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今天給友友們分享一下詩詞的押韻</h1><h1>韻是詩詞的基本要素之一.詩詞中所謂的韻.大致等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韻母.</h1><h1>所謂押韻.是指把同韻部的兩個(gè)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韻腳!</h1><h1>押韻的目的是為了聲韻的諧和.同類的樂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復(fù).這就構(gòu)成了聲音的回環(huán)的美.</h1><h1>古人押韻是按韻書的.古人所謂的官韻,就是朝廷頒布的韻書.這種韻書.在唐代.和口語是基本上一致的.按韻書壓韻也是很和諧的.宋代以后.由于語音的變化較大.詩人仍然按舊韻書壓韻.就不那么和諧了!今天如果我們寫舊體詩.并不一定要按古人的韻書.但是如果要學(xué)習(xí)舊體詩詞.還是要了解古代的韻書的.這樣.我們才不致誤認(rèn)為古人寫詩不押韻!</h1> <h1><br></h1><h1>四聲.指漢語的四種聲調(diào).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有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四個(gè)聲調(diào).古代漢語的四聲則是平聲.上聲.去聲.入聲.二者關(guān)系如下:</h1><h1>1.平聲.后代演變成陰平和陽平.</h1><h1>2.上聲.后代有一部分演化成去聲.</h1><h1>3.去聲.后代絕大部分仍然是去聲.</h1><h1>4.入聲.在普通話里完全消失.分別并入陰平.陽平.上聲.去聲.</h1><h1>辨別四聲是辨別平仄的基礎(chǔ)。</h1> <h1><br></h1><h1>平仄是詩詞格律的一個(gè)術(shù)語:詩人們把四聲分成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陰平.陽平).仄就是上去入三聲.</h1><h1>對仗</h1><h1>詩詞中的對偶.叫做對仗.就是把同類的或?qū)α⒌母拍畈⒘衅饋?一般講對偶.指兩句相對.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句.一般規(guī)則是名詞對名詞.動(dòng)詞對動(dòng)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等.</h1><h1>古人寫律詩.是嚴(yán)格按韻書押韻的.韻書有詩韻和詞韻之分.詞韻比詩韻寬松.</h1><h1>詩韻共106個(gè)韻:平聲30韻.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詞韻則將詩韻合并成19部。</h1> <h1>律詩一般只用平聲韻.古體詩則可用仄聲韻.詩韻如下:</h1><h1>上平聲15韻:</h1><h3>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h3><h1>下平聲15韻:</h1><h3>一先.二蕭.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咸.</h3><h1>上聲29韻:</h1><h1>一董.二腫.三講.四紙.五尾.六語.七麌(音語).八薺.九蟹.十賄.十一軫.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音閃).十六銑.十七筱(音小).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馬.二十二養(yǎng).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寢.二十七感.二十八儉.二十九豏(音現(xiàn)).</h1><h1>去聲30韻:</h1><h1>一送.二宋.三絳.四寘(音制).五未.六御.七遇.八霽.九泰.十卦.十一隊(duì).十二震.十三問.十四愿(音愿).十五翰.十六諫.十七霰.十八嘯.十九效.二十號.二十一個(gè)(音個(gè)).二十二祃(音罵).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徑.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艷.三十陷.</h1><h1>入聲17韻:</h1><h1>一屋.二沃.三覺.四質(zhì).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藥.十一陌.十二錫.十三職.十四輯.十五合.十六枼(音葉).十七洽</h1><h1>東冬等字都只是韻的代表字.