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友相聚 情懷依舊快樂人生 <h3><font color="#010101"><b> “趁著陽光正好,微風不燥,去見你想見的人,去做你想做的事?!?lt;/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b><b> 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我終于見到了軍營朝夕相處的戰(zhàn)友,久別重逢,情懷依舊。</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一一題記</b></font></h3> <h3><b> 歲月流逝,時光荏苒,心念如初。</b></h3><h3><b> 我脫下軍裝己經(jīng)36年了,軍營的歲月似一首經(jīng)典的歌曲,跌宕起伏。</b></h3><h3><b> 一張張老照片,一個個軍營故地,一條條新修鐵路,一段段“同室”的感情,走過的歲月,留下的腳印,恰似音樂收藏夾里一首首動人心弦的歌曲,流淌的旋律,跳躍的節(jié)奏,給我以心靈的愉悅和享受。</b></h3><h3><b> 記憶在如歌的歲月中流淌,那些美好的故事,伴隨我的人生在旋律中沉醉。</b></h3><h3><b> 無論分別多久,彼此在心中珍藏,時?;匚???v使歲月寂寞如歌,彼此情懷依舊。</b></h3> <h3><b> 2019年春暖花開的時候,春風和煦,花紅柳綠,芳草碧連天,風光旖旎,</b><b>一派生機盎然。</b></h3><h3><b></b><b> 我和羅光明戰(zhàn)友帶著一份期盼、渴望、真情和滿滿的牽掛,聚焦純純的軍營青春和軍旅歲月的沉淀,到無錫市拜訪原鐵道兵十九團宣傳股股長李良。</b></h3> <h3><b> 那天,我和羅光明戰(zhàn)友從北京南站乘坐高鐵,</b><b>剛出無錫火車站,就見到了朝思暮想的股長李良和他的兒子李啟龍。</b></h3><h3><b> 想當年羅光明和我先后調(diào)離宣傳股,各奔東西,料想再也不能相見,心中無限惆悵。</b></h3><h3><b> 誰承想過了三十多年,新時代新發(fā)展,網(wǎng)絡通訊微信,把我們又聯(lián)系起來,高鐵如同坐“公交”,方便快捷,讓我們的手又重新握在了一起。</b></h3><h3><br></h3><h3><b> </b>(李啟龍駕車接站情景。)</h3> <h3><b> 我和李良股長久別重逢,心情格外的激動,彼此擁抱著,緊緊握著的手舍不得放開;</b></h3><h3><b> 彼此問候著,多年未見,見到李良身體健康,精神矍鑠,就像當年快樂相處的日子,</b><b>此刻又融入到濃濃的戰(zhàn)友情之中。</b></h3><h3><b> 那種久違了的真摯、親切、忠誠、純潔的感覺又重新回來了;那</b><b>熟悉的聲音,不變的性格,絲毫也不陌生,好像從來也沒有分開過。</b></h3><h3><b><br></b></h3><h3> (照片左起:翟基生、李良。)</h3> <h3><b> 歲月無法躲避的經(jīng)歷,曾經(jīng)的過往,如同櫻花芬芳四溢,賜予我們?nèi)嗽谔H櫻花節(jié)美好的重逢。</b></h3> <h3><b> 戰(zhàn)友情至尊、至純、至深;一朝成戰(zhàn)友,友情伴終生。</b></h3><h3><b></b><b> 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十九團是我人生夢開始的地方,也是我理想騰飛的熱土。人生最美好的時光是青春年華,我的青春年華就灑落在鐵十九團軍營這片軍旅綠地。