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峽鳊魚溪石刻--楚蜀鴻溝神農(nóng)溪國旅(張家順)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也不知什么時候開始,常常有一種沖動,想寫寫家鄉(xiāng)的記憶!兒時游子們返鄉(xiāng)歸,不忘初心,風(fēng)雨兼程,相聚勝談,閱步石刻,勾勒出家鄉(xiāng)美好的記憶!</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巫峽長54公里,自巫峽(門扇峽)至鳊魚溪25公里屬巴東縣管轄,在巫峽中鐵棺峽北岸(鳊魚溪東岸)的一道懸壁上,鐫刻著“楚蜀鴻溝”四個大字,這是我的同鄉(xiāng)朋友相約相聚之處。這是湖北與重慶交界之地,一幅石刻便為兩省劃定了界線;遒勁的“楚蜀鴻溝”四個大字,此石刻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獨到,生命力強,因而被文人墨客所看重。此石刻為清乾隆年間荊南觀察史李拔題書。</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雖然“楚蜀鴻溝”四個大字隨三峽大壩新建,已沉沒江底,但站在鳊魚溪頭,擅巫峽云雨,引得古往今來的文人黑客密切關(guān)注。此時每每有北魏作者:酈道元《水經(jīng)注-三峽》涌上心頭,“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毛澤東一生,僅到過一次長江三峽。1956年,毛澤東在武漢暢游長江,并寫下《水調(diào)歌頭·游泳》的詞章,其中有云:“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yīng)無恙,當驚世界殊?!钡钡絻赡旰?,毛澤東情系三峽,才有機會來到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1958年3月29日清晨,毛澤東乘“江峽”號輪船從重慶啟航東下。船過巴陽峽,駛?cè)胛讔{,進入了灘多水急,盡懸絕壁,奇峰林立,他興奮的對隨從人員講,假如我學(xué)習(xí)駕駛一定學(xué)三峽巫峽這一段,一會兒大山當前,一會兒峰回路轉(zhuǎn),一水相通,江峽號在三峽江中穿行………,毛澤東拿著望遠鏡“楚蜀鴻溝”四個大字進入遠眺,頓時心潮澎湃,豪情滿懷:“三國劉備兵敗猇亭,逃至巫峽口時,令軍士盡脫袍鎧,塞道而焚,以斷后路,逃至巫峽避兵巖,是否在此?還有待研究”。毛澤東細致觀察了經(jīng)過改造的河道各地勢,“我們在長江三峽修個大閘,以發(fā)電便利航運,還可以防洪,灌溉,贊成不贊成”?大家不約而同叫好。毛澤東點頭微笑了。1958年3月30日毛澤東乘江峽輪考察三峽抵宜昌后,葛洲壩工程前期指揮部代號為“330”,后改為中國葛洲壩集團公司。</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九六一年九月十六日,郭沫若乘坐“江滬”號輪順江而下,行至巫峽看見“楚蜀鴻溝”四個大字,頓時走向船頭賦詩一首:“群壑奔荊楚,一溪定界邊;船頭已入鄂,船尾尚留川”。此時正值新中國建設(shè)高潮時期,人們?yōu)榱艘粋€共同的目標“群壑奔荊楚”那萬馬奔騰的勢頭好不鼓舞人心,好不振奮人心!我想此時我也一定想起李白的詩,不過不是蜀道難,而是李白那抒發(fā)豪情壯志的千古名句“乘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0px;"> 兒時的游子們有的都是第一次在此擅勝,“楚蜀鴻溝”四個遒勁大字,以凝煉的文字記載了巫峽的歷史,那些墨跡已沉沒江底,年復(fù)一年地洗刷,顯現(xiàn)出一種深沉的歷史滄桑感。駐足時辰、感慨頗多、品味再三!與古人對話知興替,在此得到一種歷史傳承,會從中悟出一些做人道理…孝悌!</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1, 100, 250);"> 2020年1月18日(農(nóng)歷臘月24日) </span></p> <p>長江與鳊魚溪交界處(楚蜀鴻溝四個大字在此懸壁下方,已被江水淹沒),以下為鳊魚溪風(fēng)光!</p> <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