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免费视频,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亚洲爆乳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动漫免费二区,被几个领导玩弄一晚上

詩詞基礎知識第十七課:【賦 比 興】

月滿西山

<div><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先從比興開始</font></b><br><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先來看一下,三首唐詩。</div><div><br>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br>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br>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br>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br><br>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br>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br>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br>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br><br>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br>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br>隔坐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燭燈紅。<br>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斷蓬。<br><br>&nbsp; &nbsp; &nbsp; &nbsp;三首唐詩,作者分別屬于李白、杜甫、李商隱。他們不約而同的,一開始的起句,都是使用景語的方式來完成的。雖然所選擇的景,各有各的不同,但都是景,這點,卻是沒有疑問的。唐詩中的比興,并不是唐人的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也不是唐朝人繼承隋朝的東西。比興這種手法(請注意,是手法,不是格律),來自更早以前的《詩經(jīng)》,我們可以在《詩經(jīng)》中,大量看到比興的使用,并且,這種使用,已經(jīng)達到了較高的高度。鑒于《詩經(jīng)》之前的詩作,流傳的記載中,基本已見不到多少作品,但從《詩經(jīng)》的水平來看,詩,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一個相當高的高度?!对娊?jīng)》可以追溯到3200年前,漢語發(fā)展到如此之高度,《詩經(jīng)》是證明中華民族文學水平的一個最為重要的證據(jù)。畢竟當時的歐洲等地,尚未出現(xiàn)壓韻的作品。從《詩經(jīng)》中吹來的古風,不僅美,且雅而麗,一直影響了中華民族3000多年,到今天依然如此。《詩經(jīng)》最大的貢獻是比、興、賦,我們將一一講解?,F(xiàn)在,我們來實際看看《詩經(jīng)》的作品,讓我們一起領略3000多年前的美麗。<br><br></div> <div><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一、賦</font></b></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舉例說明~:《國風?豳風?七月》&nbsp;</div><div>七月流火,九月授衣。</div><div>一之日觱發(fā),二之日栗烈。</div><div>無衣無褐,何以卒歲?<br><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這個就是賦,直接發(fā)感慨,我在夏天給老爺做大衣,到了冬天我卻沒衣服穿,日子可怎么過呀!?? 賦的特征,就是平鋪直敘,通俗的講,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直白。直白這種手法,在唐詩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會少于比興。比如李白乘船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這個就是非常典型的賦的手法。這兩句,完全就沒有任何比興的痕跡。