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免费视频,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亚洲爆乳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动漫免费二区,被几个领导玩弄一晚上

難忘的知青歲月

張其偉

<p class="ql-block"> (此美篇是根據(jù)作者本人編輯制作的同名照片書濃縮制成。照片書已被海南知青博物館、廣東省檔案館、廣州市國家檔案館先后收藏。)</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為了保留知青的歷史記憶,讓"知青"這個群體在我們來過的這個世界上留下一點長久的痕跡,在知識青年大規(guī)模上山下鄉(xiāng)50周年之際,我制作此美篇,獻給所有知青們!以緬懷我們那逝去的青春歲月!&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一編者:廣州知青張其偉</p> <h3>  一、初到農場</h3><h3> 我們所到的海南島南呂農場建于1960年。農場東邊地勢較平坦,西邊群峰連綿,溝壑縱橫,溪澗交錯。</h3><h3> 1968年11月,首批廣州和??谑兄鄟淼睫r場,隨后幾年,陸續(xù)多批廣州、??凇⑸穷^知青到達,共近千人。</h3><h3> 1969年4月,農墾改建廣州軍區(qū)生產(chǎn)建設兵團。我場為六師八團。1974年7月,農場撤銷兵團建制,恢復原名。</h3> <h3>  1968年11月5日,是"文革"期間廣州知青首批赴海南島上山下鄉(xiāng)的日子。下圖為華師附中下到南呂農場的部分同學在廣州太古倉碼頭登上紅衛(wèi)三號輪船后,正與碼頭上歡送的人群揮手告別?!赌戏饺請蟆酚浾吲臄z了這一照片,并登上了《人民畫報》。50年來但凡報刋上登載知青上山下鄉(xiāng)紀念文章,多以此照片配套發(fā)表,成為不朽的經(jīng)典照片。</h3> <h3>  下圖為海南屯昌縣南呂農場的大門。部分海口知青在此合影留念。</h3> <h3>  俗話說"開門見山",我們農場大多數(shù)生產(chǎn)隊不必開門,兩邊窗外都見到山。下圖為群山環(huán)抱之中的二連營地。</h3> <h3>  下圖就是作者我,1968年11月,當時還不滿17歲。新領的長統(tǒng)水鞋、竹帽、毛巾、砍萌刀都在鏡頭前亮相了。</h3> <h3>  剛到農場,很多知青都是住在這樣的茅草屋里。我也住了半年。下圖為三隊的汕頭市知青陳偉賜、胡宏喜和陳建華(蹲者)。</h3><h3><br></h3> <h3>  拍張合影寄回家吧!昨日的紅衛(wèi)兵小將,今日巳成為農場工人。下圖為三隊的廣州女知青。</h3> <p class="ql-block">  1969年,海南農墾改成部隊編制。知青作為"兵團戰(zhàn)士"都感到榮耀。下圖為1969年10月某一天,趁著民兵訓練,我和二連幾個廣州知青端著各種槍支拍了這張合影。后排右一就是我。稚嫩的臉龐上展現(xiàn)出自豪的表情??是不是也很威風呀?</p> <h3>二、知青的艱苦勞動</h3><h3>(一)、各行業(yè)、工種</h3><h3> 知青在海南島的生產(chǎn)建設兵團中,從事著眾多的行業(yè)和工種:</h3><h3>1、橡膠種植</h3><h3> 橡膠種植包括砍芭、燒芭、清芭、定標、開環(huán)山行、挖穴、定植等工序。</h3><h3> 下圖為十三連的廣州知青徐曉東(左)、劉路加在開荒撬石頭。</h3> <h3>2、橡膠護理</h3><h3> 橡膠護理包括澆水、施肥、砍萌、除草、滅茅等工序。其中以砍萌的工作量最大。下圖為四連的廣州知青勞健康在砍萌。</h3> <p class="ql-block">3、割?</p><p class="ql-block"> 割?