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免费视频,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亚洲爆乳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动漫免费二区,被几个领导玩弄一晚上

傷痛不是波蘭全部,還有生活中燦爛

建設和平

<h3><font color="#010101"><p> &nbsp;&nbsp; ——萍水相逢,建設和平——</p><p>通常一個城市的氣質是需要住下來慢慢感受,但有些城市卻是能夠在匆匆一督之間讓你呼吸到它的特殊氣息,離開之時,也是懷念它的開始.</p><p>&nbsp;&nbsp;&nbsp;&nbsp;波蘭的克拉科夫,華沙便是這樣的城市.</p><p>&nbsp;&nbsp;&nbsp;在很多游客眼里波蘭似乎無名之輩,少有人會把歐洲之行的重心留給波蘭,也許,相比歐洲很多城市,波蘭略顯小眾游地,說得也是,我在波蘭轉了幾天,幾乎沒見過"同胞",而我覺得,如果你在歐洲覺得太過雷同,不妨到波蘭走走看看.</p><p>&nbsp;&nbsp;&nbsp;&nbsp;波蘭盛產"杯具",回顧往昔,苦澀對波蘭人來說,早習已為常,波蘭在歷史上曾是歐洲強國,后哀退,1772,1793和1795年被沙俄,普魯士和奧地利三次瓜分,1795年波蘭直接從世界版圖上消失,亡國達123年,一戰(zhàn)后復國,但不久又在二戰(zhàn)中被德軍占領,戰(zhàn)后建國,1999年加入北約,2004年加入毆盟,2007年成申根成員.</p></font></h3> <h3>  波蘭第一站來到了奧斯維辛集中營,奧斯維辛是波蘭小鎮(zhèn),其實集中營建在鎮(zhèn)3公里之外的村莊“布熱津卡(Brzezinka)"德語稱之為Birkenau(比克瑙),名稱各不相同.大體上說的是一回事兒.1940年4月,德國軍擴建一號奧斯維辛營區(qū),利用囚徒勞力再建了二號比克瑙營和三號莫諾維茨營區(qū).<br></h3><h5>▽奧斯維辛集中營中最大的第二號"比克瑙營區(qū)"</h5> <p>  第三帝國宣揚種族特征,自詡自己日耳曼雅利安人第一,拉丁人位居第二,斯拉夫人是三流惡劣族群(南斯拉夫人包括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黑山,馬其頓,波斯尼亞,保加利亞,西斯拉夫人包括波蘭,捷克,斯洛伐克,東斯拉夫人包括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人),猶太民族是渣滓,不配為人.看過德國電影"卡斯特納與小星期二"(又名友誼之橋),即便父母有一位是猶太血統,也罵之雜種而受歧視,于是為生存而父母離婚.</p><p> 二戰(zhàn)初,猶太人還能當奴工換取存活,但1942.1納粹在柏林萬湖會議確定了"最終方案",滅絕猶太人,即一個活口不剩,絕密命令是口頭下達</p><h5>▽鐵路直抵達二號"比克瑙集中營區(qū)",每天從歐洲各地猶太囚徒源源不斷運抵后進行甄別,強壯者送去苦役,大部分直接判入毒氣室受死.100萬猶太人在此喪命</h5> <h3>  比克瑙營區(qū)的毒氣室管道,毒氣室建造得如同浴室,新人抵達會溫和勸告勞動之前先淋浴消毒,于是被毒氣當場毒死后焚尸,營區(qū)四間毒氣室,創(chuàng)造過每天毒死6000人紀錄,人亡物猶在,這情景錄下那段每天茫然無所適從的山呼般哀鳴聲..…</h3> <h3>  奧斯維辛集中營有時一次運來了上萬名囚徒,囚房緊張,在這三層的長條盒子.你是否能想象得出,每夜每層如何塞進去7~10人睡覺?</h3> <h3>  人的隱私和尊嚴呢,罷了罷了,在這里還不如馬棚,世上獨一無二的千人尿坑槽.</h3> <h3>  圖片展示集中營的罪惡,圖片出自1945在德國廢棄的公寓里被發(fā)現的相冊,主人是奧斯維辛集中營黨衛(wèi)軍指揮官助手卡爾.