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免费视频,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亚洲爆乳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动漫免费二区,被几个领导玩弄一晚上

莎車紅衛(wèi)兵長征的傳奇故事

笑談人生 楊延清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主 編:楊延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副主編:丁曼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編 委:楊延清 嚴力庚 丁曼麗 乜玉蘭</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長征 過草地》</span></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現(xiàn)代】上將:張愛萍</span></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綠原無垠漫風煙,蓬高沒膝步泥潭。</span></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燒驅(qū)夜寒。</span></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隨意坐地堪露宿,臥看行云逐浪翻。</span></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帳月席茵刀槍枕,談笑低吟道明天。</span></h1><p><br></p> <h3>  【史料】 一九六六年八月十八日,毛主席身著軍裝,在天安門首次接見了來京進行大串連的全國各地紅衛(wèi)兵,同年9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出通知,要求各地大中學校組織師生進京串連。從此,全國大中學校開始全面“停課鬧革命”,紅衛(wèi)兵“北上、南下、東征、西進”的“革命大串連”如火如荼地在全國范圍內(nèi)開展起來,并一浪高過一浪。</h3>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五十多年前,我還是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記得那時,我正在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莎車小縣讀中學。我們這個小縣城在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zhèn)之一,箸名的葉爾羌罕國、維吾爾皇妃阿曼尼沙罕的故事在這里世代相傳。這里距北京大約五千公里。歷史進入公元一千九百六十六年,突然有一天,就那么幸運地激動地莫名其妙地被一種洪流所裹協(xié),我成為了一名自感高傲、無限榮光、了不起的紅衛(wèi)兵小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不久經(jīng)過短期的準備,由我、丁曼麗(女)、張來鳳(女)、李新安(女)、孫健、林新生、嚴力庚四男三女七個同班同學組成了莎車第一支命名為“火炬“的長征隊,我們身穿搜羅來的黃軍裝,戴著紅五星軍帽,配著紅袖章,背著簡單行裝,高舉隊旗堅定地勇敢地義無反顧地踏上了“長征串聯(lián)”的道路。</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h1>  特殊年代的大串連是千百萬紅衛(wèi)兵小將遵循毛主席“重溫長征路,再走兩萬五”的偉大號召、將他老人家心中的那場革命推向全國的重大舉措。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以“長征是工作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宣傳隊”為宗旨,在全國從城市到農(nóng)村,從首都到井岡山,從西域到中原,從雅魯藏布江到黃河長江的廣大范圍內(nèi)將那場運動在全國發(fā)動起來。而我和我的隊友在西域邊疆的廣漠荒原和戈壁群山中徒步跋涉,歷時五個多月(包括半途仃留休整),經(jīng)歷了嚴酷的考驗,一步一步地從葉爾羌(新疆莎車縣)走到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卅的焉耆縣,最終到達首府烏魯木齊,行程1748公里。記得那時的我們似乎想都沒有想過,莎車距北京到底有多遠,一路上戈壁有多荒涼,沙漠有多可怕,山有多高,河有多寬,只是一種信念,一種噪動的心和對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的崇拜與向往促使著踏上了征程。</h1><p><br></p> <h1> 那是一個銀裝素裹分外嬌驍?shù)亩眨鞖馇缋?,驕陽暖暖地照在雪域大地上。早已停課鬧革命的全校師生和部分家長齊聚學校大操場。到處紅旗飄揚,鑼鼓震天,幾百人為即將出征的全縣第一支長征隊的小將們送行。身體瘦弱但在后來的長征過程中表現(xiàn)異常堅強的隊員嚴力庚沖上講臺,異乎尋常地喊出了一句口號:“我們一定要走到北京去見毛主席!紅軍精神萬歲!”。全校師生及父親母親兄弟姐妹們受其感染,一聲聲“祝小將們長征勝利!紅衛(wèi)兵小將萬歲”的回應經(jīng)久不息地激蕩在空中和現(xiàn)場的每個人心里。我做為倡導組織兼長征隊隊長、代表七名小將講話并發(fā)出誓言:一定要用我們的雙腳去重走長征路,一定要將火炬長征隊的隊旗插到天安門廣場!一定要走到北京去見我們?nèi)找瓜肽畹膫ゴ箢I(lǐng)袖毛主席!</h1><h1>  終于出發(fā)了,林新生高舉的鮮紅的隊旗被微風吹佛,“火炬長征隊”的金色大字格外耀眼奪目。全校師生和家長自發(fā)組成的上百人的送行隊伍一直將我們送出十幾公里。李新安的媽媽抱著她久久地不肯松手,我發(fā)現(xiàn)我的老母親在輕輕地落淚。我知道她們是在擔心自已尚未長大的孩子,畢竟才只有十五六歲。此去一路上且不說象唐僧西域取經(jīng)要過多少關(guān),降多少魔,斬多少妖,遭多少罪,就是茫茫戈壁和浩瀚大漠也夠受的了。這時侯我心中突然就有了種“壯士遠征赴沙場,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的豪邁與悲壯的感覺。</h1><h1> 我記得很清楚這一天是公元一千九百六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當天我們激情高昂,沿著沙石公路向第一站黑孜道班前進,那個特殊時期每五十公里一個的養(yǎng)路道班全部兼了紅衛(wèi)兵接待站,養(yǎng)路工人都成了接待員。我們高舉紅旗,懷揣紅寶書,背著行裝,帶著干糧,如果再有一支槍差不多就是一個兵了。下午太陽微暖地斜斜地掛在天邊上,七個從沒出過遠門吃過苦嬌生慣養(yǎng)的半大孩子,艱難地浠浠拉拉地行走在戈壁荒漠上,一個個累的筋疲力盡。大半天的沙石公路負重走下來,張來鳳和丁曼麗的腳底板上都磨起了血泡,痛得她們眼淚在眼框里打轉(zhuǎn),分別掉在我和孫健的肩膀上堅難地往前挪著。我心里直滴咕,看她們痛苦的表情和聽著一聲聲的“哎喲!”,會不會后悔,這可是萬里漫漫路的第一天呀!望著空曠無人白雪茫茫寒冷的戈壁灘正犯愁時,一輛大卡車停在了我們前面,一位老師傅從駕駛室下來盛情地邀我們上車,說:紅衛(wèi)兵小將們,這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叔叔不放心你們呀,我捎你們一程吧。