</b></h3><h3><b> 回憶在鐵十九團從軍的日子里,我追逐理想,放飛夢想,與政治處、宣傳股上下級之間,戰(zhàn)友之間建立了親如手足的真摯情誼。雖然,我們曾苦過、累過,但更多的是笑過、樂過、自豪過、榮耀過……。</b></h3><h3><b> 走進軍營,是我一生中最正確的選擇。是軍隊大熔爐磨礪和錘煉了我與眾不同的軍人本色,使我終生受益。</b></h3><h3><b> 這段軍旅生涯使我的人生更為精彩,也成為我一生中最美好的甜蜜記憶。</b></h3><h3><b> 常說生命中有了當兵的歷史人生無悔。是的,穿過“國防綠”的我,生命中有一段軍旅時光倍感無比自豪,一生無怨無悔。</b></h3><h3><b> 因為,我的軍旅生涯,遇上了好首長、好戰(zhàn)友、好同事。</b></h3><h3><b><br></b></h3><h3>(照片左起:李啟龍、翟基生、李良、羅光明。)</h3> <h3><b> 初涉軍營是我走向人生路口一個重要的起步階段,隱藏于心中的自然都是些最純潔、最真實的情事,給我留下太多的回憶。</b></h3><h3><b> 盡管時光的列車已漸行漸遠,誰也無法挽留,因為我確實好想伸手抓住在軍旅生涯成長路上曾經(jīng)一閃而逝的身影。</b></h3> <h3><b> 1971年5月,鐵道兵十九團宣傳股副股長裴允功把我從十九連調(diào)到團報道組,至1982年10月我又被調(diào)到鐵四師宣傳科期間,我與李良戰(zhàn)友相處11年,這11年非同尋常,我倆之間的情感也略有與眾不同。</b></h3><h3><b> 流年似水,改變的是我們的容顏,不變的是40多年前定格的畫面。</b></h3> 終生的情“師生情” <p class="ql-block"><b> 常言道,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老師是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李良是我寫作入門的“老師”。當年我是一個新兵,“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如何邁好每一步,李良手把手教我,言傳身帶,他總是希望我比他更“優(yōu)秀”。</b></p><p class="ql-block"><b> 那時,我剛到報道組,對新聞報道ABC都不懂,更談不上寫稿見報。李良那時是新聞干事,帶著老報道骨干孫峰、陳志保、肖德仁、韓德才和龐利海不分晝夜爬格子寫稿。</b></p><p class="ql-block"><b> 李良1968年入伍前曾在縣委組織部工作過,能寫會道,有能力有才華,在宣傳工作方面很有造詣,令我敬佩。</b></p><p class="ql-block"><b> 我踏入鐵道兵之門,能與他相遇,真是一生榮幸和一筆財富,他的人格品行豐富了我的生命,使我的生命更充實,更真實;豐盈我的內(nèi)心,使我的內(nèi)心更純潔,更善良。</b></p><p class="ql-block"><b> 李良是我新聞報道的啟蒙老師。初涉報道讓我滿頭霧水,他就似“老師”一樣循序漸進,輔導、引導、指導我抓“閃光點”……</b></p><p class="ql-block"><b> 俗話說的好,“一日為師,終生為師?!崩盍汲蔀槲业牧紟熞嬗?,我的第一篇處女作發(fā)表在《鐵道兵》報上,就是他對我的拙文修改指導的結果,慢慢的我居然也能成為新聞報道的“寫手”、“怏手”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1年6月,在山西靈丘縣東河南鐵道兵十九團機關大門,報道組的戰(zhàn)友在一起。照片后排右一為李良,右二為翟基生。)