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疫情 太和博物館在行動之一 ▎網(wǎng)逛博物館 宅出新風(fēng)味(2)我為攝狂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正值三月,我們進入最舒服的季節(jié)</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沙河之濱 春風(fēng)習(xí)習(xí)</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很遺憾未能與您在這里相見</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居家之中 共抗疫情</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我們談一場“網(wǎng)戀”</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一起來“逛”展覽吧!</font></div></h1> <h5> 為了豐富廣大人民群眾在疫情防控期間精神文化生活,充分發(fā)揮博物館傳播知識、解讀文化、弘揚精神方面的積極作用。太和縣博物館擬從3月2日起,按照博物館歷史文化基本陳列的六個部分(六個展廳),按年代序列分六期,精選推出“網(wǎng)逛博物館 宅出新風(fēng)味”系列活動,帶您來<font color="#39b54a">“博物館云春游”!</font></h5> 先秦時期,太和是溝通中原與東南地區(qū)的戰(zhàn)略要地,陳、宋、齊、楚、吳、魏等諸侯國勢力匯聚、角逐本區(qū)。春秋時期本地鹿上屬宋。宋襄公十二年(前639年),宋、齊、楚會盟于此。戰(zhàn)國中晚期,本區(qū)新郪屬魏之南境,是著名的軍事重鎮(zhèn),為諸國反復(fù)爭奪。境內(nèi)現(xiàn)存的殿頂子城址,據(jù)考證是戰(zhàn)國晚期的楚都鉅陽遺址。<font color="#ed2308"><b>請繼續(xù)瀏覽第二部分(第二展廳)</b></font>: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諸侯際會</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第一單元 文明開元</font></h1><div><br></div> 文字是記錄、傳播文明的載體,殷商甲骨文的出現(xiàn)是世界公認的史前社會過渡到文明社會的標志性事件。太和境內(nèi)遺址上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的文化層堆積,表明本區(qū)至遲在商代就已步入文明時代。倪邱遺址出土商代的生產(chǎn)工具和生活用具,見證了當時的太和地區(qū)在農(nóng)耕、制陶、漁獵、家畜馴養(yǎng)、紡織技術(shù)的發(fā)達程度,是太和先民開啟文明新紀元的重要標志。 協(xié)田和耦耕:商代奴隸三人一組在田間集體耕作,稱為“協(xié)田”。 西周時期“協(xié)田”耕作方式廢棄,改作兩人一組協(xié)同耕作,稱為“耦耕”。因此商、西周時期也被稱為協(xié)田耦耕時代。 陶紡輪是商周時期流行使用的紡織工具。陶嵌插件是體扁圓形或不規(guī)則橢圓形,一邊寬厚、一邊薄如尖刃,中部有穿孔。史前時期就有此類器型出現(xiàn),關(guān)于其使用功能的推測,研究者有不同的說法,一般認為應(yīng)與原始紡織技術(shù)中固定經(jīng)線的功能有關(guān)。 商周骨針、骨錐、陶紡輪和 陶嵌插件的普遍使用,是原始先民織造術(shù)進步的標志。紡織技術(shù)的發(fā)展與普及,促進了農(nóng)耕社會原始先民“男耕女織”分工模式的形成。 西周時期,又稱“貨貝”。這是商代的流通貨幣,由天然海貝加工而成,腹部帶有槽齒,背部隆起。 侈口,方唇,圓腹、三袋狀足,西周時期炊器。使用時,在三個袋狀足下直接燃火煮食。這件器物容積較小,可能是作為喪葬明器使用的。陶鬲早在史前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基本消失。從其形狀、功能看,后世的鼎應(yīng)是由鬲發(fā)展演變來的。 商周時期。上部子母口器蓋缺失。豆是一種盛食器,因為商周時期流行“跽坐而食”的進食方式,人們使用高圈足豆盛食物,可方便就餐者不必彎腰太深就可取食。