赫克爾拍攝,另一本相冊是莉莉.雅各爾幸存者在德軍潰退時發(fā)現,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這二本相冊作為線索和證據,讓更多參與迫害猶太人的納粹被逮捕并接受審判.</h3><h5>▽圖片畫面中顯現,初抵的人表情安詳,因為他們深信遷徏中歐后,那里有土地,農場,所以被押送至此的善良人們把貼身細軟貴重物一并帶進"墳場"</h5> <p>  為警示世界,1947年聯合國教科文將"奧斯維辛集中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對此波蘭人不滿,這不該是我們的世界文化遺產,因為是made in Germany(德國制造).2007年教科文把集中營命名"奧斯維辛-比克瑙德國納粹集中營和滅絕營",名長,意很明確,1號奧斯維辛營以關押為主,2號比克瑙營以屠殺為主</p><h5>▽1945年德軍撤離時,為消滅罪證,炸毀毒氣室和焚尸爐,300棟營房僅保留一部分</h5> <h3>  戰(zhàn)爭時期歐洲人對猶太人又是如何,滿肚子掌故二戰(zhàn)和歐洲史學的伊斯特萬.迪克《審問歐洲》一書,扒扒歷史還真實,隨著解讀,一幅歐洲各國和社會階層對納粹的合作,順從,抵抗和報復多層面展現出來,有的與柏林合作,搜集猶太人信息匯編成冊呈交到柏林.有的排猶,有的為虎作倀迫害猶太人,沒有這些,納粹分子不可能達到最終清洗程度</h3><h5>▽志愿講解者(可惜無中文),聽眾神色凝重,句句敲打著聽者的心,讓在場每個人感到一種莫名的壓抑與沉重</h5> <h3>  二戰(zhàn)中仍有不少秉持良心,自發(fā)保護猶太人的義士,例如中華民國駐維也納總領事何鳳山向數千猶太人發(fā)放前往上海簽證,(雖日本占領時入境不需簽證,但猶太人沒有到上海的簽證就不可能離開奧地利)使他們免遭納粹殺害,何鳳山被以色列授予“國際正義人士”稱號,2005年被聯合國譽為"中國的辛德勒",法國FTV根據此事拍攝《逃亡上?!钒嵘蠠赡?</h3><h3> 真相遠比我們原認為復雜得多,更多看下面鏈接:<br></h3><h3><a class="link" href="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553480/" target="_bla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審問歐洲 》精彩讀后感</span></a><br></h3> <h3>▽1970年12月7日,當時的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在華沙"波蘭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下跪贖罪</h3> <h3> 心情被灼傷般的我們當離開這歷史的人間地獄,如果不說些什么就離開,那就對不起在這里罹難的人們,在一種非說不可的使命感驅動下,對著延綿無盡鐵絲網下田野蒼穹,默默念著我國唐代杜牧《阿房宮賦》最后一段告誡:"后人哀之而不諫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h3><h5>▽此去經年,留有野花揖曉風,即便噩夢已過,也許在傷口處才更警于后世</h5> <h3>  第二站到了克拉科夫市,波蘭全盛時間的舊都,所幸二戰(zhàn)中沒有遭到華沙那樣毀滅性的破壞,老城竟在戰(zhàn)爭中奇跡般地完整保存下來,當1978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時,人們才發(fā)現因迀都華沙之后被遺忘的她,竟如此純粹和精致,于是流行起來"可以不去華沙,不可不去克拉科夫"說法.