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愚溪(道賞) <p>老家</p> <p class="ql-block">我的老家之于兒子,那是一個僅僅過年時跟隨我去小住幾天的地兒,那兒沒有他的伙伴,也沒有他的童年記憶,他的根在海游這個小縣城,從小在那長大,自詡為城里人。</p> <p class="ql-block">我的老家之于我的妻子,只不過是嫁雞隨雞,過年過節(jié)不得不去一趟的地兒。我曾開玩笑說在老家蓋個房,老了退休了回老家養(yǎng)老。妻子一臉嫌棄,窮山惡水,交通不便,要住你住,她是打死也不去的。對于妻子,我無權要求她像我一樣把我的老家當成她的第二故鄉(xiāng),畢竟那兒沒有她的過去,有的只是嫁為人婦的無奈。</p> <p class="ql-block">而老家之于我,卻是實實在在浸在我的心里,血液里,那里有生我養(yǎng)我的人,有不算幸福的童年,有著我難以忘卻的一切......小時候,老家就是我的全部;成年后,久在外面打拼,卻時時惦記著老家;成家后久居小縣城,雖不常回老家,但卻時時入夢。</p> <p class="ql-block">我的老家位于浦壩港漁西村,這是一個三面環(huán)山一面靠海的村落,村里四百多戶人基本一個姓,"陳"字,雖靠山卻不以山為業(yè),靠海卻不以海為生,世代以耕作為主。在那個農業(yè)為上的年代,漁西鄉(xiāng)十三村,數(shù)我村最大,田地最多,所以鄉(xiāng)政府、供銷社、衛(wèi)生院、生產資料合作社、糧站等等全在我村,成為十里八村的中心。聽著喜人,其實不然。正如我妻子所說的"窮山惡水,交通不便"。窮山惡水形容地有點過了,這里山清水秀,風景怡人,但不與外界連通,唯一與外界溝通的據(jù)說是六幾年才打通的漁西隧道,像極了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洞長幾百米,沒有燈,走路或騎車只能死盯著遠處的小小洞口,憑感覺走。洞里一年四季滴水,走起路來"哧哧"的響,像是有人緊隨其后,令年少的我頭皮發(fā)麻。因為技術和資金問題,山洞打在半山腰,山路十八彎,上坡要爬個半死,下坡又緊張的要死,稍有不慎,可能就會車毀人亡。每年在這個山洞兩邊總會發(fā)生幾起事故,不是拖拉機沖下谷底,就是載人的"三卡"扎進了山谷,一年到頭總要死上那么幾個人。加上泥路坑洼,載重的貨車爬得路全是大大小小的坑,坐個拖拉機能把骨頭顛散架。記得那年父親拉著板車運小豬去浬浦趕集,我?guī)鸵r父親推車,那一趟集趕下來,幾乎累掉我半條小命。一趟坡上來,中間要歇上幾次,那種上不得歇不得的情形令人痛不欲生。都說要想富先修路,交通的閉塞導致了經濟的落后,家鄉(xiāng)的人們因襲著陳舊的模式,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有諺語云(只記得半句):有囡難北(諧音)漁西洋,前面潮水白洋洋,后面茅草平人長。說的就是當時的現(xiàn)狀。記得當年大嫂(下洋人)二嫂(木勺人)嫁過來時,派出族里年青力壯的十幾個接親人,翻山越嶺把嫁妝抬回來,那時前山隧道沒打通,要翻過下洋嶺,來來回回都得腳走肩扛,真正的是下雪天也是汗如雨下。沒想到事過境遷,當年最不被看好的幾個小漁村(木勺,下洋,草頭),糴個米還得爬十幾里山嶺到我們村的小地方,靠著沿海的金銀灘,日子過得是風生水起。加上火力發(fā)電站的建成,木杓旅游業(yè)地開發(fā),當年的小村已變了模樣,不僅造好了寬廣的雙車道,還通上了公交車,趕個集買個東西直接往健跳海游跑了,一到節(jié)假日,來木杓旅游的人更是人山人海,小車排起長龍,反而是我們這個所謂的鄉(xiāng)中心大村落停步不前,村里年年虧空,是一年不如一年了。</p> <p class="ql-block">隨著撤鄉(xiāng)并鎮(zhèn),漁西鄉(xiāng)已不再,農業(yè)已不再成主體了,糧站也倒閉了,甚至國家允許農民不再交公糧和余糧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出了村子,外出打工,僅剩下上了年紀的人留守家中,守著那幾畝田地過日子,甚至土地被拋荒的現(xiàn)象也越來越多,種田實在是不劃算,累死累活還不夠農藥化肥錢。