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第二單元 鹿上之盟</font></h1><div><br></div> 春秋中期,宋國國力有所增強,宋襄公遂萌生稱霸的野心。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39年)春,宋襄公邀諸侯鹿上會盟,只有齊、楚兩國國君如約參加。宋襄公以爵為序主盟,齊孝公位列第二,引起楚成王不滿。宋襄公又要楚割取附庸國于己,楚成王表面上答應(yīng)了。宋襄公取得了鹿上之盟形式上的成功,也由此埋下了圖霸失敗的隱患,不久在盂(今河南睢縣境)地會盟時即為楚成王所擒。<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春秋時期的諸侯會盟的程式化儀式</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font color="#ed2308">◆ </font>會而定盟--<font color="#ed2308">◆</font> 除地為壇--<font color="#ed2308">◆ </font>起草盟書--<font color="#ed2308">◆ </font>鑿地為坎--<font color="#ed2308">◆</font> 殺牲取血--<font color="#ed2308">◆</font> 歃血盟誓--<font color="#ed2308">◆</font> 昭告大神--<font color="#ed2308">◆</font> 宣讀盟書--<font color="#ed2308">◆</font> 坎牲加書--<font color="#ed2308">◆</font> 藏書盟府--<font color="#ed2308">◆</font> 饗宴賓客 侈口,方唇,弧腹內(nèi)收,兩附耳外撇,圜底,三獸蹄足。腹上部飾一周幾何云紋,腹下部、足部外側(cè)有凸起范線。1958年太和縣大新鎮(zhèn)胡窯春秋墓地出土。 斂口,附耳,圓鼓腹,圜底,三獸蹄足。子母口器蓋,蓋平頂,上飾四環(huán)形捉鈕。器腹上部飾竊曲紋、下部飾垂鱗紋。1958年太和縣大新鎮(zhèn)胡窯春秋墓地出土。<br> “竊曲紋”是周代的一種重要裝飾紋樣,名稱源于《呂氏春秋·離俗》:“周鼎有竊曲,狀甚長,上下皆曲,以見極之敗也。”竊曲紋的基本特征是一個橫置的S形,一般認為此類紋飾是由鳥紋、龍紋衍化來的。 圓角長方形,子母口器蓋,蓋頂部有蓮花瓣狀鏤空捉手。腹部兩端有環(huán)形獸耳,底部設(shè)四等分矮圈足。器身、器蓋飾細密蟠虺紋,圈足部裝飾夔(kui)紋。盨是祭祀宴饗時盛放黍稷飯食的器具,一般成偶數(shù)組合,出土器物銘文有自銘“盨簋”的,表明其功能與簋基本相同。盨為西周中晚期流行的器物,至春秋時期已漸趨消失。這件青銅盨,器型規(guī)整考究,紋飾繁縟細膩,鑄造工藝精湛,是同類器中難得一見的精品。1958年出土于太和縣大新鎮(zhèn)胡窯春秋墓地。<div> “虺”是古代傳說中龍的一種,是以小蛇作模樣想象出來的。蟠虺紋,盛行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蟠曲的小蛇為單元組合成幾何圖形。有三角形或圓三角形的頭部,一對突出的大圓眼,體有鱗節(jié),呈卷曲長條形,蛇的特征很明顯。有研究者認為“蟠虺紋”與“蟠螭紋”相似,但圖案稍簡化而龍體更鮮明。<br></div> 直口,方唇,腹弧內(nèi)收,兩附耳外撇,矮圈足。腹部、圈足部飾蟠虺紋。1958年太和縣大新鎮(zhèn)胡窯春秋墓地出土,阜陽市博物院藏?! ? 侈口,方唇,束頸,圓溜肩,弧鼓腹,平底,矮圈足。通體飾綠釉,器腹部飾網(wǎng)格紋。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第三單元 新郪重鎮(zhèn)</font></h1><div><br></div> 先秦時期,新郪是中原腹地通往東南淮域、吳楚北上控扼汝潁流域的一處咽喉要地。 為諸侯國之間反復(fù)爭奪的著名軍事重鎮(zhèn)。新郪故城,源于春秋時期宋之郪丘邑,位置在今太和北境趙廟鎮(zhèn)的城孜村。戰(zhàn)國中晚期,此軍事重鎮(zhèn)先后為宋、魏、秦、楚四國所據(jù)有。兩漢之際,新郪仍是縣治所在及王公、諸侯的分封之地。 <h1> 新郪虎符,銅質(zhì),臥虎形,長8.8厘米,分兩半,底合榫。上嵌篆書“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郪。