《漢書》的作者班固說:賦者,古詩之流.可見,這是古詩的一種寫作手法。</div><div><br>&nbsp; &nbsp; &nbsp; &nbsp;因此,平時大家創(chuàng)作的時候,除非有明確的要求,如果是自己寫律詩,就不必因為直白而受指責,反之,同樣不能因為別人的作品直白而批評別人。創(chuàng)作一首作品,必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視其內(nèi)容而決定采用什么手法,作為從3000多年前開始,并且一直使用到今天的賦這個手法,當然不應該被詬病。<b><font color="#39b54a">至于什么情況下采用,具體說來,描寫事件的時候,通常需要表達清楚,拐彎抹角的講,讀者就難以領會,而直白不失為一個比較合適的手法。</font></b>比如低頭思故鄉(xiāng),就是非常直接的道出,沒有任何的修飾或掩飾。</div><div><br>&nbsp; &nbsp; &nbsp; &nbsp;采用賦這種手法的作品,不僅《詩經(jīng)》,自《詩經(jīng)》以后,一直到今天,可謂是比比皆是,在唐詩中,隨手一翻就是一大堆作者、一大堆詩作,大家平時閱讀唐詩的時候,根本就不必留意,隨時都可以發(fā)現(xiàn)。</div><div><br><br></div> <div><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二、興</font></b></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興。該字念xing,去聲。興趣的興。其意思是,因為什么什么,而引起了興趣。在律詩中,就是因為某景某事,引起了興趣,所以付諸于律詩這種體裁。興,同樣來自于《詩經(jīng)》。</div><div><br></div><div>比如:<br>《鄭風?野有蔓草》&nbsp;</div><div>野有蔓草,零露漙兮。</div><div>有美一人,清揚婉兮。</div><div>邂逅相遇,適我愿兮。</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這個就是<b><font color="#ed2308">興</font></b>。說的是一個人,在野外,首先看到了草,因為這個草,然后感嘆這個草怎么這樣美啊,怎么這樣可愛呢。零露是指灑落的露珠,漙,指水多,這里是指露珠多。這種景色,通常情況下,會使草看上去比較潤滑,不是干巴巴的,展現(xiàn)出的是一種生命力,因而使看到的人,感受到美。這個美,不是華麗的美,而是清純的美。因為這個清純的美,引起了興趣,興趣就聯(lián)想到了人的身上,所以,后面就寫到了人的清揚、婉。草與人這兩者的美,是同樣的清純,都適合作者本身的愿望,也就是說符合作者心目中的美的標準。清純,永遠是美麗的,不僅符合古代人的審美標準,同樣符合今天現(xiàn)代人的審美標準。誰不喜歡清純的美啊,女士男士都是一樣的喜歡。如果不是,商店里的那些化妝品,豈會那么容易的把別人口袋里的錢錢,換走呢。如果不是,那些美容店怎么會越開越多呢。所以,清純的美,是大家都喜歡的美,具有共性,我們都是凡人,誰也別否認這點。類似這種興起的作品,在《詩經(jīng)》中尚有不少,我們先來看唐詩的興。</div><div><br>&nbsp; &nbsp; &nbsp; <b><font color="#ed2308">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font></b>千山萬水,總是有相當距離的,比如我們?nèi)豪锏呐笥?,沒有誰家開門就見山,畢竟,誰也不是愚公,沒有王屋山擋在家門口。遠處的山是景,由此景,進而興起的地方,毫無疑問,就是遠處。想到了遠處的什么呢,作者沒有寫他想象的遠處的景或事,這是因為,由遠處而興起的是送別朋友到遠方,后面的內(nèi)容,自然就順著送別而展開。這里,使用的就是興的手法,不是賦,也不是比。也就是成語里說的:觸景生情。李白在心里感嘆的是,那山可真遠??!</div><div><br>&nbsp; &nbsp; &nbsp; &nbsp;杜甫<b><font color="#ed2308">風急天高猿嘯哀</font></b>也同樣是興起的手法。因為風急,進而感覺天高,再到猿嘯的哀,都是通過眼睛看到的景、耳朵所聽到的聲音,也就是興起的先決條件,這種先決條件,是客觀實際存在的。風急,當然是客觀事實,誰也不可能無風的時候說有風,也不會把和風當做是急風。在這里,需要說明一下哀字。猿之聲之所以哀,這個,并非是杜甫的主觀判斷,而是客觀的敘述。為什么說是客觀的呢,不是明明有哀嗎?哀難道不是發(fā)自于內(nèi)心的主觀感受嗎?這是因為,杜甫之前,三峽猿之鳴聲,一直就被認定為哀,無數(shù)的作者和文學作品,都在引用,至于誰到底是第一個這樣講的人,已不可考。杜甫之前的作品,已經(jīng)非常廣泛的在使用三峽猿哀。所以,杜甫作品中的猿哀,不是主觀,而是客觀。風急天高猿嘯哀當然也就符合興起所需要的客觀條件了。