的艱苦在于每天清晨四點多鐘就要起床,在漆黑的山頭,獨自割完200—300棵橡膠樹,直到天亮。下圖為二連的廣州女知青朱志堅正在割膠。她曾經(jīng)在某個漆黑的清晨割膠時遇到大蟒蛇,霎時驚魂不定!</p> <h3>4、橡膠加工</h3><h3> 下圖為團部橡膠廠。各連的膠水都運送到這里作簡單的加工。</h3> <h3>5、炊事員</h3><h3> 連隊炊事員要擔負全連一、兩百人一日三餐的任務。全年中,除了重大節(jié)日或開荒大會戰(zhàn)有殺豬之外,平時全是吃素。每年青黃不接時,總有四、五個月沒有青葉蔬菜吃,天天不是蘿卜干就是南瓜。下圖為十七連的知青炊事員梁海濤正在炒菜。</h3> <h3>6、種菜</h3><h3> 每個連都編個種菜班。二連種菜班里幾乎全部是知青。下圖為"人勤菜壯"。</h3> <h3>7、養(yǎng)豬</h3><h3> 下圖為二連的廣州知青馮少媚(左)和曾蓮芬正在豬欄喂豬。</h3> <h3>8、割稻</h3><h3> 農場的主要任務是種植橡膠,但也有幾個連隊或者生產(chǎn)班種植水稻。下圖為二連廣州知青鐘永強在收割水稻。</h3> <h3>9、電工</h3><h3> 農場的連隊普遍沒有電,照明用煤油燈。知青到了之后,大力修建小水力發(fā)電站。于是多了一個電工的工種。下圖為二連的電工、廣州知青周穗民在維修電線。</h3> <h3>10、木工</h3><h3> 許多知青也學會了木工的手藝。手藝最好的會被任命為專職木工。下圖為二連的廣州知青周穗民正在干木工活兒。</h3> <h3>11、伐木</h3><h3> 伐木是一件很危險的工作?;蛴酶^砍,或用鋸子鋸。從山下往山上伐,一般只砍(鋸)樹干上、下方共三分之二,暫留樹不倒,最后選山頂一棵有"影響力"的大樹,放倒后,一壓二,二壓四??排山倒海之勢蔚為壯觀!</h3> <p class="ql-block">12、拉木</p><p class="ql-block"> 海南島的水牛特別能爬山!完全顛覆了我"水牛只是用來犁水田"的印象!下圖為二連的廣州知青歐陽希平趕著牛拉著沉重的木材下山。</p> <h3>13、機運連</h3><h3> 機運連主要是從事維修和駕駛拖拉機、汽車的工作,也有車工等。下圖為海口市知青王珍在開車床。</h3> <h3>  下圖為拖拉機手、汕頭市知青謝瑞潮在出工前。</h3> <h3>14、武裝連</h3><h3> 武裝連和警衛(wèi)通訊班,是廣州軍區(qū)生產(chǎn)建設兵團特有的編制。許多知青被調到那里進行訓練。在"全民皆兵"、"備戰(zhàn)、備荒為人民"的年代,那里成為民兵中的主力部隊。</h3><h3> 下圖為??谑兄嗔忠闵谏鋼粲柧?。</h3> <h3>15、廣播員</h3><h3> 上山下鄉(xiāng)期間,我團七任廣播員的工作全部被知青包攬了。下圖為第六任廣播員、廣州知青劉虹在大會戰(zhàn)工地上廣播。</h3> <h3>16、總機接線生</h3><h3> 下圖為總機接線生、汕頭市知青徐鷹正在電話接線工作。</h3> <h3>17、放映員</h3><h3> 在文化生活較貧乏的年代,電影隊是最受全場職工歡迎的單位。下圖為放映員、??谑兄鄥抢っ诜庞畴娪?。</h3> <p class="ql-block">18、教師</p><p class="ql-block"> 上山下鄉(xiāng)期間,大量的知青被安排在中學、小學和幼兒園中擔任老師。我也被安排到場部中心小學任教。下圖為??谑兄嗯谁偯煤陀變簣@的小朋友們。</p> <h3>19、醫(yī)務人員</h3><h3> 團部醫(yī)院也是知青集中的地方。下圖為惠來知青朱巧珠正在為小朋友檢查身體。</h3> <h3>20、干部</h3><h3> 上山下鄉(xiāng)期間,眾多知青被提拔到團部各科室以及基層連隊的干部隊伍中,成為骨干力量。下圖為宿光團長、李處長、宋參謀長與團部機關的知青們一起合影。</h3> <h3>  下圖為時任十三連指導員的廣州知青朱家?。ㄗ笠唬?