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祭周荏宜 <h3>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他出身楚國貴族,年輕時就表現(xiàn)出杰出的才能,做了楚懷王的左徒(官名),協(xié)助懷王籌劃國家大事,發(fā)布政令;對外接待各國使者,處理外交事務(wù),很得懷王信任。這樣就招來一些人的妒忌。他的政敵上官大夫在懷王面前造他的謠,說屈原居功自傲,連懷王也不放在眼里,懷王就怒而疏遠了屈原。</h3><div> 當(dāng)時在戰(zhàn)國“七雄”中,最強大的是秦、齊、楚三國,“合縱”、“連橫”的斗爭非常激烈,最后誰能取勝,就由這三國的內(nèi)政外交的得失來決定。屈原在楚國內(nèi)政上主張選賢任能,勵精圖治,企圖建立一個理想的如堯舜禹湯時代的社會;在外交上則主張聯(lián)齊合縱,對抗強秦的連橫。由于懷王疏遠了他,屈原這些正確的主張都未能實行。<br></div><div> 懷王是個昏庸的君主,在秦惠王的離間和誘惑下,接連上當(dāng),斷絕了和齊國的聯(lián)盟關(guān)系,結(jié)果損兵折將,丟失土地,國勢漸漸衰弱下來。秦昭王繼位后,提出和楚通婚,約懷王相會,屈原極力勸阻懷王不要再上當(dāng)。但懷王在其幼子子蘭的慫恿下還是去了,結(jié)果遭到秦國的武力劫持,死在秦國。懷王的長子頃襄王繼位,令尹子蘭和上官大夫等人又在頃襄王面前構(gòu)陷屈原,頃襄王一怒之下把屈原流放到江南。<br></div><div> 屈原晚年在沅水、湘水流域長期過著流放生活,眼看祖國日益衰弱,即將被秦滅亡,自己報效君王的抱負不得施展,憂心如焚,無日可了,寫了大量抒發(fā)憂憤的詩作,最后在絕望中投汨羅江自盡。<br></div> <h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比松虝?,或能有大的成就,或許就平凡度過一生。屈原作為一個憂國憂民有抱負的人,在當(dāng)時的環(huán)境下卻也無能為力,盡忠報國則反遭迫害。因無力挽救楚國的危亡,深感自己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xiàn),遂悲憤投汨羅江以身殉國。此情此心感天慟地,也是死的其所!每年的端午節(jié)也是人們對屈原最好的紀念方式。</h3> <h3>精選屈原詩文,以祭中華之詩魂!</h3> <h3>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離騷》</h3> <h3>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離騷》</h3><div><br></div> <h3>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 ——屈原 《漁父》</h3> <div>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 ——屈原 《楚辭》</div> <h3>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 ——屈原 《湘夫人》<br></h3> <h3>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屈原 《楚辭》</h3> <h3>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 ——屈原 《楚辭》</h3> <div>時不可兮驟得 ,聊逍遙兮容與。 ——屈原 《九歌》</div> <h3>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屈原 《離騷》</h3> <h3>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 ?!?《九歌》</h3> <h3>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離騷》</h3> <h3>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 《楚辭》</h3> <h3>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 ——屈原 《楚辭漁父》</h3> <h3>入不言兮出不辭, 乘回風(fēng)兮載云旗。 悲莫悲兮生別離, 樂莫樂兮新相知?!?屈原 《九歌少司命 》</h3> <h3>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峨x騷》<br></h3> <h3>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峨x騷》<br></h3> <h3>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屈原《天問》</h3> <h3>從老子、孔子、莊子、孟子、屈原、王羲之、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關(guān)漢卿、曹雪芹,到“魯郭茅巴老曹”(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到聶耳、冼星海、梅蘭芳、齊白石、徐悲鴻,從詩經(jīng)、楚辭到漢賦、唐詩、宋詞、元曲以及明清小說,從《格薩爾王傳》、《瑪納斯》到《江格爾》史詩,從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的今天,產(chǎn)生了燦若星辰的文藝大師,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藝精品,不僅為中華民族提供了豐厚滋養(yǎng),而且為世界文明貢獻了華彩篇章?!?2014年10月15日,習(xí)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br></h3> <h3>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靶Τ彰烀?,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 文秀《端午》</h3> <h3>五日長蛟虛問祭,九關(guān)雕虎枉招魂。 --宋 宋祁《屈原祠》</h3> <h3>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精魂飄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倉江上,投飯救饑渴。遺風(fēng)成競渡,哀叫楚山裂。 ——宋 蘇軾《屈原塔》<br></h3> <h3> 《和端午》</h3><div> 【宋】張耒</div><div>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div><div>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div> <h3>年年端午風(fēng)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我欲于誰論許事,舍南舍北鵓鳩喧?!?趙蕃《端午三首》其二</h3> <h3>毛澤東:屈 原</h3><div>屈子當(dāng)年賦楚騷,手中握有殺人刀。</div><div>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躍沖向萬頃濤。</div> <h3>毛澤東十分推崇屈原,在很多外交場合向海外推介這位先賢。</h3><div> 1954年,來訪的印度總理尼赫魯離京到外地訪問,到中南海勤政殿向毛澤東等中國領(lǐng)導(dǎo)人辭行。毛澤東當(dāng)場吟誦了屈原《九歌·少司命》里“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的詩句,來表達對尼赫魯?shù)挠押弥?,并向他介紹了屈原的生平。</div><div> 1972年,毛澤東在中南海會見來訪的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和外務(wù)大臣大平正芳。會見結(jié)束時,其將一部《楚辭集注》作為禮物,贈送給田中角榮。在國禮名單上,歷代詩人都不曾享此殊榮。</div><div> “屈原是很久以前的詩人,但也是屬于未來的詩人,他用詩歌來表明自己的心跡,表達自己的真情。”蘇聯(lián)漢學(xué)家費德林認為,“在《詩經(jīng)》的無名作者之后,中國文學(xué)史上首屈一指的該是屈原了,他是第一位有創(chuàng)作個性的詩人?!?lt;/div><div> 屈原不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無私無畏,勇敢高尚。愛國主義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國家和社會的凝聚力,檢驗個人行為的試金石。</div><div> 在遭到不公正待遇的時候,有人勸屈原離開楚國。憑他的才華和聲望,列國君王都求之不得。諸侯爭雄的戰(zhàn)國時代,人才的流動具有天然的合理性。許多有識之士在本國得不到重用,便去其他國家謀求發(fā)展,朝秦暮楚也是當(dāng)時一大特色。</div><div> 耿耿丹心的屈原卻是“去國不忍”,報國未遂,遠離楚宮,仍“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愿離開生他養(yǎng)他的故土。屈原的偉大,在于他可以出走而堅決不走?!傍B飛返故鄉(xiāng),狐死必首丘”的愛國情懷,他一生秉持。</div> <h3>毛澤東高度評價屈原:是一個不朽的形象 ,屈原留下的精神遺產(chǎn)與日月同輝 。屈原不僅是中國第一位偉大的詩人,也是中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更是對中國歷史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的歷史偉人,是被公認的中國詩歌之父,是中國的詩魂、國魂、民族魂。從端午節(jié)的起源來看,它并非為屈原所設(shè),但自魏晉南北朝以來,屈原卻逐漸成為中華大地端午祭祀活動的主角。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重大傳統(tǒng)節(jié)日,竟然成了紀念一位詩人的節(jié)日,這種文化現(xiàn)象在世界歷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1953年,屈原與哥白尼等文化巨匠一起被世界和平理事會命名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在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2000多年之后,這位被華人世世代代紀念不息的詩壇巨星和歷史偉人引領(lǐng)中華文化走向了世界。千百年來,屈原文化和屈原精神滋養(yǎng)了一代代華夏兒女和一批批民族精英和文化精英,創(chuàng)造出輝煌的歷史和文化。作為我們這個民族一筆巨大而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今天,我們?nèi)匀挥萌绱藗鹘y(tǒng)和隆重的方式紀念這位偉人,是要讓我們和我們的后人永遠繼承和弘揚屈原文化和屈原精神,創(chuàng)造出更加燦爛的文化和歷史。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