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武狀元中正街卞賡御寶堂 <p>光緒甲午科武狀元中正街卞賡</p> <p> 《中國狀元譜》載:“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壬辰科武狀元卞賡,江蘇海州人?!?lt;/p><p> 卞賡(1868—1911),字虞卿,清海州中正人。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出生于清海州府中正街,祖籍蘇州,武將之后。</p><p> 其時,外國列強侵略中國,瓜分地盤,面對現(xiàn)實的清王朝,開展了洋務運動。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朝廷以武科“所習原弓、刀、石及馬步射,皆與兵事無涉,施之今日,亦無所用”,下詔“永遠停止”武科舉考試,建立新軍。光緒三十年的文科舉考試是最后一次科舉考試。</p><p> 光緒三十年(1904),24歲的卞賡中甲辰科武狀元,也是封建社會實行科舉制度最后一名武狀元。</p><p> 金榜題名后,卞賡被留在清宮紫城看守神武門數(shù)年,后任兩廣秀將,負責鎮(zhèn)守廣州。孫中山發(fā)動廣州起義時,卞賡不忍“平亂”未行武事,恐朝廷怪罪,吞金而亡。廣東大都督胡漢民念其對革命之舉的仁義,特作厚葬。今連云港市海州中正卞賡故里有“狀元第”遺存和“卞賡紀念館”。</p><p><br></p> <p>(中正狀元府前牌坊)</p> <p>拜師習武 省城中舉</p><p><br></p><p> 童年時代的卞賡,眉清目秀,天資聰明,舉止閑雅,尊老愛幼。七歲時,家父卞敦典請海州名儒朱路做啟蒙老師,學習《論語》。但卞賡更喜習武,打拳踢腿,習練刀、槍、棍、棒。十二歲時拜山東武術團王學通為師,因而十八般武藝,樣樣皆通,且有一股神力,令人驚奇。</p><p> 鄉(xiāng)親們紛紛勸卞賡參加科舉考試,獲取功名,為國效勞,他也有此愿。14歲時就考中武秀才。到18歲這年,到省城武舉考試,中舉得中頭名解元。</p><p><br></p> <p>(卞母石像)</p> <p>千里求教 殿試經驗</p><p><br></p><p> 卞賡中舉之后,對獲取功名更加熱心,決意去京城爭奪狀元。但是,三年一度的頭名狀元,不是好爭的。屆時,全國上千舉子匯集京城,要先考進士,進入前18名,才有資格參加殿試點狀元。</p><p> 卞賡并不急于赴京考試,他除悉心跟王師傅晝夜勤學苦練外,還特地千里迢迢赴江西波陽縣,拜訪武狀元張鴻翥(zhù),求他指點赴京會考進士和殿試經驗。</p><p> 從張鴻翥處得知考狀元需先要闖三關:走馬射箭,耍大刀,拉大力弓或拋鏈球。張還告訴卞賡,闖過三關后,還要殿試,這非常重要?;实蹠S心所欲出一個意想不到的難題。要掌握清朝皇帝喜歡狩獵的特點,最后殿試往往會有捕獸一項,豺狼虎豹,一般捕虎較多。</p><p> 為練騎射,卞賡家飼養(yǎng)八匹馬。其中七匹白馬,一匹棗紅馬。通過勤學苦練,騎射嫻熟;為練捕虎,因無虎可練,他就常去北邊不遠處的云臺山,以狼為虎進行練習。</p><p><br></p> <p>(卞賡用過的大刀)</p> <p>赴京趕考 皇帝點元</p><p><br></p><p> 光緒十八年春,24歲的卞賡到京城參加會試,順利地考中進士且在18魁之列,取得參加殿試資格。</p><p> 卞賡住在京郊某寺院里,得到方丈賞識,又巧遇清廷某王爺,得到王爺?shù)闹更c,王爺又常派武藝絕倫者去廟里指導,使卞賡武藝突飛猛進。</p><p>此次殿試內容有四項:頭場騎射,二場演刀,三場拋鏈,最后捕虎。殿試設在南苑御箭廳。</p><p>第一場騎射。卞賡威武地騎著蒙古棗紅色高頭大馬,疾馳如飛,手挽鐵弓,弓拉滿弦,連發(fā)五箭,箭箭皆中紅心。搏得文武官員不斷喝彩。</p><p> 第二場演刀。規(guī)定大刀重量不輕于300斤,而卞賡超乎尋常,神力驚人,他將清代殿試以來武進士從未舞動過的360斤的大刀,拿在手中揮舞自如,眾人稱贊。</p><p> 第三場拋鏈。只見卞賡將百余斤重的鐵鏈向上一拋,鐵鏈如懸空矗立的鐵柱,然后節(jié)節(jié)倒下,嫻熟無比。