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西北之旅—塔爾寺和丹噶爾古城(10〉anli <p>塔爾寺位于青海省西寧市西南25公里處的湟中縣城魯沙爾鎮(zhèn),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塔爾寺又名塔兒寺。1379年為紀念黃教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的大金瓦寺和大銀塔而建,藏語稱為“袞本賢巴林”,意思是“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p> <p class="ql-block">塔爾寺是中國西北地區(qū)藏傳佛教的活動中心,在中國及東南亞享有盛名,歷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推崇塔爾寺的宗教地位。明朝對寺內(nèi)上層宗教人物多次封授名號,清康熙皇帝賜有“凈上津梁”匾額,乾隆皇帝賜“梵宗寺”稱號,并為大金瓦寺賜有“梵教法幢”匾額。三世達賴、四世達賴、五世達賴、七世達賴、十三世達賴、十四世達賴及六世班禪、九世班禪和十世班禪,都曾在塔爾寺進行過宗教活動。</p> <p>塔爾寺是先有塔,而后有寺,故名塔爾寺。主要建筑依山傍塬,重重疊疊的建筑分布于蓮花山的一溝兩面坡上,占地45萬平方米。</p> <p>八寶如意塔,位于寺前廣場。據(jù)說,這八個塔是為紀念佛祖釋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的,建于1776年。其造型大同小異,塔身高6.4米,塔底周長9.4米,底座面積5.7平方米。塔身白灰抹面,底座青磚砌成,腰部裝飾有經(jīng)文,每個塔身南面還有一個佛龕,里面藏有梵文。</p> <p>塔爾寺的主要建筑有大金瓦寺、大經(jīng)堂、彌勒殿、九間殿、花寺、小金瓦寺、居巴扎倉、丁科扎倉、曼巴扎倉、大拉浪、大廚房、太平塔、菩提塔、過門塔、如意寶塔等大小建筑共1000多座院落,9300多間殿宇僧舍,規(guī)模宏大,宮殿、佛堂、習經(jīng)堂、寢宮、喇嘛居住的扎廈以及庭院交相輝映、渾然一體,自古以來即為黃教中心及佛教圣地,組成一龐大的藏漢結(jié)合的建筑群。</p> <p>寺廟的建筑涵蓋了漢宮殿與藏族平頂?shù)娘L格,獨具匠心地把漢式三檐歇山式與藏族檐下巧砌鞭麻墻、中鑲時輪金剛梵文咒和銅鏡、底層鑲磚的形式融為一體,和諧完美地組成一座漢藏藝術(shù)風格相結(jié)合的建筑群。塔爾寺不僅是中國的喇嘛教圣地,而且是造就大批藏族知識分子的高級學府之一,寺內(nèi)設(shè)有顯宗、密宗、天文、醫(yī)學四大學院。</p> <p>小金瓦寺又名為護法神殿。初建于明朝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寺中回廊陳設(shè)野牛、羊、熊、猴等標本。據(jù)說,這些走獸標本象征一切惡魔鬼怪已被神征服。殿的左邊有一匹白馬標本,相傳是三世達賴喇嘛從西藏拉薩到青海塔爾寺騎的。</p> <p>制作精美的轉(zhuǎn)經(jīng)筒上面還鑲有珊瑚石、綠松石、瑪瑙等寶石,轉(zhuǎn)經(jīng)人認為這些寶石除了裝飾之外,也會給他們帶來好運。虔奉藏傳佛教的人們認為,隨著轉(zhuǎn)經(jīng)筒一圈一圈地旋轉(zhuǎn),他們的功德也在一點一滴的積累,他們相信,來世的幸福都在今生的修德積累之中。</p> <p>塔爾寺是宗喀巴大師羅桑扎巴(1357-1419)的誕生地。宗喀巴大師早年學經(jīng)于夏瓊寺,16歲去西藏深造,改革西藏佛教,創(chuàng)立格魯派(黃教),成為一代宗師。傳說他誕生以后,從剪臍帶滴血的地方長出一株白旃檀樹,樹上十萬片葉子,每片上自燃顯現(xiàn)出一尊獅子吼佛像(釋迦牟尼身像的一種),“袞本”(十萬身像)的名稱即源于此。