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年 記 憶 一一故 鄉(xiāng)[原創(chuàng)]寧靜致遠 <h3> 這里是我的故鄉(xiāng)。</h3><h3> 在西寧通往甘肅玉門關穿越達坂山的北大門一一西寧北川。川流不息的大通河畔,連綿起伏的西山腳下,有一個風景秀麗的村莊一一大通縣黃家寨公社楊家寨大隊。這里氣候宜人,物華天寶,民風淳樸,人杰地靈。這里有四千多畝肥沃的良田,養(yǎng)育著四千多勤勞善良的父老鄉(xiāng)親;這里有南北兩座遙相呼應的山崗,冬季白雪皚皚,夏季郁郁蔥蔥;這里有穿越北川的寧大鐵路,時而靜臥沉寂,時而轟嗚飛馳;這里沒有空氣污染,白天有藍得發(fā)黑的天空,夜晚有亮得耀眼的星星;這里冬天下鋪天蓋地深及膝蓋的大雪,夏天出連接東西山頭七彩斑斕的彩虹。這里是一個令我魂牽夢繞,終生難忘的地方。</h3> <p class="ql-block"> 這里的村莊整齊美觀,象一把梳頭的篦子一樣沿著一條"主街"有序排列,路東從南到北依次為1、2、3、4、5隊,路西從北到南依次為6、7、8、9、10隊,11隊像篦子上連的玉墜被遠遠地甩在一公里以外的下泬溝,疏密有別,錯落有致。與"街道"并行的一條水溝是我們從春到秋飲用和灌溉的水源,冬季斷流,從水井中取水飲用,水溝兩傍楊樹茂盛,挺撥粗壯,夏季遮陽避蔭,秋季落葉鋪滿街道,金黃一片,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十分漂亮美觀!</p> <p class="ql-block"> 村北路西有座龍王廟,是上莊人曬陽洼喧諞的地方,村南路東有座姜家祠堂(就是后來的大隊供銷社和大隊部)。姜家祠堂雖然年久失修,外表看有點斑駁和衰落,但整體結構仍然宏偉壯觀,整個建筑雕梁畫棟,飛檐翹翅,古樸典雅,器宇軒昂。青瓦蓋頂,一米多高的屋脊筆直凸起,上面盤踞著精雕細刻的螭龍和雄獅,盡顯霸氣。青麻石鑿刻的圓形柱頂石帶著正方形的石底座鑲入地下,穩(wěn)如磐石。溜圓的松木立柱力挺萬鈞,合抱粗的橫梁、筆直均勻的檁條和椽木使整個建筑渾為一體,堅不可摧。古香古色的大青磚墻面和青方磚鋪地,使堂內(nèi)顯得氣派和諧,富麗堂皇。前門面八扇對開的大木門、兩寸多厚的松木板壁、兩米見方的松木雕刻花格窗戶都把它裝點得壯嚴、奢華、古典、厚重。祠堂門前有幾顆兩三人合抱的大楊樹,高聳云端,估計年齡在百年以上,顯示出姜氏家族歷史的悠久和滄桑,以及曾經(jīng)的輝煌。</p><p class="ql-block"><br></p> <h3> 這里雨水充沛,農(nóng)作物品種繁多,主要有小麥、青稞、大豆(蠶豆)、豌豆 、洋芋(土豆)、油菜、胡麻等,特別是大豆,顆粒飽滿,富含多種卵磷脂和蛋白質(zhì),營養(yǎng)豐富,享譽海內(nèi)外;山地里種植的洋芋皮薄肉沙,淀粉含量高,焪著吃松散可口,焦巴洋芋,色香具佳,特別是"地鍋兒"里焪出的洋芋,更是香氣四溢,惹人垂涎欲滴。藍茵茵的胡麻花開滿山坡,引來成群的蝴蝶翩翩起舞,黑黝黝的胡麻籽炒熟碾碎以后搽在青稞面搟成的面餅上,卷成卷切成拇指大的小劑子,用手壓薄了下到開水鍋里煮成的湯面叫"漬油疙瘩",再用胡麻油熗一勺野蔥花潑到鍋里,香味立刻充滿整個院子,擴散到空氣中,隔著兩三個巷道都能聞到撲鼻的香味,吃上一大海碗,既頂飽又解饞,美不可言。用胡麻油烙的"狗澆尿"油餅色澤金黃,柔軟光滑,香味撲鼻,色香誘人,吃上一口"狗澆尿",喝上一口熬得釅釅的茯茶水,就上一口酸菜炒粉條,立馬滿口生津,余香不盡,回味無窮,那就是神仙般的日子。每年冬至的早晨,媽媽總會烙一些"狗澆尿",讓我們美美地吃上一頓,才心滿意足、高高興興的上學去。</h3> <h3> 這里的山山水水都留下過我歡快而輕盈的腳步,這里的一草一木都留下了我難以忘懷的美好記憶。</h3><h3> 大坡灣的山泉汨汨噴涌,永不干涸,清涼甘甜的泉水象大地母親的乳汁,滋潤著酷暑里勞動的人們干渴的喉嚨;小坡灣肥嫩的青草飼養(yǎng)著成群的牛羊,還有可愛的馬駒兒自由馳騁,盡情撒歡,吃得膘肥體壯;樺樹溝茂盛的白樺林和參天的松樹還留有原始森林的痕跡,密密麻麻長滿一溝兩坡的芐麻為人們提供了柴火和年前掃房的掃把;螞蚱嶺上的螞蚱在金秋的陽光下自由歡快的飛舞,好象在歡慶麥豆的豐收;站在高嘴大陣上極目遠望、一覽眾山小的愜意吸引著我們樂此不疲的攀登;黃樹溝沿上的狗娃兒草曾經(jīng)是我們閑暇時娛樂的最好玩具,捋上一撮下邊墩齊上邊打個活結,放在帽子里或氈邊底下"焐熟了",挑一根粗壯堅硬的"狗"與小朋友扯"狗娃兒",互相靠近拇食二指捻動,兩只"狗"就會纏繞在一起,利用巧勁猛拽 ,拉斷對方的"狗"為勝,一只上好的紅沙狗堅硬無比,所向披靡,能把所有的對手攔腰斬斷,勝利者將會受到小伙伴們的尊敬和羨慕,高興的會從睡夢中笑醒。