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美麗,神奇的國度(之六,芬蘭篇 )終結(jié)篇金昉霞 <h3> 芬蘭是我們北歐之行的最后一站。芬蘭位于歐洲北部,與瑞典、挪威、俄羅斯接壤,南臨芬蘭灣,西瀕波的尼亞灣。這個歷史上長期被瑞典、俄羅斯統(tǒng)治的國家,在“二戰(zhàn)”前終于勇敢地向強大的蘇俄說“不”,但由于站錯了隊,成為北歐唯一的戰(zhàn)敗國。戰(zhàn)爭的失敗,不但支付了巨額賠償,被迫割讓給蘇俄大片國土,也影響了芬蘭的經(jīng)濟發(fā)展,但經(jīng)過其不懈努力,仍處發(fā)達國家之列。芬蘭的政制嚴謹,是世界上最廉政的國家之一。</h3><h3> 芬蘭冬季嚴寒漫長,夏季溫和短暫,全國1/3的土地在北極圈內(nèi)。</h3><h3> 傳說芬蘭是圣誕老人的故鄉(xiāng),圣誕老人是留著長長的白胡子,頭戴紅帽子,身穿紅袍子,在圣誕節(jié)前夜悄悄贈送禮物給小朋友的神秘人物。</h3> <h3> 赫爾辛基是芬蘭的首都和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該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是一座將古典美與現(xiàn)代文明交融并匯的城市,既有歐洲古城的浪漫風(fēng)韻,又不失國際化都市的大氣。</h3> <h3> 巖石教堂又名坦佩利奧基奧教堂,這個世界上唯一一座開鑿于巨大巖石之中的教堂,純真質(zhì)樸,獨具匠心。沒有氣派的門庭,沒有豪華的裝飾,純樸自然。</h3> <h3> 巖石教堂是采用爆破技術(shù),直接在一塊完整的花崗巖石中間進行爆破,然后在內(nèi)部進行建造的,教堂內(nèi)壁是未經(jīng)任何修飾的巖石原貌。</h3> <h3> 教堂內(nèi)的墻壁是開鑿痕跡明顯、不加任何修飾的巖石,只有那銅質(zhì)圓頂是精心裝潢的,如同巨大的飛碟降臨巖洞。教堂內(nèi)外的裝飾極為簡單,屋頂有一百條放射狀的銅鋼架支撐,同時鑲嵌上透明玻璃、有了自然采光后,絲毫感覺不到身處巖石內(nèi)部。</h3> <h3> 在巖石上矗立的管風(fēng)琴,其下面有管風(fēng)琴演奏臺,管風(fēng)琴有4個鍵盤、43個音域和3001只音管。由于大廳呈環(huán)形,音響效果非常好,這里除宗教活動外還不定期的舉行包括交響樂在內(nèi)的各種音樂會。</h3> <h3> 西貝柳斯紀念碑是芬蘭人最自豪的城市雕塑作品,由600余根不銹鋼管組成,酷似一架巨型管風(fēng)琴,成為偉大的民族音樂家不朽作品的象征。每當(dāng)海風(fēng)吹過,氣流穿過鋼管發(fā)出時而高亢,時而低沉的風(fēng)鳴聲,仿佛是大自然在無休止地為紀念這位音樂家而演奏著永恒的樂章。</h3> <h3> 西貝柳斯(Jean Sibelius:1865-1957)是芬蘭著名作曲家,一生都在為芬蘭民族音樂的崛起而奮斗,其代表作《歡樂頌》、《芬蘭頌》舉世聞名,是芬蘭人民的驕傲。他以橫溢的才華和杰出的成就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交響樂和交響詩作曲家之一。</h3> <h3> 一個巨大的西貝柳斯金屬頭像坐落在赤色巖石上,生動地再現(xiàn)了這位偉大的作曲家英姿勃勃的形象。他那顰眉凝神,栩栩如生的表情,逼真地反映出音樂家當(dāng)年進行創(chuàng)作時的神態(tài)。</h3> <h3><p dir="ltr"> 這座建于1868年的紅色教堂,是具有俄羅斯風(fēng)格的烏斯別斯基大教堂,也是北歐最大的東正教教堂。