</p> <p>大經(jīng)堂是土木結(jié)構(gòu)的藏式平頂建筑,是塔爾寺建筑中規(guī)模最大的。其建筑面積近2千平方米,是擁有168根大柱的大型經(jīng)堂,初建于明朝萬歷三十四年,即公元1606年。它是寺院喇嘛集中誦經(jīng)的地方,堂內(nèi)設(shè)有佛團墊,可供千馀喇嘛集體打座誦經(jīng)。</p> <p>大經(jīng)堂內(nèi)部陳設(shè)非??季?,飾有黃、紅、綠、藍、白五色的幡、幃和各式天花藻井,滿堂林立;還有珍貴的大型堆繡掛佛、刺繡佛;梁檐上繪有藏式風格的圖案花紋,彩畫細膩生動。殿內(nèi)大柱都由龍鳳彩云的藏毯包裹,整個經(jīng)堂五彩繽紛,富麗堂皇。在1千多平方米的屋面上,按照宗教法制和西藏傳統(tǒng)藝術(shù)、裝有銅制鎦金的金鹿法輪、各式金幢、寶瓶、寶塔、寶傘和倒鐘等,把一個單調(diào)的草泥平頂打扮得絢麗多彩。遠眺平頂,金碧輝煌,給人以威嚴之感。</p> <p>大經(jīng)堂里的這些堆繡真的美!</p> <p>小花寺又名長壽佛殿,是為七世達速喇嘛念長壽經(jīng)而建的,故名長壽佛殿。它已形成一個小型院落。正面為硫璃磚墻突出的小門,玲瓏別致。院內(nèi)種有菩提樹,樹葉茂盛,濃蔭蔽日,清潔優(yōu)雅。</p> <p>殿內(nèi)塑有釋迦牟尼等佛像三十多座。木刻浮雕,層層重疊,佛龕背景,雕木繪金。手工雕飾精湛細致,是塔爾寺木刻藝術(shù)的結(jié)晶所在。其外形為二層代檐廊重檐歇山頂、屋頂四角翹起,斗拱精巧明快,猶如一幅優(yōu)美的木雕畫圖。</p> <p>虔奉藏傳佛教的人們在大金瓦寺虔誠地五體投地拜。</p> <p>大金瓦殿,位于全寺正中。藏語稱為“賽爾頓慶莫”,即金瓦的意思。其建筑面積為450平方米。大金瓦殿初建于公元1560年,后于公元1711年,用黃金1300兩,白銀一萬多兩改屋頂為金頂,形成了三層重檐歇山式金頂,后來又在檐口上下裝飾了鍍金云頭、滴水蓮瓣。飛脊裝有寶塔及一對“火焰掌”。</p> <p>四角設(shè)有金剛 套獸和銅鈴。底層為硫璃磚墻壁,二層是邊麻墻藏窗,突出金色梵文寶鏡,正面柱廊用藏毯包裹,殿內(nèi)還懸掛著乾隆皇帝御賜的金匾,匾額題字為"梵教法幢"。</p> <p>進入大金瓦殿內(nèi),迎面矗立著12.5米高的大銀塔,這就是宗喀巴誕生的地方。大銀塔以純銀作底座,鍍以黃金,并鑲嵌各種珠寶,裹以數(shù)十層白色“哈達”,以示高貴。塔上有一龕,內(nèi)塑有宗喀巴像,塔前陳放有各式酥油燈盞,銀鼓號角,玉爐金幢。梁枋上布滿了帷、幡、繡佛、圍帳及布陳天花藻井,層層哈達,琳瑯滿目。整個建筑莊嚴大方,雄偉壯觀。</p> <p>大金瓦寺外面全部是轉(zhuǎn)經(jīng)筒。</p> <p>酥油花、壁畫和堆繡被譽為“塔爾寺藝術(shù)三絕”,另外寺內(nèi)還珍藏了許多佛教典籍和歷史、文學、哲學、醫(yī)藥、立法等方面的學術(shù)專著。每年舉行的佛事活動“四大法會”,更是熱鬧非凡。</p> <p>塔爾寺的三寶壁畫、堆繡、酥油花,每一個工藝都不禁讓人由衷稱贊 它是藏傳佛教中心,虔誠的信仰者把日復(fù)一日的朝拜變成最神圣無比的事情,心生敬畏的塔爾寺。</p> <p>塔爾寺不僅是藏傳佛教名寺,更是藝術(shù)的圣殿。這里保存完好的大小壁畫有千余幅。塔爾寺的壁畫有三種類型:一種是布面畫,將畫在經(jīng)過加工處理的白布上繪好,然后加木框鑲嵌在墻壁上,這種畫稱為間堂壁畫;一種是壁面畫,就是把經(jīng)過處理的潔白墻面打上底色,直接繪出各種題材的畫面,最后上清漆;還有一種是在墻面上嵌上木板,進行干燥、拋光處理后,用膠和石膏粉合成的白漿打底,再繪以各式圖案。</p> <p>壁畫的內(nèi)容大多取材于佛經(jīng)故事及密乘經(jīng)典。無論是在高大殿堂的墻壁上,還是僧侶會聚的佛堂前,這些壁畫都以自己獨有的形式默默地講述著佛的故事。