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難受了!母親一句話,17歲兒子當(dāng)場跳橋身亡(內(nèi)含視頻)莫斯科的郊外 <h3>本文來源:撿書先生</h3><h3><br></h3><h3>這樣的悲劇,又一次發(fā)生了。</h3> <h3><strong>視頻里,從男孩下車到跳橋,沒有任何猶豫,過程只有短短5秒。</strong><br></h3><br><h3>期間,母親將車停在高架上,下車試圖和坐在后座的兒子交談,未果,再一次上車后數(shù)十秒,男孩下車,母親未來得及抓住他,眼睜睜地看著孩子掉了下去,捶地痛哭。</h3><br><h3>官方調(diào)查結(jié)果,讓人痛惜:<strong>男孩17歲,在學(xué)校和同學(xué)發(fā)生矛盾,母親選擇了批評。</strong></h3><br><h3></h3> <h3>這個視頻看了一遍,就讓人無比心碎,可逝者已逝,在這件事情的背后,確是“中國式家庭教育”的陰影面。</h3><br><h3>一位網(wǎng)友說得很理性:<strong>我們?yōu)檫@位失去孩子的母親感到惋惜,卻也不能忽視教育的錯誤。</strong></h3><br><h3></h3> <br><h3><strong>“你真的太差勁了”這句話是有罪的</strong></h3><br><h3>一位豆瓣網(wǎng)友因?yàn)閺男∧赣H就對他進(jìn)行“貶低教育”,導(dǎo)致25歲了,依然無比自卑,不相信任何人的贊美。<br><br></h3><br><h3></h3> </h3></br><h3>微信群里一個女生,平時看起來特別文靜,性格也很好,很孝順,可是我沒想到她小時候居然因?yàn)槟赣H的語言攻擊,嘗試過輕生。</h3></br><h3>直到現(xiàn)在,她的母親還是會在很多人面前說她的不是,總是拿她跟別的孩子作比較。</h3></br><h3>她媽說她沒主見、沒想法、沒出息,可這一切,不都是母親的教育出了問題嗎?</h3></br><h3><strong>“又想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教育方式,無益于剝削。</strong></h3></br><h3>希望女兒有出息,可作為家長,為她貢獻(xiàn)了什么能量呢?</h3></br><h3> </h3></br><h3>有一條評論,點(diǎn)贊上萬:<strong>有些父母的嘴壞到你難以想象,不是內(nèi)心夠強(qiáng)大,真的活不到長大。</strong></h3></br><h3> </h3></br><h3>經(jīng)歷過的人都知道,被父母“語言暴力”過后,甚至總是被冤枉的時候,是真的想過“去死”。</h3></br><h3>“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著名作家莫言說:</h3></br><h3>“人不怕犯錯誤,犯了錯誤,如果能帶著教育和反思爬起來,錯誤就會成為課堂。我想:每個少年都渴望成功,<strong>但成功必須從自信開始,可能正是從家人或老師的一次不經(jīng)意的鼓勵開始!</strong>”</h3></br><h3><strong>一味地貶低孩子,無異于“殺死”孩子的諸多可能性,退一萬步講,你奪走了本屬于孩子的快樂童年。</strong></h3></br><h3> </h3></br><h3><strong>“你要懂事一點(diǎn)”是一種自私</strong><br></br></h3></br><h3>正如很多網(wǎng)友不理解這個男孩為什么會如此沖動,不就是被批評了兩句嗎?至于嗎?</h3></br><h3>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句話:</h3></br><h3>“有些事就是隨著閱歷的增加才會理解,才會平和,年紀(jì)未到,就是理解不了。”</h3></br><h3>是的, 有些人早熟,有些晚熟,但終究會長大, 在長大之前,他的閱歷就是達(dá)不到一定的高度,就好比:<h3>10歲的年紀(jì),還在為進(jìn)錯廁所而尷尬,15歲以后就覺得這不過是一件小事;</h3></br></h3></br><h3>15歲喜歡上一個人,因?yàn)閷Ψ讲幌矚g自己,覺得世界都黑暗了,可當(dāng)成年以后,覺得當(dāng)時的自己太過荒唐;</h3></br><h3>25歲第一份工作失敗,覺得自己超級無用,人生灰暗,可到了30歲的時候,又會覺得這都是人生的一個坎,過去就好了。</h3></br><h3><strong>可對于這個17對的男孩來說,他沒能懂他30歲時候能懂的道理,這個坎沒過去。</strong></h3></br><h3>我們從小到大,都被家長要求“懂事一點(diǎn)”,可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彼時我們迷忙于什么是懂事。</h3></br><h3>我記得我小時候,同一天聽到我爸說過這兩句話:<h3>“小孩子懂什么?”</h3></br></h3></br><h3>“你都這么大了,這點(diǎn)道理你不懂?”</h3></br><h3><strong>要求孩子懂事的父母,往往自己也沒“真的懂事”。</strong></h3></br><h3>《請回答1988》里說:</h3></br><h3>“懂事的孩子只是不會無理取鬧而已, 只是適應(yīng)了應(yīng)該表現(xiàn)得成熟的環(huán)境, 習(xí)慣了他人充滿誤解的視線罷了。 懂事的孩子也只是個孩子?!?lt;/h3></br><h3> </h3></br><h3>曾經(jīng)看到過一句話:</h3></br><h3><strong>“小時候特別聽話乖巧、善于委曲求全的孩子,長大后常常缺少主見,他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會任由別人安排所謂理想的生活。</strong><strong>”</strong></h3></br><h3>不要試圖安排孩子的一切,更不要期待孩子過早懂事,允許他們在十幾歲的年紀(jì),不懂四十歲的艱難,然后把你的經(jīng)歷,用十幾歲孩子能懂的方式說出來,才能真的幫到孩子。</h3></br><h3>只期待孩子懂事,自己卻不“懂事”,真的很自私。