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免费视频,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亚洲爆乳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动漫免费二区,被几个领导玩弄一晚上

“拂曉”結(jié)緣一生情

單曉櫻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i>“拂曉”結(jié)緣一生情</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i>~~懷念父親單斐和母親李欣</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r></p> <p>  父親單斐,1919年1月7日出生于江西省高安縣一個手工業(yè)工人家庭。1938年7月7日于竹溝加入彭雪楓將軍領導的游擊支隊。</p><p> 1938年8月參加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9月任新四軍游擊支隊《拂曉報》(油印版)副刊編輯,1939年2月參加中國共產(chǎn)黨。1943年任鉛印《拂曉報》“部隊版”主編;1945年11月任華中軍區(qū)建軍報社編輯部主任;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第三野戰(zhàn)軍第三縱隊新華支社兼麓水報社社長(立個人三等功,集體二等功);1949年3月任第十兵團、福建軍區(qū)新華分社兼《解放前線》報社副社長、社長;1949年8月任《廈門日報》首任社長兼總編輯和廈門市軍管會文化出版界軍代表;同年11月中旬任福建軍區(qū)、第十兵團前線新華分社兼《解放前線》報社社長;1952年任福建軍區(qū)青年部副部長、部長;1956年10月因冤案株連受到審查,轉(zhuǎn)業(yè)地方任福建省體委運動科長、副處長;1979年10月徹底平反后于1980年7月任(復辦的)福建體育學院首任黨委書記兼院長,1984年12月離休。2003年9月5日病逝于廈門。</p> <p>《拂曉報》新聞兵~~父親單斐</p> <p>1939年冬,父親(前排右二)在渦陽新興集與拂曉報社戰(zhàn)友合影。</p> <p>  解放戰(zhàn)爭中主持三縱新華支社麓水報時與全體同志合影。(第一排右一為父親單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親李欣,原名李運欣,1926年12月30日出生于河南省開封杞縣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的1938年6月,家鄉(xiāng)淪陷,她家破人亡,在離鄉(xiāng)背井的逃難路上,于扶溝縣被我黨領導的抗日隊伍收留,在張愛萍、彭雪楓介紹入黨的特別黨員魏鳳樓指揮的抗日隊伍參加抗日救亡工作。1940年10月,因斗爭形勢嚴峻,地下黨員楊春芙帶著她和幾個進步青少年,迂回之到淮北解放區(qū),參加了彭雪楓領導的新四軍四師抗大四分校女生連學習。</p><p class="ql-block"> 1940年至1942年1月,母親在抗大四分校表現(xiàn)突出,于1941年3月光榮入黨。</p><p class="ql-block"> 1942年1月,母親由抗大四分校畢業(yè),分配到彭雪楓師長直接領導的拂曉劇團,是劇團主要演員之一。至1946年12月止,連任幾年黨支部委員。</p><p class="ql-block"> 1947年1月至1948年7月,在華東第三野戰(zhàn)軍總后勤部任政治指導員、黨支部委員(營級);1948年以來先后被派遣軍管山東《濟南日報》、上海《解放日報》和《福建日報》,任報社編輯、記者、主編、中心領導小組成員等。</p><p class="ql-block"> 1951年3月至1956年10月先后在福建軍區(qū)宣傳部任政教助理員、《福建民兵報》主編及新華社福建分社領導小組成員、秘書、黨團支部書記。