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距鏡頭下的小生靈》中視廣角 <h1> 當攝影人漸漸地從浮躁與困惑中走出,從功利與虛名中解脫,從被所謂的“藝術”的枷鎖中掙脫,從必然世界步入自由世界,從無知走向無限,將攝影活動成為自覺的精神需求,淡泊人生的一種。那么在取景器后面的那雙眼睛就會發(fā)現世界是那么地絢麗與奇妙,隨著地球公轉和自轉的生靈與物質有那么多的共鳴與和諧,擁有同樣的善良與無爭。</h1><h3> 攝影/及保山</h3><h3> 圖文編輯 /中視廣角</h3> <h1>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軌跡,昆蟲也不例外,瞧這小家伙正在尋找著屬于自己的“路標”。▼</h1> <h1> 瓢蟲的習性就是喜歡“順桿兒爬”,爬到走投無路了便開始振翅起飛。但是它在這里已經轉著圈的來回爬了N次,就是找不到絕路的地方,它實在不耐煩了便開始半路起飛。▼</h1> <h1> 每逢夏季來臨,在水塘里經常見到它的身影。在河北老家當地人給它起了一個很不錯的綽號“打香油的(意思是賣香油的)”,因為它身上散發(fā)著一股特殊的香味兒。▼</h1><h3></h3> <h1> 微距世界很美麗,因為微距可以放大微觀世界,獲取的是我們日常視覺看不到的東西,所以更有視覺沖擊力。一旦走進神奇的微觀世界,你會感到十分奇妙,如果再加上一點創(chuàng)意就會讓整個照片看上去更加生動有趣。▼</h1> <h1> 微距攝影的難點在于昆蟲活動有季節(jié)性、活躍期,不可能每次去都有新的發(fā)現,掌握不好規(guī)律也有可能空手而歸,所以需要耐心和很強的觀察能力。▼</h1><h3></h3> <h1> 當我透過微距鏡頭瞄準這些小生靈時,不由得驚呼起來,那種平生少見的可愛,讓我激動不已。▼</h1> <h1> 蝴蝶是自然界美麗的昆蟲,它以優(yōu)美的身姿,輕盈的體態(tài),深深惹人喜愛,它飄舞于花叢之中,溪畔泉邊,被人們喻為“會飛的花朵”,“大自然的舞姬”。它以自身的斑藍色彩,點綴著如詩如畫的大自然。然而當美麗的蝴蝶與皇工世家傳承幾百年的花絲鑲嵌工藝結合會是怎么樣的一種美!</h1> <h1> 七星瓢蟲是昆蟲大家庭中漂亮迷人的一族。顧名思義,它形如柔潤的圓瓢,紅色的弧殼上綴七顆黑亮的斑點。七星瓢蟲,不僅形體優(yōu)美別致,它也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有智慧的蟲類之一。我們單獨看看它的愛情表現,就足以稱之為人類的良師了。</h1><h3></h3><h1>這樣的七星瓢蟲有一種獨特的本領。在青春期,它會不停飛越山川草木,四處尋找。直到找著一處光線充足、肥沃松軟的土地,才停下來。這時候,七星瓢蟲便開始用那堅硬的爪子向身后刨土,挖出一個自己足以藏身的洞。完成了這一浩瀚的工程,它才慢慢地抽身而退。<br>原來,七星瓢蟲深挖洞,并不是為了廣積糧,更不是為了繁衍后代。它是在洞穴播種自己帶來的種子。七星瓢蟲把種子放入洞中之后,就開始往洞里填土,直至覆蓋得嚴嚴實實。<br>日子一天天地過去。風吹日曬,雨露滋潤,森林里氣象萬千,瞬息萬變。不管是天高氣爽陽光明媚,還是電閃雷鳴大雨傾盆。七星瓢蟲始終悄然藏在附近的樹葉下,靜看風起風落云卷云舒。