塔爾寺壁畫兼顧裝飾性和宗教性,但更注重宗教性,用色鮮艷大膽,對比強烈。</p> <p>畫面的基本色是紅、黃、藍三種,兼用綠、白兩色,冷、暖色交替使用,層次分明。姿態(tài)和善安祥的人物用暖色調(diào),面目兇狠猙獰的則用冷色調(diào),通過強烈的對比突出主題,給觀者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這些壁畫使用的顏料由礦物質(zhì)和植物研磨而成,并配以金粉等貴重金屬,雖飽經(jīng)歲月磨洗,依然歷久彌新。</p> <p>堆繡是在布幔上用各色布塊(綢緞)粘貼、堆砌的大小佛像和周圍點綴的花卉圖案。它是塔爾寺獨有的一種地方民族手工藝品。堆繡題材是以表現(xiàn)佛的各種活動為主,人物、山水、花卉、鳥獸等依據(jù)佛經(jīng)故事情節(jié)制作,配以各色襯景,造型生動、立體感強,做工由許多絕妙之處,故塔爾寺把堆繡佛像視為珍貴文物,加以保存。堆繡多懸掛在經(jīng)堂內(nèi),給慕名而來的中外游客以美的藝術(shù)享受。</p> <p>非常精美的堆繡幾乎在塔爾寺每個寺院都有。</p> <p>酥油花雖名曰"花",但其題材多樣,內(nèi)容豐富,主要以神佛祖師、文臣武將、飛禽走獸、花鳥魚蟲、山林樹木、花卉盆景、樓臺亭閣等組成各種故事情節(jié),繁簡得心應(yīng)手,大布局的散點透視,局部的焦點透視,又巧妙地利用三度空間的立體感,形成完整的立體畫面。</p> <p>酥油花了是藏民族獨有的雕塑藝術(shù),用潔白細膩的酥油為原料,調(diào)入各種礦物質(zhì)顏料制成,造型精妙,麗彩柔嫩,花色品種層出不窮,充滿吉祥喜慶的視效。</p> <p>美到令人窒息的酥油花!????????????</p> <p>色彩斑斕的走廊。</p> <p>我們在塔爾寺參觀了一整天,基本上大的寺院都轉(zhuǎn)了一圈,因為疫情期間,所以人不多,可以想拍照就拍照。</p> <p>丹噶爾古城,藏語“東科爾”的蒙語音譯,意為“白海螺”,地處黃河北岸,西海之濱,湟水源頭,距西寧市40公里。丹噶爾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間,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自西漢以來,這里便逐漸成為商業(yè)、軍事、宗教、民俗等多元文化交融的重鎮(zhèn),素有 “海藏咽喉”、“茶馬商都”、“小北京”之美稱。</p> <p>古城東門。</p> <p>丹噶爾古城內(nèi)共有兩座城門,西城門叫拱海門,東城門叫迎春門,“迎春”恰如其分的表達了高寒地區(qū)的人們期盼萬物復(fù)蘇、迎接四方來客之意。走過這座城門,真正進入了丹噶爾古城。</p> <p>丹噶爾古城內(nèi)長不足千米的主街連接著城隍廟、文廟、丹噶爾廳等建筑,經(jīng)緯交織的幽幽街巷,結(jié)構(gòu)獨特的民居院落,氣勢恢宏的寺院廟宇,保存完整的“歇家”商號,風格迥異的湟源排燈,承載著厚重的多元文化信息。</p> <p>有著648年歷史的丹葛爾古城不僅歷史氛圍濃重,而且這里的建筑物結(jié)合了漢與藏風格,別具一番風味,而且古城內(nèi)還有各種佛廟,大部分都是明清的老建筑,可以說丹葛爾古城是我們中國文化的重點。</p> <p>與眾不同的磚雕文廟。</p> <p>磚雕非常精美的文廟,不知道代表什么風格。</p> <p>丹噶爾西門拱海門源于當時羌地祭海的風俗,祭海的官員從此門西去青海湖見西海神。拱是“作揖”,海是“祭?!?,都表示恭敬之意,城樓上設(shè)置有大型的展板,以及一些具有特色的老照片資料等。丹噶爾廳建于道光九年,民國二年改為湟源縣署,在這里可以看到衙門審案的精彩表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