又贏得一片掌聲。</p><p> 第四場捕虎。這是有危險的項目。當一百五十余斤重的老虎剛一出籠,卞賡就以閃電般的身手,給老虎當頭一掌,打得老虎暈頭轉向,俟老虎清醒欲反撲時,他已縱身坐在虎背上,一手死死抓住虎頭,一手舉拳猛擊老虎鼻子。老虎在他臀下橫扒亂轉,掙扎不起來,終于疲憊臥倒被擒。光緒皇帝連聲叫好。</p><p> 試畢,卞賡位居18魁之首,被光緒皇帝點中狀元,賞戴花翎。授予御前四品帶刀侍衛(wèi),巡守神武門。</p><p><br></p> <p>(狀元府門前石鼓)</p> <p>載譽榮歸 祭祖探親</p><p><br></p><p> 卞賡中了武狀元之后,先入朝謝恩,叩拜王爺,拜謝古廟方丈,互訪同年。接著便按例回鄉(xiāng)祭祖探親。</p><p> 卞賡先回到海州府。海州城張燈結彩,地方官員迎至郊外。到離家十余里處,卞賡便下馬步行至中正街。卞賡對隨從說:“這是生我養(yǎng)我的地方,撫育我成長的地方,我若騎馬就對不起父老鄉(xiāng)親。”</p><p> 卞賡衣錦還鄉(xiāng),鄉(xiāng)里百姓皆引以為榮,歡慶祝賀。大家都想見見新科狀元。卞賡知道后,說:“明天早上就在嵇楣店大場上放張桌子,我站在上面,讓鄉(xiāng)親們盡量看吧!”此話傳出,第二天早天剛亮,大場上人山人海。卞狀元穿戴白盔白甲,神彩奕奕,站在大桌上頻頻舉手,笑迎鄉(xiāng)親。他平易近人,不擺架子,令人感佩。</p><p> 卞賡又親自到海州拜謝國文老師朱路,去山東拜謝武術老師王學通。還到長輩們家去登門拜望。</p><p> 卞賡有位姓程的表叔,住在中正鄉(xiāng)墩口。有一天,卞狀元從板浦回家,必經墩口。程表叔得知后便拿條長凳子放在路心攔道。有人把此事報告卞賡。卞賡思忖一下,就在老遠處下馬,走到表叔面前,彎腰施禮,陪罪道:“這幾天應酬較忙,未能及時前來請安,請表叔多加原諒。”表叔很滿意,如實地說:“我這樣做,是對你的愛護,又是對你的考驗?,F(xiàn)在你中了武狀元,多么威風??!只是怕你驕傲自大,目中無親,又恐你忘了舊。誰知你誠厚仍如往昔,使我感到莫大欣慰??v然有人說我今天的做法荒唐,我也樂意接受。希你今后更加保重,不負親友對你的厚望。”后來,卞賡常對人說:“表叔那次考驗,成為我待人接物的一面鏡子。”</p><p> 據(jù)考證,海州和板浦北邊各有一座“狀元橋”。一座在三依板浦和中正街之間,距中正街6里左右,卞賡每次到這座橋前便下馬步行,以表達對鄉(xiāng)里百姓的尊重。為此,老百姓把這座橋稱作“狀元橋”;海州的“狀元橋”座落在現(xiàn)海州實驗小學院內,原來是海州中大街小學門前。這是家鄉(xiāng)海州人聽到卞賡中武狀元的消息后,集資建造的。狀元橋落成后,想邀請卞賡從該橋上走一趟,以便正名。舉行儀式當天,卞賡因事臨時改變了行走線路。因此,這座“狀元橋”就成了從未走過狀元的“狀元橋”。</p><p> 卞賡家在精勤書院隔壁,卞賡每次從任上回中正探親,都要到書院去看望師生。曾多次捐資助學,修繕書院房屋,深受師生敬佩。</p><p><br></p> <p>(中正潤園卞賡漢白玉塑像)</p> <p>心胸寬廣 誠交武友</p><p><br></p><p> 卞賡在回家祭祖探親的日子里,每日抽時間練武,孜孜以求。</p><p> 一天,家丁匆匆來報,說狀元府門前來了三個彪形大漢,氣勢洶洶,口口聲聲要與狀元較量。狂呼亂叫,引來許多鄉(xiāng)親。有人說,狂徒無禮,叫卞狀元狠狠教訓他一下。有人說,卞賡可能不是他們對手,看那氣勢,來者不善。</p><p>卞賡整裝來到門前,看見為首的是十八魁之一力舉千斤的山西劉鐵臂,便面帶笑容,雙手抱拳在胸前,平靜地說:“那不是劉兄嗎?府里有請?!?lt;/p><p>劉鐵臂吼道:“皇帝點的元,我不服氣!今天與你拼個死活!你若英雄就應戰(zhàn),若狗熊當著眾人向我磕三個頭!”卞賡好言相勸道:“練武之人講究武德,豈能相互殘殺?”劉鐵臂哪里聽得進去,隨即從馬背上擲下重數(shù)百斤的鐵木鉈,冷笑著說:“你能把它舉起來耍幾下,可免一戰(zhàn)!”“既是這樣,容我一試。”卞賡答道。心想,千斤王玩命來了。我若彎腰舉鉈,他能暗器傷人。卞賡施禮,說:“劉兄稍候,容我進府備馬取刀?!?lt;/p><p> 卞賡騎上棗紅馬,馬嘶叫一聲,四蹄騰空。