</p> 難忘的情“同事情” <p class="ql-block"><b> 當我任宣傳干事時,與李良共同承擔部隊的時事教育、政治學習、施工“大干快上”宣傳教育、新兵入伍和老兵退伍等教育,他又教我如何部署部隊政治教育計劃、怎樣及時出簡報和撰寫總結材料。宣傳工作忙忙碌碌的,夜以續(xù)日,他總是精神振奮,神采飛揚,妙語如珠,思路敏捷,那些啟人深思的觀點,經(jīng)常令我如沐春風,豁然開朗。</b></p><p class="ql-block"><b> 李良的勤勉敬業(yè)精神,干宣傳工作先行一步和只爭朝夕的那股子“工作狂”,影響我、鼓舞我、鞭策我礪砥前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1年新疆庫爾勒鐵道兵十九團機關,羅光明、仲鳳鳴、李良、翟基生在一起。)</p> 奮斗的情“鐵路情” <p class="ql-block"><b> 鐵道兵“逢山鑿路,遇水架橋”,為祖國萬里江山鋪山鐵路網(wǎng),我倆參加過、奮斗過,自豪過。</b></p><p class="ql-block"><b> 軍旅歲月,我和李良曾經(jīng)參加修建過京原、通古、南疆和兗石鐵路。雖然我們不在施工第一線,但我們的人生,在開山炮聲中起步,在鐵路的延伸中加油,在通車的汽笛聲中成熟;雖然我們在機關工作,但下連隊“走小路修鐵路”體驗過,橋涵隧道攀登過;雖然我們沒有在施工現(xiàn)場天天干,但指戰(zhàn)員肩扛手提物資攀“天梯”感受過。</b></p><p class="ql-block"><b> 人生能有幾次博,當鐵道兵就是拼博、奮斗和奉獻。</b></p><p class="ql-block"><b> 我們能在當鐵道兵期間,與鐵十九團干部戰(zhàn)士一起親身參加、經(jīng)歷修建4條鐵路的其中一段,灑下了我們“艱苦光榮、勞動光榮、當鐵道兵光榮”的汗水,能為祖國、為邊疆人民造福留下的鐵路情腳印,是一輩子的榮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8年在上新光鐵道兵十九團政治處院內(nèi),照片前排左起:范啟祥、趙永杰、潘建國、裴允功;后排左起:翟基生、李良、陳廣叢戰(zhàn)友在一起。)</p> <h3><b> 我們奮斗在天山烏拉斯臺。</b>(1976年3月,在烏拉斯臺歡送梁曉燕、臧曉琳、陳穩(wěn)寧戰(zhàn)友退伍。照片前排左起:梁曉燕、孫孝祖、陳穩(wěn)寧、裴允功、臧曉琳;后排左起:曹來賓、沈子法、馬懷金、羅光明、龐利海、李良、翟基生、李雪太。)</h3> <h3><b> 共同奮斗在天山上,同一條戰(zhàn)線,同是“老鐵”戰(zhàn)友。</b></h3><h3><br></h3><h3>(當年鐵道兵十九團政治處部隊戰(zhàn)友在烏拉斯臺留影。)</h3> 難舍的情“搭檔情” <p class="ql-block"><b> 1981年5月,李良任宣傳股股長,我任副股長,成為與李良肩并肩的搭檔。</b></p><p class="ql-block"><b> 我倆彼此互補、欣賞,思想上同向,工作上同步,以身作則,率領大家齊心協(xié)力抓工作,有聲有色搞教育,有功同受,有過共當,搭手干活心里舒服痛快。</b></p><p class="ql-block"><b> 1982年10月,我被調(diào)到鐵道兵四師宣傳科。雖然同李良搭檔只有一年半時間,我倆卻是用心靈陪伴心靈,用青春點燃青春,用夢想照亮夢想,最后化成一種珍貴的情誼,有別于愛情,大于友情,當然較之同事的情感更加融洽,更加親近,更有依賴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1年新疆庫爾勒鐵道兵十九團機關,前排左起:羅光明、仲鳳鳴;后排左起:翟基生、李良在一起。)