被老司機叔叔感動的我們有了片刻的遲疑但很快就堅決地謝絕了,因為那句“步行串連是英雄,坐車享受是狗熊”的口號激勵著我們。晚霞即將散去的時候,我們終于看到了那所在戈壁荒原中若隱若現(xiàn)的黑孜道班。</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長征的第一天就這樣在興奮沖動中,償試性地與勞累嚴寒抗掙中平凡地過去了。睡前維吾爾族養(yǎng)路工人叔叔阿姨揣來了熱水供我們燙腳,嚴力庚為丁曼麗張來鳳挑腳泡放血水、繪制著一幅“姐弟深情療腳傷、長征戰(zhàn)友互關(guān)愛”的感人畫面。</span></p><h1><br></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五天我們順利抵達了第一站喀什噶爾市,喀什噶爾市是新疆南緣的歷史古城,以維吾爾族人民為主的聚居區(qū),清代箸名維吾爾族皇妃(清乾隆帝的妃子——香妃)的家鄉(xiāng)。在這里我們做了暫短的三天休整,與和田喀什的幾支紅衛(wèi)兵長征隊的小將們進行了交流。隨后很快到達了民族革命家賽福鼎的家鄉(xiāng)阿圖什,并停留幾天,還用一天的時間去登了阿圖什背面的那座大山,在山脊上留下了永存的紀念,二十天后到達了戈壁深處的小鎮(zhèn)三岔口。</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戈壁的初冬,黎明前寒氣逼人,還刮著寒冷刺骨的風。今天路程較遠,要從三岔口趕往幾十公里外的道班接待站。我們天不亮就出發(fā),天很黑,夜暗的天幕上一顆星星也看不見,周邊全是戈壁和泛著銀光的積雪,腳下的沙石公路沒有盡頭地伸向遠方,遠處似乎有狼的哀呺,側(cè)旁黑呼呼的群山更增添了恐怖的感覺。我們七人相互摻扶著前行,李新安緊緊地拉著我的手,我能感覺到她的手由于害怕而在微微地發(fā)抖。沙石路上沙啦沙啦的腳步聲清淅緊湊而帶著悠悠的急促感,三個女生夾在隊伍的中間驚恐急促地嘆息著。兩個多小時后實在走不動了,我決定暫停休息,七個人橫七豎八地躺在路邊溝的雪地里,三個女生驚恐疲憊地偎在心儀男生的身邊。</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這初寒的荒無人煙冷風嗖嗖的大漠夜暗里,不知什么時候我的行軍壸的蓋子沒有旋緊,滴漏出來的水被嚴寒凍在衣服上發(fā)出咔啦咔啦的聲響,我心里充滿了少年時期的恐俱和不安。我們不象當年的紅軍叔叔手里有槍有大刀,而現(xiàn)在只有七個十幾歲的孩子兩手空空,不要說來隊敵人,就是來只野狗我們也無法對付,真后悔沒有準備點防身棍棒,我們這支隊伍如果有個三長兩短,可就對不起全校師生和同學們的家長及我們自已了。</span></p> <h1>  愰惚焦慮中,夜暗的遠處出現(xiàn)了許多燈光和汽車的轟鳴聲,很快就從我們身旁駛過,二十幾輛大型軍車拉的是大炮和解放軍叔叔。突然車隊最前面一輛小車在駛過二三百米處停了下來,車隊也隨之而停。從車內(nèi)下來三名解放軍。近前我就著汽車的燈光看到都是穿著四個口袋的軍官,我知道他們是看到躺在雪地里的我們了。他們警惕地和隨后下車的十幾名解放軍戰(zhàn)士成扇形地向我們靠近,當看清我們是長征中的紅衛(wèi)兵小將時,撲上來一個個地將我們拉起來, 我們一下子不約而同的激動地高呼起來“解放軍叔叔萬歲!”他們也應聲高呼“紅衛(wèi)兵小將萬歲!”當時這句口號很流行,因為是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首次接見百萬紅衛(wèi)兵時親自喊出來的。激昂的口號聲劃破了黎明前的夜空經(jīng)久不息地傳遍遠方,在群山中一聲聲地回蕩。隨后叔叔們邀我們上車,我們還是惋言謝絕了。他們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干糧灌滿了每個人的水壺,又簡單地教了夜晚行軍中的注意事項,雙方戀戀不舍地告別了。</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看著解放軍叔叔的車隊離開戈壁向天山深處開去,漸行漸遠跳躍閃動的燈光似乎為我們照亮前面的征程,恐俱感從心底一掃而光,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的精神又使我們鼓足了勇氣堅定了信心。我們一定要將鮮紅的隊旗插到天安門廣場!我們一定要到北京去見毛主席。此時此刻我們激昂地深沉地豪邁地唱起了“抬頭望見北斗星、心中想念毛主席”。這時候啟明星已高高掛起在蔚蘭的天幕上,我們又滿懷信心地無所畏懼地沖進了黎明前的黑暗中,向啟明星閃耀的方向前進!前進!</span></p> <h1>  今天距出征快四十天了,天氣格外晴朗,無風無雨更無雪,蘭天白云晴空萬里,我們終于走完了665公里路程。中午我們舉著隊旗,邁著整齊的豪邁的雄糾糾氣昂昂的步伐走進了阿克蘇地區(qū)紅衛(wèi)兵接待總站,我們將在這里休整幾天,補充經(jīng)費和冬裝。</h1><h1> 紅衛(wèi)兵接待總站的工作人員格外忙碌,和田、喀什兩地州還有北京上海等內(nèi)地的數(shù)支長征隊在這里聚集,需要分配往宿,解決錢糧冬裝,以便繼續(xù)北上或南下。我們按標準一人領(lǐng)到了3O元錢25斤糧票和膠鞋。所有的東西都是打個白條就可以了。說起來別看那時我們都還小可心眼還挺賊的,領(lǐng)錢和糧票需要打欠條(或收條),小伙伴們你看我我看你誰也不出頭,都怕將來找到自已頭上,那可是二百多塊錢,當時可是個天文數(shù)字呀。幾個人一商量決定三個男生各取名字的一個字,就以“閻松林”的名字寫欠條吧,嚴力庚更賊,把“嚴”字非寫成“閻”字,哈哈哈!后來才知道那都是多余的小聰明。說是借條其實就是無法查證追回的一張白紙而已,那時整個國家都無序了,還有誰會認真做事呢,難怪大串連結(jié)束時,有的同學返回后口袋里反而有了點小錢和糧票,當然我也不例外。</h1><h1> 當晚我們被分配到地區(qū)醫(yī)院的大禮堂里過夜,在這里至少有十幾支北上南下鬧革命,宣傳革命思想播撒紅色種子推動歷史進步的長征隊,男男女女放單的成對的(紅衛(wèi)兵不只是學生,還有工人,農(nóng)民,機關(guān)干部等),這兒一伙那兒一撥,爭吵的辨論的大有勝利會師的那種豪邁雄壯的感覺和心情。這一夜是我們出征以來,各路人馬聚集最多的一次,真是“群英相逢塞外城,大展鴻圖扭圲坤,今日長征播火種,定呌山河一片紅”。果不其然,長征串聯(lián)結(jié)束后,返囬去的紅衛(wèi)兵都成了那場運動的主力軍,很快就奪取了全國政權(quán),取得了除臺灣以外全國山河一片紅的偉大勝利。當然這些都是一些真實的經(jīng)歷記錄,而不是對歷史是非的評說。</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九六七年元月十二日,我們今天行軍到了玉爾滾山下的兵團農(nóng)一師一團的所在地勝利九場,烏喀公路從這個團團部經(jīng)過,據(jù)說當年唐僧西天取經(jīng)經(jīng)過的流沙河,就在玉爾滾山下。天擦黑,我們住進了路邊的九場招待所。吃過晚飯極度疲勞的我們正準備睡覺休息,十幾個兵團戰(zhàn)士闖入了我們的房間,憤怒地聲討著團里的當權(quán)走資派如何壓制民主,如何捂住階級斗爭的蓋子,在全國形勢一派大好的關(guān)鍵時刻扼制大革命的進行,以及連隊領(lǐng)導私設刑訓室,迫害兵團戰(zhàn)士,連扁旦都打斷的滔天罪行,強烈要求毛主席派來的紅衛(wèi)兵給予增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階級斗爭的嚴俊性使我們做出了決定,留下來支援兵團戰(zhàn)友,揭開勝利九場階級斗爭的蓋子,將這里的運動發(fā)動起來,跟上全國轟轟烈烈的大好形勢。