、后來任二連指導員的廣州知青徐曉東(左三)等人在現(xiàn)場研究工作。</h3> <p class="ql-block">(二)、陳年往事</p><p class="ql-block">1、陳年往事一一建茅草房</p><p class="ql-block"> 許多知青剛到農場,住的就是和老工人一起搭建的茅草房。其特點是除了頂部鋪的是茅草之外,所有墻壁都是用浸透了泥槳的稻草搭在藤條梱綁好的樹枝上造出來的。未等得及干就住進去了。部分知青因此患上了風濕病。下圖為十三連知青在建茅草房。</p> <p class="ql-block">  下圖為廣州知青陳略在衛(wèi)生隊居住的茅草房前。我也和20多個男知青在剛到二隊時住過半年像這樣的茅草房。</p> <p class="ql-block">2、陳年往事一一大開荒</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那個年代的大開荒,深深地刻印在每個到海南島的知青腦海里。為了擴大橡膠樹的種植面,我們向山頭進軍!向原始森林進軍!下圖為一連四班在開荒燒芭之后的工地上。</p> <h3>  下圖為一連廣州知青劉衛(wèi)東在開荒砍樹。<br></h3> <h3>  下圖為十三連的廣州知青在伐木。</h3> <h3>  開荒建環(huán)山行或挖穴時常遇到的困難是山石多,經(jīng)常要撬石、移石甚至用火藥炸石。下圖為三連的廣州知青在撬石。</h3> <p class="ql-block">  開荒地點離連隊太遠時,我們二連干脆選出六十多人在山上搭"床"住了二十多天。下圖為二連炊事班長伍潤鴻(左一)帶領大家在開荒的山澗小溪旁,為大部隊制作午餐。</p><p class="ql-block"> 炊事班在山上做的第一頓午飯正是我餓得吃不下的那頓飯,永生難忘!</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開荒會戰(zhàn)一個接著一個。大家都發(fā)揚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為發(fā)展橡膠事業(yè),在"改天換地"的奮斗中歷練自己。下圖為三連的廣州知青在開荒大會戰(zhàn)的工地上。</h3> <h3>3、陳年往事一一大會戰(zhàn)</h3><h3> 上個世紀70年代初,建設兵團各種重大的生產(chǎn)任務都會用大會戰(zhàn)的方式進行。下圖為平整土地大會戰(zhàn)。</h3> <h3>  下圖為農田大會戰(zhàn)。</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下圖為農田大會戰(zhàn)。</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下圖為宮八水庫大會戰(zhàn)。</h3> <h3>4、陳年往事一一剛果總理洛佩斯到我場視察</h3><h3> 1975年3月,非洲剛果總理洛佩斯到訪北京后,中央特意安排他們參觀"全國農業(yè)學大寨先進單位"一一海南島屯昌縣,具體又落實到了縣先進農場一一南呂農場。這可算是我場"開天辟地"以來的創(chuàng)世大事了!下圖為洛佩斯總理一行來到工地上。</h3> <h3>  下圖為農場書記黃俊英向來賓介紹情況。左起:屯昌縣委書記李文清、農林部部長沙風、洛佩斯總理、農場書記黃俊英、剛果武官。</h3> <p class="ql-block">5、陳年往事一一團部救火</p><p class="ql-block"> 1971年4月8日傍晚,團部倉庫起火!倉庫里面存放著各種寶貴物質,大量的炸藥包和雷管,隨時都有連環(huán)大爆炸的可能。</p><p class="ql-block"> 火光就是命令!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排起長隊將幾十米外小河溝的水接力傳遞滅火。廣州知青余榮光、梁志軒等不顧危險沖在最前??