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xiāng)的年(下)山右京客 <h1>接上</h1><h1><br></h1><h1> 山西人,以面食為主。過年蒸饃便是家鄉(xiāng)人過年最重要的一項“工程”,一般這一天都在臘月二十七八進行。即使糧食困難時期,家家或多或少也得蒸饃。年饃非平時的饅頭,而是各色花饅頭。比如“棗山”(棗灶諧音),就是用面和棗兒做成山的形狀,猶如一座棗山。“棗山”是家鄉(xiāng)祭祀灶神爺?shù)谋貍漯嬑?,供在灶臺上方閣板上,一直要到破五后才撤下。</h1><h1> 我們家鄉(xiāng)的花饃多是以動物、花草為形狀的。比如兔子、公雞、猴、牡丹、荷花等等。而最具特色的花饃卻是一種叫“糕兒”(或可叫高兒)的饃。它是把面搟成圓餅,圓餅上等距離嵌三顆棗,然后在其上壘上一層圓面餅,再在其上與下片交錯處嵌三顆棗,再在其上覆上一層圓面餅。如此三層,六個棗兒,其上用密梳壓上花紋,用指甲掐出花邊,便做成了一個家鄉(xiāng)獨有的“糕兒”?!案鈨骸保邇?,寓意生活美滿,家庭幸福,福壽綿長,日子層高。 </h1><h1> 臘月三十是各家最忙碌的日子。當天家里一定會把院子徹徹底底再打掃一遍,然后貼窗花,貼對聯(lián),貼門神,貼福字等等。當然了,準備初一早上的餃子是必須的。我記得在上世紀五十到六十年代,過年時家家院子正中都會用木料、柏枝搭成一個牌樓,前面擺一個桌案,正中置天地牌位。桌子上擺有香爐及供品。初一早上是必須先給天地爺燒香磕頭的。</h1><h1> 不知是為了遮擋八仙桌下存放的雜物,還是純粹為了好看,家鄉(xiāng)人家一般正堂桌子前面都會掛有一個桌裙。平時這個桌裙大都是紅布做的,很少花紋。但不少人家都備有一個綢緞制作的桌裙,到了春節(jié)或者家里有婚嫁等喜事才掛出來。經(jīng)濟條件好的家庭桌裙是繡有各種圖案的緞料,繡有花鳥魚蟲、龍鳳蝙蝠、海浪波紋、萬字圖案等繡品,華麗又喜慶。 </h1><h1> 我們家鄉(xiāng)一般正房正中都有一個八仙桌,上置一個穿衣鏡(家鄉(xiāng)叫“照身鏡”),墻上掛著中堂對子;側(cè)面隔間墻處則置一個桌案,是祖宗牌位的位子。牌位之上墻上掛有“神子”(書寫家族已逝先輩的一種屏條,等同家譜)。祖宗牌位和香爐平時一直擺在桌上,逢年過節(jié)才燒香祭祀?!吧褡印逼綍r卷起,只有到大年除夕夜燒香祭祖時才打開,到”破五”晚上重新卷起。</h1><h1> 我們家鄉(xiāng)的房子正房正門兩側(cè)上方都各設有一個小神龕,高有尺余,寬不過一拃,內(nèi)有木塑神像。我記不清究竟敬的是哪個神圣,反正有土地爺神龕;財神爺、灶神爺神龕是在屋里的。各家的大門兩側(cè)門墩上方一般還各設有一個小窯,大小和正房門兩側(cè)的基本相同。這些小窯龕不是敬神,便是過年放置燈盞,是建房時便砌上的。</h1><h1>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之前,家鄉(xiāng)的除夕夜是必須點燃長明燈的,據(jù)說是為了祖宗除夕夜里回家不至于黑燈瞎火走錯了家門。除夕夜,家家都會燃起很多素油燈,院里的天地神位桌上、祖宗牌位桌上、正房兩側(cè)神龕里、大門兩側(cè)小窯洞里,全都燃起了燈盞。照亮了街門、院子。屋里屋外,一片通明。