正所謂窮則思變,別人能靠海致富,我們?yōu)槭裁床荒?。于是村里號召,退耕還海,當年老輩們好不容易"與天斗,與地斗"從大海手中奪來的、經過幾年棉花種植之后才從鹽堿地變成的肥沃良田,一下子被挖得坑坑洼洼。再利用閘門海水倒灌,幾百畝良田一下子成了上百口養(yǎng)殖塘,人們利用得天獨厚的資源,傍上三門小海鮮的牌子,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我的老家也一下子插上了騰飛的巨翅,劈波斬浪,人們不再死守著那一畝三分地,養(yǎng)殖成了主流,除了養(yǎng)青蟹蝦蟶之外,剩下的土地被平整、被整合,種上西蘭花、東方蜜、各種果樹,產業(yè)多樣化。山丘也變"平原",當年放牛的邊邊角角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畦一畦平整的豆腐塊,高高低低成了梯田。等到油菜花、桃花盛開時,必定美不盛收,令人流連忘返,真正再現(xiàn)陶淵明筆下"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的桃花源盛況,我期待著......梯田四周水泥路相連,車子可以互通,眼前煥發(fā)的新貌令人驚奇,沒想到我的老家也有改頭換面的一天。雖說"兒不嫌母丑",可我更希望我的老家能舊貌展新顏。當年的交通不便也隨著前山隧道地打通,"村村通公路"的推進,漁西十三村,村村展新顏。幢幢高樓拔地起,戶戶門前泊小車。我的老家正以它堅定的步伐朝前發(fā)展著。</p> <p class="ql-block">我相信,總有一天我的老家不僅入我的夢,也能入我兒子、妻子的夢,因為那是生我養(yǎng)我之地,血沃之地必將長出金麥穗。</p> <p class="ql-block"> 老家</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之于兒子,那是一個僅僅過年時跟隨我去小住幾天的地方,那兒沒有他的伙伴,沒有他的童年記憶,他的根在海游這個小縣城,從小在哪長大,自詡為城里人。</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之于我的妻子,只不過是嫁雞隨雞,過年過節(jié)不得不去一趟的地。我曾開玩笑說在老家蓋個房,老了退休了回老家養(yǎng)老。妻子一臉嫌棄,窮山惡水,交通不便,要住你住,她是打死也不去的。對于妻子,我無權要求她像我一樣把我的老家當成她的第二故鄉(xiāng),畢竟哪兒沒有她的過去,有的只是嫁為人婦的無奈。</p><p class="ql-block"> 而老家之于我,卻是實實在在浸在我的心里,血液里,那里有生我養(yǎng)我的人,有不算幸福的童年,有著我難以忘卻的一切......小時候,老家就是我的全部;成年后,久在外面打拼,卻時時惦記著老家;成家后久居小縣城,雖不?;乩霞?,但卻時時入夢。</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位于浦壩港漁西村,這是一個三面環(huán)山一面靠海的村落,村里四百多戶人基本一個姓"陳",雖靠山卻不以山為業(yè),靠海卻不以海為生,世代以耕作為生,在那個農業(yè)為上的年代,漁西鄉(xiāng)十三村,數(shù)我村最大,田地最多,所以鄉(xiāng)政府,供銷社,衛(wèi)生院,生產資料合作社,糧站等等全在我村,成為十里八村的中心,聽著喜人,其實不然。正如我妻子所說的"窮山惡水,交通不便"。窮山惡水形容的有點過了,這里山清水秀,風景怡人,但不與外界連通,唯一與外界溝通的據(jù)說是六幾年才打通的漁西隧道,像極了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洞長幾百米,沒有燈,走路或騎車只能死盯著遠處的小小洞口,憑感覺走,洞里一年四季滴水,走起路來"哧哧"的響,像是有人緊隨其后,令年少的我頭皮發(fā)麻。