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酷暑--享受北歐的無邊風月(下篇)臨江魚 <h3>從北歐順道去愛沙尼亞</h3> <h3>愛沙尼亞是此次北歐行計劃外的旅行目的地。從斯德哥爾摩前往芬蘭赫爾辛基途中,如果時間寬裕的話,順道去一下同是申根國的愛沙尼亞(塔林),將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愛沙尼亞屬于波羅的海三國之一,有著非常多的旅游資源。</h3><h3><br></h3><h3><br></h3> <h3>從斯德哥爾摩到塔林可選擇游輪前往。旅行社為我們安排的是波羅的海上遐邇聞名的“塔林客詩麗雅公司(Tallink Silja Oy)郵輪。該公司全年運營環(huán)游波羅的海的郵輪航線,主要目的地包括:瑞典斯德哥爾摩、芬蘭赫爾辛基、芬蘭圖爾庫、芬蘭奧蘭群島、愛沙尼亞塔林和拉脫維亞里加。</h3><h3>傍晚17:30我們乘上了“維多利亞號”郵輪,預計在翌日10:00可抵達目的地----塔林。</h3><h3><br></h3> <h3>郵輪上的餐廳里有新北歐式的料理,可以享受“舌尖上的北歐”,并且也有酒吧、賭場和夜總會,但最能吸引我的還是船外的美景。</h3><h3><br></h3> <h3>在郵輪漸漸駛離碼頭時,兩岸不斷地出現(xiàn)大大小小的島礁。隨著暮色降臨,海面開始變得寬闊。夕陽也開始在海面上抹上了一層層的金黃色,景色變得越來越美。 </h3><h3><br></h3> <h3>夕陽西下,大海沐浴在晚霞余暉中,游客三三兩兩地在甲板上漫步。站在船舷旁,晚風吹動著發(fā)梢和衣角,也撥動著人們內(nèi)心的一縷縷思緒。</h3><h3><br></h3><h3><br></h3> <h3>她或許期盼著盡快見到大海彼岸的戀人。。。 </h3><h3><br></h3> <h3>也許在告別依依不舍的故土和家人。。。 </h3><h3><br></h3> <h3>此時,對于一個曾讀著蘇聯(lián)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唱著“喀秋莎”歌曲長大的我來說,習習海風讓我這個不合時宜的人,在不合時宜的時候,想著那段早已被時間吹散的如煙往事。 </h3><h3><br></h3> <h3>因為此時我突然想起,這不是波羅的海嗎?這不是前蘇聯(lián)(現(xiàn)俄羅斯)海軍----波羅的海艦隊的地盤嗎?<span style="white-space:pre"> </span></h3><h3>波羅的海艦隊在原蘇聯(lián)時期,是該國四大海軍艦隊之一。二戰(zhàn)前,波羅的海艦隊配備的艦船和飛機以及岸防兵團和防空兵團,是原蘇聯(lián)海軍中戰(zhàn)斗力最強的戰(zhàn)役聯(lián)合編隊,其基本兵力駐在塔林和里加,與德國和芬蘭的海軍對峙。在列寧格勒戰(zhàn)役中,該艦隊的守備部隊在敵后英勇奮戰(zhàn),牽制了部分德軍,有力地支援了前方作戰(zhàn)。并且該艦隊的遠程轟炸機,對柏林實施了最初的幾次空襲。</h3><h3><br></h3> <h3>波羅的海艦隊的炮兵是列寧格勒的火力后盾,1943年年底以前,一直負責壓制炮擊列寧格勒的敵方炮兵,以堅決的行動保衛(wèi)了艦隊主要基地塔林、蒙海峽群島和漢科海軍基地,從而牽制了納粹德國對蘇聯(lián)的全面入侵。 </h3><h3><br></h3> <h3>波羅的海艦隊的標志。</h3> <h3>原蘇聯(lián)已經(jīng)解體。在目前相對和平的年代里,海面上已很難再見到各國艦隊的船只,唯有緩緩駛過的客船在大海上漂移。</h3><h3>和平真好!</h3> <h3>長夜似乎并不長,東方露出了魚肚白,它預示著游船即將到達塔林。</h3> <h3>由于波羅的海所處的的地理位置原因,你可以在海面上既能看到日落,又能看到日出。</h3> <h3>新的一天即將在塔林開始。早上好,塔林!</h3> <h3>塔林是愛沙尼亞的首都,也曾是波羅的海艦隊的駐扎地。