當年的紅衛(wèi)兵被推崇為毛主席派來的革命小將,就像手握尚方寶劍的欽差大臣,擁有絕對的權(quán)威和號召力。說造反就造反說誰是走資派拉出來掛上牌子就游斗,那真是勢如破竹,斗你沒商量。</span></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nbsp;&nbsp;&nbsp; 接下來的幾天里,在我和隊員們的組織策劃下,動員兵團戰(zhàn)友中的積極分子參與,首先成立了“九場文革運動領(lǐng)導小組”。并在全團范圍內(nèi)開展了大字報大辯論大聲討,同時組織各連隊各單位代表參觀“地下刑訓室”。慘酷的現(xiàn)實使兵團戰(zhàn)友義憤填膺,也更加堅定了將運動進行到底的決心和信心。也不知是真是假現(xiàn)在也無從考證,反正當時的刑訓室里打人打斷的扁旦上墻上捆人的繩索上血跡瀝瀝在目。在大字報大辨論大批判的基礎上,適時地召開了全團動員大會。通知一發(fā)出,連遠在百公里以外的水工隊、礦山隊、基建工程隊的人都坐拖拉機牛車馬車毛驢車甚至步行連夜趕到團部參加大會。緊接著就開始了層層奪權(quán)以確保紅色政權(quán)的純潔性革命性和永久性,共產(chǎn)黨的紅色政權(quán)絕不能落在資本主義當權(quán)派手里。至此,可以說這里的革命運動走上了如火如荼的大好局面。</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幾十年過去了,連我自已都弄不明白,當年就那么幾個小小年紀的紅衛(wèi)兵小將在部分軍懇戰(zhàn)士的配合下,竟如哪吒鬧海,把個勝利九場鬧騰的天翻地履,只要紅衛(wèi)兵一聲令下,連那些成年人甚至當時的領(lǐng)導都一呼百應,聚集在紅衛(wèi)兵的指揮之下。我當時也是膽大妄為,也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吧,頗有點組織指揮能力,竟能和我的小伙伴們調(diào)動著成千上萬的兵團戰(zhàn)士,內(nèi)心里真有了一點當回將軍的感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九場的那段奇特經(jīng)歷經(jīng)久不息地在我腦海里翻騰湧現(xiàn),那可真是個“革命無罪、造反有理”的轟轟烈烈的特殊年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每每想起這些,我就會自然聯(lián)想起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箸名的“二七大罷工”和轟轟烈烈的“五四”學生運動。</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個月后,我們又重新踏上了長征之路,分別那天,幾十名軍墾戰(zhàn)士一直把我們送上了玉爾滾山頂。因為他們看到了革命運動在九場轟轟烈烈地開始了,朝夕相處一個月來與我們建立起來的感情與親情使他們戀戀不舍。我們已下山走出很遠了,回頭望去,他們還站在山頂啞口間向我們揮手致意,那一刻起這個情景就永久地刻在了我的記憶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另外幾十年后的今天,我內(nèi)心深處還藏著一個小秘密。在九場哪咤鬧海的一個月里,我負責團直各單位的動員工作,在深入團場醫(yī)院期間,一個上海支邊的小姑娘(記得好象叫田莉莉),那清純潔凈的一雙大眼和油黑發(fā)亮的長辨子,以及透露出來的少女特有的靈氣在我心里留下了永遠揮之不去的印象,說不清是戀姐情結(jié)呢還是少年青春期的其他什么情愫。十幾年后我再去九場醫(yī)院找她,原來的醫(yī)院(當時充其量也就是一個衛(wèi)生隊)經(jīng)過十年動亂已不復存在,更沒了她的音信和蹤影,這成了我一生的憶憾。</span></p> <h1>  離我們的家鄉(xiāng)越來越遠,離北京和毛主席卻越來越近。由于七個人的小小隊伍出現(xiàn)了意見分岐,而且是嚴重的觀點分岐,它具有方向性路線性的性質(zhì),我們在庫車縣停了下來。一方面進行休整,另外適時地召開了具有特殊意義的“庫車會議”。大有紅軍遵義會議的味道,只是沒有敵人沒有哨煙更沒有戰(zhàn)場。</h1><h1> 林新生、嚴力庚、丁曼麗和張來鳳四名長征隊員要像個別長征隊一樣坐車串連。而我和另外兩名隊員則堅持:“步行長征是英雄,坐車串連是狗熊” 的初心,要堅持步行,用我們的兩條腿一步一步地走到北京去,這是大是大非決不能妥協(xié)(現(xiàn)在回想,當年是多么的幼雅可笑矇盹而偏激,如果真要一步步地走到北京,恐怕到全國山河一片紅的階段了)。經(jīng)過一整天的爭吵辨論,極左極右思想短距離交鋒,最終回歸到正確的路線上來并達成了共識,繼續(xù)歩行長征串聯(lián)當英雄,絕不做被人恥笑的坐車串聯(lián)的狗熊。從那時起我就對“兩種思想、兩條路線、左傾、右傾”等政治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和感悟。</h1><p><br></p> <h1>  經(jīng)過“庫車會議”之后,我們的隊伍更加團結(jié),步行長征串聯(lián)的決心也更加堅定,可是嚴冬最寒冷的時節(jié)來臨,我們穿著太單薄,無法與冰雪寒冬抗衡,經(jīng)討論決定派我和丁曼麗返回求援,其他人原地休整待命。</h1><h1> 返回的當天晚上,全校各年級三十多名紅衛(wèi)兵小將齊聚一間大教室,聽我們講外邊的形勢,特別是紅衛(wèi)兵長征串聯(lián)的具體情況和細節(jié)。群情激奮氣氛很熱烈,因為我倆是首支長征隊派回來的代表,他們除了羨慕更有一份祟拜。那時的我高傲狂噪,口才還特好,在與機關(guān)干部的大辨論中常常駁得他們啞口無言?,F(xiàn)在回想起來,當時除了會用許多毛主席語錄,剩下的就是一知半解強詞奪理無所畏懼蠻不講理罷了。經(jīng)過一整夜的辨論爭吵,解答鼓動,很快成立了“鐵姑娘”、“星火”、“衛(wèi)東”等多支長征隊,在我們離開不久,三四十名紅衛(wèi)兵小將也踏上了征程。沒想到后來他們都乘車去了北京,走得比我們更遠,返校后據(jù)鐵姑娘長征隊的姑娘們說,韓玉萍,梅秀蓮,乜玉蘭,毛新梅,魯胡葉,徐柏琴,龔秀芝,杜愛蓮和劉英她們九個小女生,決心大膽子小進了黒孜戈壁就上了汽車,一路上汽車火車就差飛機沒坐上很快就到了北京。而且這些坐車長征串聯(lián)的“狗熊”妹妹們還深有感觸地說:這次到北京唯一的遺憾就是沒見到毛主席!但是有一點我們感到很驕傲,我們雖然沒當成“步行串聯(lián)的”英雄,但比呆頭呆腦的楊延清那些大哥大姐們幸運,因為我們“鐵姑娘長征隊”的隊旗驕傲地在天安門廣場高高地飄揚過。聽了這些,我們長征隊的隊員們腸子都悔青了,怪誰呢,怪只怪我們太執(zhí)著、信念太堅定。更怪我這個長征隊長太偏激,這已經(jīng)是后話了。</h1><h1> 全縣各界聽說首支紅衛(wèi)兵長征隊的孩子們在外面遇到了困難,自發(fā)地開始了捐助活動,水利局一下給我們送來了七件棉大衣,鄉(xiāng)親們還送來了錢和糧票,那時的糧票比錢還金貴,因為當時人們還處在吃不飽肚子的特殊年代,我們還意外地收到了幾位大娘大媽們送來的七雙棉鞋和棉手套。我們感動極了,不由的想起了戰(zhàn)爭年代鄉(xiāng)親們支前擁軍中的老媽媽們。</h1><h1> 五天后我倆乘車返回了庫車,全隊配齊了御寒裝備,滿懷感恩之心信心百倍地踏上了徒步串聯(lián)的新征程。</h1><p><br></p> <h1>  時間進入了隆冬,出征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近三個月了,我們用自己的雙腳一步一步地丈量了南疆1O28公里的路程,在風雪交加的一個下午,我們七人住進了輪臺縣路邊的一所接待站里,剛吃過晚飯,突然不知什么地方一聲巨響,接著一股濃煙騰空而起,直沖半空。