整個救火過程80多人中毒受傷。</p><p class="ql-block"> 為了弘揚正氣,謳歌救火英雄,團部宣傳隊加班加點,創(chuàng)作了一個交響配樂的朗誦節(jié)目《烈火紅心》(見下圖,后排第一個直立者就是我)</p> <h3>6、陳年往事一一開會</h3><h3> 上世紀七十年代,開會成了每個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所有政治學習、工作布置、思想總結,都通過各種形式的會議進行。</h3><h3> 下圖為二連割膠班在雷打不動的"天天讀"。(這是那個特殊年代中特定的學習形式,即每天都讀毛澤東著作)</h3> <h3>  下圖為十三連副指導員、廣州知青曾薇(左一)在組織知青們政治學習。</h3> <h3>  下圖為六師八團(南呂農場)干部戰(zhàn)士代表大會暨慶功授獎大會。</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下圖為十三連的"斗私批修會"。</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下圖為六師八團(南呂農場)平整土地大會戰(zhàn)時召開的批判大會。</h3> <h3>  下圖為1975年在??谑姓匍_的海南農墾知青積極分子代表大會。</h3> <h3>7、陳年往事一一膠林晨曲</h3><h3> 割膠是一種很特別的工作。下圖為二連廣州知青宋小薇頭戴膠燈在漆黑的橡膠樹林中割膠。</h3> <h3>  豐收的喜悅一一下圖為十三連割?班收?歸來。</h3> <h3>  喜流潔白一一下圖為十三連割膠班在收膠水。</h3> <h3>  下圖為二連廣州知青張小玲(右一)正在向老工人學習磨膠刀的方法。</h3> <h3>8、陳年往事一一戰(zhàn)臺風</h3><h3> 海南島臺風特別多,而且?guī)肀╋L雨,威力巨大,對橡膠林破壞很大。</h3><h3> 每次臺風橫掃之后搶救橡膠樹的工作,我們稱之為"戰(zhàn)臺風",給每個知青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圖為二連職工在臺風過后扶起被風刮倒的橡膠樹。</h3> <h3>9、陳年往事一一山螞蝗</h3><h3> 在海南島山區(qū),最可惡、可恨、可怕的就是山螞蝗了。它無孔不入,爬上你的腳,或從灌木叢上落下你的脖子,讓你全然不知;吸飽喝足后,讓你流血不止。有些知青感覺身上有異物,嚇得躲進灌木叢,寬衣解帶,互相檢查身上是否有山螞蝗。</h3> <h3>  下圖為二連廣州知青宋小薇在割膠后,在河溝清洗搽在腿上防山螞蝗的肥皂液。</h3> <h3>10、陳年往事一一慰問團到農場</h3><h3> 1973年起,廣州、汕頭等市政府都會組織慰問團,在春節(jié)之前下到海南島各農場,對知識青年進行慰問。</h3><h3> 下圖為1973年1月20日,汕頭市慰問團到達我們六師八團,團部人員?道歡迎的情景。</h3> <h3>11、陳年往事一一醫(yī)院生活二、三事</h3><h3> 在農場醫(yī)院,總有一些事情與大城市的醫(yī)院完全不同的。比如:釆摘草藥、制作中草藥、軍訓??</h3><h3> 下圖為何院長(右)在指導學員尹國平(中)、小梅(左)、孟平芬(后)在制藥。</h3> <h3>  下圖為尹國平、孟平芬在晾曬中草藥。</h3> <h3>  下圖為黃現(xiàn)環(huán)在熬制中草藥。</h3> <h3>  下圖為醫(yī)療護訓隊在軍事訓練。</h3> <h3>三、知青的樂觀生活</h3><h3>1、搬入新居</h3><h3> 各連隊用政府撥給上山下鄉(xiāng)的??钕群蠼ㄆ鹆诵碌拇u瓦房。知青得以離開茅草房遷入新居。</h3><h3> 下圖為二連的廣州女知青在新蓋的宿舍前合影。</h3> <h3>2、理發(fā)</h3><h3> 離開了大城市,離開了父母的照顧,知青們學會了各種生活技能。