</p> 隨軍的情“鄰居情” <p class="ql-block"><b> 1981年5月,組織上批準我愛人和倆個女兒隨軍,并安排在天津薊縣肘各莊原鐵十九團留守處,因部隊在修建南疆鐵路,“家屬隨軍”不隨部隊,批準隨軍的家屬都集中在肘各莊,稱為“留守處”。</b></p><p class="ql-block"><b> 當時修建南疆鐵路己進入收尾階段,部隊準備移防到山東臨沂市修建兗石鐵路。</b></p><p class="ql-block"><b> 1982年春節(jié)回內(nèi)地后,我把愛人和女兒接到薊縣肘各莊留守處,家安在緊挨著李良股長的一棟房,成為名副其實的鄰居。</b></p><p class="ql-block"><b>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b></p><p class="ql-block"><b> 我愛人和女兒初到時不習慣北方生活,不會生爐子,不知如何將煤粉做成煤塊,常常為做飯犯愁。</b></p><p class="ql-block"><b> 李良股長的愛人陳賓英就傳幫帶,才使我愛人逐漸適應了新環(huán)境和新生活。</b></p><p class="ql-block"><b> 人生地不熟,我愛人每天要到“家屬工廠”上班,女兒無人照看。李良股長的兒子李啟龍就帶著我女兒一起玩,一塊上小學,像大哥哥一樣照顧我女兒,和自己家里沒有兩樣。</b></p><p class="ql-block"><b> 吃飯的時候, 幾乎都將飯菜端到大門口,一家的菜幾乎成了兩家的菜,相互之間,你嘗嘗我的菜,我吃吃你的菜,吃飯聲混雜著笑聲飛蕩在高空 。</b></p><p class="ql-block"><b> 那時我和李良股長在臨沂修建兗石鐵路,倆位“軍嫂”相互幫助,一家有事,及時伸手,真可用“一呼百應” 來形容。</b></p><p class="ql-block"><b> 如今我們倆家天南地北,然而肘各莊留守處倆家“鄰居情”誰都沒有忘記。</b></p> <h3><b> 李啟龍在同我聊天時,提起那年他帶著幾個小妺妹在留守處的童年趣事,仿佛又回到肘各莊。</b></h3><h3><b><br></b></h3><h3>(照片為李啟龍和翟春)</h3> 未了的情“戰(zhàn)友情” <p class="ql-block"><b> 人們常說部隊是個“大家庭”, 我感同身受。溫暖的感覺無疑是每一個人都體驗過的,可是,我在“大家庭”享受的溫暖是經(jīng)得起時間的咀嚼推敲,她不是一時感動的情緒,這種溫暖是藏在歲月的身后的,正如我和十九團、政治處、宣傳股戰(zhàn)友之間的感情,在回味時才感覺到意味深長,這樣的溫暖往往香清益遠。</b></p><p class="ql-block"><b> 記得有一次,我和李良隨一輛解放牌汽車下連隊采訪,天寒地凍,李良硬是讓我坐在駕駛室里,他自己卻穿著皮大衣站在車廂上。汽車在崎嶇不平的山路顛坡兩個多小時,我的心忐忑不安130多分鐘,到達連隊,望著凍得滿臉通紅的李良,我感動的不知說啥才好。</b></p><p class="ql-block"><b> 李良生活上像親兄弟般照顧我,政治上關心我,還是我入黨的介紹人之一。11年一路走來,說不盡幫扶我、指導我的貼心事,道不盡同甘共苦、相惜相守、共度軍營的每一個朝夕,直到我調(diào)離到鐵四師宣傳科,依然是彼此暖心的人,我感恩軍營一路有李良戰(zhàn)友。</b></p><p class="ql-block"><b> 世上情,千百種,哪種情能比戰(zhàn)友情深?同睡一室,同桌撰文,攜手并肩,為鐵道兵“逢山鑿路,遇水架橋”鼓與呼,鑄就的“老鐵”情誼,永遠熔進血脈里,想掰開都掰不了。</b></p><p class="ql-block"><b> 斗轉(zhuǎn)星移,歲月如梭。