這期間因政教工作成績突出,榮立三等功。</p><p class="ql-block"> 1956年10月至1969年10月,因父親的冤案株連,母親先后在福建省委宣傳部、福建農(nóng)業(yè)大學、福建省體委工作;1969年10月下放福建省三明地區(qū)建寧縣;1972年10月調(diào)回福建省體委工作;1981年1月調(diào)至廈門任原部屬的廈門水產(chǎn)學院任宣傳部副部長;1983年12月離休。2013年11月1日病逝于廈門。</p> <p>  1939年抗日部隊宣傳隊的“小鬼”~~母親李欣</p> <p>拂曉劇團文藝兵李欣</p> <p>  歲月如流,不知不覺之中,父母離開我們已有10來個年頭。如煙飄逝的往事雖然已淡忘許多,然而,父母生前對我講述的一個個新四軍四師的“拂曉”故事卻深深地印在腦海,二老的音容笑貌也時常浮現(xiàn)眼前,父輩們永不褪色的紅色回憶有如一幅幅生動畫頁徐徐展現(xià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i>司令員指名創(chuàng)辦《拂曉報》</i></b></p><p><br></p> <p>  1938年6月,浪跡戰(zhàn)地、向往真理的父親與易河、詹如瀚三位進步青年在漢口參加青年戰(zhàn)地服務團,經(jīng)武漢辦事處的文藝作家、周恩來秘書吳奚如推薦,于7月7日攜帶吳奚如寫給彭雪楓的介紹信,跟隨老紅軍資鳳、程朝先于1938年7月7日到達革命搖籃“小延安”~~竹溝,加入彭雪楓將軍的游擊支隊,即被分配在初期竹溝拂曉劇團和俱樂部里做文藝戲劇工作。</p><p> 在充滿革命朝氣的竹溝鎮(zhèn),游擊支隊出征豫東前的軍事操練、干部培訓等熱火朝天之氛圍感染著三個青年文化兵,不禁萌生了辦壁報的念頭,于是他們即分頭進行人物采訪、搜集有關資料等工作,花了三天兩夜時間,用六張油光紙編排而成的短小精悍、字體清晰、圖文并茂的《紅旗壁報》創(chuàng)刊號,于8月中旬的一天張貼在東寨城門洞里,吸引了來往的人們,也得到了彭司令員的贊許與鼓勵。在連續(xù)出了幾期壁報后,他們于9月初被調(diào)到了新創(chuàng)刊的河南省委的油印《救國日報》做編輯工作。</p><p> 9月下旬的一個晚上,彭司令員在游擊支隊出征的干部動員大會上,在宣布部隊軍、政、后的組織機構和干部名單時,指名阿樂、易河與父親到隨軍的拂曉報社工作,社長由宣傳科長王子光兼任,彭司令員親自擔任黨報委員會主任,并為《拂曉報》撰寫了一篇飽含革命精神、鼓舞部隊斗志的《發(fā)刊詞》:</p><p> “拂曉代表著朝氣、希望、革命、勇敢、進取、邁進有為、勝利就要來到的意思。軍人在拂曉時要進攻敵人了,戰(zhàn)士在拂曉時要奮起,要聞雞起舞了。拂曉,催我們斗爭。拂曉,引來了光明!”</p><p> 父親告訴我,油印登有彭司令員親筆書寫報頭和“發(fā)刊詞”的《拂曉報》,條件極為困難。當時新聞兵的裝備僅有兩支禿鐵筆,兩塊銹鋼板、兩盒劣質(zhì)油墨、一把凹凸不平的膠油印滾、半筒令人頭痛的“高樂”蠟紙和一架不能正常使用的低劣破舊油印機。他們只能以3公分寬紙板條卷起蠟紙的一端,用幾個圖釘固定在平整的木板上轉(zhuǎn)動膠滾印報,印不到30張就斑斑點點,蠟紙也破裂了。當他們將29日忙了一天加大半夜、印數(shù)不到40份的《拂曉報》創(chuàng)刊號送到東寨門外的彭司令員、張震參謀長和出征指戰(zhàn)員手中時,十分羞愧和不自在。在首長的鼓勵下,他們在當天行軍的第一個宿營地,連夜鋪開鋼板、蠟紙,重新刻印短缺的《拂曉報》創(chuàng)刊號發(fā)到部隊。在敵后斗爭艱難的環(huán)境下,辦報遇到的許多困難是難以想象的,有時一期報紙要返工刻印幾次,這種狀況持續(xù)到20多期才有所改觀。</p><p> 1939年10月25日,《拂曉報》創(chuàng)刊一周年之際,彭雪楓司令員在《拂曉報》發(fā)表的文章中寫道:“《拂曉報》是去年支隊出征之前~~9月29日出刊的,今天恰同支隊本身一樣一周年了……當初,只有阿樂、單斐、易河三同志,他們是《拂曉報》的三元老。