<br>奇跡終于發(fā)生。當初七星瓢蟲在土里埋藏種子的地方,冒出了一棵綠芽。綠芽很快便長成一棵小苗,小苗茁壯成長,不久便長成了一棵小小的果樹。果樹蓬勃生長,只三個月,就結出了像櫻桃一樣紅彤彤的果實。<br>人類不得不驚嘆七星瓢蟲播種收獲的智慧。它們居然懂得,為了吃到可口美味的食物,必須親自動手去種植,同時需要等待漫長的幾個月。<br>更可貴的是,果實完全成熟,七星瓢蟲飛到果樹上面,精心挑選了一粒最紅最美的果實,摘下抱起,帶著甜蜜飛翔。我們最終看到,七星瓢蟲捧著自己精心種植的最美最甜果實,將其敬獻給它最鐘情的另一只七星“白馬王子”。▼</h1><h3></h3> <h1> 斑衣蠟蟬在全國各地都很常見,除了最愛的臭椿和香椿外,葡萄、蘋果、海棠、山碴、桃、杏、李、花椒、香椿、刺槐、楸、榆、青桐、懸鈴木、楓、女貞、合歡、楊樹也都是他的食物,所以在河北一些地區(qū),每年四月香椿樹發(fā)芽時,斑衣蠟蟬的卵就會開始孵化。斑衣蠟蟬的若蟲共有4齡,剛剛孵化時是白色,過不多久若蟲就會變成黑色,上面裝點著許多白色小點。若蟲們喜歡聚集在葉子的背面或嫩莖上,用針一樣的口器插破植物表皮吸取汁液。斑衣蠟蟬的若蟲很警覺,一感覺到有敵人經過就會慢慢移動到葉子的另一面,雖然不能飛,但是它們的彈跳能力強,稍受刺激就會一下子彈跳到很遠的地方。到了4齡,若蟲們的體色再次發(fā)生變化,他們會拋棄暗沉的黑色換上鮮紅色并點綴著黑白斑紋的外衣,可能是為了迎接即將開始的羽化。▼</h1> <h1>這是一朵幾乎存在我們視線之外的小花,是一種我們未曾用心感知的生命。借助老蛙60微這樣一個鏡頭,我們看到了小花的五彩姿容、盎然生機?!蔽液苄蕾p著名攝影評論家陳曉琦在畫冊序言中的這句話。微小的生命,平凡而又坦然,它倔強著自己的生命過程。▼</h1> <h1> 自然于心,是疲憊后的一抹綠意。</h1><h3></h3><h1> 自然于情,是不經意間弄死小蟲后的傷感。</h1><h1> 自然于記憶,是花落子規(guī)啼的靈動。<br> 自然于禪意,是談笑無還期的淡然。<br> 無論是盛夏光年,還是落葉知秋。<br> 它就在我們身邊相伴無言,情暖紅塵……<br> 世間萬物,蕓蕓眾生,皆由一個緣字而起。緣分是一根與命運糾纏的絲線,偶然的相遇,驀然的回首,便是彼此的一生。佛曰: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靜,則佛土凈。其實人生就是一場修心的旅程,去繁化簡才能返璞歸真。非人生如此,天下物皆然。▼</h1> <h1> 蝴蝶的幼崽被禁錮在厚厚的高強之中,與世隔絕的空氣埋藏了另一番新生的天地,那是一個需要沖破了枷鎖才會被發(fā)現的屬于自己的天地。 當繽紛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的時候,我們可曾知道它在美麗生命的前一秒與死神做了怎樣巨大的斗爭!▼</h1><h3></h3> <h1> 微距攝影是一門藝術,在近距離捕捉物體并按下快門定格下一張張精彩瞬間,變成圖像,一切都很完美。微距攝影重要的是細節(jié)和色彩的把控。▼</h1><h3></h3> <h1> 在大火面前,螞蟻們緊緊相擁,圍成一個團,最外圈的螞蟻在烈火噼里啪啦地燃燒中化為灰燼,卻挽救了圈里面不少同胞的性命。這個故事讓我記憶很深,對螞蟻也產生了莫名的好感。