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xiāng)來遠村王海強 <h3>傳說中宋太祖趙匡胤尋訪賢人苗光義時,由樊村翻山途經(jīng)來遠村(甘肅省寧縣早勝鎮(zhèn)來遠村)咀梢南北路到遇村與苗光義不期而遇,傳為人間一段佳話。文中的來遠村即是我的家鄉(xiāng)。</h3> <h3>說起來遠村就得談到早勝原,而"早勝原"里的"原",與電視劇《白鹿原》里的原是一樣的。千萬年燎烈的西北風帶來了大量的黃土,在子午嶺、太行山的攔截下,形成了橫跨山、陜、甘三省的黃土高原。慶陽在子午嶺以西首擋其沖,沉積的黃土層就最厚了。還有比風更早的主人~河流,長久湍流不息的河水能將堅硬的巖石切開何況綿軟的黃土?在水流反復沖刷卻保持臺面不垮的黃土叫做"塬",塬面和河流猶如一對分不開的孿生兄弟,河流包圍纏繞著塬面,塬面阻擋分割著河流,夾之雨水的作用,于是就出現(xiàn)了千溝萬壑,形似樹之葉脈,人之血管筋絡(luò)的黃土高原。</h3> <h3>早勝原古稱定平原,舊時叫做"棗社"原,因上古名鎮(zhèn)早勝鎮(zhèn)而得名。早勝鎮(zhèn)與甘肅廣河縣的三甲集鎮(zhèn)、天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的龍山鎮(zhèn),同為甘肅省最負盛名的三大商貿(mào)重鎮(zhèn)而享譽陜甘寧青四省。</h3> <h3>來遠村位于早勝鎮(zhèn)西部,距離鎮(zhèn)中心六公里路程。自從有了人類,便有先民們在此繁衍生息。一代又一代勤勞、憨厚、樸實的勞苦人民在崖邊溝腦掏挖窯洞,整理成可以居住的院落,在這片土地上勞作耕耘、生兒育女,讓人類的文明在這片土地上傳承延續(xù)。</h3> <h3>改革開放初期,來遠村的名字由于歷史原因在行政規(guī)劃上被改為南莊村,以致于后來有人分不清到底是來遠村還是南莊村,這都無關(guān)緊要。當時為了支援生產(chǎn)、多打糧食,人們便將村子周邊溝洼地帶里的草木毀損,整理成可以耕種的糧田。國家實施退耕還林政策后,在現(xiàn)已過世的王坤坤書記和后任領(lǐng)導的帶領(lǐng)和人們的努力下,原先光禿禿的山洼里被栽種上了大面積的松樹,如今漫山遍野一年四季儼然一片綠色的海洋。茁壯的松樹林以告慰老支書的在天英靈。</h3> <h3>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已改變祖輩們延續(xù)多年的居住方式,搬離了窯洞,在平原廣闊地帶修建房屋。如今的來遠村,全村有六個村民小組,五百二十幾戶,人口二千二百多人,總耕地面積三千五百多畝,水泥路已貫通全村,生活日漸好轉(zhuǎn)。</h3> <h3>無論何時何地,身在何處,時光如何飛逝,時代如何變遷,作為來遠村的一員,老一輩留傳下來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美德絕不會變,我們只會讓它傳承、發(fā)揚、光大!</h3> <h3>字畫作者:王海強,甘肅慶陽人,蒙外祖父言傳身教,酷愛書畫藝術(shù),沉浸書海三十余載,遍訪名師,作品受人賞識、收藏。寧縣博物館王氏宗祠祖訓、族規(guī)、族約、名人傳略皆出其手!</h3> <p class="ql-block">喜歡字畫的識別二維碼進店拼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