</div><div><br>&nbsp; &nbsp; &nbsp; &nbsp;我們再看李商隱的作品<b><font color="#ed2308">昨夜星辰昨夜風</font></b>,也是同樣的采用了興起的手法。這個景,非常簡單,一目了然,就不浪費時間說明。<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三、比</font></b></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b><font color="#ed2308"> 比。</font></b>先看《詩經(jīng)》中的一首作品。</div><div><br>《衛(wèi)風?碩人》&nbsp;</div><div>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nbsp;</div><div>柔荑róu tí。蝤蠐qiú qí ,修長潔白圓潤的脖子。瓠-HU,牙白。<br><br>&nbsp; &nbsp; &nbsp; &nbsp;這個就是<b><font color="#ed2308">比</font></b>,說美人真漂亮啊,這里好象這樣,那里好象那樣(喜歡這首詩的朋友課后可以查一查,感覺會更具體、更美),等等。把人家身上能看到的部位,挨個比喻。都是用好的東西來比喻。<b><font color="#ed2308">比,就是比喻的意思</font></b>。</div><div><br>&nbsp; &nbsp; &nbsp; &nbsp;嚴格說來,這個是形容而不是比喻。但一直被當作是比喻。古代漢語中,沒有形容,<b><font color="#ed2308">比,就兼有形容和比喻的意思。</font></b>這里我們著重解釋一下比喻和形容。</div><div><br>&nbsp; &nbsp; &nbsp; &nbsp;<b><font color="#ed2308">比喻</font></b>,比其寓意也。喻,告訴的意思。就是說一個東西說不明白,或者使聽者不能完全理解,就需要用別的、聽者所熟悉的物或事、以及這些物或事所包含的含義,來表達清楚。<br><br></div><div>&nbsp; &nbsp; &nbsp; <b><font color="#ed2308">&nbsp;形容</font></b>,形其容也。形,描繪出其外在;容,外在的特征。<br>我們看到,形容和比喻是不同的。但在古時候,都是比。因此,今天的我們,在使用比的時候,形容和比喻,都是可以使用的。</div><div><br>&nbsp; &nbsp; &nbsp; &nbsp;李白的比是什么呢,我們回頭看李白的作品。</div><div><br>&nbsp; &nbsp; &nbsp; &nbsp;<b><font color="#ed2308">蕭蕭班馬鳴。</font></b>在合句處,表面上看李白寫的是馬,實際寫的就是自己。這,就是律詩中的比,來源于3000多年前的比。<br>我們繼續(xù)看杜甫的<b><font color="#ed2308">潦倒新停濁酒杯</font></b>。這里的比,是濁酒。濁酒好看嗎,當然是不好看的,即使在今天,也不例外。一種要喝進肚子里的東西,看著就已經(jīng)不好看,喝起來的味道,大約也好不到哪兒去。至少,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這樣。所謂色、香、味,好的菜肴,不僅味道好,外觀看上去,也必須具有美感。這就是大排擋和星級餐廳的區(qū)別。濁酒,不僅是指眼前喝的酒,更是指喝進肚子里,整個人都渾濁的感覺,這樣的結果,心情當然就是一塌糊涂。大家可能會問,這么差勁的酒,不喝不可以嗎?在這里,問問群里抽煙的朋友們,戒煙可以不。在沒有煙抽的情況下,有人給一盒煙,誰還管是不是中華呢。所以,對于喜歡喝酒的杜甫來說,雖然濁,有總比沒有的好。沒有疑問,濁酒,不僅僅是酒,更是心情。</div><div><br>&nbsp; &nbsp; &nbsp; 接著看李商隱的作品<b><font color="#ed2308">走馬蘭臺類轉蓬</font></b>,以前的課堂中,已經(jīng)專門講過這首作品的全部。今天在這里,只是復習一下,蓬,就是比。騎在馬上的自己,就好象搖搖晃晃的蓬草一樣。不僅是當時實際情況的描寫,更是對自己在官場上處境的比喻。<br></div> <div><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怎么來區(qū)分比與興呢?</font></b></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比與興的界限在很多文學作品里是比較模糊的,因此后世常把二者連在一起,可以認為興是比較藝術化的比,沒有必要分的很清楚?!秶L.周南.桃夭》受很多人的喜愛,其重要原因就是比中有興,興中有比 渾然一體。逃之夭夭,爍爍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逃之夭夭,爍爍其華” 是句首起興,“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是一個比,將美人比作桃夭,“宜其室家?!?