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四站歷史回顧/部分老戰(zhàn)友通訊錄及今昔照片曙光 <p> <b>我與814特殊的不解之緣</b></p><p> 黃衍季?</p><p> 我在814僅工作了3年,但作為該工程的參建者和該站第一任站長,從報到入列的那一天起,就與814結下了終身不解之緣,成就了我人生中最為艱難而輝煌的一段歲月。在814創(chuàng)建50周年之際,此文謹將初創(chuàng)時期我親身經歷的有關情況作敘述和介紹,以饗曾經同根同源同戰(zhàn)壕的老戰(zhàn)友們。 </p><p><b> 特殊日子</b></p><p> 814工程的實施和814站的創(chuàng)建,都有著鮮明的國際背景和時代背景。20世紀60年代是美國和蘇聯(lián)兩個超級大國在全球展開全方位激烈競爭的年代,空間技術是雙方較量的一個重要領域。蘇聯(lián)第一個成功發(fā)射了人造地球衛(wèi)星 ,從而展示其在空間技術上的領先地位。美國為了挽回劣勢 ,提出了一個在60年代率先登上月球的“阿波羅計劃”,并于1969年7月16日成功發(fā)射了“阿波羅11號”載人飛船 ,令世界矚目。</p><p> 當時,“阿波羅”登月活動都是通過國際通信衛(wèi)星向全世界電視實況轉播的,且衛(wèi)星通信技術處于發(fā)達國家壟斷之下,禁止對中國大陸出口,而我泱泱大國卻連一個衛(wèi)星地面站也沒有。</p><p> 美國在1969年8月發(fā)出公告:將于當年11月14日發(fā)射“阿波羅12號”,并耀武揚威地宣稱全世界包括臺灣在內都能看到登月實況 ,唯獨8億人口的社會主義中國看不到!這極大傷及了中國人民的感情和自尊。周恩來總理聞悉此公告,氣得口食無味、夜不成寐,他老人家發(fā)了狠心:中國的衛(wèi)星地面站,就是用牙咬也要把它咬出來,用手捏也要把它捏出來!</p><p> 1969年8月14日這一天,相距11月14日僅剩區(qū)區(qū)三個月時間,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親自主持會議,召集了代表國防工辦、國防科委、七機部等單位的粟裕、王秉璋、錢學森、羅舜初、朱光亞和上海的馬天水等共同商議決策,總理說:“上??萍碱I先、人才集中,希望能首先搞出一套衛(wèi)星地面接收設備 ,粉碎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 ,使我國也能收看到“阿波羅12號”登月實況?!弊詈螅谠4髮⑻嶙h把此項任務定名為“814工程”。</p><p> 8月14日,對后來的814人而言,注定是一個承載特殊使命的特殊日子。正是在這一天,國家總理召集開國大將及全國頂級科學家們開會,研究部署了為國爭氣的重大工程。從此,814這組數(shù)字不僅成了工程代號、進入了部隊番號,更是深深鐫刻在了一代又一代814人的心中。</p><p> <b>特殊工程</b></p><p> 上海主管工業(yè)的馬天水領受任務后,回到上海立刻召集工交組商議,派出老干部劉芝出任814工程總指揮,決定組織機電一局、二局,儀表局、輕工局、化工局、物質局、建工局,以及上海廣播電臺、天文臺和上海海關等123家單位共同參加大協(xié)作大會戰(zhàn)。一艘承載萬余名科技工程人員組成的浩蕩大軍的巨輪,肩負中央領導的重托和全國人民的期盼,乘風破浪、揚帆起航 !</p><p> l969年10月19日,我接到空四軍鄭長華軍長電話,召我速至軍長辦公室約談。我從四團三大隊趕到軍部、進門坐定,他開門見山:“總理向上海下達了814工程任務,這是非常重要又秘密的任務。市府要求軍方共同參與,你即速去工程指揮部報到。