例如:煮飯、炒菜、縫衣、洗被子、制作臘肉??許多男知青還學會了理發(fā)。</h3><h3> 下圖為廣州知青徐嘵東在為武振江理發(fā)。</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3、聚餐</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那個年代,知青在農場每月可得到的食品,僅有45斤大米、3兩油。除了春節(jié)、國慶或偶爾宰殺因缺少飼料老長不大的"淘汰豬"、"病豬"外,根本看不見豬肉、牛肉。臺風季節(jié)連青菜也沒有,經(jīng)常是蘿卜干或醬油水拌飯。為了改善生活,知青們會隔一段時間到楓木鎮(zhèn)或者南呂鎮(zhèn)去趕集。下圖為三連廣州知青趕集歸來。</h3> <h3>  1969年秋,三連廣州男知青為歡迎兄弟農場的知青來訪,由葉明生騎自行車,花了半天,來回30多公里,到屯昌縣城買回了80個饅頭,加上罐頭、炒菜,擺出了聞所未聞的"饅頭宴",完成了接待任務。</h3><h3> 下圖為當時"饅頭宴"的現(xiàn)場。</h3> <h3>  寶貴的節(jié)假日里,小伙房分外繁忙。下圖為十三連的廣州知青徐曉東(左)正在廚房斬雞。</h3> <p class="ql-block">4、體育活動</p><p class="ql-block"> 籃球,是遠赴海南島的知青最常開展的文體活動,是艱苦環(huán)境中知青借以慰籍的娛樂活動,是男知青的最愛。</p><p class="ql-block"> 下圖為1969年二連的廣州知青正在進行快樂的籃球比賽。(右二是我)</p> <h3>  下圖為1969年國慶節(jié)團部舉辦的籃球決賽現(xiàn)場。</h3> <h3>  下圖為1972年三連廣州知青鐘士元在玩雙杠。</h3> <h3>  下圖為十三連團支部書記、廣州知青李偉剛帶領全連職工在做早操。</h3> <h3>  下圖為三連廣州知青李思音和郝南妮暢游蒙貢水庫。</h3> <h3>  1973年5月,我團廣州知青董建明、汕頭知青徐鷹代表六師參加了"廣州軍區(qū)生產(chǎn)建設兵團第二屆游泳運動會"。下圖為徐鷹在比賽現(xiàn)場。</h3> <h3>5、文娛活動</h3><h3> 知青是農場文娛活動的骨干力量。下圖為二連廣州知青鐘永強在開班務會前教唱歌曲《三大紀律八項注意》。</h3> <h3>  下圖為十三連廣州知青徐曉東在茅草房宿舍前彈琴。</h3> <p class="ql-block">  1976年夏,在場部附近工作的廣州知青自發(fā)組織了一支小樂隊。(后排左一是我)</p> <h3>  一些男知青,向老工人學會了使用獵槍打獵的方法。下圖為十三連廣州知青徐曉東在打獵。</h3> <h3>  下圖為十三連廣州知青劉路加在釣魚。</h3> <h3>6、宣傳隊</h3><h3> 在我們上山下鄉(xiāng)期間,團部共組織過四屆文藝宣傳隊。隊員幾乎都是知青。</h3><h3> 第一屆團宣建于1970年2月,師部匯演后即解散。下圖為第一屆團宣男隊員在師部匯演后的造型。</h3> <h3>  第二屆團宣建于1971年2月一一9月。下圖為第二屆團宣的《器樂大合奏》。中間的大提琴是隊員們用大鼓改裝制成的。</h3> <p class="ql-block">  下圖為京劇《智取威虎山》選段《深山問苦》的劇照。由于當時全國都在學習"樣板戲",它是最受歡迎的劇目,成為整臺節(jié)目的重頭戲。(左一扮演老常那個就是作者我。)</p> <h3>  下圖為說唱表演《連隊辦起701》。</h3> <h3>  那時,團宣每排練一臺節(jié)目,都要到18個連隊以及黎村苗寨巡回演出。下圖為團宣隊員背負道具、行李,行軍數(shù)十里送戲下連隊的情景。前面淺色衣服的是現(xiàn)役軍人、團宣指導員岳利民。</h3> <h3>  第三屆團宣建于1973年8月一一1974年2月。下圖為歌舞《慶豐收》劇照。</h3> <h3>  下圖為藏族舞蹈劇照。