盡管我們有的背影,已經(jīng)是最熟悉的陌生,被匆忙的時光隔在了彼岸;彼此的牽念,依然會縈繞在無眠的夜晚;那塵封的記憶和戰(zhàn)友情,溫柔了時光,斑駁了流年,永遠不會重顯。惟有無錫相聚時再回首,11年的軍旅情,依然溢滿無言的溫暖。</b></p><p class="ql-block"><b> 當年的青春皆成華發(fā),始終不變的是戰(zhàn)友之間深厚情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新疆烏拉斯臺鐵道兵十九團宣傳股辦公室“戈壁描繪彩虹飛”前留影:照片前排左起:馬懷金、李良、范啟祥、王書勤、裴允功、沈子法、趙永杰;后排左起:李雪太、翟基生、龐利海、羅光明、曹來賓、耿泉生戰(zhàn)友。)</p> <h3><b> 融入骨髄的軍綠,朝夕相處的戰(zhàn)友,傾心為部隊“鼓”與“呼”的宣傳股早已成為自己生命的色彩,刻骨銘心,難以割舍。</b></h3> <h3><b> 我與李良戰(zhàn)友的師生情、同</b><b>事情、鐵路情、搭檔情,鄰居情,</b><b>不是能用文字表述的,那是銘刻在心的、終生難忘的戰(zhàn)友情在軍營中凝結。</b></h3><h3><b></b><b> 我突然發(fā)現(xiàn),也許是無意,也許是偶然,美篇展示在軍營里的7張老照片,我倆總是挨著,站在一起,或不離左右,或前后對齊,“形影不離”。</b></h3><h3><b> 同框的戰(zhàn)友都是“緣分”,都是相親相愛的戰(zhàn)友情、親如兄弟姊妹情。</b></h3> <h3><b> 我和羅光明戰(zhàn)友的到來,李良股長高興極了,他把含飴弄孫的事務托付給老伴,全心全意陪伴著我和羅光明戰(zhàn)友,梅園、靈山勝景、黿頭渚、拈花灣等江南名勝風景,都留下了我們花甲之年重逢的珍貴留影。</b></h3> <h3><b> 當我和羅光明得知李良股長的老伴陳賓英,在家含飴弄孫,不得空閑,就到家拜訪她。</b></h3><h3><b>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我一跳。</b></h3><h3><b> 我們這時才知道李良股長的兒媳婦己經(jīng)懷二胎,正巧已臨預產(chǎn)期。</b></h3><h3><b> 我埋怨李良股長不做聲,每天依然和兒子李啟龍陪同游覽名勝風景。</b></h3><h3><b> 我說: “萬一您兒媳婦臨產(chǎn)時,家里倆個男的都在外面陪我們玩,怕來不及呀!”</b></h3><h3><b> 李良幽默風趣的說:“我己經(jīng)告訴兒媳婦了,讓她堅持住,等我們玩夠了再生孩子吧!”</b></h3><h3><b> “生孩子還能等呀?”</b></h3><h3><b> 為了戰(zhàn)友情,李良股長丟下家里要事,陪伴三天,讓我和羅光明戰(zhàn)友心中感動常在。</b></h3><h3><b> 當我們離開無錫后,仍忐忑不安。</b></h3><h3><b> 大約過了一周,李良股長告訴我,兒媳婦己經(jīng)順利生了個男孩,“母子平安”,我和羅光明戰(zhàn)友才輕松了許多,連連恭賀、祝賀。</b></h3><h3><b> 看到李良股長兒女們個個事業(yè)有成,身體健康,家庭美滿,我倆感到十分欣慰。</b></h3> <h3><b> 我和羅光明戰(zhàn)友相約,開啟的與李良股長這次快樂的相聚,受到李良股長以最高禮節(jié)的熱情款待,唯恐安排我倆住宿、參觀、出行有什么不周。</b></h3><h3><b> “李良股長,都是自己人,不要那么客氣!”</b><b>住在“書香連鎖酒店”,好有“書香”的味道。</b></h3> <h3><b> 帶著重逢后的喜悅之情,我們一起盡情攬勝,放眼遠遙,美麗的太湖,仿佛就是大自然以一種神秘而又獨特的方式,給予我們的無私饋贈。</b></h3><h3><b></b><b> 李啟龍駕車送我們到每一個景點,李良戰(zhàn)友總是搶著買門票和游覽車票,讓我腿疾少走路。