</h3> <h3>  克拉科夫,像一個貴族淑媛,自中世紀起便端坐在維斯瓦河畔,見證了波蘭的"黃金時代",凝坐獨幽情,寧靜內斂,偶爾撣落些歷史上的塵墟,給我們娓娓道來她前夜的殘夢……</h3> <h3>  14至16世紀全盛年代,克拉科夫曾與布拉格,維也納鼎足而立,稱中歐文化中心.<br></h3><h5>▽當初克拉科夫作為首都時的王宮一一瓦維爾城堡,坐落在維斯瓦河畔石灰山崗上</h5> <h3>.</h3> <h3>  克拉科夫的瓦維爾主教堂,這里是波蘭的國家圣殿,堪稱波蘭"先賢祠",波蘭歷代君主在這里舉行加冕儀式,也是14世紀以后歷代君主和歷史名人歸葬地,與帝王并肩長眠大人物有名聲顯赫的波蘭藉教皇若望.保羅二世,聞名波蘭詩人密茨凱維奇</h3><h3> 將愛國詩人與歷代國王,民族英雄安葬在一起,我不得不承認,波蘭尊重權力,更尊重才華,確有著強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國家.</h3> <h3>.</h3> <h3>  從這里走出了歷史上唯一的一位波蘭裔教皇若望.保羅二世,他從這里擔任神父,大主教,直到登位羅馬天主教廷任教皇,令波蘭人民普遍感到驕傲.</h3> <h3>.</h3> <h3>  城堡重建,那墻垣上每一塊磚石刻有捐贈者姓名,也記錄下這城堡的律動和變遷.</h3> <h3>  2014年,墜機遇難的波蘭前總統萊赫.卡欽斯基及夫人也安葬于此,源于當年因乘60年代生產并“縫縫補補”用了20年的圖---154總統專機赴俄羅斯參加紀念卡廷慘案70周年活動墜毀,而"卡廷慘案"指2.2萬名波蘭軍人,政界人士,知識分子在卡廷森林中遭前蘇聯集體殺害事件(電影《卡廷慘案》再現這事件),冥冥之中"卡廷"似乎成了波蘭人的不祥之地,原本去悼念"卡廷慘案"死難者的人,現在卻在卡廷附近成為被悼念者.</h3> <h3>  當年殘缺的墻基在雨沫下躺著,訴說著前夜殘憶,民族的郁忿,歷史的感悟……</h3> <h3>  又下起濛濛細雨,穿過古老的街巷中,所有人步履匆匆,只有我們游客,踩在古老鵝卵石老街上,慢走慢看,用心品味……<br></h3> <h3>▽安德肋教堂的外墻立柱上有十二門徒雕塑.</h3> <h3>  擁有700百年歷史的紡織會館,如一道哥特式長廊,散發(fā)著濃郁的文藝復興氣息,橫列在舊城廣場中,她是曾經享譽歐洲的貿易中心,在十五世紀波蘭全盛時期,來自東方的絲綢和瓷器,香料源源不斷地運于此,進入歐洲皇室,貴族,富商土豪,而克拉科夫的紡織品,鉛,礦鹽又送往世界各地.</h3><h5>▽"全歐洲最大中世紀廣場"美譽的中央廣場</h5><h3></h3> <h3>  紡織會館內早已不是當年絲綢和紡織品,而是玲瑯滿日琥珀,水晶,波蘭娃工藝品.而擁有國寶的波蘭國立博物館,居然就隱身在這人潮涌動的市場上方</h3> <h3>  文學是波蘭人的驕傲,克拉科夫人常說他們"生活和呼吸都在文學中"。在中央廣場上,波蘭國民詩人亞當.密茨凱維奇塑像座落在中間,基座有四位人物,分別代表祖國,學識,詩歌,勇氣.</h3> <h3>  歐洲人以肉食為主,波蘭畜牧業(yè)也如此,那羊足足憋了半天,眼睛里血絲都爆了出來,才蹦出一聲"咩......"為極盡推銷自己羊制品,能忍就忍著吧.</h3> <h3>.</h3> <p>  在波蘭最稀缺的是公廁,最不缺的便是咖啡館,在歐洲,咖啡館變成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方式,提供了家庭和公司之外的第三種空間,她總是優(yōu)雅地出現在某個街角,不搶眼不張揚,始終與繁華喧囂保持著距離,她們還喜歡在幽深的小巷獨處,靜若處子,幽如嬌蘭,每每經過,總會讓人生出“身在深閨人未識”的感慨, 然而咖啡只為知己而生,對不懂此道者,她根本不屑一顧.</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歐洲流行意式濃縮咖啡?,espresso,又稱短咖啡,用85~92度熱水,用大氣壓把7g粉萃在很短時間萃取出25-35ml咖啡,口味濃烈.