人群奔跑著,有人大聲喊叫“不好了,食堂著火了!”</h1><h1> 火光就是險情,就是命令,我們七人毫不猶豫地沖進了救火的隊伍,各自找到順手的工具,我提起一個水桶。到了現(xiàn)場眼前的景象太可怕了,熊熊的大火點燃了食堂內(nèi)的所有物品,左右房屋連成一個院子,不遠處還有一個老式加油站,那時的加油站安防措施很差,車輛都是用皮管敞開式加油,周邊散居著許多居民,如果不及時撲滅,后果不堪設想。</h1><p><br></p> <h1>  我和我的隊友們奮力撲救,黃軍裝和紅底金字的紅衛(wèi)兵袖章使我們勇敢地撲了上去,頭發(fā)燒糊了也顧不上,三個女生比我想象的還要勇敢,她們拿著臉盆一趟一趟地從澇壩里端水沖到火勢最猛最接近的地方撲救。我們的心中只有一個念頭絕不讓國家財產(chǎn)受到更大的損失。大火最終被撲滅,而我們每個人都累得筋疲力盡,回到房間,看著各自撲滿煙塵黑灰的臉顯得特別有趣,三個女生為自己從頭到腳的滑稽相笑得前仰后合。雖然是救火,但潑灑出來的水依然將衣服凍得硬梆梆的。張來鳳的黃軍裝前襟被蹦過來的火星燒糊了一片,事后愁的直跺腳,那時候的黃軍裝來之不易,多金貴呀。這一次為保護國家財產(chǎn)和群眾的生命安全,七名長征隊員經(jīng)受住了嚴峻的考驗,關(guān)鍵的時候能為自已沖上去了而自豪,這次救火行動也受到了當?shù)厝罕姷暮迷u和贊譽,更為我們的隊旗添了光彩。新長征路上的這一幕如燃燒的火焰一樣,至今絮繞在我的記憶里。</h1><p><br></p> <h1>  經(jīng)過了這場火災的洗禮,我們的隊員更加堅定了意志,用雙腳丈量祖國大好河山,徒步去北京見毛主席的決心和信心更加堅定不移,全隊決定次日繼續(xù)北上。</h1><h1> 然而時至半夜,隔壁房間的李新安突然敲響了我們的門,原來是丁曼麗病了。我急忙披衣趕過去,丁曼麗一向體弱,常常藥不離身,但這次不一樣了,臉色臘黃,頭冒虛汗。我伸手一摸額頭,好傢伙頭燙的使人揪心,我知道這是夜晚救火連凍帶累著了涼。這一下,聞訊趕過來的男生和全隊隊員都慌了,林新生不由分說地背起她就往縣醫(yī)院跑,其他隊員不約而同地緊緊跟上。那時不像現(xiàn)在,沒有車更沒有出租,夜暗里幾個人輪換著背著丁曼麗往前跑。</h1><h1> 好不容易瞌瞌拌拌地趕到縣醫(yī)院經(jīng)檢查是扁桃體化濃性感染,體溫燒到41.2度。后來的一個星期里,全隊同學分工合作白天晚上的守護在她的病床前,起初三天,大家給迷迷糊糊中的丁曼麗喂水喂飯,特別是林新生和李新安自始至終無微不至精心地照料著她。</h1><h1> 一星期后,丁曼麗的病情基本好轉(zhuǎn),臉色也慢慢地恢復了正常,一向堅強的她不愿再拖全隊的后腿,堅決要求出發(fā)。平日里她的頑強和膽識、一路上對大家的關(guān)愛和操心也是出了名的。大家勸不住也拗不過她,第七天的早晨,我們分擔了她的行裝,又繼續(xù)行走在漫無天際荒涼枯燥沒有綠色更沒有人煙的戈壁曠野上。我看著林新生孫建摻扶著丁曼麗頑強前行及全隊的整體行軍畫面,完全與紅軍女戰(zhàn)士抬著擔架,相互摻扶著跋涉在沼澤草地上的景像相重合,這時候“紅軍不怕遠征難”的悲壯豪邁的吟唱又在耳邊低沉激越的響起,這是一幅多么使人欣喜激動的歷史畫卷,可惜當年沒有照機,如果能留下幾張照片,幾十年后的今天不就正好用上了嗎。</h1><p><br></p> <h1> 二月二十一日,我們終于走到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這時候我們已經(jīng)橫跨喀什、克孜勒蘇、阿克蘇、巴音郭楞四地州,途經(jīng)九個大小城市。行程1200公里,離烏魯木齊市只剩560公里了,第一階段勝利就在眼前。在這關(guān)鍵的時候,決心和信念也沒經(jīng)得住時間的考驗,我們的隊伍也再次分裂,林新生和嚴力庚早就領(lǐng)著兩個女生坐車串連去了(現(xiàn)在想一想他們四個真聰明)。剩下三人又和喀什二中的另一支長征隊中的五名堅定隊員組成了新的隊伍,繼續(xù)北上&nbsp;。 記得我們兩支隊伍第一天組合在一起是在庫車出去一百多公里的牙哈鄉(xiāng)的那段沙石公路上。那天天氣格外晴朗,能遇上目標一致的長征隊,盡管有原隊分手的陰影,但大家都很高興。他們隊記得好像也有女隊員,很巧那天蔚蘭的天空上還有飛機飛過,那個年代飛機是很少的,似乎在為我們壯行。后來“返回原地鬧革命”的消息傳來,兩支隊伍走著走著也就散了,我們?nèi)藞猿肿叩綆鞝柪帐?。在庫爾勒稍做休整,我們又和別的零星隊員繼續(xù)往前走。那時己經(jīng)很亂堅持步行串聯(lián)的人很少了。</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鐵門關(guān)的山路上,正在養(yǎng)路的許多養(yǎng)路工人遠遠地看到我們的紅旗和隊伍,路邊夾道迎送我們這些毛主席派來的紅衛(wèi)兵,他們喊著迎送的口號,“紅衛(wèi)兵萬歲!” “向毛主席的紅衛(wèi)兵致敬!” 拿著饃饃和玉米面窩窩頭往我們書包里塞,端著開水讓我們喝還往我們的挎包里塞熟雞蛋,拉著手依依不舍地為我們送行。那一刻我感動得眼淚在眼眶里直打轉(zhuǎn),這時候我一下聯(lián)想到《十送紅軍》那首歌,并在心里一遍遍地吟唱著?;叵肫饋?,一路走來我們住過了幾十個道班接待站,每一個道班工人都像我們的父母和大哥大姐一樣地關(guān)愛我們,他們?yōu)槲覀儨蕚滹埐耍帐按蹭?,甚至為我們燒水燙腳,挑腳泡治傷痛。一天又一天無怨無悔地接待著過往的紅衛(wèi)兵。受他們的感染,每天出發(fā)前,我們都會像紅軍那樣結(jié)清飯錢交夠糧票,盡管那時的我們都是窮孩子(學生),口袋里也沒幾個錢和糧票,時間充許還會打掃庭院。正是有過這樣一段經(jīng)歷。時至今日,我還是像當年那樣地愛和生活在最基層弱勢群體的人相交相處做朋友。 </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過鐵門關(guān)山口我們和一些仍然堅持步行串聯(lián)的長征隊員們繼續(xù)往前走,兩天后到達焉耆縣。這時候一個令人沮喪的消息傳來:中央發(fā)文通知,要求全國各地紅衛(wèi)兵停止大串聯(lián),返回原地鬧革命。隊員們一下失去了信心,步行去北京的堅強意志,此刻已全無蹤影。我們當即攔了卡車,直奔烏魯木齊,心想北京去不了啦,至少也要到首府轉(zhuǎn)一趟。嚴冬季節(jié)里坐在卡車大箱上,異常寒冷也咬牙堅持著,一路上鉆榆樹溝跨庫米什,翻甘溝越托克遜過白楊河,雖然凍得全身快麻木了,加上冬季的風景也很枯橾乏味使人興致全無,但鉆深山跨峽谷的也覺得很新奇。休息時司機叔叔告訴我們前面快到達板城離烏魯木齊不遠了,大家心情無比的激動。</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烏魯木齊地區(qū)的冬天特別長,雖然巳經(jīng)是二月下旬了 ,但依然冷的出奇。我全副冬裝地倦曲的車箱里,大概行至達板城一帶,公路鐵路緊挨著并行向前,突然車身一顛使我掙開雙眼,猛然間我發(fā)現(xiàn)鐵道邊躺著李新安等我的四個隊友,我連忙拼命敲打駕駛室頂,車仃下了,已經(jīng)看到我的同學向我們乘坐的車跑來。上了車才知道,他們乘車趕到了大河沿,感到坐車串聯(lián)很丟人,毅然決定沿著鐵路步行到烏魯木齊。這時侯他們沿鐵路線走還不知道已經(jīng)停止大串聯(lián)了。一路上(實際上沒有路),走鐵軌,跨橋梁,與火車爭山洞,有一次還差一點在隧道里與急馳而來的火車遭遇,千鈞一發(fā)地躲在了鐵路工人藏身的隧道貓耳洞里。他們就這樣一步步地丈量著漫長的鐵路線,其間張來風感冒發(fā)燒,當時沿鐵路行軍無醫(yī)無藥,四人連背帶扶帶拖地帶著她迷迷糊糊的堅持前行,他們吃盡了苦頭特別是張來鳳更遭了罪。眼下實在走不動了,饑寒交迫地趟在了鐵路邊上。不管怎么說,也算是勝利大會師了。