這一句既是比,又是興,是說美人如桃夭,這個男子尋不到美人。</div><div><br>&nbsp; &nbsp; &nbsp; &nbsp;這種比與興結合在一起的手法,是非常高明的。我們看剛才唐詩的三首作品。李白和杜甫,都較清楚的在起句使用了比興相結合的手法。李白的青山,有青山不改,后會有期的意思。杜甫的興起,一個哀字,已經(jīng)說明了一切。李商隱的,就較晦澀,不容易看明白。實際上,李商隱所寫的風,也包含了兩個意思。一個意思就是指昨天晚上刮風。聯(lián)系到這首作品,寫的是酒宴,并且,最后說自己就是搖搖晃晃的蓬草,在官場上很難明確地倒向李黨或牛黨。起句的風,當然就不是簡單的風,而是在此之前,發(fā)生了什么事情,所發(fā)生的事,就是風波。風波,當然不是什么好事,既然出來了風波,必須予以解決。所以,擺酒宴請客,就無法回避,只能請大家撮一頓,在酒宴上,清楚的表達自己的立場,使勁表白自己。前面的課程中,已經(jīng)講到了這首作品的內(nèi)涵,這種表白,并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必須的。比如,今天也是這樣,某些時候,有了誤會,就在第三方的調(diào)解下,喝喝酒,握握手,即使不能完全消除風波,至少,表面上相互有個臺階下,以避免矛盾進一步擴大。今天的人,常常使用喝酒這招。不僅常人,電影電視上的黑社會也是這樣做的,打仗的雙方,也這樣干。比如以色列總理和巴勒斯坦領導人就曾應奧巴馬之邀,雙雙赴白宮就宴喝酒。<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比、興、賦,這三者,歷史上,給出定義的不少,大都是名人。比如劉勰、鄭玄、朱熹等,都對賦比興作出了自己的釋義。他們的定義是不一樣的。下面分別舉出:</div><div><br>&nbsp; &nbsp; &nbsp;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朱熹:</b><font color="#333333">賦者</font>,敷陳其事而直言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所詠之詞也。</div><div><br>&nbsp; &nbsp; &nbsp;<b><font color="#ed2308"> 劉勰:</font></b>比者,附也;興者,起也。比則畜憤以斥言,興則環(huán)譬以托諷。</div><div><br>&nbsp; &nbsp; &nbsp; <b><font color="#ed2308">&nbsp;鄭玄:</font></b>賦之言鋪,直言鋪陳,今之政教善惡;比,見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類以言之;興,見今之美,嫌于媚諛,取善事以勸之。</div><div><br>&nbsp; &nbsp; &nbsp; &nbsp;這些定義,其內(nèi)容,是有區(qū)別的。至于賦, 這個倒是沒多大的爭議,眾口一詞,即使有區(qū)別,也非常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計。 歷史上這樣那樣關于“比、興”的定義,究竟,哪個更合理?</div><div><br>&nbsp; &nbsp; &nbsp; &nbsp;我們來看,劉勰,生活在南北朝宋齊梁三個朝代。鄭玄,生活在東漢末年。朱熹,宋朝人。上述三位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所主張的比興都帶有當時的歷史痕跡自然受當時歷史條件的影響我們按照時間順序來一一說明。</div><div><br>&nbsp; &nbsp; &nbsp; <b><font color="#ed2308">鄭玄</font></b>,生活在東漢末年先經(jīng)宦官專權之黨錮后歷黃巾軍之天下大亂再到何進以及之后十八路諸侯混戰(zhàn)在曹操與袁紹展開官渡大戰(zhàn)前夕,死在最后一次無可奈何答應去做官的路上,他對“比”的解釋為“比,見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類以言之”。這是完全符合當時他所處的實際情況與經(jīng)歷的結論。鄭玄在這個時候,其文學水平,被天下所認可《三國志》《三國演義》中各路諸侯帳下這樣那樣的謀士不少就出自鄭玄門下,比如《三國演義》中劉備就曾經(jīng)拜其為師。</div><div><br>&nbsp; &nbsp; &nbsp; 鄭玄當時被稱為文學第一人絕非浪得虛名,總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在東漢末年這段時期,鄭玄被公認為第一,也算是創(chuàng)造了歷史鄭玄論“比”所說的“見今之失”,指的是當時朝廷上下以及地方行政皆不敢說真話,無論是宦官當政或是外戚掌權到董卓進京整個國家的風氣就是這樣,“不敢斥言”正是當時整個國家的真實寫照。當然也有少數(shù)直言的,結果就是被殺頭誅九族。因此許多人主要是“士”一類的人群多數(shù)采取保全自己的態(tài)度,甚至王允這樣的名士也是這樣。