采訪、編輯、刻寫、印刷、發(fā)行統(tǒng)統(tǒng)由他們包辦,《拂曉報》靠他們算是扎下了個粗枝大葉的基礎。”</p><p><br></p><p><br></p><p><br></p> <p>  新四軍游擊支隊司令員、黨報委員會主任彭雪楓。</p> <p>《拂曉報》誕生地――河南省確山縣竹溝鎮(zhèn)報社舊址。</p> <p>  《拂曉報》創(chuàng)刊元老1986年5月在京合影。從左至右為:王子光、單斐、樂于泓(易河在解放戰(zhàn)爭中犧牲)</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i>戰(zhàn)斗征程 磨煉成長</i></b></p> <p>  游擊支隊東征豫東敵后,父親作為部隊373名指戰(zhàn)員中一員,與部隊一同越過平漢路,在飛渡黃泛區(qū)、擊斃日寇林津少尉、會師杜崗鎮(zhèn)、進擊睢杞太,揚威渦、蒙間等的戰(zhàn)斗旅程中,他與戰(zhàn)友們同步更換“武器”裝備,同步發(fā)展成長,在兩年間辦成了一張張精美的油印黨報,煉成了黨指導豫皖蘇邊戰(zhàn)斗、工作的“一支新聞隊伍”!</p><p> 跟隨彭師長辦報的日子里,部隊經(jīng)常</p><p>打仗。一有情況,父親與報社人員將蠟紙、鐵筆、油印滾子往身上一裝,鋼板往身上一別,就隨軍轉(zhuǎn)戰(zhàn),有時一夜要長途行軍一百多里。盡管走得筋疲力盡,可一到宿營住地,他們還是全然不顧行軍的疲勞,第一件事就是找房子、桌子,隨后出去采訪,回來后立即寫稿、刻寫出報。雙腳凍裂了口,他們也仍是日復一日地勤奮工作,在伏案刻寫中送走漫漫冬夜,迎來充滿希望的拂曉曙光。</p><p> 戰(zhàn)火中的辦報對新聞兵是一個極好的鍛煉。父親曾對我講了這么一個小故事:在一個村莊,拂曉前發(fā)現(xiàn)敵情,而此時,報社已兩次轉(zhuǎn)移駐地,正忙著編、刻、印刊登有戰(zhàn)斗捷報和告頑軍官兵書的一期《拂曉報》。</p><p> 不遠處戰(zhàn)斗已打響,在這緊急時刻,彭師長派來了一個戰(zhàn)斗連,在村莊的周圍掘壕保護,等報紙全部印完,才和連隊一起離開了這個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的戰(zhàn)地村莊。</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父親采訪戰(zhàn)斗崗位上的哨兵</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i>技術革命 喜創(chuàng)奇跡</i></b></p> <p>  1939年早春二月,新四軍游擊支隊進駐到河南省永城縣的書案店一線,支隊已由出征時的373人壯大到5000人之多,拂曉報社也增加到10多號人了。此時正值春荒,是部隊生活最艱苦、最困難的時候,支隊每個指戰(zhàn)員每頓只能發(fā)幾兩紅薯、少許高梁窩窩頭充饑,后來由一天三頓改為兩頓。在空肚子鬧革命的困境中,父親與報社各版編輯在彭師長帶領下,克服困難,開展了將《拂曉報》油印版面正規(guī)化、印數(shù)從300多份基礎上增加一至兩倍的改革創(chuàng)新活動。他們對一架以17元錢從國統(tǒng)區(qū)買來的粗制濫造的油印機進行了改裝,同時對油印報版面進行改革,苦練刻寫風格多樣的小字體、標題、花邊創(chuàng)作。鐵筆尖刻粗了,父親握鐵筆的手指磨出了一層層厚老繭,而他刻寫出的“俊秀方體”也得到了彭師長的夸贊。</p><p> 經(jīng)過20個日夜的苦心鉆研,油印機改裝成了能印刷實體標題、花邊和圖文并茂、多色套版的“多能”油印機,《拂曉報》改革創(chuàng)新取得首次赫赫戰(zhàn)果:印出850份像四開鉛印報那樣清晰,藍、紅、綠三色套版的油印報紙。這是游擊支隊最艱難的時候,也是《拂曉報》技術和內(nèi)容改革、挑燈夜戰(zhàn)成績最突出的黃金時代。</p><p> 就在這一年的書案店,父親在黨旗下舉手宣誓,加入了他一心向往的中國共產(chǎn)黨。</p><p> 1939年9月,游擊支隊勝利進駐皖北新興集,至1940年2月,部隊發(fā)展到17800余人。