當天下午我們終于完成了長征路,來到了首府烏魯木齊,雖然沒有去成北京,更沒有見到“偉大的導師,偉大的領(lǐng)袖,偉大的統(tǒng)帥,偉大舵手”和我們心中日夜想念的毛主席,但我們經(jīng)受了考驗和鍛煉,有過了一段畢生難以忘卻的奇特經(jīng)歷。</span></p> <h1>  在烏魯木齊我們逗留了一個多月,紅衛(wèi)兵接待總站按排我們住在了師范學院大禮堂。其間參觀了新疆大學等校園,這時的烏魯木齊乃至整個新疆已初步分成了“保皇派”和“造反派”兩大派別,到處是大辯論大字報,更是紅旗紅袖章紅帽徽紅紙紅墻紅色的海洋。武斗正在升級并且向真槍實彈的方向快速演變。當時烏魯木齊發(fā)生了一起嚴重的武斗事件,某一派的三名紅衛(wèi)兵被對方打死了。接連幾天,整個南門和田街一帶的大街小巷墻上樹上地上車上被白紙白花白條履蓋了,沉痛的哀樂聲喇叭聲一遍遍地響個不停。憤怒噪動的紅衛(wèi)兵小將擠滿街道,肩背手榴彈手握棍棒長矛,零星的還有沖鋒槍,決心與對方?jīng)Q一死戰(zhàn),多處的大喇叭不停地有女高音嘶啞地怒吼著“血債要用血來還!” “ 還我戰(zhàn)友!消滅XX團”!等口號并反復播講著戰(zhàn)斗宣言。那陣勢真可畏同仇敵慨,劍拔弩張。我們這些來自南疆小城鎮(zhèn)的半大孩子尚未完全成熟的心靈很震驚。有一天我們正在大十字附近的街上走路,突然聽到一聲槍響,我身旁的一名工人模樣的紅衛(wèi)兵就倒在血泊中死了。</h1><h1> </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們無心再呆在首府了,我突然地就想起了箸名唐代邊塞大詩人岺參的詩句:“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那時的交通不便,回首南望路漫漫,無法與家里聯(lián)系,也沒有回家報平安的信使。隊員們都想家了,想爸爸媽媽和全校老師同學了,畢竟只是十幾歲的半大孩子。我們很快就在紅衛(wèi)兵接待站申請到了返程汽車票,十天后回到了故鄉(xiāng)莎車,結(jié)束了這次一生引以為傲的并沒有完全實現(xiàn)的新長征。從此,我們又投入了那場中國近代史上的使人難以忘懷的社會革命。這次征程雖不及紅軍長征的艱難困苦,行程也只有六分之一,更沒有敵人的圍追堵截和戰(zhàn)火粉飛的撕殺。但對我們這七名平均年齡只有十五歲的少男少女來說,卻是經(jīng)歷了嚴俊的考驗和磨練。正如十五歲的長征隊員孫健感慨的那樣:“哪怕是遠在天邊,哪怕是磨破一百雙鞋,我們也要走到北京去見毛主席!”。這次不平凡的長征奠定了我們結(jié)實的思想基礎,紅軍長征堅苦卓絕的不朽精神使我們受益于一生,終身難以忘懷。</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同樣記得很清楚,返回故鄉(xiāng)結(jié)束長征的那一天是公元一千九百六十七年四月二十一日。</span></p> <h3><font color="#ed2308">文革時期文物資料——一《紅衛(wèi)兵串聯(lián)證》</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紅衛(wèi)兵組織證</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  文藝晚會入場卷</font></h3> <h1>  莎車二中火炬長征隊出征路線圖:起自南疆古城莎車縣,到達首府烏魯木齊市,全程1763里。每隔百公里甚至幾百公路才會有村莊或小城鎮(zhèn)。當時的烏和沙石公路(烏魯木齊一和田)左面有崑侖山、天山,右面是浩湃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長征全程歷時五個月。</h1><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地圖(部分)</span></p> <h1>  長征串聯(lián)哪年我16歲,雖然年少卻很堅強,長征路上每一個腳印都是一生的精彩。</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歷史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串聯(lián)結(jié)束兩年后,在“反帝反修”的特殊歷史時期,在珍寶島的濃濃炮火聲中我有幸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而且我的部隊就在我曾經(jīng)長征串聯(lián)走過的庫爾勒地區(qū)。當時蘇聯(lián)在我邊境陳兵百萬,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全國“深挖洞廣積糧”,我和我的戰(zhàn)友們夜不卸裝抱槍而眠,隨時準備奔赴戰(zhàn)場。同時實戰(zhàn)性質(zhì)的軍事演習不斷,在我曾經(jīng)長征走過的巴州大地上,在巴侖臺山區(qū)、鐵門關(guān)、焉耆、博士騰湖的廣大區(qū)域內(nèi)處處留下了我們行軍的足跡。每當行軍路線與我長征串聯(lián)路線重合時,那一幕幕的長征往事就激勵著我沖在戰(zhàn)友們的最前面,特別是冬季的野營拉練我們抱冰臥雪,在雪線以上的天山達板練高寒作戰(zhàn),當紅旗插上頂峰時。我就會想起我們長征隊鮮紅的隊旗飄揚在鐵門關(guān)一帶的長征路上。每當想起我親歷的新疆軍區(qū)在庫爾勒地區(qū)舉行的“7O?6”陸空聯(lián)合軍演,數(shù)不清的炮彈從我們的沖擊陣地上空,呼嘯著飛向敵方陣地驚天動地的炸響,我就會想到文革中曾經(jīng)在烏魯木齊經(jīng)歷的武斗槍擊聲。雖然歷史背景和情節(jié)性質(zhì)不同,但這一切使我革命的激情始終沒有變、對毛主席的熱愛、對共產(chǎn)主義的信仰始終堅定不移,繼承和發(fā)揚紅軍長征不屈不撓的精神始終銘記在心。</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紅軍的長征、我和我的隊友們的長征永遠激勵著我向前!向前!永遠向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 楊延清</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8px;">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長征結(jié)束當年秋季,我和周萬軍同學又被紅衛(wèi)兵組織選派去北京執(zhí)行一項特殊任務。這也是我第一次去北京,期間我們到文革運動開展較好的北京女子中學,男三中等院校去采訪學習,并將他們的經(jīng)驗帶回了家鄉(xiāng)學校。</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人生如夢,轉(zhuǎn)眼就是百年”,一晃五十多年過去了。我和妻子己經(jīng)退休多年,現(xiàn)定居在新疆昌吉州,偶爾出去旅游觀光,行走江湖,自有一番愉悅和幸福</span></p> <h1>  那是一段艱苦而難忘的日子,四個男生像大哥哥一樣地照顧著我們,住宿讓我們睡里邊,他們?yōu)槲覀儞躏L避雨,病了為我們尋醫(yī)找藥,特別是漆黑的半夜背我去醫(yī)院的那一幕時時地浮現(xiàn)在眼前,我一輩子都忘不了這段不平凡的經(jīng)歷。<br></h1><h1> 一一丁曼麗</h1><h3></h3><h3><font color="#ed2308">  當時條件有限,丁曼麗的這張照片是我們長征隊留下的唯一紀念</font></h3><h1><font color="#010101"> </font></h1><h3></h3> <h3><font color="#ed2308">  丁曼麗酷愛詩詞文章,退休后和老伴兒孫過著幸福美滿的夕陽生活,瞧!