講究一口悶,這么喝是有道理的,這玩意,如果慢慢放久了,越放越澀,香味流失,很難喝,好的濃咖啡,面有一層油脂,所謂crema,意大利語就是護著,但這也護不了多久,趁熱一口悶完,熱勁能消苦味,香味挺濃郁,這貨跟中藥湯可一拼,老外特喜歡</span></p> <h3>  耳邊響起一陣號角聲,尋聲望去,是從對面的圣瑪麗教堂鐘樓上整點吹號報時,這源于當年外敵愉襲城堡,這位孤獨的守夜哨兵吹號示警,不幸中箭陣亡,這些是不能輕易被忘卻,教堂吹號報時以示紀念,哀傷的鐘聲在上空回蕩,仿佛過去并沒有走遠.</h3><h5>▽一高一矮兩座尖頂是哥特式圣瑪麗教堂獨特標志,塔尖上金冠代表當年波蘭女王瑪麗亞的王權</h5> <h3>艷麗馬飾,皇家馬車,美女車夫,辣了你的眼睛??</h3> <h3>  離開克拉科夫往前華沙路程只有300公里,2/3路程沒有一級高速公路,始料不及大巴竟開了8小時之多,我們只能無聊欣賞公路兩旁茂草,走走停停,在車上閑著聽長期在華沙工作的朋友說些題外話,波蘭是農業(yè)國,GDP為2萬美元,但底層大眾生活一般,收入約600~700歐,加入歐盟后,想多賺錢外出打工常往富足闊綽西歐的德法英等國家,但波蘭人絕大多數不愿意客居異鄉(xiāng),真正外出務工卻只有200萬人,因跨地域的民族認同,社會地位認同而產生待遇不同,冷漠無情,溫暖寥寥.隨之而來孤獨感很難融合一體,大多數人愿意生于斯,長于斯,學于斯,勞作于斯,死于斯,家鄉(xiāng)那平等,自尊的情結自然鐫刻在生活中.</h3> <h3>  第三站到了華沙,走近華沙的那一刻,我就確信,華沙不再只是曾經電影《浴血華沙》中那戰(zhàn)爭下斑斑點點的殘墻廢墟印象,而是一座散發(fā)著生機勃勃,傳統與現代交織的都市.</h3><h5>▽薩克森公園,綠茵遍地,樹木扶疏,漫步在一座英式公園</h5> <h3>.</h3> <h3>  華沙無名烈士墓位于畢蘇茨基廣場,二戰(zhàn)期間遭毀壞,如今是在廢墟上修建而成,一邊露出一些紅磚痕跡,也是為了紀念這建筑在二戰(zhàn)中被毀的那段歷史,殘墻廢墟表現出固執(zhí),昭示著滄桑,讓人窺見到民族步履的蹣跚.</h3> <h3>  烈士墓大理石上鐫刻著波蘭軍曾經戰(zhàn)斗過的地點和日期,波蘭人的勇氣一同鐫刻在碑文上,那些靈魂未曾沉睡,靜靜地守護著家鄉(xiāng).</h3><h3> 看了以華沙起義為背景的波蘭電影《浴血華沙》,更了解那悲情慘絕那段歷史.</h3><h3> 當年二戰(zhàn),隨著德軍在東線逐節(jié)敗退, 聽命于在倫敦波蘭流亡政府的波蘭地下軍,為搶在蘇軍到達華沙之前能建立一個不受蘇方控制的"獨立的波蘭共和國",于是便單打獨斗在1944.8.1武裝起義.</h3> <h3>頭一周地下軍基本控制了華沙居民區(qū),受此鼓舞,數萬名志愿者加入起義大軍,20萬民眾提供援助,但同時,德增援部隊也集結完畢,調用巨炮和坦克,最后對華沙老城區(qū)發(fā)動進攻,地下軍一直抵抗拖延時間,指望德軍在東線與蘇軍作戰(zhàn)速敗,不主動朝在眼前的受蘇軍指揮的波蘭人民軍第一集團軍靠攏,反寄希望遠在天邊英美盟軍派飛機送來援助,最后,孤立無援的地下軍糧盡彈絕,除一部分從下水道突圍,前后堅持63天,最終1.5萬軍人向德投降.</h3><h5>▽德軍調集裝備卡爾巨炮(600毫米口徑)第628,428重炮兵連鎮(zhèn)壓華沙起義軍(圖片取自網上)</h5> <h3>  華沙起義終以悲壯結局告終,有20多萬平民和1.8萬軍人喪生,德軍1.7萬人死亡,之后德軍將華沙屠城夷為平地,8.7萬華沙人服苦役.</h3><h5>▽廣場上一花一景,當思來之不易</h5> <h3>  孩子們生活最理想了,不必被昨天牽掛,更無須為明天擔憂,廣場上小孩,咿咿呀呀,蹦蹦跳跳,一臉稚嫩,散發(fā)著朝氣,孩子強,則國家強</h3> <p>▽2010總統專機因赴俄羅斯參加"紀念卡廷慘案70周年活動"墜毀而立的紀念碑,上刻有墜機97位遇難姓名.