這是一項爭氣工程 ,也是光榮而艱巨的政治任務,一定要完成好!”</p><p> 翌日一大早,我打起背包就出發(fā)。臨行前,我只告訴大隊政委楊文定:“鄭軍長令我去執(zhí)行一項秘密任務,需要多長時間不知道,大隊的工作暫時得由你統(tǒng)管了。”我就這么三言兩語交代一下,隨之趕到彭浦機械廠最東端的一小塊荒地上,814工程指揮部就設在那里。當我向劉總指揮報到時,他正忙得不可開交,根本顧不上細談,只淡淡地對我說:“我已經知道你要來,以后協(xié)助我工作就行了?!蔽肄D身到了工地,遇到了空四軍偵察處副處長成關林、雷達兵處老參謀郭懋和、軍械廠雷達技師白朝昆以及駕駛班長景偉業(yè),他們已先期到達工地參加會戰(zhàn)。</p><p> 接下來我逐步了解到:工程指揮部于9月2日成立,9月27日施工隊進場,用三天四夜時間建成了高9米、能承載15米拋物面天線的60公分壁厚的混凝土天線基座 ,用8天時間建成一幢兩層多功能樓房及144平米的平頂機房。在拼裝大天線時,由于經驗不足、傳動失控,導致一名安裝工從“大鍋”鍋面滑落,墜地身亡,付出了鮮血和生命的代價。</p><p> 基建剛剛完成,各種儀器儀表設備便飛速從科研單位和廠方運抵工地,七輛汽車頻繁往返于上海的東西南北,工地上人人都夜以繼日地奔忙,大家都在和時間賽跑,可謂激情蓬勃、斗志昂揚,此景此情著實使我深受感動又深受教育。</p><p> 我進入角色之后也和大家一樣,工作千頭萬緒,忙得焦頭爛額,工作和生活之艱苦真是難以想象。我住的地方是極其簡陋的蘆蓆棚,四周透風,外面刮大風里面吹小風,外面下大雨里面滴小雨。棚內家具空無一件,僅放有兩塊從天線基座上卸下來的半園型木模塊,上面殘存著小小尖尖的釘子狀水泥,鋪上稻草就當作睡床了。睡覺時必須把被子的腳跟部位用背包帶扎緊,否則冷得根本無法入睡。工地上沒有食堂爐灶,餓了就啃幾口冷饅頭,喝著軍用壺里的涼白開充饑。工作到了午夜還好,可以去彭浦機械廠職工食堂吃上熱乎夜餐。盡管如此篳路藍縷、艱苦創(chuàng)業(yè),而工程指揮部、工地上的所有人員,以及整個上海與工程有關的單位,都在日夜奮戰(zhàn),個個豪情滿懷!</p><p> 從9月2日成立指揮算起 ,到11月14日成功接收到“阿波羅”12號登月實況電視圖像,總共歷時73天。這73天完成了國外需2—3年才能建成的衛(wèi)星地面站建設任務,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814速度,中國速度!不得不敬佩上海的科技力量和全體參戰(zhàn)人員的聰明才智,更欽佩周總理的開明睿智和偉人魄力!</p><p> <b>特殊貢獻</b></p><p> 814工程是一項重大的系統(tǒng)工程,它的建成不僅成功接收到“阿波羅12號”登月實況,而且在技術上填補了我國電子工業(yè)多項空白,其中包括參放、彩電、錄像、激光大屏幕等,都是國內首次成功研發(fā),為振興我國電子工業(yè)作出了杰出貢獻,以其一系列成果榮登上海地誌之史冊。這是軍地融合結出的豐碩成果,這是上海參加人員和全體814人的共同榮耀!如果按照現(xiàn)在成果評比標準,我認為完全能夠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p><p> 這里不妨講一個小插曲。事也湊巧,阿波羅12號登月當天,在當時的英租界香港的地面站也準備進行實況接收,不知何故卻遭受了失敗,使得許多興致勃勃趕去觀看的大使領事及社會名流掃興而歸,后聞悉大陸上海地面站接收成功,他們相形見絀,都大驚失色!</p><p> 814工程所作的貢獻不僅在于其技術含量,也在于其很高的情報價值。在接受阿波羅電視錄像的同時,為了拓展地面站實際應用,在成副處長領導下,及時組織技偵人員對太平洋某衛(wèi)星通信線路進行全面排查,空軍情報部派出技術處長盛小培和周開甫兩位頂級專家親臨現(xiàn)場指導。