天地神龕桌上、祖宗牌位桌上的燈盞大多數(shù)都是高臺燈燭、銅錫制品(有錢人家也有銀質(zhì)的);而門側(cè)窯里的燈盞都是一種直徑約一寸多的粗糙的陶瓷小碗,盛的是食用油,點的是棉條捻子。燈盞燃起,在寒風中忽閃發(fā)光,平添了幾分節(jié)日氣氛。</h1><h1> 大年三十至遲在太陽落前必須把對聯(lián)、門神、福字貼好,不能等到太陽落。街門一般都貼的門神,而其它門多貼福字。對聯(lián)除了院門、堂屋門外,內(nèi)屋門也全部都要貼。而福字則會貼滿各處,什么水甕米缸、車輛犁耙、谷甕面缸、衣櫥米囤……只要你認為有祈福辟邪的地方都貼上福字,祈望幸福。</h1><h1> 在我們家鄉(xiāng)貼對聯(lián)有幾個特殊的神位,不知其它地方可有? 一個是灶神爺神位,供在灶間碗櫥之上;一個是財神爺神位,在正房門內(nèi)前墻背面右側(cè)上方;一個是土地爺,在正房門外左側(cè)上方。對聯(lián)大約是這樣寫的:灶神爺邊上的對聯(lián)是:“上天言好事,回宮報吉祥” ;土地爺是:“土能生萬物,地可發(fā)千祥”。門神當然是秦瓊、尉遲恭了,不過后來就各色各樣了,還有貼花木蘭、穆桂英等年畫的。不過那是“文革”“破四舊”之后的事兒了。</h1><h1> 過年貼年畫基本是各個家庭必做的一件事,即使再窮,也要買上一兩張貼在屋里喜興。中國的老百姓,過去都很迷信,也愛紅火,來年的時運和機運似乎就是從貼年畫開始的。熱熱鬧鬧,和和美美,漂漂亮亮,紅紅火火。</h1><h1> 年便從這天開始了。</h1><h1> 除夕的晚上,似乎就是法定的一家人坐在一起包餃子的日子。桌上擺一個平時吃飯的小方桌,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又說又笑。餃子皮一張張從案板處遞送過來,全家老小一起動手。母親總忘不了包一兩個花生豆或者分幣的餃子,說誰吃上誰全年得福。餃子一圈又一圈整齊地碼放在用高粱秸稈做成的笸笸上,等著過會兒下鍋。</h1><h1> 年味就這樣氤氳了。</h1><h1> 那時候別說農(nóng)村,即使城市家庭也都沒有冰箱,包好的餃子除了除夕夜里煮一些吃外,多數(shù)都要收羅起來等到初一早上吃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基本沒有農(nóng)藥。再加上土木結(jié)構(gòu)的房子,家家都有老鼠。為了防止夜里老鼠偷吃,各家都把包好的餃子放到窗戶上面的吊窗上(老房子里一種防止盜賊的硬制木格窗,平時是吊起的)。</h1><h1> 餃子包好了,夜也深了。一人吃幾個,我們都開始入睡。而勞累了一天的母親又開始翻箱倒柜,找給我們做好的大年初一早上穿的新衣服。然后再一件件搭到我們各自的被子上,以便第二天天一亮我們各自都能夠穿上。</h1><h1> 那時候我們家鄉(xiāng)的大年初一不像現(xiàn)在,年夜飯并沒有那么重要,意思意思而已。而年初一的早飯才是重中之重。大年初一,即使再貪睡的孩子也起得很早,家家的早飯也是一年中最早的一天。大約6點來鐘開始,此起彼伏的鞭炮聲便響起來了。家鄉(xiāng)的說法,初一早上誰家起的早,誰家爆竹放的早,誰家接福便早便多。家鄉(xiāng)初一放炮稱為“接神”。因此,家家都爭著早起,誰家都怕落于人后。</h1><h1> 這時,全村各處都響起了爆竹聲。二踢腳、大雷子、鞭炮、起火(竄天猴)……噼里啪啦,吱哩呼哨,此起彼伏,連綿不斷。