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宅》簡荷 張桂芝 <h3><br></h3><h3> 村宅是生命的搖籃</h3><h3> 村宅是初心的起點</h3><h3> 村宅是鄉(xiāng)愁的故園</h3><h3> 這是創(chuàng)意高遠匠心策劃的行動</h3><h3> 這是夙興夜寐嘔心瀝血的成果</h3><h3> 這是同舟共濟集體智慧的結晶</h3><h3><br></h3><h3> 感謝大型“村”系列畫冊總設計師劉玉忱主任的精心策劃和指導!</h3><h3><br></h3> <h3><br></h3><h3> 《村宅》是《村市》的姊妹篇,同是2013年12月開始采訪,拍攝,而出版卻晚了兩年,其中的艱辛曲折更甚于《村市》,耗時4年,艱難困苦,卒底于成!如此艱難,為什么還要非完成不可呢?就在于它有意義、有價值,意義絕非淺鮮,而且越往后越深遠;價值絕非一般,必將越久遠越彰顯。</h3><h3><br></h3><h3> 全書重點放在農村老宅老房,新農村專列一章,放在最后,通過鮮明對照,以體現今非昔比的時代飛躍。時間跨度為近代、現代直到現在一百七十多年,最早的是扶余市珠山村建于1850年的張姓地主豪宅,如今仍大體完好,為該村村部??臻g范圍覆蓋松原市全境,在數以千計大大小小的村落中,舉凡各個時期有代表性的老宅幾乎搜羅殆盡、無所不包。在房屋類型、樣式和建筑材料方面,將土房、草房、磚掛面,磚平房、水刷石掛面,四不露,北京平臺,瓦房、樓房和生產隊,大隊部,學校、供銷社、知青點,集體戶、下放戶、糧校、糧庫、信用社,人民公社、老的氣象站等全部選入。俄羅斯鐵路建筑,日偽時期日本人建筑的電信局、水電站,鐵路小黃樓,以及“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刻有“偉大領袖毛主席萬歲”字樣的建筑,無不具有文物和紀念價值。老房子是人的載體,如今幾乎都是老人在居住,大多都是破敗不堪、風雨飄搖,老人也是風燭殘年。隨著新農村建設的加快,土房、草房已所剩無幾,2013、2014年拍攝的很多老房子,2017年再去回訪時已不見蹤影了。我們既為新起的高大寬敞明亮的瓦房而欣慰,同時也為已然故去的風霜老人而唏噓,更為親身經歷的如風逝去的時代而無限感慨。</h3><h3><br></h3><h3> 日幕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鄉(xiāng)感哇,就是這樣難以忘懷!與老房子一起的是老物件,這些是老人們當年須臾不離的生活用具、生產工具,無不浸透著他們的苦辣酸甜,飽受著時代的雨露風霜。它們也同老房子、老人一樣漸行漸遠,進入歷史的塵埃。我們就是通過這些滄桑老屋、斑駁舊物、風霜老人記住鄉(xiāng)愁、留住歷史、傳給后人、告訴未來,這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h3><h3><br></h3> <h3> 七律 感賦《村宅》</h3><h3> 第一章 滄桑老屋(新韻)</h3><h3> 作者 走遍天下</h3><h3> 草蓋泥墻覆滿塵,老屋頹敗刻滄痕。</h3><h3> 炊煙已散憐惜久,寒舍難留感憾深。</h3><h3> 冷暖春秋多少苦,悲歡歲月幾重辛。</h3><h3> 情牽夢繞成懷舊,不忘鄉(xiāng)愁存照真。</h3> <h3> 七律 感賦《村宅》 </h3><h3> 之二斑駁舊物(新韻)</h3><h3> </h3><h3> 作者 走遍天下</h3><h3> </h3><h3> 舊物斑駁何處尋?鄉(xiāng)宅留影見純真。</h3><h3> 瞻榆修耒稀奇樹,望杏耕田黎庶民。</h3><h3> 王氏梁柁標嬗變,蔣家工具記革新。</h3><h3> 風侵雨蝕存?zhèn)}庫,歷史定格警后人!</h3> <h3> 七律 感賦《村宅》</h3><h3> 之三風霜老人(新韻)</h3><h3> 作者 走遍天下</h3><h3> 老嫗茅屋沐晚霞,炕頭盤坐賞窗花。</h3><h3> 鋼針粗線納鞋底,烙鐵火盆熨布麻。</h3><h3> 身寄孤村思海角,夢存故土向天涯。</h3><h3> 杏枝繁茂日初照,期盼兒孫早返家。</h3> <h3> 七律 感賦《村宅》</h3><h3> 之四異彩新村(新韻)</h3><h3> 作者 走遍天下</h3><h3> 紛呈異彩放光華,生態(tài)農莊襯晚霞。</h3><h3> 萬頃收成優(yōu)質稻,千村開遍幸?;ā?lt;/h3><h3> 興源社里宏圖起,思汗園中樣板搭。</h3><h3> 致富欣逢堯舜世,小康愿景可堪夸!</h3> <h3><br></h3><h3> 為村宅存照 為百姓寫真 </h3><h3> 為時代留影 為歷史定格</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