在專家的指導下,經過五天五夜艱苦努力,終于解調出大量通訊信號,展露出大量情報,在場的所有技偵人員無不欣喜若狂,簇擁著兩位專家歡呼喝彩 !</p><p> 1969年12月4日,中隊長施達明首次偵獲某國專機與某指揮所的通話,此后又連續(xù)偵獲大量有價值的情報,上報之后引起軍隊領導直至中央領導同志高度重視。此類戰(zhàn)例不勝枚舉、功不可沒。</p><p> 因此可以說,814站憑借自主研建的衛(wèi)星地面站,開辟了我軍聲像情報和衛(wèi)星通信情報偵察新天地,卓越貢獻彪炳史冊。 </p><p> <b>特殊厚愛</b></p><p> 814工程和814站的建設發(fā)展,自始至終得到了中央領導和軍隊有關領導的親切關懷,甚至給予了具體的指導幫助,使我們深受鼓舞。敬愛的周總理不僅親自主持研討工程、作決策部署,而且還親自觀看相關影像,給予了高度評價,特別是對我們工作的重點方向和重點任務,作了十分及時而重要的指示,為創(chuàng)建814站指明了正確方向。縱觀總理的三次批示,從814工程開始到創(chuàng)建814站,再到814站所獲情報的褒獎 ,周總理傾注了不少心血,體現(xiàn)了對814的特殊關注和關懷,這是全體814人獨享的殊榮。</p><p> 1970年盛夏,粟裕大將特意親臨工地視察,為大家?guī)砹酥芸偫淼淖YR。將軍說:“總理要我專程來看望大家 ! 總理祝賀你們?yōu)橹袊藸幜藲狻幜斯?!”繼粟裕大將之后,濟南軍區(qū)司令員楊得志上將等軍內外高層領導同志和各路精英紛至沓來,到工地或視察或參觀和表示祝賀。</p><p> 上海市幾位高層領導曾集體來工地參觀,并從上海財政撥出500萬巨資,作為科研經費分發(fā)到各相關部門和單位。814工程本來就是由上海市府出資建造起來,建成初期“阿波羅”登月活動還在繼續(xù),軍地雙方同時使用地面站執(zhí)行不同重點任務,發(fā)生矛盾不可避免。為此我向情報部建議再建造一臺天線 ,矛盾便會迎刃而解。情報部接受我的建議,立刻向上海耀華玻璃廠訂制玻璃鋼和支架,并把計劃給技偵某團的坦克轉盤撥給814 站,同時催促快速上馬。由于有了架設第一臺天線的經驗,第二臺天線只用58天時間即告建成并投入使用,從此互不相涉。</p><p> 我個人也得到上級首長親切關懷慰問。記得1969年11月25日,鄭軍長來電囑我去他府上作客,進得家門,只見餐桌上放著一瓶國酒茅臺和許多美味佳肴。軍長說:“今天請你來喝酒不為別的,就為你把我交待的任務完成得不錯?!毕g我和軍長對飲,把一瓶茅臺喝了個精光。那酒喝得實在興奮,受寵若驚難以言表。</p><p> </p><p><br></p> <p> <b>特殊部隊</b></p><p> 接收“阿波羅12號”登月實況任務結束之后,衛(wèi)星地面站今后的使用和管理問題擺到了桌面上。上海市革委會于1969年11月27日作出決定,交給空四軍使用和管理??哲娗笾坏?,28日就派空軍情報部長賀德全和副部長徐永火速趕至上海,與空四軍領導商議有關接收事宜,并當即決定成關林副處長負責組織接管地面站具體工作,迅速從空四軍所屬部隊抽調相關技術人員入場,地方人員隨即撤離。</p><p> 當時軍方在工地的人數(shù)只有數(shù)十名,與實際需要的員額相差太大了。為了把站盡快建成并發(fā)揮作用,領導層決定特事特辦。一是從全國技偵團抽調技偵人員;二是從空四軍下屬部隊抽調機務人員;三是從空軍在全國大專院校選調的843名外語畢業(yè)生中劃撥給814站120名;四是提前儲備招收一批小兵,自行培訓外語和機務專業(yè)人才。</p><p> 新組建一支部隊千頭萬緒。包括站址的勘選、陣地的布局建設、人員培訓計劃和場地落實、大批調入人員住宿問題等等。