為了滿足部隊、地方及延安等各根據(jù)地、友軍和大后方、敵占區(qū)等地讀者的迫切需要,父親與戰(zhàn)友們在彭雪楓親自指揮下,再次向提高《拂曉報》數(shù)量與質(zhì)量的“技術革命”發(fā)起了沖鋒。與此同時,在黨報委員會舉辦的《拂曉報》報人培訓班中,任副刊編輯的父親還接受任務,為學員講授采訪、編輯、刻寫鋼板等新聞業(yè)務與技術,并兼任報訓班班主任工作。</p><p> 經(jīng)過三個月的艱辛戰(zhàn)斗,父親與他的戰(zhàn)友們用“技術革命”會戰(zhàn)的勝利迎來了紅五月:《拂曉報》的印數(shù)從1500份達到了2500份,進而達到了3200份甚至多次突破4000份的高峰!而報訓班的學員也多快好省地學成畢業(yè),走上各地縣、各部隊創(chuàng)辦新報刊的戰(zhàn)斗崗位。</p> <p>  1940年之秋,彭雪楓師長(前排左三)在李園與拂曉報社全體同志合影。(前排右一為父親單斐)</p> <p>彭雪楓師長英姿</p> <p>《拂曉報》在新興集街上的社址</p> <p>  大王莊《拂曉報》當年社址。在此,黨報的各項素質(zhì)與油印技術都有很大的提高。</p> <p>1943年第382號油印《拂曉報》復制件(原件已捐獻并展在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中)</p> <p>  在抗日戰(zhàn)爭的硝煙戰(zhàn)火中,《拂曉報》作為新四軍四師彭雪楓師長的“三寶”(即拂曉劇團、《拂曉報》、騎兵團)之一,極大地發(fā)揮了黨的喉舌作用與威力。它從初創(chuàng)時的油漬斑斑、印數(shù)稀少、內(nèi)容單調(diào)而一改原貌,變?yōu)橐粡埿问骄?、?nèi)容豐富、編排新穎、數(shù)質(zhì)均優(yōu)的有戰(zhàn)斗力的黨報。父親也在戰(zhàn)火磨煉中,在黨報主任彭雪楓將軍的教誨培育下,逐步成長為一名優(yōu)秀的黨的新聞工作者。</p><p> 令父親難以忘懷的是:1939年12月初《拂曉報》創(chuàng)刊一年多的100期之際,毛主席從延安托人帶給彭雪楓一封信,信中說道:“《拂曉報》看了幾期,報紙辦得好。祝同志們繼續(xù)努力,作出更好的成績。”同時為《拂曉報》題詞:“堅持游擊戰(zhàn)爭~~毛澤東”。毛主席的親切關懷與題詞勉勵,讓歷經(jīng)艱辛從未叫苦的父親與與他的戰(zhàn)友激動流淚。12月5日那天,渦陽縣新興集街上喜氣洋洋,拂曉報人將毛主席的信和中央其他領導人的題詞手跡、各地賀信和當天的特大號紀念??孕⌒驼褂[會的形式陳列出來,讓祝賀的部隊、地方負責問志和駐地官兵、老百姓參觀。</p> <p>毛主席在1939年從延安給《拂曉報》題詞</p> <p>  后來的《拂曉報》隨著四師隊伍的發(fā)展壯大,成長為“華中油印報之冠”,曾被寄送發(fā)行到莫斯科、列寧格勒、紐約、加拿大、香港等各大城市,還參加了在巴黎舉辦的“萬國新聞報刊博覽會”,被視為“中國的奇跡”,作為政治與藝術的珍品收藏。</p><p> “《拂曉報》和支隊武裝同步發(fā)展創(chuàng)奇跡,離不開當年彭師長的躬親帶領和全體拂曉新聞戰(zhàn)士的革命精神與勇敢智慧啊!”每每回憶起當年《拂曉報》成長往事,父親總是記憶猶新,感慨萬分!</p> <p>  1986年6月,父親于洪澤湖半城雪楓陵園敬書“拂曉精神永放光芒”,以悼念敬愛的彭雪楓將軍。</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i>“撿來的毛丫頭”</i></b></p> <p>  “撿來的毛丫頭”,這是母親參加抗日救亡工作時,抗日隊伍的領導和戰(zhàn)士們對她的昵稱。</p><p> 1938年6月,杞縣淪陷。母親的哥哥和姐夫參加抗日救亡被日軍殺害,她與父母、姐姐離鄉(xiāng)背井去乞討。在逃難路上,父親被毒打致死,姐姐被搶,她與母親一路流浪到扶溝縣,被我黨領導下魏鳳樓的抗日隊伍收留,先后在抗日干部訓練班、婦女工作團、戰(zhàn)地服務團參加抗日救亡的宣傳工作,深受部隊官兵喜愛。大家都親切地稱她為“撿來的毛丫頭”。