的魅力。四季更替,斗轉星移。桐江潮起潮落,一座古城以不減當年的雄姿正向我們款款走來......</span></p> <h5> 邵陽市博物館介紹說,建勝古城址呈方形,邊長400米,面積約16萬平方米,北、西三面尚存數(shù)段夯筑士坡墻,高3米,寬9米。1985年,文物普查在城內發(fā)現(xiàn)大量漢代繩紋板瓦、銘文瓦當以及戰(zhàn)國時代的繩紋陶片等文物。在臨河東部發(fā)現(xiàn)早期泥質夾砂白陶?,F(xiàn)暴露出古城墻的府城門、墻、瓦窯址、房屋遺址,古窯內發(fā)現(xiàn)大量的深灰色厚瓦片,在府城內土坑1米多深的斷面上發(fā)一層約07米厚的文化層,根據(jù)出土文物認定為漢代以前的古城遺址。1988年由邵東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保護單位。</h5> <h5> 有關建勝古城既稱白公城又是一樁歷史公案。如史志中記載的邵陽最早的古城戰(zhàn)國時期的“白公城”遺址究竟在哪里?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因為找不到具體的地理位置。近年來部分學者認為所謂的“白公城”并不存在,楚國大夫“白善”也根本沒到過邵陽(見1996 年版《邵陽市志》)。而《魏源故里訪逸錄》一書作者根據(jù)文物調查發(fā)現(xiàn),撰寫出《白公城址今何在》一文,較好地解答了這一歷史疑難。</h5> <h5> 旁征博引翔實史料,論證邵東縣周官橋鄉(xiāng)建勝村西門大屋,在這里發(fā)現(xiàn)一座古城遺址,出土的文物標本,與戰(zhàn)國時代古城址遺物基本相符,因此,它應該就是史志記載中的“白公城”遺址。該城址與漢代的昭陽侯城址相距8公里。這是邵陽市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境內最古老的古城遺址,也是舊志中所載的“白公城”遺址。此縣城應該是昭陵侯之后所建,然時間不長,政歸司馬氏后的晉朝,也就并到昭陽郡了。三國時吳國所置新城縣舊址只是懸花一現(xiàn),很快湮沒在歷史的煙塵中,僅留下謎一般的神奇故事,讓人感慨萬千。</h5> <h5> 靜美的桐江河緩緩流淌,穿過西門橋的三孔石橋。涼風習習,思緒紛飛的我在橋上凝神駐足了一會。然后沿途折返經過農民健身廣場,來到古城遺址邊的 “飭倫堂”(又稱西門大屋)。大凡古人修建宅第都講究個風水,飭倫堂山環(huán)水抱,它東靠城墻山,西對桐江河,南抵盤石嶺,北臨徐家山盤龍廟,三面環(huán)水,環(huán)境優(yōu)美。從堂屋門口往外望,依次是池塘、田野、桐江河,視野開闊。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眼下的古城址僅留下清道光年間趙氏所建的飭倫堂,斑駁累累的墻壁,一派傲氣凌人的姿態(tài),守衛(wèi)著昔日的輝煌。</h5> <h5> “飭倫堂”由趙逢玉建造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距今186年,整座建筑大量使用馬頭墻,房屋系硬山頂磚木結構,三進七橫,屋面筑封火墻,墻面有彩繪,正堂穿斗架制作精細,檀、木方、柱及穿梁,以及大門石坎、石墩、石柱礎及天井四周條石均用料講究,做工規(guī)整,木雕工藝更是精美絕倫。太陽暖烘烘的,有住戶在堂前翻曬農作物和紅薯片,也有曬菊花、剝皮柿子的。邂逅建勝古城,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由于時間個倉促關系,此番釆風未能夠作深入調查,第二天天氣由熱轉冷,帶著好奇與不舍離邵返衡。</h5> <h5> 墜雨已辭云,流水難歸浦。舊縣城不再,名勝古跡猶存。石頭左家的老屋、波浪不驚的桐江、古典氣派的飭倫堂,彰顯著建勝千年古風的內涵與深厚。時光流轉,這座擁有著3000年歷史的建勝古城,奇山異水猶如一幅濃淡相宜山水風情畫。歲月將這里變得荒蕪凄美,但夾雜著的許多人和故事在光陰里流淌,泥土里依舊散發(fā)著古老而芬芳的氣息。</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