</h3></br><h3> </h3></br><h3><strong>“我都是為了你好”是親情綁架</strong></h3></br><h3>很多事情走向極端,都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h3></br><h3><strong>孩子有過激的想法,并不是真的臨時起意,而是積怨已久。</strong></h3></br><h3>我爸同事兒子,今年快40歲了,當(dāng)年成績很好,他想學(xué)計(jì)算機(jī)。</h3></br><h3>結(jié)果他爸硬要他去學(xué)醫(yī),說是為他好,學(xué)醫(yī)有出息,工資穩(wěn)定,還體面,然后他大學(xué)沒畢業(yè)就輟學(xué)了,沒結(jié)婚,整天無所事事。</h3></br><h3>如今,老爺子已年近七旬,每次見到老同事都要懊惱發(fā)悔:<strong>“我當(dāng)初為什么要讓他去學(xué)醫(yī)呢?!?lt;/strong></h3></br><h3>還記得前一段時間火爆全網(wǎng)的“流浪大師”嗎?</h3></br><h3>沈魏才華斐然,卻走上了衣衫襤褸、獨(dú)自流浪的路,終究是原生家庭造成的。</h3></br><h3>他的自白書里寫:學(xué)審計(jì)是我這輩子的遺憾。</h3></br><h3> </h3></br><h3>西尾維新的《傾物語》里寫道:</h3></br><h3><strong>“實(shí)際上,在這個世界里,越是人家為自己著想做的事就越危險</strong>,<strong>而且‘我都是為了你好’這句話也含有極其濃厚的把自己觀點(diǎn)強(qiáng)加于人的色彩,不過現(xiàn)在也不是花時間跟她進(jìn)行這種小孩式爭論的時候。</strong><strong>”</strong></h3></br><h3>是的,很多父母自以為是大人,可當(dāng)做著傷害孩子的事情,同時又標(biāo)榜自己“都是為了孩子好”的時候,他們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強(qiáng)加給孩子,從沒想過孩子要什么。</h3></br><h3>所以,如果真的愛孩子,請別“為了孩子好”,那只是你的占有欲,而是用正確的方式對孩子好。</h3></br><h3> </h3></br><h3><strong>“凡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一句錯話</strong></h3></br><h3>小時候,曾經(jīng)有人問過我:你什么時候最想不開。</h3></br><h3>我說:是被父母冤枉的時候。</h3></br><h3>這在中國的家庭教育里,絕非偶然,中國式父母習(xí)慣了一出事就先指責(zé)自己的孩子。</h3></br><h3>所有的教育里都充斥著“蒼蠅不叮無縫蛋”這樣的歪理。</h3></br><h3>就好像在學(xué)校里被欺負(fù),父母說:他怎么不去欺負(fù)別人,就欺負(fù)你呢?</h3></br><h3>可被欺負(fù)的我,真的無罪??!</h3></br><h3><strong>每當(dāng)這樣,我們就無比絕望,都說家是港灣,而這個港灣卻是利刃相向。</strong></h3></br><h3> </h3></br><h3>你受了委屈,父母告訴你:你得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啊,不然別人怎么不委屈呢?</h3></br><h3>你犯了錯,父母告訴你:你都這么大人了,不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h3></br><h3>自始至終,父母只是在責(zé)怪,沒有給出正確的引導(dǎo),甚至沒有“好好說話”。</h3></br><h3><strong>很多事 ,并不是一個巴掌怕不響。</strong></h3></br><h3><strong>別人扇我一個巴掌,不但響,還會留下手掌印。</strong></h3></br><h3>為人父母,你得明察秋毫,了解事情真相,以及孩子真實(shí)想法,這才是第一位的。</h3></br><h3>永遠(yuǎn)不是“你先反思吧”!</h3></br><h3> </h3></br><h3>《萊根譚》里有這樣一段話:</h3></br><h3>“家人有過,不宜暴揚(yáng),不宜輕棄。此事難言,借他事而隱諷之;今日不悟,俟來日而正警之。如春風(fēng)之解凍,和氣之消冰,才是家庭的典范?!?lt;/h3></br><h3>都說“和氣生財(cái)”,其實(shí),“和氣”,才能續(xù)命。</h3></br><h3>我們都是“過來人”,多多少少都經(jīng)歷過父母的“語言暴力”甚至“家庭暴力”,但童年一去不返,有些陰影終究會成為遺憾,有些向往,也只能成為美夢。</h3></br><h3>猶記《請回答1988》里德善爸爸和德善的那一段對話:</h3></br><h3> </h3></br><h3><strong>父母是第一次當(dāng)你的父母,沒什么經(jīng)驗(yàn)。</strong></h3></br><h3><strong>而孩子呢,不論他有幾個兄弟姐妹,他也永遠(yuǎn)都是第一次當(dāng)孩子啊。</strong></h3></br><h3>不要總是告訴他,他很差勁,因?yàn)槟阈r候,也不比你的孩子好多少。</h3></br><h3>孩子不能選擇出生和父母,但父母可以選擇成為怎樣的父母,去教育出怎樣的孩子,最終有一個怎樣的家。</h3></br><h3><strong>作為家長,要求孩子進(jìn)步,可有沒有想過自己是否有進(jìn)步呢?</strong><strong>是否成為了合格的父母?</strong></h3></br><h3>因?yàn)樯咸煺娴臅土P,不好好說話的父母,謹(jǐn)記。</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LsqGHoWVA7CRL6xByAis4w" >查看原文</a> 原文轉(zhuǎn)載自微信公眾號,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