</p><p> 在鹿邑期間,母親經(jīng)歷了兩次戰(zhàn)斗考驗,其中1939年4月25日日軍攻襲鹿邑之戰(zhàn),讓親歷戰(zhàn)火的13歲的母親再次由衷感激黨組織的救命之恩。</p><p> 那天下午,鬼子和頑軍來勢兇兇,突然包圍了鹿邑縣城的部隊。正在宣傳演出的母親在激戰(zhàn)中與部隊失散,隨群眾一起跑到福音堂,在堆放雜物的柴火間躲了兩天。就在她饑餓中思念首長與戰(zhàn)友而孤獨落淚時,組織上派人便裝找到了她。經(jīng)過一番設計,她們裝扮成上墳祭掃的一家人,離開了日軍把守的縣城,回到了部隊的“家”中,回到了“爹娘”身邊。</p><p> 1940年10月以來,日偽活動猖狂,斗爭形勢日趨嚴重。為此,組織上安排由地下黨員楊春芙等同志護送母親等話劇團孩子,一路輾轉(zhuǎn)來到安微渦陽縣一帶的新四軍駐地,成為彭雪楓師長親自創(chuàng)辦和領導的抗日軍政大學四分校女生連的一員。</p><p> 常常在家中,或是大會發(fā)言中聽母親回憶起這些往事,總能聽到她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慨:“在我的人生長河中,是黨給了我新生,給了我一切。如果不是黨組織三次救了我,就沒有今天的李欣?!?lt;/p> <p>  1939年抗日部隊宣傳隊的“小鬼”~~“撿來的毛丫頭”李欣</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i>不滿十五的年輕黨員</i></b></p> <p>  抗大四分校是母親離開國統(tǒng)區(qū)后走進革命隊伍的第一站。在女生連中算是年齡較小的一個學員,可在她的身上,卻有著一股執(zhí)著、堅毅和熱情。在這里,她認真學習政治時事和軍事知識,不斷加深著對共產(chǎn)黨信仰的理解,于1940年12月底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p><p> 1941年初,國民黨反動派在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后,日、偽、頑配合三面夾擊,向豫、皖、蘇地區(qū)進行大掃蕩。在緊張的戰(zhàn)斗環(huán)境中,學校隨部隊行動,利用戰(zhàn)斗空隙進行教學。師生們晝伏夜行,不斷轉(zhuǎn)移,幾乎天天夜行軍,有時一夜要轉(zhuǎn)移兩個地方。盡管困倦難熬邊走邊打盹,可一到宿營地,母親就會就著明亮的月光或在豆油燈下看書學習、寫日記,哪怕是短暫的休息,她也會掏出隨身軍裝口袋里的書認真閱讀……三個月的反頑斗爭,鍛煉了母親堅強的革命意志和克服困難的頑強精神,在四分校這個革命大熔爐中迅速成長起來。1941年3月,入伍才四個月、不滿15歲的母親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成為一名年輕的少年共產(chǎn)黨員。</p><p> 1941年“五、三”苗莊戰(zhàn)斗是母親親身經(jīng)歷中最慘烈、最難忘的一場戰(zhàn)斗:</p><p> 5月3日晨,蒙城東北苗莊村外槍聲大作,頑軍兩個騎兵團突襲包圍了校部和女生連。擔負警衛(wèi)任務的一中隊110名學員在武器差、彈藥缺的情況下,引敵拼搏,與敵展開白刃格斗,掩護突圍。在毫無掩蔽的平原地帶,女學員幾乎是一路小跑向北急速行進,跟隨校部安然無羌地撤出危險地帶,而第一中隊的營連干部與紅軍干部大多數(shù)都壯烈犧牲。</p><p> “五、三”戰(zhàn)斗是第二期女生連開學以來經(jīng)歷的一次最為嚴峻的戰(zhàn)斗考驗。在后來和平的日子里,母親時常想念著在嚴酷斗爭中的這個堅強的戰(zhàn)斗集體,更忘不了為掩護她們突圍而犧牲的老大哥、戰(zhàn)友們。在她的心中,抗大四分校這段人生是“最純潔、最無私、最愉快、最幸福、最值得驕傲自豪的時光?!?lt;/p> <p>  抗大四分校女生連新兵李欣身著寬大的軍裝照。</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i>“金嗓子”與“蓋淮北”</i></b></p> <p>  1942年1月,母親抗大四分校畢業(yè),被分配到彭雪楓師長直接領導的新四軍四師拂曉劇團。