他們只表示韻母的種類.至于東冬這兩個(gè)韻(以及其它相似的韻)讀音上有什么分別.現(xiàn)在我們不需要追究它.我們只需要知道:最初時(shí)候可能是有區(qū)別的.后來混而為一了.但是古代詩人們依照韻書.寫律詩時(shí)還不能把它們混用.但是在古體詩和詞里.可以把近似的韻(稱為鄰韻)合并使用。</h1> <h1>詞韻:</h1><h1>第一部 平聲:一東二冬通用.仄聲:上聲一董二腫.去聲一送二宋通用</h1><h1>第二部 平聲:三江七陽通用.仄聲:上聲三講二十二養(yǎng).去聲三絳二十三漾通用</h1><h1>第三部 平聲:四支五微八齊十灰[半]通用.仄聲:上聲四紙五尾八薺十賄[半].去聲四寘五未八霽九泰[半]十一隊(duì)[半]通用</h1><h1>第四部 平聲:六魚七虞通用.仄聲:上聲六語七麌.去聲六御七遇通用</h1><h1>第五部 平聲:九佳(半)十灰(半)通用.仄聲:上聲九蟹十賄(半).去聲九泰(半)十卦(半)十一隊(duì)(半)通用</h1> <h1>第六部 平聲: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通用.仄聲:上聲十一軫十二吻十三阮(半).去聲十二震十三問十四愿(半)通用</h1><h1>第七部 平聲: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刪一先通用.仄聲:上聲十三阮(半)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銑.去聲十四愿(半)十五翰十六諫十七霰通用</h1><h1>第八部 平聲:二蕭三肴四豪通用.仄聲:上聲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去聲十八嘯十九效二十號通用</h1><h1>第九部 平聲:五歌[獨(dú)用]仄聲:上聲二十哿.去聲二十一個(gè)通用</h1><h1>第十部 平聲:九佳(半)六麻通用.仄聲:上聲二十一馬.去聲十卦(半)二十二祃通用</h1><h1>第十一部 平聲:八庚九青十蒸通用.仄聲:上聲二十三梗二十四迥.去聲二十四敬二十五徑通用</h1><h1>第十二部 平聲:十一尤[獨(dú)用].仄聲:上聲二十五有 去聲二十六宥通用</h1><h1>第十三部 平聲:十二侵[獨(dú)用].仄聲:上聲二十六寢.去聲二十七沁通用</h1><h1>第十四部 平聲:十三覃十四鹽十五咸通用.仄聲:上聲二十七感二十八儉二十九豏 去聲二十八勘二十九艷三十陷通用</h1><h1>第十五部 入聲:一屋二沃通用</h1><h1>第十六部 入聲:三覺十藥通用</h1><h1>第十七部 入聲:四質(zhì)十一陌十二錫十三職十四緝通用</h1><h1>第十八部 入聲: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六枼通用</h1><h1>第十九部 入聲:十五合十七洽通用</h1><h1>二.普通話韻表(新韻)</h1><h1>現(xiàn)在寫詩詞.不必按照古音寫.用普通話即可!關(guān)于普通話押韻表.各家大同小異.這是比較合理的一種!</h1><h1>新韻部 韻母及韻母組合 對應(yīng)的古詞韻。</h1> <h1>一.佳麻 a ia ua 第十部 麻.佳半.部分入聲</h1><h1>二.開來 ai uai 第五部 佳半.灰半</h1><h1>三.先寒 an ian uan üan 第七部 寒.刪.先.元半.十四部 覃.鹽.咸</h1><h1>四.江陽 ang iang uang 第二部 江陽</h1><h1>五.逍遙 ao iao 第八部 蕭肴豪</h1><h1>六.國歌 e o uo 第九部 歌.部分入聲</h1><h1>七.灰微 ei ui 第三部 支微齊.部分入聲</h1><h1>八.森林 en in un ün 第六部 真.文.元半.十三部 侵</h1><h1>九.冬青 eng ing ong iong 第一部 東冬.十一部 庚青蒸</h1><h1>十.希奇(兒) i(er并入) 第三部 支微齊.部分入聲</h1><h1>十一.詩詞 i(整體認(rèn)讀) 第三部 支微齊.部分入聲</h1><h1>十二.別疊 ie (y)e 部分入聲.佳麻二韻部分字</h1><h1>十三.憂愁 ou iu 十二部 尤</h1><h1>十四.讀書 u 第四部 魚虞.部分入聲</h1><h1>十五.須臾 ü 第四部 魚虞.部分入聲</h1><h1>十六.絕學(xué) üe 部分入聲</h1> <h1>詩律(律詩和絕句)</h1><h1>一.古體和近體</h1><h1>從格律上看.詩可以分成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fēng),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從字?jǐn)?shù)上看.可以分成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六言詩很少見的).