祖孫三人笑的多燦爛呀!</font></h3>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當時年少體壯,經(jīng)大家推選成為了我們長征隊的旗手,每當需要時我高舉著這面紅旗就感到無限的神圣和驕傲。</span></h1><h1>“學走長征路未盡,回首往事倍珍惜。 終生不忘少年事,刻骨銘心記心里”。</h1><h1> 中國發(fā)展史上的偉大創(chuàng)舉一一紅衛(wèi)兵長征我親歷了,這是我一生的驕傲和自豪。 </h1><h1> 一一林新生</h1><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林新生:串聯(lián)期間的林新生是我們長征隊里壯實熱情似火的美少年,一路上扛紅旗,幫隊友,無微不至地關(guān)心照顧著幾個女同學。</span></p> <h1><font color="#ed2308">  </font> 在長征路上,有多次汽事停在我們面前勸我們上車,但都被惋言謝絕了,我們的后輩和年輕人一定會笑我們傻。我們傻嗎?不!我們不是傻,是一種執(zhí)著,這就是紅軍不屈不撓的精神和堅定的意志與我們朦朦朧朧的信仰!長征串聯(lián)磨練了我們的意志,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凈化了我們的靈魂,使我們終身受益,更是我們永遠的精神支柱和寶貴財富。</h1><h1> ——孫健</h1><h3></h3><h3><font color="#ed2308"> 右一 孫建,如今他已退休閑斌在家,口才特好,經(jīng)常是妙語連珠,還很善長流行歌曲的演唱,深受同學們的喜愛。</font></h3><h3> </h3> <h3><font color="#ed2308">左一林新生 右一孫健 同班同學 楊春茂</font></h3> <h1>  歲月已遠去,當年長征隊的每一個腳印,艱難困苦中的每一件事,同學之間結(jié)成的兄妹情至今仍絮繞眼前。長征路上男女生互相關(guān)愛,共度難關(guān)。住宿大部分時間都同在一間屋共睡一張床(大通鋪),但正值青春萌動期的七個少男少女卻那樣的清純無暇,四個苯男生連女生的生理期都不懂,有時還埋怨我們嬌驕二氣太重。相處的一百五十多個日日夜夜里,有缺糧斷水時的相互推讓,有爭吵更有歡樂,有團結(jié)也有分裂,但結(jié)成的那種兄妹戰(zhàn)友情卻永遠銘記在心。</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一一李新安</span></h1><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李新安退休后安居在首府烏魯木齊市,時而去克拉瑪依帶帶孫子,盡享天倫之樂。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nbsp; 讀了“長征”隊隊友、同班老同學楊延青撰寫的“文革”初大串聯(lián)的文章,讓我回想起那段天真無邪、感慨萬千的歲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們七個十六七歲的孩子,懷著去北京見毛主席的信念,一路上風風雨雨,時走時停時乘車,連各地停留用了三個多月的時間終于到達了新疆首府烏魯木齊。在途中,只要停下來我們就會去宣傳毛澤東思想,有時我們也會像小救世主那樣,發(fā)動群眾給他們講“文化革命”,講“造反有理”?,F(xiàn)在想起來還挺有趣的。我們一路上相互關(guān)心,艱苦時還要摻扶前行,共渡無法想象的困苦與難關(guān),有時還要幫體弱隊友背行裝。同學病了,我們會停留短暫休整,幫病者尋醫(yī)找藥,無微不致地關(guān)心照顧,只至能堅持繼續(xù)前行。每當遇到困難孤立無望時我們就會想起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那種像當年紅軍長征在沼澤草地、雪山峻嶺中的情景在我們腳下重演時,所經(jīng)歷的一切至今都會浮現(xiàn)在眼前,瀝瀝在目。永遠難以忘懷。</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后來因中央下發(fā)了“停止串聯(lián)”的通知,我們沒能去成北京,但通過全程往返五個多月的串聯(lián),讓我們拓寬了視野,豐富了知識,活躍了思想,增長了才干!對我們一生的工作、學習、生活都有所影響。真可謂受益匪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如今的嚴力庚正攜夫人 小孫孫游歷著神州大地,過著幸福時尚美滿的夕陽生活。</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眾里尋她千百度,常回首,仍不見佳人在何處”,憶憾的是至今唯獨沒有我們長征隊隊員張來鳳的信息。來鳳同學你在哪里?</span></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可記否,長征中為你挑腳泡療傷痛的嚴力庚丁曼麗,他們在想你,想你長征串聯(lián)中的嬌小身影堅強地行走在茫茫戈壁,想你一路上熱情貼心地照顧其他隊員。</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假如你有緣看到咱們的這篇長征回憶錄,你盡快地與我們聯(lián)系,讓我們一起再渡夕陽人生之旅。</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8px;">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8px;"> 當年能拍張軍裝照,那是少女們心中的夢想,臨出征的前一天,張來鳳留下了這張珍貴的照片。</span></p> <h1><font color="#010101">  五十年后全班同學首次相聚在首府烏魯木齊</font></h1><h3><font color="#ed2308"> 后排左一 :孫健 三:嚴力庚 前排右一 丁曼麗</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長征路上的紅衛(wèi)兵小將》美篇書一版印發(fā)后,引起廣大讀者的關(guān)注和回憶,不少當年的紅衛(wèi)兵和參加過長征串聯(lián)的長征隊員們、紛紛發(fā)來精彩點評和短篇回憶錄,現(xiàn)應部分紅衛(wèi)兵戰(zhàn)友的要求,在二版印發(fā)中選載出來以繕讀者。</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8px;"> 莎車二中“鐵姑娘長征隊”隊員 乜玉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全國人民居家共戰(zhàn)疫情的煩悶時光里,看到了楊延清同學在“我們這一代喀什人的記憶”平臺上發(fā)表的長征串聯(lián)文章,一下將我的思緒拉回了那個特殊年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記得我們在學長楊延清的動員帶動下,很快成立了由韓玉萍,梅秀蓮,乜玉蘭,劉瑛,毛新梅,魯胡葉,徐柏青,龔秀芝,杜愛蓮等九個女生組成的“鐵姑娘長征隊”。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這一天,我們舉著“鐵姑娘長征隊”的隊旗走出校門開始了第一天的長征。我們豪情滿懷激情高漲,懷揣著一顆對毛主席無比熱愛的心,對首都北京的無限向往!