辦法總比困難多,成副處長和我經過冷靜而認真的思考作了分工,他負責落實站址和布局營建,我負責人員一攬子培訓工作,遇到困難想辦法自行克服,有了問題立足自身解決。</p><p> 最后落實的結果比較盡如人意。通過空四軍向上海市政府申請到占地120畝的彭浦公園,然后進行布局營建。向市革委會有關部門申請,借用停課閑置的上海財經學院教學大樓和四層的學生宿舍樓,安置120名大學生和80名小兵全部進駐財經學院,同時組織教員隊伍、選編教材。整個建站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起來,待兩方面工作接近尾聲,退還財經學院駐地,人員全部進駐新陣地。</p><p> 1970年5月7日,空軍司令部下達了814站番號和編制表。番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技術勤務814站”,設司令部、政治處、管理股機關,下轄5個隊,總員額463人。</p><p> 一切初具規(guī)模后的1970年10月,空四軍黨委研究決定,空軍技術勤務814站成立臨時黨委,成關林任黨委書記,我任黨委副書記。</p><p> 至此,一支肩負特殊使命的特殊部隊應運而生。這是一支高起點全要素建立起來的新型勁旅,在空軍乃至全軍同一系統(tǒng)中,814站大學生比例最高、技師技工最多、技偵手段最先進、陣地設施設備最新、營院最美。從此,這支有作為有膽識有本領的部隊,用忠誠書寫神圣,用智慧書寫神秘,用勝利書寫神奇,所向披靡、勢不可擋!</p><p> <b>特殊情懷</b></p><p> 在我進入耄耋之年的今天,在814戰(zhàn)斗生活的經歷時常夢幻般地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是什么令我對814如此迷戀、對814人如此親近?首先是814在光輝歷史中鑄成的優(yōu)秀精神基因,這就是實事求是的求真務實精神、開天辟地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精神、和衷共濟的團結協(xié)作精神、負重前行的使命擔當精神。</p><p> 正是這些在戰(zhàn)斗歷程中沉淀下來的可貴精神,使我與充滿傳奇色彩又獲得輝煌成就的814工程結下不解之緣,使我與為黨政軍作出重大情報貢獻的814站結下不解之緣,更使我與在同一陣地同甘共苦、艱苦創(chuàng)業(yè)、情同兄弟姐妹的814戰(zhàn)友們結下不解之緣!這不解之緣又使得我離開814幾十年但心從未離開,離別戰(zhàn)友幾十年但仍然親密無間,歷經重重磨難挫折而不變初衷心態(tài)。</p><p> 在迎來814創(chuàng)建50周年的日子里,我萬分緬懷曾經和我共同戰(zhàn)斗、激情燃燒的已故的親密戰(zhàn)友,他們是成關林 、郭懋和、白朝昆、盛小培、周開甫、孫洪章、高殿閣、吳可平等杰出人才、精英功臣!但愿他們的在天之靈能夠聽到我發(fā)自內心的呼喚。</p><p> 衷心祝愿814老戰(zhàn)友們健康快樂、青春永駐!</p><p> 衷心祝愿814老部隊蓬勃發(fā)展、精神永存!</p><p> 畢生情緣814 !</p><p> 2018年2月于上海</p><p>注:黃衍季為814站首任站長,此前任南空技勤四團三大隊大隊長。</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左圖:上海彭浦機器廠有限公司老職工朱偉民2018年4月20日提供的1969年9月建成的汶水路地面站照片,該圖左下角圖是放在地面上的天線鋼骨架。