</b></h3><h3><b></b><b> 游覽無錫</b><b>梅園,李啟龍請了一名導游。</b></h3><h3><b> 無錫梅園是中國民族工業(yè)之“首戶”榮宗敬、榮德生兄弟在1912年建造的,到現(xiàn)在已有100年的歷史了,梅園的總面積達到1300畝,以老藤、古梅、新桂、奇石來顯示出它的高雅古樸風格。</b></h3><h3><b> 倚山植梅,以梅飾山,稱為“梅園”,門前聳立的一塊紫褐色巨石上刻著“梅園”二字,導游告訴是榮德勝先生親筆所書。</b></h3> <h3><b> 早就聽說梅園是“四面有山皆入畫,一年無日不看花”。</b></h3><h3><b> 幾十年連續(xù)不斷的園林營造,使風景區(qū)形成了“初春探梅、仲夏觀荷、金秋賞桂、隆冬踏雪”的四大特色,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tài)景觀,給人一種回歸自然、超越自然的感受。</b></h3> <h3><b> 我們在天心臺前見到聳立三峰太湖石,酷似“福、祿、壽”三字,故稱“三星石”。它們的形狀古奇,凹凸玲瓏,組成了梅園奇妙的一景。</b></h3><h3><b> 香海軒,這兒有容德生先生的半身銅像,看起來特別的精神,特別的神氣。</b></h3><h3><b> 香海軒前懸掛著康有為手書“香雪頌”。</b></h3><h3><b> 念劬塔是梅園的點睛之筆,也是梅園的標志性建筑。</b></h3> <h3><b> 導游帶著我們沿著小路,來到了那巧奪天工的郁金香園。</b></h3><h3><b> 走進郁金香園,就感受到了一股濃烈的荷蘭風味:龐大的風車在悠閑地轉(zhuǎn)著,河里的白天鵝高昂著頭,在河里無憂無慮地游動著。</b></h3><h3><b> 那一大片郁郁蔥蔥的郁金香,白的似雪,粉的如霞,黃的勝金,紫的如貴婦人身上紫色的晚禮服,交相輝映。</b></h3><h3><b></b><b> 一陣微風吹過,郁金香翩翩起舞,與那半隱半現(xiàn)的風車,那純潔高貴的天鵝,構成了一幅畫,一幅勝過達芬奇、畢加索的千古名畫的風景畫……</b></h3><h3><b> 大自然使梅園變得美麗,梅園使大自然變得熠熠生輝。</b></h3> <h3><b> 梅園的景讓我留戀往返,梅園處處所體現(xiàn)出的情讓我悠然敬畏,我為榮宗敬、榮德生的那種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所震撼,為榮宗敬、榮德生的那種孝敬所折服。</b></h3> <h3><b> 靈山勝境</b><b>地處秀麗的無錫馬山,北倚靈山,南面太湖,將源遠流長的佛教文化與景色旖旎的自然山水完美結合,是中國最為完整、也是唯一集中展示釋迦牟尼成就的佛教文化主題園區(qū),并成為中外聞名的佛教文化旅游勝地和祈福勝地。 </b></h3><h3><b> 園區(qū)規(guī)模氣勢宏大,內(nèi)容生動廣博,以歷史的傳承、時代的特色,形成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藝術、佛教文化、科技文明相互交融的獨特 旅游文化景觀。</b></h3> <h3><b> 靈山勝境釋迦牟尼佛青銅立像“靈山大佛”,千年古剎“祥符禪寺”,大型動態(tài)音樂群雕“九龍灌浴”,世界佛教論壇會址“靈山梵宮”,展現(xiàn)藏傳佛教文化藝術精華的“五印壇城”以及諸多佛教文化精品景觀交相輝映,形成了一個完整有序,各自獨立,又密切關聯(lián)的展現(xiàn)佛教文化的景觀群。</b></h3> <h3><b> 我們欣賞了大型動態(tài)音樂群雕“九龍灌浴”,十分震憾。</b></h3> <h3><b> 詩情畫意的拈花灣小鎮(zhèn),我倆被色彩繽紛的夜景迷戀忘返。