覺得螞蟻不僅聰明團結,而且勇敢無私。螞蟻這樣團結友愛顧全大局的無畏精神值得人類深思,然而這世間沒有多少人會在乎一群螞蟻的舉動,更不會低首向螞蟻學習的。畢竟,螞蟻只是沒有思想意識的動物,那么瘦,那么小,只要輕輕一弄,就可以讓它魂飛魄散。所以螞蟻的故事再有意義,都不會讓太多人時時放在心底。▼</h1><h3></h3> <h1> 七星瓢蟲有較強的自衛(wèi)能力,雖然身體只有黃豆那么大,但許多強敵都對它無可奈何。它3對細腳的關節(jié)上有一種“化學武器”,當遇到敵害侵襲時,它的腳關節(jié)能分泌出一種極難聞的黃色液體,使敵人因受不了 而倉皇退卻、逃走。它還有一套裝死的本領,當遇到強敵和危險時,它就立即從樹上落到地下,把3對細腳收縮在肚子底下,裝死躺下,瞞過敵人而求生。</h1><h3></h3><h1>瓢蟲之間還有一種奇妙的習性:益蟲和害蟲之間界限分明,互不干擾,互不通婚,各自保持著傳統(tǒng)習慣,因而不論傳下多少代,不會產生“混血兒”,也不會改變各自的傳統(tǒng)習性。▼</h1> <h1> 跳蛛體長多數不超過15毫米。體多短粗而稍扁平,步足粗短強壯,善蹦跳,因而得名。跳蛛科是蜘蛛目中最大的科,全球約有3000種。分布于世界各地,在熱帶和亞熱帶種類較多。分布在中國南方的種類和數量都多于北方。跳蛛科8新種,提供了詳細的描述。模式標本現保存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h1><h3></h3> <h1> 象鼻蟲的雌蟲在產卵前,往往會以吻端之囗器在植物之組織上鉆一管狀洞穴或橫裂,然后再把卵產于組織內,有部份種類能以孤雌生殖方式絮衍后代。它的整個壽命只有三個星期,但成蟲只需活幾個星期就可以不斷地產下4代甚至更多的后代。▼</h1> <h1> 有兩只螞蟻非常不幸,誤入玻璃杯中。<br>他們慌張地在玻璃杯底四處觸探,想尋找一個縫隙爬出去。不一會兒,他們便發(fā)現,這根本不可能。<br>于是,他們開始沿著杯壁向上攀登。看來,這是通向自由的唯一路徑。 <br>然而,玻璃的表面實在太光滑了,他們剛爬了兩步,便重重地跌了下去。<br>他們揉揉摔疼了的身體,爬起來,再次往上攀登。很快,他們又重重地跌到杯底。<br>三次、四次、五次……有一次,眼看就要爬到杯口了,可惜,最后一步卻失敗了,而且,這一次比哪次都摔得疼。<br>好半天,他們才喘過氣來。一只螞蟻一邊揉著屁股,一邊說:“咱們不能再冒險了。<br>否則,會摔得粉身碎骨?!绷硪恢晃浵佌f:“剛才,咱們離勝利不只差一步了嗎?”說罷,他又重新開始攀登。<br>一次又一次跌倒,一次又一次攀登,他到底摸到了杯口的邊緣,用最后一點力氣,翻過了這道透明的圍墻。 <br>隔著玻璃,杯子里的螞蟻既羨慕又嫉妒地問:快告訴我,你獲得成功的秘訣是什么?”<br>杯子外邊的螞蟻回答:“接近成功的時候可能最困難,誰在最困難的時候不喪失信心,誰就可能贏得勝利?!?lt;br>杯子里的螞蟻受到啟發(fā)和鼓舞,不再懼怕被摔疼,也重新開始攀登,最終爬出了玻璃杯,與另一只螞蟻會合。<br>而小螞蟻之所以能不放棄,重要的因素是它擁有必勝的信念,在挫折中堅守必勝信念,就一定不會喪失堅持的力量。<br>最后,送給大家三句話:<br>第一句話:你的責任就是你的方向, 你的經歷就是你的資本, 你的性格就是你的命運。