</h3><h3>愛沙尼亞民族形成于12~13世紀,她是一個多災多難民族。在13~16世紀先后遭普魯士和丹麥侵占,16世紀又被被瑞典、丹麥和波蘭瓜分,17世紀全境被瑞典占領,18世紀并入俄羅斯帝國,1918年宣布獨立,成立愛沙尼亞共和國。同年2月德國乘虛而入占領愛沙尼亞。同年11月,蘇俄宣布對愛擁有主權。1920年2月,蘇俄承認愛沙尼亞獨立。1940年6月,又受到蘇聯(lián)的武裝侵略而全境淪陷,成為蘇聯(lián)加盟共和國之一。1991年8月20日,正式宣布獨立。</h3> <h3>目前,俄羅斯族裔人口占愛沙尼亞人口的四分之一。愛沙尼亞在2004年加入歐盟和北約,2007年成為申根公約會員國。這個被稱為“歐洲的十字路口”的國家歷史上長時間歷經(jīng)苦難,與前蘇聯(lián)和俄羅斯有著千絲萬縷的愛恨情仇。 </h3><h3><br></h3> <h3>愛沙尼亞的第一個觀光景點是卡德里奧花園,在這里你又會看到沙皇帝國的影子??ǖ吕飱W花園是1718年沙皇彼得一世為愛妻凱撒琳娜建造的巴洛克式庭園宮殿建筑群(又稱愛沙尼亞的夏宮)。如今這里是塔林老少皆宜的休閑地。在春夏季節(jié),這里能看到修剪整齊的花園和花圃,園都保留著原有的自然景觀,如草地和森林。</h3> <h3>花園的宮殿非常的大氣,紅色的外墻面十分的喜慶,花園是典型的歐式皇家園林,平整的草坪和樹木,漂亮的噴泉水池,精美的雕塑,無不體現(xiàn)出皇家的高貴和奢華。</h3><h3><br></h3> <h3>1718年沙皇彼得一世建造了這座宮殿。沙皇彼得一世與自己的妻子及家人享盡了人間的榮華富貴,可是他們怎么也不會料到在200年后的1918年,也就是俄國十月革命后不久,俄羅斯帝國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被拘禁在葉卡捷琳堡城內(nèi),隨后被蘇聯(lián)領導人下令處決。這個統(tǒng)治俄國300多年、歐洲統(tǒng)治期最長的王朝,所有皇族成員都被滅門血洗、也是唯一在其統(tǒng)治國幾乎沒留存任何血脈的皇族。</h3><h3><br></h3> <h3>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夫婦與他們的孩子。<br></h3> <h3>在塔林你可以看到不少被沙皇帝國統(tǒng)治過的痕跡。塔林亞歷山大納爾夫斯基教堂是塔林的一座東正教教堂,典型的俄羅斯風格,興建于1894年到1900年,當時塔林處于俄羅斯帝國的統(tǒng)治之下。塔林亞歷山大納爾夫斯基教堂位于塔林老城區(qū)的座堂山山頂。許多愛沙尼亞人厭惡這座教堂,因為它標志著俄羅斯的統(tǒng)治。愛沙尼亞當局計劃在1924年拆除這座教堂,但是后來沒有實施這一計劃。1991年愛沙尼亞脫離蘇聯(lián)獨立后,這座教堂卻被眾多的游客所青睞,成了來塔林觀光的游客必到之處。</h3><h3><br></h3> <h3>這里是議會大樓。粉色商務四方形三層樓,俄國人建造。是一棟巴洛克風格的建筑。現(xiàn)有102位議員在此辦公。 </h3><h3><br></h3> <h3>在愛沙尼亞有去蘇聯(lián)化的傾向。蘇聯(lián)紅軍解放塔林紀念碑曾位于塔林市中心的托尼斯馬吉三角形小丘上。紀念碑是一尊青銅所鑄的戰(zhàn)士像,所以也被稱為“青銅戰(zhàn)士”碑。2007年塔林的“蘇聯(lián)紅軍解放塔林紀念碑”被拆除。這座為紀念蘇聯(lián)紅軍建造的青銅戰(zhàn)士像,在俄羅斯人眼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但不少愛沙尼亞人卻視之為蘇共占領愛沙尼亞長達半世紀的屈辱象征,必欲去之而后快。</h3><h3><br></h3> <h3>圣布麗吉塔修道院</h3><h3>圣布麗吉塔修道院曾經(jīng)是塔林的天主教修道院。1417年開始建造修道院,建造地點位于Pirita地區(qū),距塔林市中心6公里。