因為技術和資金問題,山洞打在半山腰,山路十八彎,上坡要爬個半死,下坡又緊張的要死,稍有不慎,可能就會車毀人亡。每年在這個山洞兩邊總會發(fā)生幾起事故,不是拖拉機沖下谷底,就是載人的"三卡"扎進了山谷,一年到頭總要死上那么幾個人。加上泥路坑洼,載重的貨車爬得路全是大大小小的坑,坐個拖拉機能把骨頭顛散架。記得那年父親拉著板車運小豬去浬浦趕集,我?guī)鸵r父親推車,那一趟集趕下來,幾乎累掉我半條小命,一趟坡上來,中間要歇上幾次,那種上不得歇不得的情形令人痛不欲生。都說要想富先修路,交通的閉塞導致了經濟的落后,家鄉(xiāng)的人們因襲著陳舊的模式,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有諺語云(只記得半句):有囡難北(諧音)漁西洋,前面潮水白洋洋,后面茅草平人長。說的就是當時的現(xiàn)狀。記得當年大嫂(下洋人)二嫂(木勺人)嫁過來時,派出族里年青力壯的十幾個接親人,翻山越嶺把嫁妝抬回來,那時前山隧道沒打通,要翻過下洋嶺,來來回回都得腳走肩扛,真正的是下雪天也是汗如雨下。沒想到事過境遷,當年最不被看好的幾個小漁村(木勺,下洋,草頭),糴個米還得爬十幾里山嶺到我們村的小地方,靠著沿海的金銀灘,日子過得是風生水起,加上火力發(fā)電站的建成,木杓旅游業(yè)的開發(fā),當年的小村已變了模樣,不僅造好了寬廣的雙車道,還通上了公交車,趕個集買個東西直接往健跳海游跑了,一到節(jié)假日,來木杓旅游的人更是人山人海,小車排起長龍,反而是我們這個所謂的鄉(xiāng)中心大村落停步不前,村里年年虧空,是一年不如一年了。</p><p class="ql-block"> 隨著撤鄉(xiāng)并鎮(zhèn),漁西鄉(xiāng)已不再,農業(yè)已不再成主體了,糧站也倒閉了,甚至國家允許農民不再交公糧和余糧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出了村子,外出打工,僅剩下上了年紀的人留守家中,守著那幾畝田地過日子,甚至土地被拋荒的現(xiàn)象也越來越多,種田實在是不劃算,累死累活還不夠農藥化肥錢。正所謂窮則思變,別人能靠海致富,我們?yōu)槭裁床荒堋S谑谴謇锾栒?,退耕還海,當年老輩們好不容易"與天斗,與地斗"從大海手中奪來的、經過幾年棉花種植之后才從鹽堿地變成的肥沃良田,一下子被挖得坑坑洼洼,再利用閘門海水倒灌,幾百畝良田一下子成了上百口養(yǎng)殖塘,人們利用得天獨厚的資源,傍上三門小海鮮的牌子,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我的老家也一下子插上了騰飛的巨翅,劈波斬浪,人們不再死守著那一畝三分地,養(yǎng)殖成了主流,除了養(yǎng)青蟹蝦蟶之外,剩下的土地被平整、被整合,種上西蘭花、東方蜜、各種果樹,產業(yè)多樣化。山丘也變"平原",當年放牛的邊邊角角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畦一畦平整的豆腐塊,高高低低成了梯田。等到油菜花、桃花盛開時,必定美不盛收,令人流連忘返,真正再現(xiàn)陶淵明筆下"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的桃花源盛況,我期待著......梯田四周水泥路相連,車子可以互通,眼前煥發(fā)的新貌令人驚奇,沒想到我的老家也有改頭換面的一天。雖說"兒不嫌母丑",可我更希望我的老家能舊貌展新顏。當年的交通不便也隨著前山隧道的打通,"村村通公路"的推進,漁西十三村,村村展新顏。幢幢高樓拔地起,戶戶門前泊小車。我的老家正以它堅定的步伐朝前發(fā)展著。</p><p class="ql-block"> 我相信,總有一天我的老家不僅入我的夢,也能入我兒子、妻子的夢,因為那是生我養(yǎng)我之地,血沃之地必將長出金麥穗。</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