暗紅色的磚墻略顯凝重,淡綠色的青銅尖頂上方,配有帶十字架的金色圓頂,使整體建筑活躍起來,似有神來之筆!</p></h3><h3></h3> <h3><p dir="ltr"> 金色洋蔥頭式的屋頂洋溢著濃濃的俄羅斯風(fēng)味,述說著那段俄國統(tǒng)治時期悠遠的歷史。烏斯別斯基由俄文而來,意為升天。除了俄國拜占庭風(fēng)格外,西歐羅馬式建筑的影響也無處不在。13 個金色洋蔥頭代表了基督和他的12門徒。</p></h3><h3></h3> <h3> 教堂內(nèi)墻繪制了許多精美的宗教壁畫,眾多信徒正在做禮拜。</h3> <h3> 站在紅色教堂的山丘上,與紅教堂遙遙相望的是赫爾辛基大教堂,綠色的拱頂十分醒目,無論在市區(qū)的哪個角落都能看到這座器宇非凡的乳白色綠頂建筑。</h3> <h3> 赫爾辛基大教堂是這座城市最美的標志性建筑了。大教堂主體為乳白色,因此又稱其為白教堂。巨大廊柱托起的山墻上,立有大型人物雕塑。淡綠色的青銅圓頂配上金光閃閃的十字架,顯得高雅華貴、超凡脫俗。</h3> <h3> 參議院廣場中央矗立著1894年建造的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2世的銅像,紀念沙皇為芬蘭自治做出的貢獻。</h3> <h3> 快樂的游客在銅像前自拍。</h3><h3><br></h3> <h3> 廣場西側(cè)是赫爾辛基大學(xué),是芬蘭的最高學(xué)府。1640年創(chuàng)建于芬蘭古都土爾庫,1828年遷至赫爾辛基。</h3> <h3> 廣場東側(cè)是赫爾辛基政府大樓。</h3> <h3> 我們參觀瀏覽參議院廣場正值周末,非常幸運的碰上廣場舉辦軍樂演奏。軍樂團邁著整齊的步伐步入廣場中央,面向赫爾辛基大教堂演奏了雄壯的樂曲。</h3> <h3> 坐在赫爾辛基大教堂前的臺階上觀看表演的人們。</h3> <h3> 我們一行在大教堂前合影留念。</h3> <h3> “波羅的海的女兒”雕像是1906年在巴黎建造完成的,直到1908年才被運抵赫爾辛基,并立于現(xiàn)在的位置上。</h3><h3> 將近兩米高的阿曼達全裸站在噴水池中心的最頂端,高昂著頭。在噴水池的基座上雕刻有四只海獅,向著池中心噴水,她象征著芬蘭的新生。</h3> <h3> 整個雕塑呈現(xiàn)出一種莊嚴而又活潑的氛圍,雖然顏色是黑綠色的,但仍然難掩阿曼達的嫵媚動人,這也是為什么這個雕塑成了這座美麗城市的象征,赫爾辛基也從此被稱作“波羅的海的女兒”了。</h3> <h3> 古埃及式的紀念碑,1833年為了紀念俄皇尼古拉一世及其王后訪問而建,昵稱為“女王之石”。柱頂上的雙鷹皇后石標志著芬蘭曾經(jīng)是俄國的屬地。</h3> <h3> 有軌電車在赫爾辛基街道上絕對是一道極佳的風(fēng)景,綠色的車皮和低碳環(huán)保的概念巧妙結(jié)合。</h3> <h3> 有人認為圣誕老人的家就在芬蘭境內(nèi)的耳朵山上,正是因為有“耳朵”,圣誕老人才能在北極聽到世界上所有孩子的心聲。在每年的平安夜,孩子們睡覺前將長筒襪掛在壁爐旁,然后帶著熱切的期盼進入夢鄉(xiāng),圣誕老人晚上就會乘著馴鹿拉的雪橇,把圣誕禮物從壁爐煙囪中分發(fā)到孩子們的長筒襪里。</h3> <h3> 十六天的北歐+冰島+波羅的海兩國游結(jié)束了,我們登上了返程的飛機,不得不說再見了!</h3> <h3> 短短16天的行程給我留下了幸福、美好的回憶,謝謝導(dǎo)游阿正先生!謝謝我的旅友朋友們!期待下一次旅行再相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