<br>第二句話:復雜的事情簡單做,你就是專家; 簡單的事情重復做,你就是行家; 重復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贏家。</h1><h3></h3><h1>第三句話:美好是屬于自信者的, 機會是屬于開拓者的, 奇跡是屬于執(zhí)著者的! 你若不想做,總會找到借口;你若想做,總會找到方法。▼</h1> <h1> 有兩只螞蟻非常不幸,誤入玻璃杯中。<br>他們慌張地在玻璃杯底四處觸探,想尋找一個縫隙爬出去。不一會兒,他們便發(fā)現,這根本不可能。<br>于是,他們開始沿著杯壁向上攀登??磥?,這是通向自由的唯一路徑。 <br>然而,玻璃的表面實在太光滑了,他們剛爬了兩步,便重重地跌了下去。<br>他們揉揉摔疼了的身體,爬起來,再次往上攀登。很快,他們又重重地跌到杯底。<br>三次、四次、五次……有一次,眼看就要爬到杯口了,可惜,最后一步卻失敗了,而且,這一次比哪次都摔得疼。<br>好半天,他們才喘過氣來。一只螞蟻一邊揉著屁股,一邊說:“咱們不能再冒險了。<br>否則,會摔得粉身碎骨?!绷硪恢晃浵佌f:“剛才,咱們離勝利不只差一步了嗎?”說罷,他又重新開始攀登。<br>一次又一次跌倒,一次又一次攀登,他到底摸到了杯口的邊緣,用最后一點力氣,翻過了這道透明的圍墻。 <br>隔著玻璃,杯子里的螞蟻既羨慕又嫉妒地問:快告訴我,你獲得成功的秘訣是什么?”<br>杯子外邊的螞蟻回答:“接近成功的時候可能最困難,誰在最困難的時候不喪失信心,誰就可能贏得勝利?!?lt;br>杯子里的螞蟻受到啟發(fā)和鼓舞,不再懼怕被摔疼,也重新開始攀登,最終爬出了玻璃杯,與另一只螞蟻會合。<br>而小螞蟻之所以能不放棄,重要的因素是它擁有必勝的信念,在挫折中堅守必勝信念,就一定不會喪失堅持的力量。<br>最后,送給大家三句話:<br>第一句話:你的責任就是你的方向, 你的經歷就是你的資本, 你的性格就是你的命運。<br>第二句話:復雜的事情簡單做,你就是專家; 簡單的事情重復做,你就是行家; 重復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贏家。<br>第三句話:美好是屬于自信者的, 機會是屬于開拓者的, 奇跡是屬于執(zhí)著者的! 你若不想做,總會找到借口;你若想做,總會找到方法。▼</h1><h3></h3> <h3><br></h3><h1> 微距攝影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只要你足夠善于觀察,就能在任何地方發(fā)現豐富的拍攝題材。▼</h1> <h1> 象鼻蟲的雌蟲在產卵前,往往會以吻端之囗器在植物之組織上鉆一管狀洞穴或橫裂,然后再把卵產于組織內,有部份種類能以孤雌生殖方式絮衍后代。它的整個壽命只有三個星期,但成蟲只需活幾個星期就可以不斷地產下4代甚至更多的后代。▼</h1> <h3>萬物皆有靈,仿若塵埃。昆蟲在我們人類眼中是如此的精靈可夢,我們呢?何嘗不是如此,大自然是我們賴以生存的世界,請一起用真心來呵護!往來之間,因果關系,愛自己,愛自然▼</h3> <h1> 宋朝開禧年間,金兵屢犯中原。宋朝將領畢再遇與金軍對壘,打了幾次勝仗。金兵又調集數萬精銳騎兵,要與宋軍決戰(zhàn)。