</p><h5>*卡廷慘案回放.1939年蘇德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同年希得勒閃攻波蘭,波蘭軍隊抵擋不住東撒,9月17日,蘇聯從東部攻入波蘭,波蘭軍向蘇投降,俘獲1.5萬軍官戰(zhàn)俘送往蘇聯,1940蘇對戰(zhàn)浮組織屠殺共2.2萬人,蘇方信誓旦旦稱這是德軍干的,并長期禁言,直至1990.戈爾巴喬夫向波蘭遞交受害名單,1995波蘭迎軍官遺骨舉行國葬,2010年俄方全部公開卡廷事件歷史文件</h5> <h3>  波蘭96%信教,教堂抬頭不見低頭見,天主教影響最大,教堂級別要看是否受封"天主教宗圣殿",教堂規(guī)模,裝飾是一回事,能不能受封又是一回事,受封后地位當然不一樣,波蘭擁有134個教宗教圣殿,僅僅排在意大利法國之后,宗教成了波蘭人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份</h3><h3>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教堂也是如此,一個傳說,一位名人光顧,就會讓這教堂成為人們朝圣的"圣地"</h3><h5>▽華沙圣安妮教堂毀過之后又按巴洛克風格重建,前墻具新古典主義風格,她還擁有一個美麗傳說,相傳三個教徒在這里祈禱時,圣母曾經睜開了雙眼,從那時起,數以百計的朝圣者都往這兒聚集</h5> <h3>  在波蘭,默坐在教堂內的神父和教徒們明顯多于歐洲其他教堂,教堂寂靜,我們自然脫帽輕手躡腳,瞥見眾多教徒們和神父在與上帝訴說</h3><h5>▽圣安娜教堂宏偉壯麗,是華沙新人舉辦婚禮首選之地</h5> <h3>▽新古典主義外觀特征最強的加爾默羅會教堂</h3><h1></h1><h3></h3> <h3>  肅穆的教堂千篇一律,有故事的教堂萬里挑一,建于1696圣十字教堂的歷史與波蘭命運患難與共,1944年波蘭起義中軍民以這座教堂為堡壘,與納粹戰(zhàn)斗持續(xù)14天后,勇士倒在十字架下,教堂1/3被毀,現在的教堂是戰(zhàn)爭硝煙散去后1946年重建的巴洛克式建筑.</h3><h5> ▽這建筑無法純粹,望著那高聳的雙塔,竊以為這無疑是波蘭斗爭和國殤的紀念碑.</h5> <h3>  肅穆寧靜中,當我了解這座教堂與波蘭民族命運如此息息相關,才會揣度出在祭壇下人們心中的默默的祈禱什么.<br></h3> <h3>當天湊巧恰逢周六下午,當我們趕到教堂,教堂正舉辦婚禮,可惜我們到達時,婚禮儀式已結束,正逢一對新郎新娘隨著婚禮進行曲徐徐步出大廳,</h3> <h3>與中國傳統男左女右習俗相反,歐洲婚禮新娘總是站在新郎的左邊,古時候,盎格魯撤可遜的新郎常常必須挺身而出,以保護新娘不被別人搶走,一旦有情況,就可立即拔出佩帶在左手的劍,擊退敵人</h3> <h3>"注意了,大家一起按中文說:茄子……"婚禮攝影師對著一大群嘉賓當然不會如此之說,這見他咕嚕咕嚕講了一串波蘭語,于是全體一起哈哈……笑了,我在旁邊趕緊同步蹭了這一張,與其是一張慶婚嘉賓的集體照,不如更是濃縮的全體波蘭國民照,那個個澄澈的眼神和揚在臉上的自信分明在告訴全世界:傷痛已成為過去,陽光屬于我們的未來.</h3> <h3>.</h3> <p class="ql-block">在波蘭走近鋼琴詩人"肖邦",肖邦的氣質,是波蘭民族性結晶,是熱情中之熱情者,憂郁中之憂郁者,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他的一生是哀愁的連續(xù).</p><h5>▽建于18世紀后巴洛克建筑風格維茲特克教堂,肖邦上學時,曾經在這座教堂里擔任周日彌撒的管風琴演奏</h5> <h3> 1830年波蘭反對外國勢力瓜分波蘭,華沙暴動十個月后最終被沙俄扼殺,肖邦得知華沙再遭淪陷,頓起無限哀慟,為此寫下有名的《革命練習曲》記錄此時悲哀的內心感受,1837還作《葬禮進行曲》以祭奠為國捐軀的英靈,他拋棄當時俄國籍(俄統治下波蘭均屬俄國籍)甘愿自我流放,當一名波蘭籍流亡者,一生用自己音樂才華為祖國的再生而呼號.