我們家鄉(xiāng)有一種習俗,初一早上放炮的同時,必須用柏樹枝點一堆篝火。說是柏樹枝燃放的柏香能驅(qū)邪逐魔,所以必須燃放。柏枝因為是濕的,燃起來噼噼啪啪直響,猶似爆竹聲。那香烈的柏木氣味非常好聞,彌漫在天地間,醞成了家鄉(xiāng)初一早上的一種特別的味道。</h1><h1> 大約不到7點,家家都開始吃飯。正月初一當然家家都是吃餃子。頭天晚上餃子已經(jīng)包好,煮上便是,省了很多時間。而早上的菜肴一般都現(xiàn)做。這是一桌現(xiàn)在看起來非常簡單的菜肴,在那時卻是一年中最好的。一般家庭大多只有四到六個菜,無非是醋溜白菜、熟豬肉、炒豆腐、藕、松肉、花生米之類。量當然很少,無非就是幾個小碟,六吋盤算大的了。餃子多是豬肉蘿卜餡,或者是羊肉胡蘿卜餡。那時根本沒有蔬菜大棚,反季菜誰也沒有見過。當家菜就是白菜、蘿卜、胡蘿卜、豆腐、粉條等幾樣。當然了,初一早上家家都會燙上一壺酒,父輩們都會喝上幾盅。</h1><h1> 吃過早飯,天才開始漸亮,我們便開始拜年。拜年的程序大約是這樣的:我們站到祖宗牌位桌前的地墊上,先給祖宗燒香、磕頭,然后按照輩分大小,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按順序一個個給他們磕頭。頭是對著祖宗牌位磕的,而非對著人磕。磕頭過后,家境好的,父母會給上一兩毛錢,不好的當然無錢可給。</h1><h1> 給長輩拜完年后,便是到同姓同宗同祖人家拜年。我們村多數(shù)都姓亢,但并非都是同宗同祖,分幾個宗族。我們同宗同祖的人家大約有二十多家,進一家,出一家,再進一家??念^,拜年,走人,程序式的。宗族遠近不同,當然得到的賞物也不同。近的會給一兩毛錢壓歲錢,或者塞給你幾顆核桃,一把花生,幾個柿餅。遠的當然不可能得到錢,一般都給塞點核桃、棗兒之類。在我們家鄉(xiāng),到同宗同祖家拜年是男孩子的事情,而女孩子是不去拜年的。</h1><h1> 大人一般都不到別人家拜年。但吃過早飯他們都會走出家門,來到街上,互相道喜致賀,恭喜新年。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早期,男人們不少還會穿上壓在箱底的長袍馬褂,戴上黑色禮帽(瓜皮帽),互相作揖道賀。這大約就是大年初一我們家鄉(xiāng)男人們的主要任務。</h1><h1> 拜過年,便成了孩子們玩鬧狂歡的時間,男人們的街頭擺陣或者敲鑼打鼓的時間,而女人們只能在家待客或準備中午飯了。</h1><h1> 我們家鄉(xiāng)過年玩的最多的一種游戲叫“打蛋子”。它是用兩個網(wǎng)球大小的鐵球(蛋子),一個人先把一個球擲滾到置有擋板的另一頭,然后后一個人用另一個球去瞄準了打。兩個蛋子的距離有二十來米,中間每人在地上插入一個麻錢(銅錢)。在擲蛋子的過程中,如果誰擲的蛋子碰倒了麻錢,這枚銅錢便屬于誰所有;如果誰擲過去的蛋子砸到先一個人擲到對面的蛋子,中間地上立的麻錢全部歸他所有。如此往返、反復,直至收攤。</h1><h1> 初一中午,一般家庭都是吃燴菜。別看這道菜,豆腐、丸子、松肉加熟肉、粉條,當然最多的還是白菜。一人一碗,配上油炸的棗饃下飯。家里炸的麻花、馓子、麻頭(當?shù)赜名溠匡嵦呛偷拿婧筒粨斤嵦呛显谝黄鹩驼ǖ挠褪?,大多只作為待客吃食或者待客零食。到了晚上,吃了一天的各色零食,一般都不怎么餓,基本都是就米湯熬菜了。