1436年8月15日塔林主教Heinrich II為教堂舉辦了祝圣儀式。修道院是中世紀典型的晚期哥特式風格的建筑。1575年在立沃尼亞戰(zhàn)爭中修道院被毀,至今只保留下西面高35米的山墻,以及側(cè)墻的局部。修道院曾是立沃尼亞最大的修道院。民間傳說修道院下面有地下通道。十七世紀在靠近修道院廢墟的地方建造了墓地,用于安葬當?shù)氐霓r(nóng)民。如今修道院廢墟為何成了著名的景點,不得而知。但這里,每年都舉辦修道院日活動。 </h3><h3><br></h3> <h3>在圣布麗吉塔修道院遺址附近,塔林唯一較大的河流流經(jīng)此處。這里的河谷因有著自然的湖光山色而被列為保護區(qū)。 </h3><h3><br></h3> <h3>圣尼古拉斯教堂是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的一座中世紀教堂,主保圣人是圣尼古拉,他是漁民和水手的主保圣人。始建于13世紀,二戰(zhàn)中部分被蘇聯(lián)炸毀?;謴秃笥米髅佬g館和音樂廳。</h3><h3>圣尼古拉斯教堂,曾是13世紀德裔居民集會的地方。<br></h3> <h3>塔林圣母主教座堂,位于愛沙尼亞首都塔林座堂山上的主教座堂,愛沙尼亞最古老的教堂,已經(jīng)有800年的歷史,17世紀大火后座堂山上唯一幸存的建筑,圓形塔頂是后來加的,最初是一座天主教的主教座堂,1561年改屬路德宗,現(xiàn)在屬于愛沙尼亞路德教會。 </h3><h3><br></h3> <h3>圣奧拉夫大教堂建于13世紀,是一所具有哥特式風格的教堂,教堂原本高159米,曾經(jīng)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1549-1625年),可惜毀于戰(zhàn)火。如今游客看到的教堂是后來重新建造的,高約124米,是目前塔林老城的最高建筑,也是塔林的地標之一。<br></h3><h3>在1219年丹麥征服塔林以前,圣奧拉夫大教堂是舊塔林斯堪的那維亞社區(qū)的中心。有一個傳說,修建教堂的人名叫奧拉夫,從塔頂摔下死亡,據(jù)說當他的身體撞到地面時,從口中爬出蛇和蟾蜍。在附近的圣母小教堂有壁雕描繪這一事件。 </h3><h3><br></h3> <h3>塔林古城區(qū)有一座石灰?guī)r山丘,海拔50米,是全城的制高點,也叫托姆比亞山。當年統(tǒng)治者為防御外侵,固守城池,在山上筑堡,名為托姆比亞城堡。其實,石頭城堡乃是入侵愛沙尼亞的丹麥人所建造,至今已有數(shù)百年歷史。歷史上的愛沙尼亞,被譽為“歐洲的十字路口”,這個地理位置連接中東歐和南北歐,正因為如此,在近幾百年里一直被各個列強所垂涎。<br></h3> <h3>塔林市政廳位于市政廳廣場中央,是波羅的海國家唯一的哥特式市政廳,是愛沙尼亞獨一無二歷史悠久的建筑瑰寶。具有600年歷史的市政廳的塔樓高聳入云,登上塔樓瞭望臺可以俯瞰塔林全城。</h3><h3><br></h3> <h3>塔林市政廳廣場很大,是中世紀塔林的靈魂。市政廳廣場附近有很多古跡,有1422年開的古老藥房,有1433年建的路德會圣靈堂,它是丹麥移民向愛沙尼亞土人傳教的地方。每年6月是塔林的老城節(jié),一般持續(xù)4天。那時,廣場上會舉辦各種音樂會、舞會和以中世紀風俗為主題的狂歡活動。</h3><h3><br></h3> <h3>塔林最著名的餐廳----老漢莎餐廳</h3><h3>塔林老城區(qū)里最有名的飯店,無人不曉,裝修和菜式都主打中世紀風格,服務員也身著中世紀服裝,餐廳內(nèi)沒有電燈,照明均采用蠟燭,讓用餐的客人恍若隔世。<br></h3> <h3>塔林老城分為兩個部分,即上城區(qū)和下城區(qū)。當年的貴族生活圈是在上城區(qū),它坐落在一塊石灰?guī)r的高地上,被稱為圖姆皮,中產(chǎn)階級、商人以及手工業(yè)者則居住在下城區(qū),它位于圖姆皮與塔林港之間。</h3><h3><br></h3> <h3>下城區(qū)的東面,走幾分鐘便可到達塔林古城門----維魯城門。