</h3><h5></h5><h5>▽建于十八世紀的華沙拉齊維烏宮殿(現為總統府),當年1818,僅8歲的肖邦在此參加了他第一次音樂會演奏</h5> <p class="ql-block">  肖邦一生鐘情于5個女人,但愛情只開花不結果,盡管他本人終身未婚,青春激情第二鋼琴協奏曲是獻于暗戀的同歲19歲的華沙藝術學院同學康斯坦茨婭,激昂波蘭舞曲獻給蘇格蘭學生史塔琳狂??,傷感B調奏鳴曲屬于他和喬治.桑.</p><p class="ql-block">▽華沙大學是肖邦的母校</p> <h3>  在華沙大學的右側立柱上,嵌入一幅肖邦大理石浮雕像,上面記載肖邦學習的時間和經歷,從1817到1827,肖邦在此度過10年的青春時光.</h3> <p class="ql-block">1837年肖邦結識千般風流比他大6歲,已有兩個孩子的法國女作家喬治.桑,與情人桑同居九年中,給予肖邦一個棲息的港灣,讓肖邦創(chuàng)作再次獲非凡的活力,譜寫出許多珍貴的名曲.</p><p class="ql-block"> 1838年,倆人與小孩一起島上度假,開始天氣宜人,生活愜意,接著不停下雨,肖邦病了,島民以病污染為由驅趕,只得遷居修道院,桑風雨之日也外出散步,病重肖邦獨自閉居室中作曲《降D大調前奏曲》又昵稱"雨滴前奏曲"你會聽到不斷重復節(jié)奏,中間夾著幽微陰暗的旋律,音樂與雨滴間模擬與諧仿,感受肖邦用雨聲展示了一個優(yōu)美卻憂郁的內心世界,贈給桑的"愛的終曲"</p><h5>▽作家喬治.桑/〔法〕德拉克羅瓦/1838年</h5> <h3>最后肖邦與喬治.桑因感情,志趣原因而分手,結束之后肖邦疾病惡化,創(chuàng)作衰退,生命最后,肖邦對桑仍念念不忘"我真想見她一面……"遺憾的是桑沒有出現,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h3><h5>▽華沙大街上肖邦音樂座椅,出現在15個與肖邦有關的歷史遺跡旁,點擊邊上的按鈕,肖邦??便流淌在空中,穿過兩百年流光,我至今依然聽到那深沉琴聲,他的愛情只是過眼云煙,留下的樂曲才是最重要的</h5><h5></h5><h3></h3> <p class="ql-block">圣十字教堂因存鋼琴家肖邦的心臟而聞名,肖邦在巴黎臨終彌留之際,對姐姐喃喃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以39歲生命離世,</p><h5>▽肖邦心臟就在這廊柱中,其下刻圣經"因為你的財寶在哪里,你的心也在哪里"真不愧是浪漫詩人才子,身后仍有這么多"粉絲"不遠千里只為了來看他一眼</h5> <p class="ql-block"> "生于華沙,靈魂屬于波蘭,才華屬于世界",當我們漫游波蘭大街小巷,處處感受肖邦即是波蘭,波蘭即是肖邦,他一生創(chuàng)作250首鋼琴曲,波蘭國歌就采用肖邦的"馬祖爾卡"舞曲為主旋律,華沙國際機場以肖邦命名,上帝把肖邦賜予了波蘭,波蘭人表白也頗為直白:因為肖邦,世界上許多人知道了波蘭.</p><p class="ql-block"> 自然讓我想起一個有意思命題,:藝術所承載的已遠遠超過其本身,一個藝術家,就代表了一座城池乃至一個國家,例如莫扎特之于奧地利,高迪之于巴塞羅那,肖邦之于波蘭……</p><h5>▽在波蘭的克拉科夫市的街上,那鋼琴中小錘敲擊鋼弦的抽象雕塑,不由睹物思情,感受肖邦無處不在</h5> <p class="ql-block">自從有了肖邦,之后的鋼琴家們不彈肖邦曲的幾乎少之又少,回家重看電影《鋼琴家》肖邦音樂又一次強烈沖擊,波蘭籍導演有意選用肖邦的鋼琴曲作為背景音樂,其中包括他的夜曲,敘事曲,波蘭舞曲,瑪祖卡舞曲.在片尾一片荒涼廢噓中,鋼琴家飛珠般手指下飄揚著肖邦《大波羅涅茲》聽起來令人心酸,卻閃爍無盡的人性光芒</p><h5>▽深入了解肖邦大神之后,旅行回家,匆匆找出肖邦CD重新聆聽,不經意間突然感悟,生命與琴聲原來可以如此澄清和動聽</h5> <p class="ql-block">詩人泰奧菲爾.