唐代以后.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一般詩集只分成五言和七言兩類.</h1><h1>古體詩是依照古代的詩體寫的.在唐朝人看來.從詩經(jīng)到南北朝的詩.都算是古.因此所謂依照古代的詩體.也就沒有一定的標(biāo)準(zhǔn).但是詩人們所寫的古體詩.有一點(diǎn)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體詩格律的束縛.我們可以說.凡不受近體詩格律束縛的.都是古體詩!它包括隋唐以前的詩.還有后人寫的古風(fēng).例如:李白的蜀道難.白居易的賣炭翁.琵琶行.杜甫的石壕吏等.</h1> <h1>近體詩以律詩為代表.律詩的韻.平仄.對仗.都有許多講究.由于格律很嚴(yán).所以稱為律詩.它有以下特點(diǎn):</h1><h1>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h1><h1>2.押平聲韻.</h1><h1>3.每句平仄都有規(guī)定.</h1><h1>4.每篇必須有對仗.對仗的位置也有規(guī)定.</h1><h1>有一種超過八句的律詩.稱為[長律".長律自然也是近體詩.長律一般是五言.也有七言的.往往在題目上標(biāo)明韻數(shù).如杜甫的風(fēng)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就是三百六十字.這種長律除了尾聯(lián)(或除了首尾兩聯(lián))以外.一律用對仗.所以又叫排律.</h1><h1>絕句比律詩字?jǐn)?shù)少一半.五絕只有二十字.七絕只有二十八字.絕句實(shí)際可以分成律絕和古絕兩類.古絕可以用仄韻.即使用平韻.也不受近體詩格律的束縛.這可以歸入古體詩這一類.律絕不但押平聲韻.而且依照近體詩的平仄規(guī)則.在形式上相當(dāng)于半首律詩.所以可以歸入近體詩.</h1><h1>總括起來.一般所謂古風(fēng)屬于古體詩.而律詩(包括長律)則屬于近體詩.絕句里律絕屬于近體.古絕屬于古體.</h1> <h1>五言和七言</h1><h1>五言就是五個(gè)字一句.七言就是七個(gè)字一句.五言古詩稱為五古.七言古詩稱為七古,五言律詩稱為五律.七言律詩稱為七律,五言絕句成為五絕.七言絕句稱為七絕.</h1><h1>古體詩除了五古和七古外.還有所謂雜言.雜言指長短句雜混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甚至七言以上的句子.雜言詩一般不另列一類.而是歸入七古(即使沒有七字句).</h1><h1>律詩</h1><h1>舉例的詩里有一些入聲字.在必須用仄聲的位置上的已經(jīng)注明.其它的入聲字不再標(biāo)注.</h1><h1>粘"和對"</h1><h1>律詩和絕句講究粘"和對".</h1><h1>粘"指出句(單數(shù)句)和前一個(gè)對句(雙數(shù)句)的第二字平仄一致!,對"指對句(雙數(shù)句)和出句(單數(shù)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反!</h1><h1>知道了這個(gè)規(guī)律.記律詩和絕句的格式就很容易了!不論長律有多長.都要符合粘對規(guī)則!</h1><h1>違反了粘的規(guī)則叫失粘".違反了對的規(guī)則叫失對。唐朝前期.由于律詩尚未定型.有些詩人的一些作品就有失粘.失對的情況.</h1><h1>例如:</h1><h1>[唐]李白登金陵鳳凰臺(tái)2.3句失粘.4.5句失粘.</h1><h1>鳳凰臺(tái)上鳳凰游.鳳去臺(tái)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h1><h1>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h1><h1>到了后代.失粘的情況非常罕見.至于失對.更是詩人們所留心避免的了!</h1><h1>拗句和拗救</h1><h1>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拗句.如果拗了.就要救!一般來說.前面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后面必須(或經(jīng)常)在適當(dāng)位置補(bǔ)償一個(gè)平聲.。</h1> <h1>稚子蘭若,原名呂靜,字崇霞,中華詩詞協(xié)會(huì)會(huì)員,中國人才庫會(huì)員,少室寺禪宗書畫院執(zhí)行院長,歷史文獻(xiàn)紀(jì)錄片《紅色記憶》制片人,畢業(yè)于北京交通大學(xué)經(jīng)濟(jì)學(xué)專業(yè)。喜書畫善詩文,愿與您在詩書畫藝中鮮衣怒馬,夢逐晉唐宋元。</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