</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右圖:1975年3月出版署名“上海814小組”的《阿波羅登月飛行》(近200頁)一書。(張以文戰(zhàn)友參與編譯)</h3> <p><b> 周總理觀看814站錄制的電視錄像 </b></p><p> 蘇 京</p><p> 遵照總參三部指示,814站派員去北京為中央領導放映錄制的“阿波羅登月”等錄像。</p><p> 1973年6月2日,馬伯良政委帶領我和黃發(fā)開與劉愛平到北京。那年我32歲,黃發(fā)開和劉愛平20來歲。那時,我國還沒有普及彩色電視機和錄像機。我們帶著通過上海市外貿局專門從美國進口的設備去北京。我們住在三座門軍委招待所待命。那一次北京之行,我們除了毛主席因身體原因沒見到外,其他中央領導都見到了。7月20日我們完成任務后乘火車回滬。</p><p> 1973年7月14日,吃過晚飯,我們奉命到人民大會堂。晚上10點多,周總理來了,總理坐第一排,第二排空著。我站在電視機旁,隨時準備回答問題??偫碚惺肿屛易剿赃?。第三排是喬冠華、唐聞生和軍隊的領導。我可不敢造次,就坐在第二排、總理的后面??偫砻繂栆粋€問題,就回一次頭。我看到總理臉上好多黑斑,滿臉的疲倦。后來我才知道總理病重。我真后悔,當時還不如坐在總理的身邊好。</p><p> 向總理匯報的都是國際情況。那時,我國還很封閉??偫碚f這是他第一次看到彩色電視??偣矁尚r,總理吃了兩次藥??吹竭@個情況,我難過極了。我還插空匯報了814站的建設情況,總理連連點頭。匯報完畢,大家站起來??偫砜吹搅瞬贿h處錄像機旁穿軍裝的黃發(fā)開、劉愛平??偫韱栁遥核麄兪呛湍阋黄鸬陌?。我說:是的。總理拍了拍前額連說:我疏忽了!我疏忽了!快步走過去,和他們握手,說:謝謝你們!</p><p> 這就是周恩來總理,我們敬愛的周總理! </p><p> 2018年1月 8日</p><p>注:蘇京同志曾擔任總參三部副部長、總參機要局局長,1990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96年調任南京軍區(qū)副參謀長,2001年退休?,F(xiàn)任江蘇省古陶瓷研究會名譽會長,江蘇省新四軍研究會副會長等職。</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看著總理像、往事重呈現(xiàn)。大國總理,日理萬機,國防建設好指揮,兩彈爆炸火箭衛(wèi)星飛。五十年前,是他決策部署建造衛(wèi)星地面接收站,于是有了“814工程”,是他為接收站指明了“敵情觀察”的方向,于是組建了“814站”,我們近七百官兵才能結緣814,是他肯定贊許了接收站生產的“情報很準確、很及時”。 特殊的歷史背景下的特殊工程,特殊的新建部隊肩負特殊的使命、完成了特殊的任務。因緣使然,814人對周總理懷有特殊的情懷。814人心中永遠懷念周總理。</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空軍八一四站第一次黨代會</h3> <h3>空軍八一四站首屆團代會</h3> <h3><b>司令部</b></h3> <h3><b>政治處</b></h3> <h3><b>衛(wèi)生所</b></h3> <h3><b>管理股</b></h3> <h3><b>教導隊</b></h3> <h3><b>一隊</b></h3> <h3><b>二隊</b></h3> <h3><b>三隊</b></h3> <h3><b>四隊</b></h3> <h3><b>五隊</b></h3> <h3><b>六隊</b></h3> <p>共計297人</p> <p>未及錄入《情緣那座軍營》紀念冊照片補充:</p> <p>新中國第一批少先隊員。從上往下第三排左起第一人為蘇京。