</b></h3> <h3><b> 走進太湖黿頭渚風景區(qū),就像走進無錫的桃花源。故有詩人郭沫若說:“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b></h3><h3><b> 黿頭渚是橫臥在西北岸的一個半島,遠看,那一脈青峰,從秀麗的充山逶迤而下,直伸入三面湖水環(huán)抱之中,突兀而立,猶如一只栩栩如生的神黿昂立于碧波之中。島上林木蒼翠,水抱山環(huán),相映成趣。故有江南最大的山水園林之一、太湖第一名勝、天下第一渚的稱號。</b></h3><h3><b> 神奇的黿頭渚,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遼闊。不僅有很多文人墨客的歷史典故,更有春花秋月、夏荷冬雪的四季美景。</b></h3><h3><b> 那一首《太湖美》,仍然在景區(qū)甜美悠揚。</b><b> </b></h3> <h3><b> 醉人的無錫春景,春風吹開了我滿臉滄桑,春雨滋潤了我那副劍膽柔腸,不禁感嘆與美妙大自然的相遇,心中充滿無法言喻的溫暖,真是“四季花開得意趣,人生相會有心緣”,無錫處處充滿溫情和水。</b></h3> <h3><b> 登上神仙號游船前往美麗的太湖仙島,以便更近地觸摸黿頭的靈秀。</b></h3><h3><b> 它是太湖七十二峰中的著名山峰,由4個小山峰組成。山間林木蔥蘢,山徑深邃,展示著古老的道教文化和神話色彩,匯集著中國佛教、道教的石窟藝術,還有花果山、水簾洞等西游記里的情景。</b></h3> <h3><b> 美麗的太湖,神奇的黿頭渚,在船槳急促的浪濤聲里離我漸漸遠去。</b></h3> <h3><b> 三天寶貴的相聚時分于我們而言,何其珍貴。</b></h3><h3><b> 時間不會因為我們的愉悅而停留,不知不覺中,我們依依不舍地要揮手再見。</b></h3><h3><b> 我回味著與李良戰(zhàn)友崢嶸歲月里的點點滴滴,相聚時難別亦難,三十多年后的今日再度重逢,怎不令人百感交集、涕淚縱橫?竟至忘了時間,忘了自我。</b></h3><h3><b> 又是送戰(zhàn)友,萋萋滿別情,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b></h3><h3><b>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b></h3><h3><b> “當你緊緊握著我的手,再三說著珍重珍重,當你深深看著我的眼,再三說著別送別送,當你走上離別的車站,我終于不停的呼喚呼喚,眼看你的車子越走越遠,我的心一片凌亂凌亂,千言萬語還來不及說,我的淚早已泛濫泛濫……”</b></h3><h3><b> 這曲令人動容的《離別的車站》,悠然掠過我的腦海,我的心也伴著老戰(zhàn)友李良的步履遠行,當那漸行漸遠的身影漸漸淡出我的視線的時候,我在心里默念著:離別了,老戰(zhàn)友,何時我們再能相見?!</b></h3> <h3><b> 離開書香連鎖酒店前,我倆到酒店服務臺結賬時,服務員說什么也不讓結,說接待我倆的主人有交待,結了她不好辦。</b></h3><h3><b> 這事使我倆感到有些不安。我倆拜訪戰(zhàn)友的本意是享受久別重逢的喜悅,延續(xù)在部隊時的戰(zhàn)友情誼,但不能加重所到之處老戰(zhàn)友的經(jīng)濟負擔……</b></h3> <h3>出鏡:本美篇戰(zhàn)友</h3><h3>照片:本美篇戰(zhàn)友拍攝和提供</h3><h3>圖片:取于網(wǎng)絡</h3><h3>撰文:翟基生</h3><h3>制作:快樂人生</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