在茫茫戈壁和浩罕沙漠上勇敢地向前走著。渴了喝點行軍壺的涼開水,餓了吃點東西。但是,畢竟是九個小姑娘決心大膽子小,眼看天快黑了,加上魯胡葉身體不適,更看不見路上養(yǎng)路道班房!怎么辦呢?大家一商量,統(tǒng)一思想!決定還是坐車走吧。于是我們停下來站在路邊上,不用我們招手。前行的司機叔叔就停下車讓我們上車。深夜把我們拉到喀什二中的紅衛(wèi)兵接待站,第一天的長征就這樣結(jié)束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很快我們又乘車到了庫車。在這里看到很多來自五湖四海串聯(lián)的學生,他們大部份都是步行來的。我們一下子覺得抬不起頭來,舉著鐵姑娘長征隊的旗幟!別人能走我們?yōu)槭膊荒茏撸坑谑俏覀冞B續(xù)四天行走一百多公里,終于到達了輪臺縣。看到我們九個女孩精疲力盡,有人奉勸我們坐車前往大河沿,直接買學生票去西安。聽了戰(zhàn)友們的建議我們就坐汽車直奔大河沿轉(zhuǎn)乘火車很快到了西安。在西安休整期間我們意外驚喜地遇到了同班同學黃繼遠,這時候已經(jīng)有了“返回原地鬧革命”的消息。在黃繼遠的建議下,我們與北京的一支準備去新疆的長征隊互換了返乘票,一下就坐火車來到了首都北京。</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到了北京的接待站,住了十幾天,那些叔叔阿姨看我們小小年紀,還是新疆來的。就安排車送我們?nèi)ケ本┐髮W,清華大學,頤和園,動物園、中山公園等多個景點學習參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幾十年過去啦!回想起串聯(lián)長征中的往事!風風雨雨的經(jīng)歷!唯一的遺憾就是沒見到毛主席!但是有一點我們感到很驕傲,我們雖然沒當成“步行串聯(lián)的”英雄,但比呆頭呆腦的楊延清那些大哥大姐們幸運,因為我們“鐵姑娘長征隊”的隊旗驕傲地在天安門廣場高高地飄揚過。</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長征出發(fā)前在校園內(nèi)毛主席畫象前合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 左起陳雪蓉,黃繼遠(長征隊員)、乜玉蘭(長征隊員),王長玲,第二排左起蘇群、魯胡葉(長征隊員)、劉瑛(長征隊員)張曉英、楊萬華(長征隊員)、馬英</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第一排左起楊萬華(長征隊員)、梅秀蓮(長征隊員)劉瑛(長征隊員)陳雪蓉、韓玉萍(長征隊員)第二排左起乜玉蘭(長征隊員)、張曉英、馮桂樹。第三排左起馬英、蘇群、王長玲、黃繼遠(長征隊員)</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  </span></p><p><br></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莎車人民醫(yī)院郭玉梅讀后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讀了《長征路上的紅衛(wèi)兵小將》感到文筆的確不錯,寫的很感人。掩卷細品、整篇作品如生活的音符譜寫成的一首穿越時空的歌,一下將我?guī)肓司眠h的思戀與回憶。我雖然沒參加上長征串聯(lián),但我也是和他們一樣同屬那個年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那時的我們無限天真,對美好無限向往。 我們的靈魂是一片凈土。革命的實踐,重溫長征路的磨練使一代人鋼正堅強?,F(xiàn)在我們老了,有追朔不完的回憶,每個老年人都是一本書,歲月畄給我們許多曲折故事和美好的瞬間,寫出來都很精彩。希望有更多的作者多寫這樣的文章與大家共分享。謝謝“我們這一代喀什人的記憶”平臺的老師們,是你們?yōu)槲覀兯蛠砹巳绱嗣篮玫奈膶W享受和精神食糧。?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紅衛(wèi)兵時代的郭玉梅</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張曉玲回憶錄 </p><p><br></p><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拜讀過楊延清的美篇佳作后,思緒回到那段激情澎湃的青蔥歲月。我是工三師子校初中68屆學生,我們師部駐莎車縣七公社,學校在縣城回城的老黨校院子里。 一九六六年深秋,我和其他八名紅衛(wèi)兵小將,代表新疆工三師子校師生前去北京接受毛主席檢閱,幸福地見到了偉大領(lǐng)袖毛主席。返回后不久我就參加了我們學校組織的長征隊。</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九六七年一月學校組織徒步串聯(lián)去北京,去重溫長征路。大概十六位同學,每人配發(fā)了干糧,炒面等,從莎車縣城出發(fā),走老巴莎公路經(jīng)牌樓、麥蓋提、色里布亞,一路高歌向北京走去。當?shù)诙熳叩脚茦寝r(nóng)場時,受到了十分暖心的接待。說起來那時的我們也真“左”的可愛,立場可謂無比堅定,只因為一個女同學說錯了一句話,就被開會批評,雖然她也承認錯誤請求留下,最后還是被勸、離開了革命的長征隊返回學校了,這也是那位同學和我們一生的憶感。 離開牌樓農(nóng)場,我們繼續(xù)往三岔口行軍,十五名男女小學生滿懷激情地行走在鄉(xiāng)村土路上,好不容易走到了三岔口。那時地方上已經(jīng)有點亂了,紅衛(wèi)兵接待站為保護好我們的安全,讓我們所有同學共居一室(大通鋪),男女分別睡在兩邊,這一晚上外面亂哄哄的,半夜里還不知是什么人沖進來說是查房,這讓我們這些幼小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沖擊整夜提心吊膽。第二天開始跨入了浩罕的戈壁荒漠,艱苦跋涉一路向前,經(jīng)歷了許多曲曲折折的故事和磨練,到達了我們心目中第一個大城市阿克蘇。但這時候接到了返回原地鬧革命的通知,“無可奈何花落去”我們懷著深深的憶憾返回了學校。五十多年后的今天,往日景象歷歷在目!謝謝作者的辛勤整理制作。</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原兵團工三師子校紅衛(wèi)兵 張曉玲</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 工三師子校赴北京紅衛(wèi)兵代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 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前合影</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 后排右起陳再軍,續(xù)賢芳,董國華老師,朱義民,唐華清,前面左起馬金文,張曉嶺,趙玲,王兆鐵</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關(guān)注一些正能量和有趣的東西,我會從中汲收到正能量的養(yǎng)分。當拜讀??清戰(zhàn)友撰寫的《莎車紅衛(wèi)兵壯志未酬的長征》記敘文。真的愛不釋手,一囗氣讀完好像身臨其鏡在"紅衛(wèi)兵"大串連"的隊伍中。為何這般吸引我,除了我土生土長在這塊熱土的緣故,最重要的是喀什噶爾記載著父輩和我們"疆二代”一生無法割舍的情懷。真可謂是篇勵志難得的好佳作。滿滿的經(jīng)歷感;滿滿的人情味;滿滿的感動。