</p> <p>蘇京1960年獲江蘇省遙控模型飛機比賽冠軍,其后即被保送進軍校學習。</p> <p>軍旅回眸</p> <p>青年時代的蘇京將軍</p> <p>2000年蘇京將軍與軍委副主席遲浩田合影</p> <p>蘇京將軍及夫人、遲浩田副主席及夫人合影</p> <p>“1968年我參加援越抗美作戰(zhàn),1969年2月回國。1970年調到八一四。1969年3月,空四軍開表彰大會。會議主持人連喊三聲:請三等功臣蘇京同志上來領獎。我沒有動。會后,團長批評我,為什么不領獎?我說:‘那么多同志犧牲了,他們什么都沒有。我也什么都不要?!^了幾天,團政治處把我叫去,給我一個大信封。里面就是這本《毛澤東選集》第一卷。我一看上面寫的字,立刻想到了犧牲的戰(zhàn)友,頓時淚流滿面。再說那個時候,毛主席的書上已寫了我的名字。如果我不要,錯誤就大了?,F(xiàn)在,這本書已是我們家的傳家寶。要永遠保存下去!”</p><p> ——蘇京</p> <h3>蘇京將軍等在天安門前合影</h3><h3>左起:張延國、?、顧承倉、蘇京、白朝昆、王書明、李有恒</h3> <p>蘇京將軍等在毛主席紀念堂前合影</p> <p>蘇京將軍在北京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前留影</p> <p>二隊參加814站第一次黨代會人員在分組討論中(1973.11)</p><p>左起:高金蘭、張淑珍、臧崇炳、張少漁、施達明、王曙光、羅明慧、陳光漲</p> <p>前排左起:宋文偉、陳少興、唐江兵</p><p>后排左起:朱國橋、易正橋、鄭嘉、唐延昭、楊澤超</p> <p>前排左起:倪興森、何殿坤</p><p>后排左起: 陸榮固、范喜寬 、寧殿群、洪振柱</p><p><br></p> <p>教導隊一班合影(吉林入伍)</p><p>左起:李兆杰、張維權、王永林、王玉民、賀新偉、朱寶祥、侯玉成</p><p><br></p> <h3>1968年四團三大隊八中隊戰(zhàn)友在沽源路231號辦公樓前合影</h3> <p>四團教導隊新鄉(xiāng)四中戰(zhàn)友在南京湯山合影(1968.3)</p><p>前排左起:吳可平、海景福、李國民 </p><p>后排左起:楊金良、李國順、張多明、王曙光</p> <h3>杭州大學同學入伍留念</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前排左一:馬寶水(814)</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第二排左起:范如玉(814)、傳守蘭(南空)、徐亞萍(814)、張月清(南空)</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后排左起:邵師達(814)、朱立喬(空軍技勤一團)、何萬苗、錢之亮、洪和林</h3> <h3>814站女子籃球隊教練、隊員合影</h3> <p>814站政治部人員合影(1978)</p><p>前排左起:姚美鳳、巫文遙、王澤宗、段友鵬、王曙光、潘家俊、顧承倉、劉傳云、蔣洪春、陳長青、楊前進</p><p>后排左起:莊品良、王清富、閆守軍、劉興坤、李忠賢、李云智、王夢安、馬伯良、金應勇、余國輝、劉進才、金紅兵</p> <p>1984年年初政治部人員合影</p><p>前排左起:劉靖圻、劉傳云、王曙光、房慶長、段友鵬、巫文遙、晉瑞庭</p><p>后排左起:李斌、陳長青、王玉民、張高亭、尹義良、金紅兵、潘家俊、龔寶珍、荊玉君、姚美鳳</p> <p>組織科人員合影</p><p>左起:王曙光、顧承倉、余國輝、王澤宗、金紅兵</p> <h3>1983年組織科戰(zhàn)友在部隊營院合影</h3><h3>左起:金紅兵、王曙光、王澤宗、段友鵬、王