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歸》讀后感清逸 <p>《南渡北歸》讀后感</p><p> 《南渡北歸》一書記錄了抗戰(zhàn)前后,直至文革期間,我國一代國之大師胡適、王國維、梅貽琦、傅斯年、陳寅恪、梁思成、董作賓等集體命運變遷的過程。當我合起書準備記錄自己感想的時候,心中涌動著無限的敬仰之情。</p><p> 當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打響侵華第一槍后,血腥的日本侵華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我國同胞被肆意殺戮,我國國土被任意踐踏!戰(zhàn)亂時代的一代知識分子自然被裹挾其中。不但如此,日本侵略者還主要針對中國的高校進行瘋狂的狂轟亂炸。因為他們知道想要奴役一個民族單靠槍彈的征服是不行的,還必須從思想上控制這個國家的國民,讓其信服他們的一套并為其所用。如此一來,這些代表著中國人思想走向的知識分子,以及他們供職的單位自然就成了侵略者攻擊的主要對象。戰(zhàn)爭伊始,侵略者就針對南開大學(xué)展開了威力強勁的轟炸!</p><p> 為了躲避戰(zhàn)爭的紛擾,一代大師們歷經(jīng)千辛萬苦,顛沛流離地護送中國文物和大學(xué)圖書在烽火下南渡。先長沙,后四川,一路南下,餐風露宿!他們所做的一切只為能在戰(zhàn)亂中為自己,為學(xué)生安下一張安靜的書桌。為了保住中華民族僅存的文化血脈!在那最艱苦的,最危險的歲月里,他們描繪出了中國最初的考古、最初的建筑雛形。 </p><p> 書中讓讀者感動的地方有很多,當我讀到張自忠在戰(zhàn)場上自知無力挽回,自戕于日軍面前,而日軍列隊為其行隊禮時不禁熱淚盈眶!我似乎看到了那悲壯的情景,腦海中不時閃現(xiàn)“軍魂”二字。當我讀到金岳霖因為過于專注做學(xué)問而忽略了躲警報,直至轟炸結(jié)束才意識到自己所處的小樓已經(jīng)是一片廢墟時,想到我們處在這樣和平安寧的環(huán)境卻不能認真讀書,鉆研自己的業(yè)務(wù)知識,而是拿著手機白白浪費許多成長進步的時間,實屬不思進取!當李約瑟問童第周“在布魯塞爾有那樣好的實驗室,你為什么一定要到這樣偏僻的山村進行實驗?zāi)??”童第周答道“因為我是中國人嘛!”他放棄國外?yōu)越的科研條件,而要回到中國的農(nóng)村,在田野里到處抓青蛙,在絲毫不具備實驗條件的實驗室里搞研究,就因為他是個中國人。這讓我看到了他們這代人身上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和愛國熱情。如今我們國家的學(xué)生,在歷經(jīng)國家十幾年,二十幾年教育培養(yǎng)之后,因為追求國外優(yōu)越的條件而拒絕回國,為國家效力。兩者放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就凸顯出了民國時期的學(xué)者們高尚的家國情懷!</p><p> 讀了本書,我除了有以上大體上的思想認識外,我還想就書中的兩三個人物極其事件談?wù)剛€人一點粗淺,不成熟的看法。</p><p> 第一個就是史語所的負責人傅斯年。傅乃山東人,性格耿直且有些張揚,蠻橫。與人相處直來直去,不會拐彎抹角,在工作中時常與人有所分歧。但在朋友有難時總會挺身而出,護其周全。比如梁思永生病時,他上書國民政府為其申請治病錢;一直照顧其家侄傅樂煥,為其上學(xué)、生計謀出路,直至傅樂煥生病去世。這里我引用書中沈剛伯對傅的評價來陳述我對傅的認識:“沒有如炬的目光與先知灼見,自然只能與世浮沉。縱能明是非,別善惡,而沒有愛真理的偉大精神和大無畏的膽量,遇著左右為難的事,也只好依違兩可。前者是盲從,后者是鄉(xiāng)愿,與那所謂‘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中庸之道是大不相同的。這樣‘強哉矯’的人實不多見,而孟真先生卻頗有此風?!鄙钪形覀冊僖搽y得遇上傅這樣的愛憎分明,又頗有幾分俠肝義膽的人了,所以在這部紀實性歷史文學(xué)作品中遇見這樣的人,我頗感彌足珍貴。傅的另一特點,更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那就是“孝”!據(jù)說他的母親患有高血壓,所以傅的媳婦俞大綵在生活中控制老太太的食肉量,惹得老太太很不高興。傅得知情況后,對媳婦曉之以理地規(guī)勸,意思是說情緒對人血壓的影響遠遠超過了食肉,所以還是給母親肉吃,以博得老太太的歡心,從而促進她血壓平穩(wěn)。這倒不算什么,最主要的是在外說一不二的傅,在母親面前就是個孩子,每當母親生氣發(fā)起脾氣來,傅就會長跪不起,任憑母親責罵,直至母親消氣后,他才會從地上爬起來。傅身上這種“順”即是“孝”的美好品德,值得我們每個中國人傳承發(fā)揚。</p><p> 第二個是書中兩位女性間的故事。第一位是我們一直尊稱的“冰心奶奶”——謝婉瑩,另一位是梁啟超先生的兒媳婦林徽因,二者皆是那個時代的才女。林性格開朗,外向,在當時的交際圈里相當活躍,而謝溫婉恬靜,極少參與社交。也許是素來的文人相輕,或者是女人之間本身就有著的較量!謝寫了一篇《太太家的客廳》以諷喻林的輕佻,而林立即贈送謝一壇陳醋以回敬!如此一來,二人雖然同住一條街,但在以后幾十年里再無交集。在我們的心目中,這樣優(yōu)秀又飽讀詩書的人,心胸一定是寬廣的。其實,人都一樣,不管是只有莽夫之勇的粗人,還是智勇雙全的才子,都掙脫不了一生中總會遇見最熟悉的陌生人的事實。這也在提醒我們,在生活中,我們?nèi)绻覀儗嵲跓o力與誰同行的時候,就不要再勉強自己。因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p><p> 書中深意于我來說還洞藏其中。接下來的日子,我會回過頭來,認真地閱讀,用心感受那個非常時代里一代大師生命里的波瀾壯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