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攝徽州,探訪“非遺”胡蘭子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湯顯祖的這一千古絕唱,誘得無數(shù)后人對古徽州心馳神往。我有幸在8月初跟隨“洞庭攝影學社”的朋友們一起來到古徽州,領略了絕美的自然風景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對部分“非遺”進行了重點探訪。</h3> <h3>徽派建筑是穿越時光的藝術,“肥梁瘦柱內(nèi)天井,粉墻黛瓦馬頭墻”是它的特色</h3> <h3>儺戲“跳鐘馗”,源自北宋,是古徽州遺存下來的傳統(tǒng)民俗表演,相當于我們本地逢年過節(jié)“耍龍燈、玩故事”。事先由領隊出錢請村民依據(jù)劇情化好妝、著好裝,拿上道具到村里有地標建筑的地方表演。既有徽州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又有廣泛的文化內(nèi)涵。</h3> <h3>千年古窯 — 世界現(xiàn)存最大的非遺活態(tài)龍窯傳承基地</h3> <h3>柴燒古窯 — 傳統(tǒng)手工制作工藝。文化的繼承與發(fā)揚,離不開前輩們的堅守,更需要后來者的接力!</h3> <h3>徽州絲織 — 出新安江畫廊不遠,有一座絲綢文化園。里面有一個制絲老工廠,感覺頗有些歷史。正在運轉(zhuǎn)的老機器和在機器旁勞作的織工,還有邊上陳列的絲織成品、半成品,讓人感覺絲綢已經(jīng)不單單是一種加工制品,更是一種文化傳播的紐帶。如今這樣的老工廠越來越少,愿意投身到這種工廠工作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不知那一天會被新的產(chǎn)品或者方式所替代,今天我能夠用相機把它記錄,真好!</h3> <h3>古老的木榨油 — 位于歙縣焦村的木榨油坊,世代相傳已有近三百年的歷史。在這里,有一群為數(shù)不多的守望者,不離不棄堅守著祖輩傳承下來的古油坊制作技法。在這個小小的作坊里,他們將油菜籽,脫粒、去殼、磨粉、蒸坯、包餅、上榨,最后伴隨著工人們撕裂的吆喝聲,巨大的木棒準確地撞向木榨的楔子,一滴滴黃亮亮的菜籽油從木榨里流淌下來,整個作坊彌漫著醇厚的誘人的菜籽油香味。</h3> <h3>在機器制造出的各種輕巧、精致的鐵鍋充斥商場貨架時,在徽州的深山里,在簡陋的作坊里,仍有一群臉色凝重、衣著樸素的師傅們,他們默默堅守著匠人的原則,用肌膚的溫度打造出一口口健康的鐵礦!</h3> <h3>曬秋</h3> <h3>制硯雕花</h3> <h3>徽州古磨坊</h3> <h3>短短的幾天行攝,感嘆徽州有如此多的保護完好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敬佩當?shù)卣畬Ψ沁z項目的重視與保護。隨著科技的發(fā)展與環(huán)保的需求,也許有一天,這些承載著歲月的老手藝,會慢慢消失。但它們在中華文明長河里的精彩和絢爛,值得我們永遠銘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