玉民</h3> <h3>紅旗電話班的戰(zhàn)友們</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前排:(左)荊麗萍、(中)劉廣梅、(右)郭愛榮;<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后排:(左)宋顏霞、(中)賈淑君、(右)李曉芹</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她們所在班先后獲得由總參三部、總參政治部頒發(fā)的“紅旗電話班”光榮稱號。</h3> <p>衛(wèi)生科戰(zhàn)友合影</p><p>前排左起:陳淑清、黃根仙、林英軒、楊妙珍、曹正芳</p><p>后排左起:陳善兵、陳浩、許良淼、傅清安、蘭友揚、許士杰、周祥文</p> <p>(上圖)前左起:孫洪章、高仁忠、唐贊學;后左起郝光俊、農志生</p><p>(下圖)前左起:朱炳林、曾思朋;后左起:唐贊學、彭勝欽</p> <p>(上圖)前左起:唐贊學、左曉清;后左起:唐江兵、蔣少南、周木水</p><p>(下圖)左起:李康進、劉放軍、巫光緒、劉菊茂</p> <p>(左圖)前左起:黃水平、蘭友揚、鄧漢軍;后左起:巫光緒、唐贊學、蘭友揚夫人</p><p>(右圖)前左起:張耀武、林芝運、張家國;后左起:黃水平、姚俊欽、湯正師、蘭友揚</p> <p>左起:寧殿群、吳駿生、劉庫戰(zhàn)友合影(上);左起:于文利、寧殿群、洪振柱在彭江園合影(下)</p> <p>吉林入伍的戰(zhàn)友在部隊營院合影</p><p>前排左起:朱寶祥、李偉、王義兵、賀新偉</p><p>后排左起:祁云、張維權</p> <p>江蘇海門戰(zhàn)友1976年12月在江灣合影</p><p>前排左起:張友忠、宋衛(wèi)國、施建忠、張維沖</p><p>后排左起:黃雁標、王宏偉、黃錦榮、盛漢士、楊偉</p> <p>田思容戰(zhàn)友在部隊營院原宿舍樓前留影(二樓為女兵宿舍,一樓是男兵宿舍;樓前那堵墻內是籃球場)(上圖);田思容戰(zhàn)友在部隊營院原8號家屬樓前留影(下圖)(田思容為海勇戰(zhàn)友夫人)</p> <p>蘭友揚戰(zhàn)友在部隊營院留影(左);</p><p>王澤宗教導員與寧殿群戰(zhàn)友合影(中);</p><p>二隊宿舍樓前留影(王曙光)(右)</p> <p>左起:王曙光、虞松法、羅明慧</p> <p>王宏偉戰(zhàn)友(左);茹慶仁戰(zhàn)友(中);王長海戰(zhàn)友(右)</p> <p>秦祖耀戰(zhàn)友夫婦合影(上左);張友忠戰(zhàn)友(上右);張維權戰(zhàn)友(下左);胡錫平戰(zhàn)友在部隊營院(下右)</p> <p>歡聚如歌</p> <p>1987年8月1日,克山戰(zhàn)友合影</p><p>前排左起:王長海、何寶清、陳敬民、白恒波、鄭瑞山、劉 庫、張忠權、閆德昌、王慶林 ;后排左起:張義榮、王志剛、李長山、武守利、趙德成、陳新利、鄭德全、李大偉、趙 軍、劉丙申、張興華 </p><p><br></p> <h3>814站建站20周年慶在上海南鷹酒家合影</h3> <h3>前排左四為原空軍技勤四團副團長王德利</h3> <p>2002年3月,盧崇頂局長特邀黃衍季站長、蘇京將軍、劉芝總指揮(左起)參加關于撰寫814站站史的座談會</p> <p>孫鴻章、劉芝、黃站長、白朝昆合影</p> <p>2009年814站40周年慶時,邵師達戰(zhàn)友向每位戰(zhàn)友贈送衛(wèi)星地面接收天線模型水晶紀念品。</p> <p>黃站長喬遷新居后,邀吉玉華、馮曉軍、李華、王曙光到家中作客。