戈蒂耶說:肖邦,憂郁而高貴的化身,如夢幻般魅力無窮,似少女敏感羞澀,他指尖的輕觸就能讓琴鍵插上天使的羽翼</p> <h3>.</h3> <h3>▽波蘭科學院,2010年中國工程院士徐濱士教授(再制造工程),2017年中國華南理工大學孫大文教授(食品,生物)當選波蘭科學院外籍院士</h3> <h3>手持地球儀,仰望天空,疑神靜慮哥白尼雕像立在波蘭科學院前,哥白尼其實是神父.撰寫《天球運行論》被認為是科學革命的雛鳳初啼,他提出日心說沉重打擊一貫地心說,日心說能夠解釋為什么有的天體,例如火星為什么有時從東向西運行,而有時從西向東逆行的現象.</h3> <h5></h5><h3>下圖是波蘭歷史題材:哥白尼在教堂屋頂上天文觀測,身邊的紙張,書籍,圓規(guī),比例規(guī)和一幅顯示日心說的圖板,他身前是一架類似六分儀的測量儀器.哥白尼大概不會想到,再過70年左右,他的偉大學說將由伽利略通過望遠鏡實際觀測得到證明和發(fā)揚光大.</h3>▽畫家馬泰伊科《天文學家哥白尼與上帝對話》(c.1872)現藏波蘭克拉科夫雅蓋隆大學博物館 <h3>  我用手機好不容易抓拍到那酷帥男神滑板凌空一躍的定格,動感十足,瞧瞧,我也有這般攝影專家天賦范兒,親們要點贊哦……</h3> <h3> 當場把抓拍到的照片給他看,盡管語言不通,我倆都會心地擊掌互賀.了然于胸地笑出聲來.</h3> <h3>.</h3> <h3>  至今已有兩百年歷史的華沙大學是波蘭排名第一的國立大學,世界三百強名校,在歐洲列第61位,杰出畢業(yè)生有肖邦,六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譽為波蘭政治與文化搖籃.</h3><h5>▽華沙大學主校區(qū)校門</h5> <h3>目前,中波雙方每年均互派35名留學人員,‘漢語熱’在波興起,華沙維斯瓦大學,密茨凱維奇大學,弗羅茨瓦夫大學均成立孔子學院,而波蘭留學成本低和加入歐盟并申根國,最近成了新興留學國家</h3> <h3>在克拉科夫大街上剛走出校園的這群女孩頭戴花環(huán),亢音高唱,溢著滿足的愉悅,走位如此浪漫,哦,頭戴花環(huán)在歐洲常常象征慶賀成功的文化習俗,現在正逢畢業(yè)季,或許是表示她們畢業(yè)成功了</h3> <h3>如今的波蘭已漸漸融入到歐洲和西方大家庭中,文化視野稍稍向西偏移一點,西化的風情無處不在,</h3> <h3>.</h3> <h3>.</h3> <p>  聽慣了肖邦紓緩憂傷音樂的臺下華沙聽眾,并沒有隨著西方激烈搖滾樂旋律而扭動狂歡起來,木訥地仍安安靜靜躺在座椅上毫無共鳴,可能是地域文化差異吧.可能小伙子忘了現場贈送助推劑——伏特加酒了.</p> <p>  波蘭與俄國雖然同為斯拉夫民族,經歷了500年的歷史恩怨,對俄恨之入骨,波蘭人一直有一句婦孺皆知警言:"如果德國入侵波蘭,那么波蘭喪失的是領土,如果俄國入侵,那么波蘭則會喪失靈魂",獨立不久的1999年.原來華約仆從波蘭迫不及待加入北約,恐俄一直延續(xù)至今,竟然卑恭地斥巨資請求美軍在波境內設立永久軍事基地,并承諾新建一處以特朗普名字命名的軍事基地,一個主權國家主動請求外國駐軍,世所罕見.</p><h5>▽始建于1643年私人貴族宅邸的拉茲維夫宮,到十八世紀作為劇院,十九世紀則成了政府建筑,1955年《華沙條約》就是在這里簽訂,1995年起,這里成為波蘭總統府,現在和波蘭國旗一起飄揚的是歐盟和北約的旗幟.</h5><p><br></p> <p>歷史上,波蘭并非潔身自好,一戰(zhàn)后,波想吞并烏克蘭和立陶宛重建一個大波蘭,1919年向新生的蘇維埃俄國發(fā)動戰(zhàn)爭,1921年從蘇俄割占了西俄羅斯和西烏克蘭,1933年與當總理的希特勒簽署《波德互不侵犯條約》,1938臭名昭著《慕尼黑協定》簽署后,波蘭反而站在德國瓜分捷克斯洛伐克,令波蘭想不到,德國下一個侵略目標就是波蘭,1939年斯大林提議蘇英波三國結盟,而被波蘭拒絕,對波徹底失望的蘇聯轉頭與德簽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同年9月1日,德軍對波蘭閃電戰(zhàn),9月17日,蘇聯出兵波蘭.