寫的東西精練干凈,沒有廢話,語言生動,邏輯清晰、文思飛揚。不免思緒起伏,好似親耳聆聽講述動人故事。讀完后深受感動。深度點贊、永久收藏!</span></p> <p>  一口氣看完了延青的系列作品“紅衛(wèi)兵的一段傳奇(上、中、下)”。作為莎車二中老三屆的學友,共同經(jīng)歷的情景躍然紙上… 那時的二中接納著南疆四縣的適齡學子。他們是學校最早的長征隊,歷時四個多月,徒步路程最長,經(jīng)歷最為豐富…在他們的感召下,同學中又十人一團八人一伙自愿組合了“鐵姑娘”、“三八五”、“衛(wèi)東”、“火炬”等等長征隊。</p><p> 感佩延青的精準記憶和妙筆生花,將那一代人的經(jīng)歷栩栩如生地呈現(xiàn)…我們沒有刻意的炫耀(本也無可炫耀),只是忠實地記錄那段歷史;我們絕無拔高自身的境界,只是如實地表達那一代人的情操。</p><p> 坦誠地說:這是祖國西北邊陲的、獨具特色、絕無僅有的紅衛(wèi)兵大串聯(lián)紀實。紅軍長征爬涉的是雪山草地;我們串聯(lián)走的是千里戈壁。戰(zhàn)爭年代有敵人的圍追堵截;文革時期處處是溫情相助。前輩的信念是解放全中國;紅衛(wèi)兵的執(zhí)著是去北京見偉大領(lǐng)袖毛主席。</p><p> 給延青、力庚等七位同學的勇敢行為點贊!常憶當年激情歲月,壯懷老驥未了人生。至此,附絕句一首抒懷:</p><p> 熱血少年留足印,浩茫大漠舉紅旗</p><p> 一心重走長征路,要見偉人毛主席</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莎車二中紅衛(wèi)兵:孫政(姜軍政),寫得一手好排筆字,學校校園的墻上留下了許多他親書的“老三篇”全篇墻體字。退休后酷愛古典詩詞,是中華詩詞學會會員,近年有不少優(yōu)秀詩詞作品發(fā)表于地方和全國詩詞雜志上。</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莎車二中初69屆學生</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紅衛(wèi)兵 張開文感言</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拜讀了學長楊延清描敘的他們那個特殊時代的紅衛(wèi)兵及“火炬長征隊”的隊員們,千里荒漠長征的精彩傳奇和軍政學友點睛之筆的評語,讓我回憶起了自己當年的無知和狂熱。當楊延清的同班同學我姐姐張玉芬,幸運的被全校紅衛(wèi)兵選拔去北京見毛主席后,去北京見偉大領(lǐng)袖毛主席就成為了紅衛(wèi)兵心中最美好的愿望。但是那時的我和近八十名小伙伴們,剛走進莎車二中就迎來了那場特殊意義上的大風暴,沒趕上去見毛主席的好時光,更沒有長征串聯(lián)的福份和機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看到大哥哥大姐姐們自發(fā)組織的長征隊一個個壯志凌云的出發(fā),心中非常的敬佩你們那種無所畏懼的精神和初生牛犢的膽量。多么羨慕你們,為你們驕傲。其實當時我們69級也成立了一個長征隊,都是一幫十二三歲的半大少年,由徐建林同學領(lǐng)隊,也是徒步走的,只是出發(fā)的晚,沒有走到庫爾勒就聽從中央“返回原地鬧革命”的號召停止了繼續(xù)前進的步伐回到了莎車。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時至今日讀了楊延清的長征文章才知你們當年的困苦與堅持,而且有了那么多的傳奇經(jīng)歷和故事。這真是人生之路中可遇不可求終生難忘的特殊片段,感謝你們讓我分享了這篇精彩的新長征回憶錄。</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李新安,黃安,趙洪亮,下排左一張?zhí)煨?,丁學成,張開文</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后記 》</span></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作者 長征隊員 丁曼麗</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h1> 主編和全體長征隊員一致要求我為我們的這本書寫篇后記。寫什么呢,思慮再三感慨萬千。歷史的長河已經(jīng)流淌了五十多年,往事如煙,仿佛那西域廣漠上的長征路就在眼前,經(jīng)歷的那些雖不驚天動地、卻也極具時代特色的奇特故事呼之欲出歡快跳躍,隨之欣然提筆……</h1><h1> 每當想起那歷時五個月的長征經(jīng)歷,我依舊還會心潮澎湃,有時也甚至潸然淚下。是沖動,是信仰,是追求,是理想,至今不得而知。</h1><h1> 比起長征兩萬五,我們沒有槍林彈雨的考驗,沒有啃樹皮,吃草根的艱辛,但是彼此間兄弟姐妹間的情感,卻使人那么的刻骨銘心。一口冷水,一塊兒硬邦邦的馕,一把干澀的炒面都相互推讓著吃。一個背包,一個水壺也搶著背。在殘垣斷壁的道班房里,一盆玉米糊、一碗湯飯比得過現(xiàn)在的山珍海味,美食珍饈。</h1><h1> 青春年少的我們憧憬著,追求著,更重要的是十分的快樂著。在“火炬長征隊”的隊旗下,迎著晨曦,伴著夕陽,唱著“紅軍不怕遠征難、抬頭望見北斗星、下定決心不怕犧牲”的歌兒,行進在飛沙走石的茫茫戈壁中,竟是那樣的執(zhí)著,那樣的可愛,那樣的純真、那樣的令人難以忘懷……所有這些與如今美女 小帥哥們的嬌揉作態(tài)自是不可同日而語。</h1><h1> 日月輪回,時不我待,如今我們年過古稀,子孫膝下承歡,盡情享受著老年生活,幸福著,滿足著,快樂著?回想往事,就像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所寫的那樣“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h1><h1> 我們無意評判歷史,也沒有評判歷史的水準和能力。中華民族偉大歷史進程的那一瞬間的功過是非,留給人民和歷史學家、政治理論家們?nèi)ピu說吧。五十年后我們?nèi)鐚嵉貙懴逻@段難以忘記的特殊史詩,相信會將紅軍長征的歷史壯舉和紅衛(wèi)兵重走長征路頑強的拼博精神一代代地相傳下去,弘揚革命傳統(tǒng)并使之發(fā)揚光大。</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轉(zhuǎn)眼半個世紀過去了。二O一九年秋,當年的紅衛(wèi)兵“鐵姑娘長征隊”隊員和莎車二中老三屆部分同學在首府烏魯木齊歡聚在一起。</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8px;"> 左起長征隊員梅秀蓮、王艷玲,乜玉蘭、魯胡葉</span></p> <p class="ql-block">  作者 楊延清:愛好業(yè)余創(chuàng)作,在部隊時,曾在新疆軍區(qū)《戰(zhàn)勝報》上有中篇詩作《軍營一兵》發(fā)表。反映刻畫莎車人民醫(yī)院老專家風彩的短篇小說巜情系駱駝峰》被《喀什噶爾》期刋選登。紀實文學《我和軍丫妹妹們相處的日子》《拋灑在07042戰(zhàn)備公路上的鮮血》選載在軍旅作品《西陲第一團》??釔勖榔獧谀?,近年創(chuàng)作了多篇被美篇加精作品。</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鳴謝:莎車二中火炬長征隊全體隊友</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特別鳴謝:因為當時條件有限,沒能留下照片,因此用了網(wǎng)友公開發(fā)表的圖片資料,在此表示致謝!如有不妥請告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