</h3> <h3>  下圖為新疆舞蹈《庫爾班大叔》。庫爾班大叔由廣州知青蘇堅扮演。</h3> <h3>  第四屆場宣建于1976年7月一一9月。那時農場已經(jīng)撤銷兵團建制。場宣主要由教師和中學生組成。</h3><h3> 下圖為柳文龍(跳起者)等中學生在排練舞蹈。</h3> <h3>  下圖為場宣傳隊的中學生在場部露天舞臺上排練舞蹈。</h3> <p class="ql-block">  下圖為話劇《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的劇照。演員以教師為主。(左三扮隊長的是作者我)</p> <h3>7、文化活動</h3><h3> 在農場,除了搞宣傳隊之外,知青還以多種形式為農場帶來了文化氣息。首先是克服了沒有電、沒有教師、缺乏資料等困難,自學文化知識。</h3><h3> 下圖為汕頭知青徐鷹在挑燈夜讀。</h3> <h3>  下圖為十三連的知青們克服了重重困難,建立起了連隊文化室。</h3> <h3>  十三連還成立了科研小組,試驗生產(chǎn)赤霉素。下圖為廣州知青徐曉東正在使用顯微鏡。</h3> <p class="ql-block">  下圖為三連的知青在團部的毛主席畫像前留影。背后的畫像由本文作者和二連的廣州知青楊戰(zhàn)所畫。</p> <h3>8、膠詩之約</h3><h3> 1972年8月的一天,一場特大臺風襲擊了海南,狂刮一夜后的清晨,團部干部、廣州知青陳浩茂望著窗外東倒西歪的橡膠林,觸景生情,揮筆寫下了《怨膠》。當天就被傳開,許多知青紛紛和之:頌膠、贊膠、題膠、惜膠、詠膠、辨膠、嘆膠、問膠??應和的詩一直寫到了1973年7月。</h3> <p class="ql-block">  《怨膠》 作者:廣州知青陳浩茂</p><p class="ql-block">五年寒暑不成材,徒有偉形避北栽。</p><p class="ql-block">朝陽映葉葉葉嫩,臨燈成滴滴滴乖。</p><p class="ql-block">四季皆夏千株挺,一雨為秋萬木歪。</p><p class="ql-block">天生一副嬌奴相,安知陸人為誰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屈膠》 作者:廣州知青郭大江</p><p class="ql-block">平生不是少天材,偏愛海角迎風栽。</p><p class="ql-block">歡撒青綠豈屬嫩,喜流潔白哪是乖?</p><p class="ql-block">夜黑喚醒千燈閃,日白催勤萬擔歪。</p><p class="ql-block">何懼歲歲傷痕深,只知滳滴獻寶來!</p><p class="ql-block"><br></p> <h3>9、戀愛結婚</h3><h3> 在艱苦的歲月中,在共同的勞動和生活中,不少正當芳華的知青擦出愛的火花,嘗到愛的甜蜜,育出愛的結晶。</h3><h3> 下圖為八連??谥鄥抢っ椭苋A儀。照片由吳坤茂自拍。</h3> <h3>  下圖為二連廣州知青伍潤鴻、楊小梅和他們在農場出生的女兒。女兒是吃著百家飯長大的。</h3> <h3>  下圖為二隊指導員、廣州知青徐曉東和妻子張英蘭及孩子在家里的半間房里。</h3> <p class="ql-block">  后記:以上是我從1000多張征集到的老相片中精選出來的100張,制作成此美篇。希望能達到"一葉知秋"的目的,讓讀者從中對上山下鄉(xiāng)期間南方知青在海南島的經(jīng)歷有個初淺的了解。</p><p class="ql-block"> 知青歲月,如泣如歌!</p><p class="ql-block">芳華不覺已退去,歲月留痕存光影。</p><p class="ql-block">又苦又樂匯成集,一相一片都是情。</p><p class="ql-block"> 編者:廣州知青張其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