</p> <p>蘇京將軍夫婦與王寶根、馬三九(后排)、李曉芹(前排右一)合影</p> <p>左起:李潔、劉剛、蘇京將軍夫人詹化文、劉海燕</p> <p>蘇京將軍夫婦與盧珍(右一)合影</p> <h3>楊偉與尹義良將軍合影(左)</h3><h3>張友忠與尹義良將軍合影(右)</h3> <p>老戰(zhàn)友聚會</p><p>左起:季學翻 馮曉軍 李華 吉玉華 王曙光</p><p>(上)</p><p>左起: 林雅美 季學翻 許惠娟 張蓓琴 姚美鳳(下)</p> <h3>2016年10月,在粵秀苑商榷814站建站50周年大慶事宜。</h3><h3>前排左起:劉海燕、黃衍季、胡若燕、高德英</h3><h3>后排左起:王曙光、吉玉華、馮曉軍、李華、劉剛、王玉民</h3> <p>2016年12月,滬杭部分戰(zhàn)友在西子湖畔相聚</p> <p>在下榻賓館門前合影</p><p>前左起:劉剛、李華、鄭月興、范如玉、邵師達、黃站長、劉海燕、魏美貞、吉玉華</p><p>后左起:王曙光、王廣大、范品華、徐健、吳海娟、楊汝銅</p> <p>左起:吉玉華、李華、黃站長、徐健、劉海燕</p> <p>左起:李子痕、黃站長、王廣文</p> <p>右圖為黃站長與范品華合影</p> <p>左起:魏美貞、李華、吳海娟、范如玉、鄭月興在西子湖畔合影</p> <p>在劉剛戰(zhàn)友上海辦公室合影</p><p>前排左起:劉剛、李關紅、黃站長、章居根</p><p>后排左起:樊岳校、錢乃棟、倪興森</p> <p>2017年3月,在上海大富貴小聚。</p><p>左起:李國順、王曙光、茹慶仁、孫發(fā)明</p> <p>2017年10月,在上海沈大成小聚。</p><p>前左起:丁世華夫人、周醫(yī)生、葛乃榮、徐寶榮、王曙光;后左起:丁世華、茹慶仁夫人、茹慶仁</p> <h3>看望小高教員留影(2017.9)</h3><h3>前排左起:陳新利、劉海燕、高德英、吉玉華;后排左起:李華、李蘭萍、王曙光</h3> <h3>2017年重陽節(jié),袁曉紅戰(zhàn)友從大洋彼岸來滬,劉剛戰(zhàn)友做東在梅園邨酒家聚餐。</h3> <p>2017年11月16日,黃站長與北京“小兵”袁曉紅、張燕玲合影</p> <h3>2018年5月,黃站長與陳少興、鄧漢軍、譚慶華在長沙合影</h3> <h3>匯聚長沙的湘友“群星”燦爛</h3> <p>《情緣那座軍營》策劃、編輯、審校及部分八一坊戰(zhàn)友合影留念</p> <p>2018年10月,劉庫、黃水平、張以文、辛全寶戰(zhàn)友(左起)攝于珠海</p> <p>黃站長與季學翻父子合影</p> <p>蘇京將軍與季學翻父子合影</p> <p>歡樂家庭</p> <p>黃站長及夫人王惠珍在廣州留影</p> <p>黃站長在韶山留影</p> <p>蘇京將軍及夫人詹化文在赤壁留影</p> <p>天倫之樂</p><p>蘇京將軍夫婦與兒子蘇平合照</p> <p>2016年蘇京將軍夫婦與孫女蘇欣湉合影</p> <p>新婚燕爾(蘇京將軍與夫人詹化文—1973)</p> <p>新婚燕爾</p><p>茹慶仁夫婦(左,攝于1977);唐金龍(右上,結婚照);楊汝銅、魏美貞夫婦(右下)</p> <p>1985年春節(jié),王長海戰(zhàn)友一家人在彭江園合影(上);</p><p>劉愛平、孫曉華戰(zhàn)友一家人(攝于1985.9.1,換裝留念。背景為部隊營院家屬樓)(下)</p> <p>包永剛、崔寧戰(zhàn)友伉儷</p> <p>徐繼良戰(zhàn)友伉儷與外孫女在泰山留影</p> <p><a href="http://www.52010000.com.cn/2ieqyyne" target="_blank">八一四——絢麗的旗幟、永恒的豐碑</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