紅土坡的紅膠泥塑出的牛頭哨(類似于牛頭形狀的塤)光滑細膩溫潤,能吹奏出優(yōu)美動聽的旋律;馬蓮道兩邊長達一公里的馬蓮春季發(fā)芽點點翠,夏季茂盛一片綠,秋季開花兩道藍,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風景,針狀的花蕊放在嘴里細嚼,清香中有點青草味,我們稱之為"吃面條",藍紫色的馬蓮花開敗后小孩手指大小的果實用火烤熟了用牙齒咬著捋出其中的種子吃,香甜中帶有一點淡淡的澀味,這些都是我們曾經(jīng)迷戀的野味;下西溝里涓涓流淌的溪水在光滑的石頭間穿梭,清澈見底,盛夏的午后在太陽照射下波光粼粼,石頭被曬得發(fā)燙,溪水也己被曬熱了,一群半大小男孩肆無忌憚地在里面嬉戲玩耍,玩累了光著身子躺在溪邊發(fā)燙的沙灘上曬日光浴,舒服極了,這是我們暑期里游玩的樂園和天堂;泉兒灣的″石吼兒"是河水里的礦物質(zhì)沉淀后經(jīng)長年河水沖刷形成的精靈奇石,它們形態(tài)各異,巧奪天工,人形、動物、器皿、玩具等各種形狀應有盡有,一應俱全,我們揀來自己喜歡的"石吼兒"給它拴一根細繩,掄圓了拋向天空,它身上眾多的小孔在疾風中會發(fā)出尖銳的吼聲,我們追逐著自己的寶貝,迎風奔跑著,嘴里高喊著"石吼兒、石吼兒",這無拘無束的奔跑和吼叫,把我們兒時的歡樂、自在、忘我、無求和幸福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h3> <h3> 這里有我幸福童年的記憶和夢想<span style="line-height: 1.8;">,也有我知識啟蒙的老師和課堂。干練潑辣的楊生蘭老師,和藹可親的楊發(fā)貴老師,敬業(yè)負責的劉少梅老師,詼諧幽默的田長謀老師,嚴厲認真的田長德老師……,他們都在我知識的鏈條上嵌上過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兩間破舊的土房是我走進的第一座知識殿堂,兩邊土打的墻上各挖了兩個一米見方的洞,做為透光和通氣的窗戶,沒有門扇和窗欞,里面用土塊壘成的高低臺子是我們的課桌凳;晴天一層土,雨天一層泥的操場既是我們體育鍛煉的場地,也是我們不需花錢的天然作業(yè)本,我們以樹枝為筆,以操場為紙,畫地為界,滿滿一地的作業(yè)請老師當場面批,學習效率極高。就是這些知識不算淵博的老師,就是在這樣簡陋的環(huán)境條件下,教會了我們"a、o、e",教會了我們"二一添作五,三一三剩一"。我們在這里聽到了青海、西寧、中國、北京等名詞,知道了還有比橋頭鎮(zhèn)還大的城市,立志一定要走出家門,看一看外面更加美好的世界。</span></h3> <h3> 這里是我呱呱墜地的地方。這里有我蹣跚學步的林蔭和小道,有為我們遮風擋雨的木屋和寒冬取暖的火炕,有媽媽貼滿墻壁的袼褙、千層的鞋底和牛眼睛的鞋幫,有父親捻麻線的牛拐骨線砣兒在不停地旋轉悠蕩,有哥哥們踢毽子的大院子,有姐姐們做針線的線冊和繡荷包的花樣,有兄弟們捉迷藏的土堆和捉麻雀的草房,還有我們親手移植精心呵護的杏李樹和掛滿枝頭的紅櫻桃,在金秋豐收的季節(jié)滿院果香;這里有伴我夜讀的油燈,也留下了我童年幼稚的夢想。想起當年坐在媽媽燒得發(fā)燙的土炕上徹夜苦讀的情景,媽媽慈祥的面龐和父親堅毅的目光一直鞭策和激勵著我闖過了一道道難關,走出了家門,實現(xiàn)了全家人的理想。這里是我人生啟航的港口,也是我遠航歸來停泊休整的港灣,我從這里出發(fā),勞碌半生,努力使自己成為了一個"城里人",可楊家寨永遠是我割舍不斷的根!每當工作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坎坷時,都會本能自然的想到老家,不由自主的回到父母的身傍,進行休養(yǎng)和療傷;這里能使我的心靈得以寧靜,思想得以沉淀,重新獲得靈感和力量;它能激起我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幫助我勇敢站起,擦干眼淚,重新踏上征程,繼續(xù)前行。如今,歲月已過去了半個世紀,父母親也都已經(jīng)不在了,家鄉(xiāng)的面貌更是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兒時的記憶卻越來越清晰,對家鄉(xiāng)的思念越來越濃烈,因為這里有我的根,這里永遠是我心靈的歸屬地,是我落葉歸根的地方!</h3><h3> 這就是我的故鄉(xiāng),一個讓我魂牽夢繞,終生難忘的地方。</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