</h1><h1> 正月初二,據(jù)說是財神爺?shù)纳?,家鄉(xiāng)習俗,各家都要包餛飩祭獻。老人們講,餛飩形似元寶,祭財神就是祈望發(fā)財蓄寶。</h1><h1> 初二也是出嫁女兒帶兒女們回娘家拜年的日子。這一天,女兒、女婿、外甥們齊登門,吃火鍋是最多的選擇。我們那里很多家庭都有銅火鍋(沒有的借),白菜、油炸豆腐、油炸紅薯塊,粉條、海帶、豬肉、芫荽。一爐旺火,熱氣騰騰,真乃冬天里一道非常熱乎的美食。</h1><h1> 初三初四初五,孩子們大多走親戚,大人們多在家待客。舅舅家的、姑姑家的、姨姨家的,外甥們一大群,親戚多的孩子天天出門拜年,大人天天坐家待客。</h1><h1> 當然了,過年鬧紅火是每個村必須的。威風鑼鼓是我們家鄉(xiāng)的一絕,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2008年還上過北京奧運會。一般每個宗族(后來是生產(chǎn)隊)都有一套鑼鼓家伙。大年初一到正月二十,村子中心、十字路口,整天鑼鼓喧天。鼓、鑼、镲交相輝映,炫耀著各自的藝技?!捌莆濉敝畠?nèi)鑼鼓隊大多是不出村的,只是圖個熱鬧。其實這一隊隊鑼鼓都是為了出村比賽(打雷)準備的。過年時,不少大一點的村還有社火隊,什么獅子、龍燈、秧歌、抬閣、木偶、花轎、高蹺、旱船……裝扮成各種戲劇人物,都是準備著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前后出村表演或者參加鄉(xiāng)里(后來成了公社)、縣里的比賽。也有一些臨近幾個村互相邀約,彼此飆風。</h1><h1> 在我們家鄉(xiāng),不過正月二十是不算過完年的。因為我們臨汾(現(xiàn)堯都區(qū))有一個除了周邊幾個縣,在山西其它地方都沒有的節(jié)日,這就是正月二十吃卷卷。</h1><h1> 關(guān)于正月二十吃卷卷,筆者曾經(jīng)寫過幾次文章,上世紀80年代便在山西日報刊登過;2000年以后又在人民網(wǎng)、新華網(wǎng)等多個網(wǎng)站我的博客上寫過。 這是一種看似像北京春卷一樣的美食,其實又不同于北京春卷。它的卷餅是用白面化成糊糊攤煎的,包的菜主要包括豆芽、藕絲、油炸豆腐絲、熟肉絲、胡蘿卜絲、攤雞蛋餅絲、韭黃等,調(diào)成餡,卷成條狀。然后再上餅鐺烙成兩面金黃色,外焦里嫩,比北京春卷好吃多了。我已經(jīng)離開家鄉(xiāng)多年,但最不能忘懷的,每年都要給兒孫們做的惟一一道家鄉(xiāng)保留美食就是它。</h1><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正月二十過后,年才算過完。這時一般都到了八九、九九之時了。地早已解凍,春意開始萌發(fā),新的春耕春種又開始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年,就這樣隆重而來,悄然而去,豐滿了記憶,衰老了容顏,孕育了鄉(xiāng)情,濃重了鄉(xiāng)愁,伴隨我走過了青年、中年,到了老年,至今仍縈繞在我心間。</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8.2.15(戊戌正月初三改定)</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