16歲的母親有著甜潤高亢的歌喉,又善舞蹈,這一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經(jīng)過領導和藝術指導、導演的幫助,還得益于著名音樂家賀綠汀的熱情指點,更是如魚得水,加上她在演技上的那股鉆研精神,很快,她成了劇團的主要演員之一,在多部劇中擔任重要角色而獲“金嗓子”美稱。她和她的戰(zhàn)友~~“銀嗓子”魯萍是當時拂曉劇團的一對姐妹花。</p> <p>  1942年春節(jié)期間,劇團編排了一些為廣大指戰(zhàn)員和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小型民間藝術形式的節(jié)目,其中有一淮北民間流傳的花挑子表演由母親與李錚、韓蘭芝擔任。為了演好這組花挑,她們?nèi)苏J真學習做功,從走圓場到踩著鑼鼓點表演跨溝、過橋、拔鞋等動作,要求在走場時,看到的花挑就像在水上漂一樣,而且在做動作時兩頭花籃里的燈不能熄滅,難度較大。為這,母親沒少花心思,在一遍遍苦練中領悟動作要領,直到手腳協(xié)調(diào)、動作熟練自如滿意為止。</p><p> 春節(jié)那天,在新四軍四師的所在地~~半城集鎮(zhèn)西天然大操場自搭的土臺子上,在擁軍愛民聯(lián)歡會的熱鬧氛圍中,花挑表演的登場讓人耳目一新:臺上三個“農(nóng)村小姑娘”挑著花燈,嘴里唱著以發(fā)展生產(chǎn)為內(nèi)容的淮北小調(diào),腳下走著京戲的旦角臺步,歌聲悠揚,行走如飛,在軍民贊不絕口和雷鳴般的掌聲中,留下了“蓋淮北”的美名。</p><p> 從1942年初到1946年,五年的拂曉劇團生活不長,但對母親來說,是極富激情的歲月,是她滿腔熱情奉獻青春智慧、思想和演藝不斷成熟進步的五年。從花挑歌舞表演到獨幕歌劇《良女勸母》中兒媳的角色,直至大型歷史劇《李闖王》中的紅娘子角色,這其間她參演的各種劇目10個(包括劇團的創(chuàng)作劇目4個),為軍民演出歌舞、口琴合奏等數(shù)百場次。</p> <p>  拂曉劇團的黨支部委員~~“軍事干部”李欣</p> <p>  拂曉劇團姐妹花~~“金嗓子”李欣與“銀嗓子”魯萍</p> <p>  母親在大型歷史劇《李闖王》中飾演江湖賣藝的紅娘子</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i>“拂曉”結(jié)緣一生情</i></b></p> <p>  父母的結(jié)緣緣于“拂曉”。</p><p> 抗戰(zhàn)烽火中,一個《拂曉報》新聞兵與一個拂曉劇團文藝兵,書寫了一個特定歷史環(huán)境下的愛情故事。</p><p> 在母親的記憶中,身為《拂曉報》編輯兼拂曉劇團“業(yè)余演員”的父親,在一次演出中唱了一曲《蕭何月下追韓信》,底氣十足的京腔京韻博得滿場喝采,也博得了母親的好感;而在父親美好的回憶中,母親在民間藝術歌舞《花挑》表演中那甜美的歌喉與優(yōu)美的舞步做功也深深地吸引了父親。</p><p> 在后來的一次演出中,父親寫了一張紙條遞給母親,于演出后的見面交談中大膽表達了自己的情感。打這以后,身為《拂曉報》黨支部委員的父親與拂曉劇團黨支部委員的母親在工作交流中相互鼓勵,于共同理想的追求中澆灌著他們的愛情之花。</p> <p>“拂曉”新聞、文藝兩兵相愛在半城</p> <p class="ql-block">  1946年初,組織上批準了父母的結(jié)婚報告,并送了一床紅格土布做的被子和床單表示祝賀,戰(zhàn)友們用稻草為他們編了一床厚實的床墊。</p><p class="ql-block"> 2月10日這天,四師領導和拂曉報社、拂曉劇團的戰(zhàn)友們在江蘇淮安的一個民房大廳內(nèi),為一對“拂曉”戰(zhàn)士舉辦了簡樸而熱鬧的“婚夜茶話會”,大家送來了糖果、毛巾等小禮物,擺上一長一短兩根蠟燭(表示父親比母親年長七歲),首長、戰(zhàn)友們紛紛在本上簽名或留言祝賀;拂曉劇團的戰(zhàn)友為一對革命伴侶高歌一曲《豫皖蘇邊進行曲》。