凡興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事,雖母(毋)會符,行?。ㄒ玻??!毙锣V虎符發(fā)現(xiàn)于清光緒末,是秦國授予新郪守將的兵符,表明戰(zhàn)國末年秦人占領(lǐng)新郪重鎮(zhèn)后,曾在此駐扎重兵。</h1> 屬于近距離刺殺兵器。古代銅劍每個部位都有專名:劍身最前端尖鋒處叫“鋒”,劍身中間的凸棱叫“中脊(鍔)”,中脊處有凹槽者叫“槽(血槽)”,劍身兩側(cè)鋒利的外緣叫“刃”,劍脊與刃之間的部分叫“從”,劍身后端與劍柄臨近的凸起部分叫“格”;劍柄由“莖”、“箍”和末端的“首(鐔)”組成,劍莖外部纏繞包裹后便于手握,叫“把”。<br> 戰(zhàn)國青銅劍流行的形制,多為扁平長條狀,棱脊,鋒銳,菱形劍格,喇叭狀劍首,圓頸實心,上多有兩道圓形凸箍,有的箍飾細密云雷紋。 弩是古代遠距離射殺兵器,由弓、弩臂、弩機三部分組成。弓橫裝于弩臂前端,弩機安裝于弩臂后部,弩臂用以承弓、撐弦,并供使用者托持。弩機用于扣弦、發(fā)射。銅弩機最早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早期。<br> 弩機的結(jié)構(gòu):弩機由望山、牙、鉤心、懸刀組成:“望山”是射殺目標的瞄準器;“牙”用于卡弓箭的弦,與望山鑄成一體;“懸刀”即扳機,又稱作“懸扳刀”;“鉤心”即棘爪,連接牙與懸刀;“郭”呈長方形,前窄后寬,前后有兩個銷穿孔,銷頭一般為乳丁狀;前后兩銷分別將勾心、牙、懸刀各部分合成一個整體。 弩機的使用:<br> (1)、上弦裝箭:弩機上弦裝箭時,手拉望山,牙即上升,鉤心隨之被帶起。此時鉤心的下齒,卡住懸刀的缺口,使弩機呈閉鎖狀態(tài);<br> (2)、扣弦待發(fā):然后用牙扣住弓弦,將箭置于弩臂上面的箭道內(nèi),使箭栝[ guā ](箭末扣弦處)頂在兩牙之間的弦上;<br> ?。?)、瞄準發(fā)射:為準確命中目標,須由箭栝通過箭鏃瞄準目標,使“望山、箭栝、箭鏃”三點成一線。并根據(jù)望山調(diào)整箭鏃的仰俯,以找到最恰當?shù)陌l(fā)射角。發(fā)射時,扳動懸刀,牙即下縮,箭乃隨著弦的回彈而射出。<br> 戰(zhàn)國弩臂前端,留出承弓的缺口,將弩弓固定于臂前。但在發(fā)射時,弩弓、弩臂的結(jié)合必須穩(wěn)妥、牢固,所以在弩臂前部貫一短橫木,稱作“弩關(guān)”。弩關(guān)貼緊弩臂用繩索綁住弩弓的兩弣(fu),這種縛弩法稱作“徽弩”。 刺殺兵器,尖鋒,凸脊,身狹長,截面多呈菱形,以利穿剌,矛中空,末端銎口用于穿納長柄。 鉤殺兵器。一件完整的戈由戈頭、柲(木柄或竹柄)、柲冒、鐏四部分構(gòu)成。戈頭每一部分有鋒、援、刃、脊、胡、穿、內(nèi)(納)、邊闌等專名:刃的最前端叫“鋒”;整個刃部叫“援”,援的上緣刃、下緣刃叫“上刃”、“下刃”;援身中部凸起的棱線叫“脊”;援的后端、轉(zhuǎn)折而下的部分叫“胡”;胡上穿繩纏柲的小長方形孔叫“穿”;嵌入木柲的部分叫“內(nèi)”;內(nèi)有邊闌,其中上部叫“上闌”、下部叫“下闌”;內(nèi)的最后端叫“后緣”。 長筒形,中空成銎(qiong),安裝在柲(木柄或竹柄)的下端。戰(zhàn)國的戈尊多見鎏金、錯金器,鑄造精細華美。 銅鏃是安裝在箭桿前端的鋒刃部分。用弓弦彈發(fā),可快速射向遠處。鏃的橫截面作三角形,狹刃,十分鋒利。銅鏃的形制,有雙翼、三翼、三棱等多種。戰(zhàn)國時期的三棱鏃,已改成鐵鋌。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第四單元 楚都鉅陽</font></h1><div><br></div> 楚國歷史上曾數(shù)次遷都,《史記?六國年表》記考烈王十年(前 253)“徙于鉅陽” 《讀史方輿紀要》等認為考烈王所遷之鉅陽在潁州西北四十里細陽城。近年隨著考古調(diào)查研究的深入,表明太和境內(nèi)宮集鎮(zhèn)殿頂子遺址具備楚國都城的基本特征,應(yīng)是楚都鉅陽地望所在。鉅陽城遺址的發(fā)現(xiàn)與確認,對研究楚國的歷史、文化發(fā)展演變及楚都遷徙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圓口,方唇,束腰,平底,方耳外撇,三獸蹄足。腹部外置向口沿攀爬探首的四獸,腹外壁飾羽紋,蹄足根部浮雕獸首紋。<br> 戰(zhàn)國后期楚國宗廟祭祀禮器中的飪食器,此類鼎在楚王墓中,一般同出9件,大小不同,屬列鼎,是楚文化禮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器物。