卞賡伸出九環(huán)刀勾住鉈上圓環(huán),兩臂一合力,鉈被挑在空中,連耍幾下,順勢將鉈擲向劉鐵臂,此鉈從劉鐵臂左耳旁擦過,落在遠遠的廣場上,砸個深泥坑。在場的人驚呼起來。卞賡下馬說:“劉兄受驚了!”劉鐵臂臉色蠟黃,被卞賡的神力嚇出一身冷汗。卞賡若不手下留情,劉鐵臂可能腦漿迸流了。</p><p> 卞賡熱情地挽留劉鐵臂三人在府中過三天,臨行前,劉鐵臂慚愧地說:“我真服了你,今后狀元用著我,萬死不辭!”卞賡贈銀九十兩,三人上馬作別。</p><p><br></p> <p>忠于職守 同情革命</p><p><br></p><p> 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進北京時,卞賡奮起抗擊,血戰(zhàn)正陽門,為保衛(wèi)京城和皇宮珍寶免遭聯(lián)軍劫掠,立下汗馬功勞。</p><p> 緊接著,慈禧太后挾光緒逃避西安去,卞賡又奉旨護駕。路經山西時,得到劉鐵臂鼎力相助。劉說:“我不認皇上,只認你武狀元卞賡?!?lt;/p><p> 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慈禧太后和光緒返京不久,認定卞賡護駕有功,晉升為一品。卞賡奉旨赴南粵,歷任惠州參將,廣州總兵香港守備,率二十萬水師,鎮(zhèn)守廣州虎門。嚴禁鴉片,戳力除暴安良,當?shù)匕傩?,無不贊譽。</p><p> 此時,恰值孫中山在廣州領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后又在日本成立同盟會。1906年,清政府諭令卞賡查禁同盟會,捕拿革命黨人,并懸賞緝拿孫中山。卞賡看到清朝必將滅亡,未參與“平亂”??殖⒓幼?,便吞金而亡,年僅38歲。</p><p><br></p> <p>(精勤中心小學卞賡銅像)</p> <p>一代英豪 千古流芳</p><p><br></p><p> 廣東都督胡漢民念卞賡生前未加害革命黨人,親自予以厚葬,百姓送葬者二千余人。據(jù)傳,當時廣州民間稱卞賡為“廣州第一清官”,“中國第二關天培”。</p><p> 卞賡墜金身亡的消息傳到中正街,卞家痛哭,親友震驚。清郵政侍郎沈云霈贈聯(lián):“幸有兩眼明多交朋友,苦無十年暇少讀詩書?!?lt;/p><p> 清政府被推翻后,胡漢民于1912年派人將卞賡的橢圓形紅木棺材從南方運送回鄉(xiāng),浮厝在地藏庵,接受家鄉(xiāng)親友拜祭。一同運回的還有卞賡的兵器,一把重360斤的大刀。</p><p> 如今,精勤小學院內只遺留下卞賡狀元府的一對石鼓和一些石柱。大刀已在文革中被紅衛(wèi)兵拿去煉鋼了。</p><p>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市區(qū)建成“卞賡紀念館”。副市長唐貫淮贈聯(lián):“威震南粵,衛(wèi)國愛民?!本谛W的操場上樹立一尊漢白玉卞賡塑像。</p><p>卞賡的名字流芳千古!每年到卞賡紀念館和到中正卞賡狀元府舊址參觀游覽的人眾多,都懷著沉痛和崇敬的心情緬懷這位武功蓋世、武德高尚的武狀元卞賡。</p><p> 據(jù)卞賡后代卞正忠提供:1966年文革破四舊期間,卞賡墓被人挖掘開棺,發(fā)現(xiàn)是雙套空棺,這便成了迷。</p><p> 據(jù)傳有兩種說法。一是說廣州愛國人士怕清政府降罪于卞賡,將其隱于民間;另一說法是卞賡愛國,支持革命,還傳說孫中山曾會見過卞賡,孫中山通過海外名士關系,將卞賡引渡海外了。究竟是怎么回事,有待新的線索出現(xiàn)。</p> <p>(卞賡紀念館)</p> <p>清末武狀元中正街卞賡族譜</p> <p><br></p><p>清末武狀元卞賡族譜(制于清末明初.文革前一直珍藏于中正街卞賡故居)</p><p>卞賡排行老三,為卞三公,文革期間卞賡故居被清洗,卞賡大多數(shù)遺物不知去向(包括皇帝御賜的方盒和鋒利無比的寶劍),此殘缺族譜為卞賡后人偷偷撿起珍藏。</p> <p>此頁為記載清末武狀元卞賡夫人(海州人)楊氏(制于清末民初)</p> <p>此頁為記載清末武狀元卞賡母親(海州中正人)駱氏(制于清末民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