</p><p class="ql-block"> 那天,淮北地區(qū)參議員田豐,豫皖蘇軍區(qū)司令員張國華,四師宣傳部長、拂曉報社社長陳其五,四師聯(lián)絡部長任泊生等參加了婚禮并致祝福,任泊生帶上了從日軍手中繳獲的照相機,為父母拍下頗有紀念意義的新婚照。他(她)們這一攜手,就是從戰(zhàn)火硝煙到風雨坎坷直至晚年奉獻的57載。</p><p class="ql-block"> </p> <p>父母1946年2月10日新婚于江蘇淮安(四師聯(lián)絡部長任泊生拍攝)</p> <p>  婚夜茶話會上,首長與戰(zhàn)友們的簽名與祝賀。</p> <p>在戰(zhàn)爭年代聚少離多的日子里</p> <p>  1946年底,國民黨撕破和談協(xié)定,向我軍大舉進攻。在嚴峻的形勢下,懷孕的母親隨非戰(zhàn)斗人員向東北大連轉(zhuǎn)移,于1947年山東萊蕪戰(zhàn)役的炮火中生下哥哥曉斐;父親則隨華東軍區(qū)第三野戰(zhàn)軍轉(zhuǎn)戰(zhàn)前線,一別就是兩載。直至解放戰(zhàn)爭勝利前夕,父親與母子一家三人才得以見面,并一起南下福建。</p><p> 從離多聚少的戰(zhàn)斗環(huán)境到全國解放直至改革開放新時代,父母始終在相互激勵中共同奮進,即使在蒙受冤屈的25年逆境中,他們也是堅定信念,攜手笑對坎坷,勤奮為黨工作,直至冤案的徹底平反。</p> <p>母親在大連</p> <p>父母分別兩載后的團聚</p> <p>在蒙受冤屈的日子里</p> <p>  身為當年彭師長“三寶”中的兩位“拂曉”老兵,父母總是喜歡以“拂曉一兵”自稱并引以為自豪。離休后的父親飽含熱情,煥發(fā)斗志,擔仼了廈門市新四軍研究會副會長、會刊編委等重要工作;父母曾一起積極組建廈門市集美區(qū)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分別擔任會長與副會長,為新四軍歷史研究和關愛下一代而樂此不疲,奉獻余熱;他們一起重走戰(zhàn)地,搜集素材,與四師戰(zhàn)友聚會半城編寫《抗戰(zhàn)在淮北》八集;父親更是以爭分奪秒搶收的氣力,筆耕不輟,編寫了彭雪楓將軍培育《拂曉報》新聞戰(zhàn)士、知識分子和工農(nóng)干部成長的中、長篇故事和新四軍歷史的專題研究以及他的回憶錄《走向拂曉》共達四十多萬字,為子孫后代留下了寶貴的精神產(chǎn)品!</p> <p>二老回到戰(zhàn)斗過的半城,倍感親切!</p> <p>1995年8月,二老在北京挑燈夜戰(zhàn),編寫《抗戰(zhàn)在淮北》。</p> <p>老兵的回憶</p> <p>筆耕不輟,撰寫回憶錄40多萬字。</p> <p>當年“金嗓子”引吭高歌表深情</p> <p>  志同道合“拂曉”兵,</p><p> 相濡以沫一生情;</p><p> 回望父輩來時路,</p><p> 砥礪前行再奮起!</p><p> 清明之際,謹以此篇回憶,向我的已故父母~~兩位“拂曉”老兵表達女兒深深的懷念……</p> <p>  1996年2月10日,一對“拂曉”老兵的金婚紀念照。</p> <p>永遠懷念你們~~親愛的父親母親</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拂曉”的號角響了!》</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拂曉,催我們斗爭。拂曉,引來了光明!</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彭雪楓《拂曉報》發(fā)刊詞</b></p><p>(這張照片是父親在新四軍四師的老首長、國務院原副總理、原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張愛萍75年前的藝術作品。)</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單曉櫻修改完稿于2020年4月5日</i></b></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