有的器物上還自銘“升鼎”,表明是實牲體的祭器,“升”是獻、進獻的意思。該鼎造型生動壯觀,工藝精巧別致,有王者威嚴、震撼的神秘感。 圓腹,直壁,平底,流口外伸,方附耳外撇,腹上部飾一周凸弦紋,三獸蹄足,足根部高浮雕獸首紋,蹄足高峻雄壯,沉穩(wěn)大氣,戰(zhàn)國后期楚國宗廟祭祀禮器。 器表光素,直口,上腹平直,下腹部斜內(nèi)收,平底,上腹部有四個鼻鈕銜環(huán)。 扁鼓腹,方形附耳,腹中部有一周凸顯弦紋,圜底。三蹄足修長,足根部浮雕獸首紋。子母口器蓋,頂部微鼓,上飾活環(huán)提鈕。蓋中部飾一周凸弦紋,弦紋處三等分置三個環(huán)形捉手。 圓口,直領(lǐng),廣肩,鼓腹,平底,圈足。兩個對稱獸耳各套一個片狀活環(huán),獸首張嘴作吞咽狀。下腹內(nèi)收,腹中部飾細密羽翅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缶,有尊缶、盥缶之分,尊缶是盛酒器,盥缶是盛水器,盥缶的流行年代晚于尊缶。戰(zhàn)國晚期楚國盛水器。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ed2308">下期預(yù)告</font></b></div></h1><h1><br></h1><h3>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在太和館全體干部職工堅守博物館疫情防控戰(zhàn)線的同時,亦有一位“巾幗”奮戰(zhàn)在抗擊疫情的前線,作為我館的代表,為太和縣疫情防控工作奉獻文博人的一份力量。她,就是我館選派的駐社區(qū)卡點工作隊員高婉茹。歡迎繼續(xù)瀏覽我館即將推出的:<font color="#ed2308">“抗擊疫情 太和博物館在行動之三 ▎記太和縣博物館選派駐社區(qū)卡點工作隊員高婉茹</font><br><br></h3><h3><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供 稿: 博物館開放部 </span></div>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編 輯: 付 宇 </span></div>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攝 影: 黃海燕 高學(xué)峰</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審 定: 范曉東 金亞東</span></div></h3>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溫馨提示 ▎PROMPT</font></h1><br><h3></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地址:太和縣城關(guān)鎮(zhèn)文明西路與創(chuàng)意路交叉口北側(cè)六館兩中心內(nèi)<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公交:7路(縣政府--六館兩中心)<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12路(濕地公園--泓大城)<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導(dǎo)航:太和縣博物館新館<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電話:0558-8656765 8662716<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開放時間:每周一閉館(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除外)<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周二至周日9:00-17:00<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16:30停止入館)</span></h5> 太和縣弩機博物館太和戰(zhàn)國宋襄公疫情平底附耳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