此時,宋軍只有幾千人馬,如果與金軍決戰(zhàn),必敗無疑。畢再遇為了保存實力,準備暫時撤退。<br>金軍已經兵臨城下,如果知道宋軍撤退,肯定會追殺。那樣,宋軍損失一定慘重。畢再遇苦苦思索如何蒙蔽金兵,轉移部隊。這時,只聽帳外,馬蹄聲響,畢再遇受到啟發(fā),計上心來。<br>他暗中作好撤退部署,當天半夜時分,下令兵士擂響戰(zhàn)鼓,金軍聽見鼓響,以為宋軍趁夜劫營,急忙集合部隊,準備迎戰(zhàn)。哪知只聽見宋營戰(zhàn)鼓隆隆,卻不見一個宋兵出城。宋軍連續(xù)不斷地擊鼓,攪得金兵整夜不得休息。金軍的頭領似有所悟:原來宋軍采用疲兵之計,用戰(zhàn)鼓攪得我們不得安寧。好吧,你擂你的鼓,我再也不會上你的當。<br>宋營的鼓聲連續(xù)響了兩天兩夜,金兵根本不予理會。到了第三天,金兵發(fā)現,宋營的鼓聲逐漸微弱,金軍首領斷定宋軍已經疲憊,就派軍分幾路包抄,小心翼翼靠近宋營,見宋營毫無反應。金軍首領一聲令下,金兵蜂踴而上,沖進宋營,這才發(fā)現宋軍已經全部安全撤離了。<br>原來畢再遇使了“金蟬脫殼”之計。他命令兵士將數十只羊的后腿捆好綁在樹上,使倒懸的羊的前腿拼命蹬踢,又在羊腿下放了幾十面鼓,羊腿拼命蹬踢,鼓聲隆隆不斷,這便是金蟬脫殼的故事。畢再遇用“懸羊擊鼓“的計策迷惑了敵軍,利用兩天的時間安全轉移了。<br>“金蟬脫殼”的故事本意是:寒蟬在蛻變時,本體脫離皮殼而走,只留下蟬蛻還掛在枝頭。比喻制造或利用假象脫身,使對方不能及時發(fā)覺。▼</h1><h3></h3> <h1>象鼻蟲的雌蟲在產卵前,往往會以吻端之囗器在植物之組織上鉆一管狀洞穴或橫裂,然后再把卵產于組織內,有部份種類能以孤雌生殖方式絮衍后代。它的整個壽命只有三個星期,但成蟲只需活幾個星期就可以不斷地產下4代甚至更多的后代。▼</h1> <h1> 很多剛接觸微距的朋友,單純追求放大倍率,鏡頭上接圈、近攝鏡啥的一大堆,恨不得鉆到蟲子肚子里去。難道微距攝影就是一味追求放大倍率嗎?明顯不是,除非您是搞科研的。那微距攝影到底要表達什么?怎么構思?拍好的標準是什么?邢海波老師認為可以從三個層面去構思:第一,把蟲當蟲拍,拍出細節(jié),拍出質感,拍出蟲子的生物特性,展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造物神奇;第二,把蟲當風景拍,拍出美感,拍出韻味,拍出生態(tài)美,展現大自然的和諧與美好;第三,把蟲當人拍,拍出情趣,拍出人生,以蟲喻人,展現人性百味。前兩個相對容易,大家拍攝一段時間,掌握一定技巧,積累一定經驗,就不難實現。第三則比較難,是微距攝影更深魅力所在。▼</h1> <h1> 我們常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豈止是人呢,蝸牛也知道往高處走喲。帶著殼的,大大的屁股就像一座小山似的屹立著,軀體和頭伸向前方,兩根觸須直挺挺的,呈“V”字形,像路由器的天線,全方位的在捕捉著能夠感覺得到的一切。在我蹲下身子之前,它好像還在向前移動著,此刻卻一動也不動了,跟個雕塑似的。我看著它,它可能也在看著我。我對于它來說,或許就是個入侵者。不動,就是在判斷我會不會傷害它。▼</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