塔林原先一共有六座古城門,現(xiàn)僅剩下兩座,維魯城門是其中之一。</h3><h3><br></h3> <h3>2018年8月4日在塔林逗留的我們巧遇了愛沙尼亞塔林鐵人三項比賽。<br></h3> <h3>聽說中國選手也參加了這個賽事,等待我國選手到來,為其吶喊助威!</h3><h3>明日將要離開塔林,順便打卡留戀,將愛沙尼亞的旅行劃上句號。</h3> <h3>今天前往北歐行程中最后一站----芬蘭。</h3><h3>愛沙尼亞和芬蘭之間沒有時差,從塔林乘坐渡船,2小時便可到達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塔林開往赫爾辛基的輪渡每天有7~8航次,交通非常方便。 </h3><h3><br></h3> <h3>芬蘭有10%的水域面積,島嶼及湖泊特別多,有“千湖之國”之稱。芬蘭冬季嚴寒漫長,夏季溫和短暫,是圣誕老人的故鄉(xiāng)。十二世紀后半期被瑞典統(tǒng)治。1809年俄瑞戰(zhàn)爭后并入俄羅斯帝國,成為大公國。1917年12月芬蘭共和國宣布獨立,成為一個永久中立國。 </h3><h3><br></h3> <h3>芬蘭是歐盟成員國之一,但人均產(chǎn)出遠高于歐盟平均水平,與其鄰國瑞典相當。芬蘭政府公務員清廉高效,根據(jù)2012年全球清廉指數(shù)報告,在176個國家和地區(qū)中,芬蘭名列第一。 </h3><h3><br></h3> <h3>赫爾辛基的第一個景點是烏斯別斯基教堂。不用說,僅看教堂的建筑外形就知道它是一個具有濃郁的莫斯科建筑風格的教堂。教堂內(nèi)部的畫作都由俄國畫家完成的。這個教堂建于1862至1868年間,是歐洲最大的東正教堂。</h3><h3><br></h3> <h3>驅(qū)車不到1小時便可到達位于赫爾辛基以東50公里的一個景色如畫的古城----波爾沃。</h3> <h3>波爾沃古城坐落在波爾沃河河口,建于13世紀,已有680年的歷史。波爾沃古城被人們贊譽為“詩人之城”,是芬蘭許多著名詩人和藝術家居住的城市。<br></h3> <h3>蜿蜒曲折的街道、曲徑通幽的小巷,都勾起游人的懷古之情。</h3> <h3>坐在河邊發(fā)發(fā)呆,曬曬太陽也很愜意。幸福其實很簡單。</h3> <h3>這里保存著不少中世紀的小木屋和一些狹窄的街道。1809年的芬蘭戰(zhàn)爭之后,芬蘭成為了俄羅斯大公國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在這里依然能看到圣彼得堡建筑風貌。<br></h3> <h3>波爾沃古城是芬蘭目前惟一保存下來的中世紀城區(qū)建筑。小巷里低矮的木屋是中世紀城市生活的縮影,被人稱為“木制建筑博物館”。<br></h3> <h3>老市區(qū)中的尖拱頂式的大教堂建于15世紀初期,是1809年芬蘭第一屆議會的所有地。波爾沃市郊還有許多保存完好的老莊園可供游人參觀。<br></h3> <h3>走在波爾沃的老街區(qū),兩邊都是瑞典帝國時期修建的木結(jié)構房屋?,F(xiàn)在,這些涂著靚麗的顏色的房屋都改成了店鋪。這些房屋雖然是私人所有,但是根據(jù)芬蘭的法律規(guī)定,主人只能改變屋里的裝潢和結(jié)構,外部的東西只能修復而不能改變。<br></h3> <h3>在波爾沃古城中,瑞典帝國時期建筑、Brunberg十九世紀的巧克力工廠、全國最大的私家洋娃娃與玩具博物館、以及芬蘭國歌作詞詩人J.L.Runeberg的故居等,都被完好地保存著。</h3> <h3>巖石教堂是團隊游中必到的一站。這座世界上唯一的建在巖石中的教堂,位于赫爾辛基市中心坦佩利巖石廣場,是由建筑師添姆和杜姆蘇馬連寧兄弟設計建造,于1996年建成的。凡到赫爾辛基觀光的游客,都不能不到這座將整塊巖石炸穴而成的教堂中感受一下其特有的風韻。</h3><h3> </h3> <h3>整個廣場被一塊起伏不平的巨大巖石覆蓋,當你站在教堂外,映入眼簾的是一塊巨大的巖石,看不到一般教堂所具有的尖頂和鐘樓,甚至都注意不到教堂的所在,只有一個直徑20多米的淡藍色銅制圓形拱頂暴露在巖石的最上面。 </h3><h3><br></h3> <h3>教堂中的管風琴。</h3> <h3>教堂為圓頂,玻璃屋頂以銅網(wǎng)架支撐,直徑24米,外部墻壁以銅片鑲飾,內(nèi)壁是天然的花崗巖石壁,其余的壁面仍保有原始的巖石風味。 </h3><h3><br></h3> <h3>赫爾辛基議會廣場距離巖石教堂不遠,這里不僅是赫爾辛基市民活動的中心,也是欣賞新古典主義建筑的最佳場所,被視為芬蘭的重要地標。 </h3><h3><br></h3> <h3>廣場的中心有一座塑于1894年的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銅像,以紀念他給予芬蘭充分的自治。</h3> <h3>站在廣場上就可以看到建筑大師恩格爾的三件杰作:大教堂、政府大樓和赫爾辛基大學。</h3><h3> </h3> <h3>議會廣場旁的赫爾辛基大學。</h3> <h3>從議會廣場步行十來分鐘就可以到達魚市場。在魚市場旁的海灣里沒見到漁船,不知是不是都出海捕魚去了。</h3> <h3>在赫爾辛基提起阿曼達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她就是矗立在魚市場西側(cè)噴水池中的一尊少女青銅塑像。她面向大海,一手托腮,靜靜地凝望著芬蘭灣,她被譽為"大海女神"。芬蘭人說她是赫爾辛基的象征。</h3> <h3>在赫爾辛基也能看到沙皇俄國的影子。在議會廣場,有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銅像,而魚市場這里也有一座沙俄時期的紀念碑,它就是為紀念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妻子第一次訪問赫爾辛基而建的紀念碑。紀念碑的頂端有一只古銅鑄成的雙頭鷹,很牛氣地站在地球上,傲視著東西兩邊。這個雙頭鷹寓意著沙俄是一個地跨亞歐的帝國。通過這個強權標志,可見當時沙俄在芬蘭的影響力有多大。</h3> <h3>靠近魚市場旁的赫爾辛基市政廳。</h3> <h3>這里有許多海產(chǎn)品銷售。</h3> <h3>姑娘們穿著海魂衫水兵服做烤魚買賣,服裝搭配還真不錯。不會是波羅的海艦隊的女兵改行做買賣吧!</h3> <h3>三文魚不錯,目標鎖定,必須的!!</h3> <h3>為期2周左右的北歐行程即將結(jié)束,再一次聆聽一下大海的波濤聲、看一看寧靜街道、呼吸一口湛藍天空下的空氣、用感恩的心祝福天下不同膚色的人們幸福、安康!</h3> <h3>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旅行讓我們變得聰明。因為在旅途中我們學會了用"耳"去傾聽,用"丷"(雙眼)去觀望,用"口"(嘴)去交流,用"心"去發(fā)現(xiàn)。</h3><h3>耳<span style="white-space:pre"> </span>+<span style="white-space:pre"> </span>丷<span style="white-space:pre"> </span>+<span style="white-space:pre"> </span>口<span style="white-space:pre"> </span>+<span style="white-space:pre"> </span>心<span style="white-space: pre;"> </span>=<span style="white-space:pre"> </span>聰</h3> <h3>在旅途中邂逅,又在旅途中分別,今生種種皆是前身因果。世事如棋,人海茫茫,彼此間相遇相知,看似偶然,實是必然。冥冥之中,自有一種說法,那就是緣分。</h3> <h3>"逃離酷暑----享受北歐的無邊風月"全篇完。<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