即使被逼著非說不可也是顧左右而言其他,盡量說別的物事而不直言其事。在這種情況下,鄭玄所研究的比,明顯傾向于詩三百中政治類的作品。</div><div><br>&nbsp; &nbsp; &nbsp; &nbsp;這個傾向,并不是鄭玄看不到詩三百中政治以外的作品,而是他認為對于當下的形勢而言政治類是最佳選擇期盼以其影響力,多少改變一下整個官場風氣,盡管最后被證明沒有效果。</div><div><br>&nbsp; &nbsp; &nbsp; &nbsp;他說“興,見今之美,嫌于媚諛,取善事以勸之?!蓖瑯邮浅鲎赃@個目的。鄭玄關于比興的解釋,有兩個基本點也就是他認為應該比興的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因為“不敢”,第二個原因是因為“嫌于”<br>(心里認為不平)他認為因為不敢,所以只好比;因為嫌于,所以只好興。因為不敢直說,為了達到目的(不管能不能達到目的),建議選擇“取比類以言之”。在這里,比的目的性非常明確,比是目的,<br>是為了把不敢說的東西,比出來。不敢的原因,是因為官場風氣。因此這個比是帶有明顯的官場目的的。<br><br></div><div>&nbsp; &nbsp; &nbsp; 關于興,他用了一個“嫌”字,盡管,他自己50歲之后堅決拒絕去做官。其意思是說,如果媚諛,<br>心里就會不平、不安,總之是內(nèi)心不舒服。因為內(nèi)心不樂意,所以只好興,用善事來達到勸的目的。<br>&nbsp; &nbsp; &nbsp; 這里的“勸”,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勸告勸化 勸說 勸勉的勸的意思,這里的勸是服從、順從的意思<br>取善事以勸之意思是用善事來影響別人從善,整句話的含義就是:<br>“興,看到現(xiàn)在的美,又不好直說,怕被別人誤會為媚諛,所以,取相近的、或類似的善事,以期影響別人從善”。顯然從鄭玄的本義來看他關于比興的解釋,更多的是對當時社會的關注于無奈的黑暗之中<br>點燃了一支蠟燭試圖照亮整個天空,這是他非常明確的目的。這個目的已經(jīng)偏離了詩三百本身。<br>刻意挑選并依據(jù)詩三百中符合自己理想的作品而闡述并非是基于整個詩三百來論述比興。</div><div><br>所以 顯示出局限性 就很正常。<br><br></div><div> &nbsp; &nbsp; &nbsp; <b><font color="#ed2308">劉勰</font></b>,劉勰 生活在南北朝宋齊梁三個朝代時期,比者,附也;興者,起也。</div><div><br>&nbsp; &nbsp; &nbsp; &nbsp;比則畜憤以斥言,興則環(huán)譬以托諷附,依附的、近似的東東。畜,通蓄憤,心里的煩很多達到了滿的程度,斥言,簡單的講 就是話多 言多的意思,按照劉勰的解釋基本繼承了鄭玄的主張,盡管有些許不同<br>但心里不平,卻是一致的。不同的是 鄭玄說心里有不平 沒給出具體的數(shù)量,劉勰所說的不平,卻達到了爆滿的程度。鄭玄所說的不平究竟達到什么樣的程度才來比就不得而知,大約是心里有不平就可以比。劉勰的主張較明確,不平達到爆滿的程度也就是說忍無可忍,無須再忍。在這種情況下,就用很多話來說這些話,可以是近似的也可以是相互可以依托的,比如鮮花之比美人,竹之比為高節(jié)等等。</div><div><br>&nbsp; &nbsp; &nbsp; &nbsp;說明一下,劉勰先說的“比者,附也”。隔了一些篇幅,又說的“比則畜憤以斥言”,前后的觀點,是有區(qū)別的,前一個比,“附”,沒有任何前提條件,而后面比的釋疑卻是加了前提條件的,前提條件就是不平達到了滿的程度。環(huán),不直接迂回,繞來繞去,譬,比方之辭環(huán)譬,意思就是說不直截了當?shù)年U明,而是彎來彎去的,繞著說。如果這樣繞對方不能理會,那就那樣繞,當然,最好是一次就繞明白。</div><div><br>&nbsp; &nbsp; &nbsp; &nbsp;總之目的是為了把對方繞明白,雖然達到這個目的的難度較大。繞明白的目的,是為了最后達到“諷”。這個諷不是今天我們所說的諷刺的意思,諷,特指帶有智慧的說教<br>或帶有智慧的告知。諷,言旁加一個風字,“言”就是說,“風”就是詩三百的風,<br>一定不要理解為諷刺。劉勰所講的興的整體含義是帶有智慧的繞來繞去,說到讀者明白,這樣,就是興。(至于讀者是不是明白,那就不得而知)這與開始所說的“興,起也”有著明顯的不同,<br>如果說開始所說的“起”較簡單并不明確有任何前提的話,那么,后面的釋疑就非常的清楚。</div><div><br>&nbsp; &nbsp; &nbsp; &nbsp;我們實際閱讀詩三百,顯然,劉勰關于比興的解釋同樣只能是片面的解釋,詩三百不能完整的釋疑比興的準確內(nèi)涵。<br>朱熹: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所詠之詞也。</div><div><br><br></div> <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在講之前,我們先一起欣賞朱熹的一首詩作:<br>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br>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div><div><br>&nbsp; &nbsp; &nbsp; 這首作品的題目叫《觀書有感》“為有源頭活水來”意思是說只有不斷的學習新的知識。<br>&nbsp; &nbsp; &nbsp; &nbsp;</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認知(渠)才會清晰欣賞完朱熹的作品。我們接著來看朱熹關于比興的解釋,朱熹這個解釋,一目了然,并不復雜,雖然其生活的朝代,距今800余年,但關于比興的釋疑卻是非常清楚的,他說比就是用這個東東去比喻那個東東。興呢,就是先說其他的東東通過先說的東東,然后再引領到所要表達的方面來。</div><div><br>&nbsp; &nbsp; &nbsp; &nbsp;朱熹這個解釋,800余年來并沒有人置疑,即使在今天21世紀,同樣被專家學者們所認可,認為這是最完整最準確解釋比興的說法。那么,實際情況究竟是如何的呢?我們將通過實例,來作出自己的判斷。<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先看三首,大家已經(jīng)非常熟悉的作品,這就是,我們課堂一直講解的李白、杜甫、李商隱的作品。<br><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一、李白的作品</font></b><br>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br>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br>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br>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div><div><br>&nbsp; &nbsp; &nbsp; &nbsp;按照朱熹的理論,那么,李白的起句應該就是引領后文的物,但實際情況卻并不完全是這樣。<br><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李白的起句,有引領的作用,符合興起的特征,但“青山”,含有“青山不改,后會有期”的意思<br>是李白告訴被送別的朋友,相互一定會再次相見。<br> “白水”,有發(fā)誓的意思,也就是說,在“再次相見”的基礎上加上了“一定、肯定”的含義。</div><div><br>&nbsp; &nbsp; &nbsp; 因此李白的起句就已經(jīng)不是簡單的如同詩三百作品那樣的興起,而是已經(jīng)包含了“暗喻”的成分,<br>換句話講,也就是說李白的起句,表面上看是興起實際還包括了喻,而“喻”才是起句的重點。</div><div><br>&nbsp; &nbsp; &nbsp; &nbsp;因此結論是,李白的起句,就不是簡單的景的描述來引領后面的內(nèi)容,有客觀和主觀雙重內(nèi)容在里面,<br>不僅有興,同時還有比在其中,從李白的這首作品來看就不完全符合朱熹闡述的“先言他物”,<br>因為,青山和白水,都不是“他物”而是必不可少的內(nèi)容,之所以說必不可少,是因為其不可被替代性。</div><div><br></div><div><br><b><font color="#ed2308">二、杜甫的作品</font></b><br>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br>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br>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br>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div><div><br>&nbsp; &nbsp; &nbsp; &nbsp;杜甫作品的起句哀的,何止是猿呢?后面的內(nèi)容展現(xiàn)給讀者看到的一路哀著的,不正是作者自己本人嗎?</div><div><br>&nbsp; &nbsp; &nbsp; 因此,杜甫的起句,與李白一樣不僅有客觀(猿哀),同時兼有自己內(nèi)心的哀,這同樣是興起中,帶有比的成分,與李白一樣,興與比結合在一起使用,同樣不符合朱熹關于比興的理論。</div><div><br><b><font color="#ed2308">三、李商隱的作品</font></b><br>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br>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br>隔坐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燭燈紅。<br>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div><div><br>&nbsp; &nbsp; &nbsp; 李商隱的作品,一向被認為是晦澀的代表。</div><div><br>&nbsp; &nbsp; &nbsp; &nbsp;我們看起句,有“星辰”,有“風” 這并不只是簡單的興起,因為星辰與風 相互之間,并沒有任何關聯(lián)性,李商隱把它們放在一起 是有著明確目的的。人間的官員 ,天上的星宿 都是星宿下凡而來的 ,前面的課堂上 我們講過這首作品, 李商隱是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 只好擺酒宴請人吃飯 ,赴宴者,應該都是官員 ,這些官員就是“星辰”。 風,不僅是自然氣象刮的風,<br>更是風波,因為產(chǎn)生了風波,所以需要把這個風波,捂在一定范圍內(nèi),使之平息。我們看起句與合句“昨夜星辰昨夜風”、“走馬蘭臺類轉蓬”, 我們一直說扣回起句, 這里依然是這樣扣回去 ,起句因為官員們鬧出的風波 ,請客吃飯的結果 ,到了最后(合句) 李商隱似乎并沒有達到目的 ,所以宴會后的他 ,還是和宴會開始之前一樣 ,類轉蓬,搖來晃去的 ,采取中間立場, 哪一邊都不偏向 ,在中間晃來晃去,夾縫中求生存。由此看來,李商隱同樣也不是簡單的興,同樣興中有比,這點,與李白、杜甫是一致的。</div><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根據(jù)上面三位作者的作品來看,他們的作品都不是簡單的用物來引領后面的內(nèi)容,因為這些物本身就帶有雙重含義,所以不符合朱熹的理論,不僅我們看到的這三首作品,類似的這三首作品的詩,在唐詩中,可謂是比比皆是,數(shù)不勝數(shù)。朱熹把興與比 進行分割 是符合詩三百的特征的 也能夠清楚的印證詩三百的作品 但用朱熹的理論 去印證唐詩 顯然其符合性 就要打些折扣 并不完全符合 也就是 如果按照這個理論去詮釋唐詩 那麼 上面的三首作品 就難以讀出其中的雙重含義 自然就無法準確的理解作品 這也是李商隱的這首作品 被誤讀的原因 這個誤讀 我們看到 被廣泛的流傳 誤以為是李商隱的愛情詩篇 并且杜撰出這樣那樣的美女 這是對李商隱的歪曲 對律詩格律的陌生而導致的不尊重歷史 實際上 這首作品壓根與愛情扯不上半點關系 綜合前面三位古代的先驅所做的闡述 顯然 生活在唐朝之前的鄭、劉所作出的釋疑 并不符合詩三百的實際作品所體現(xiàn)出的特征帶有其當時特有的歷史痕跡生活在唐朝之后的朱熹的理論符合詩三百但卻不能說明唐詩所體現(xiàn)出來的特征同樣有其局限性。因為朱熹生活在唐朝之后完全可以接觸到唐詩。究竟今天的我們?nèi)绾味x比興呢?學院的主張是要分歷史階段來看待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去理解。<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nbsp; &nbsp; 掌握并運用,用歷史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待比興 這個發(fā)展的眼光 。也是前面三位文學先驅朱熹、劉勰、鄭玄 刻意提倡的精神。 這種精神,正是律詩不斷發(fā)展和完善的動力。本著繼承發(fā)揚朱熹、劉勰、鄭玄 三位前賢先圣的精神之態(tài)度。</div><div><br><b><font color="#ed2308">總結</font></b></div><div><br>1、可以如詩三百一樣簡單的興起而比合;<br>2、也可以和唐詩作品一樣,在興起中,同時使用比,也就是比興同時存在于起句中;<br>3、結合唐詩作品來看,比,可以在起承轉合的任何一個步驟使用<br>比如:</div><div>A、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轉句)<br>B、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承句)<br>C、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轉句)<br>D、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承句)<br></div> <div><br></div><div><b><font color="#167efb">搜集整理:月滿西山</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圖片來自網(wǎng)絡</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全部課程請查看我的美篇文集《詩詞基礎知識》,感謝您的關注。</font></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