波蘭又一次亡國.</p><h5>▽波蘭人民十分愛戴的民族詩人亞當.密茨凱維奇,他生活在波蘭亡國的年代,曾被捕也流放過,一生沒有看到祖國重新獨立,"憤怒出詩人",在他詩中表達為祖國自由獨立斗爭的思想和情感.魯迅先生評價他"在異族壓迫之下的時代的詩人,所鼓吹的是復仇,所希求的是解放".</h5><p><br></p> <h3>  這次波蘭行,卻逢2018世界杯足球賽,多次看到足球迷在街邊駐足觀看</h3> <h3>  華沙起義中華沙古城成一片廢墟,二戰(zhàn)結束后,華沙人民根據華沙大學師生之前測繪而保存在山洞里圖紙,按原貌建造復原了一個新的華沙古城,世界文化遺產是拒絕接受重建的建筑,但作為特例也是奇跡,1980年載入"世界遺產名錄"聽聽評委的評價"嚴格按原樣重建,表明波蘭保留傳統文化環(huán)境的真切心情".</h3> <h3>  那層層疊疊,彎彎曲曲的城墻,就象是描繪了波蘭人民曾經面臨并克服諸多障礙后所展示的韌性,一個新的,更加燦煥的波蘭從往日的瓦礫和灰燼中重生<br></h3> <h3>  在華沙古城廣場遠遠望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中心矗立著的齊格蒙特三世圓柱紀念碑,1644年為紀念把波蘭首都從克拉科夫迀至華沙而建,背景綠頂紅墻是始建于13世紀的王宮城堡,建筑呈五角形,七十年代重建.</h3> <h3>  沿著華沙大街一路走來,從鋼琴家,科學家,詩人,到拉小提琴女孩,一座在千百年間依然能保持旺盛的朝氣和優(yōu)雅傳統的城市,不正是因為有這樣才華而樂觀的人民嗎?</h3> <h3>  姑娘們無拘無束嫻熟地彈奏著,唱著民歌,自娛自樂,享受過程.在華沙,無論你在空間的哪一個角落,在時間的哪一時刻,也許在喧嘩廣場邊的轉角處,也許在幽深的小巷獨處,你都能不期而遇的感受那種來自生活發(fā)出抒情般的自信歡笑和歌聲</h3> <h3>.</h3> <h3>  然而華沙留給我深深的印記,并非那重建如新的舊城,而是這里生活的人們,每每流露出盈盈怡悅,時時彌散著歡快氣氛,追趕泡泡的孩子們,城角邊陶醉擁吻的戀人,手牽紅氣球的靚女們,大街走位浪漫的學生們,還有玩輪滑的酷帥青年,讓我確信,華沙真正重建的是民心和自信</h3> <h3>  順著老城一條街走,眾人不約而同往上一睹,如此冷靜,沉穩(wěn)(一股老干部作派)大叔怎么會準備跳樓呢,莫非為情而躍,被老婆逼到窗口了,這家Hotel廣告確實是創(chuàng)意吸睛,顏值滿滿.</h3> <h3>華沙的文化生活是多彩的,在華沙最古老的圣約翰大教堂背景下,一幅Chopln concerts(肖邦音樂會)招貼畫旁,即興行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街頭表演,三者不同文化和情感共同營造美侖美奐的藝術氛圍.</h3><h5>▽行為藝術表演者擺出各種姿勢在游客的注視下靜靜站立著,過一段時間他與公眾互動,做新姿勢來補充他的演繹,而他所需的只是每個人的目光,從讓人停下腳步欣賞中得到滿足</h5> <h3>  文藝復興晚期風格的格雷斯圣殿教堂,其大門被人們稱之為"天使之門".</h3> <h3>  老城集市廣場,華沙起義后,被德軍摧毀,二戰(zhàn)后,又被小心翼翼地恢復為原來五彩歐式小樓的模樣,這是流傳華沙老城最熱鬧和繁華核心區(qū),說不上特色,各有千秋罷了,走過路過見過了.</h3> <h3>▽戰(zhàn)爭中遭毀的老城集市廣場(圖片取自網上)</h3> <h3>  與丹麥那善良柔柔的美人魚有別,維斯瓦河畔的華沙美人魚集俊美與力量一體,神韻就像波蘭民族剛毅不屈,與強暴對抗的賦性.</h3><h3> 華沙美人魚只為知己而生,對不懂波蘭民族性格的人,她從不正眼相看.<br></h3><h5>▽立于廣場中心則是華沙美人魚,這座雕塑列為華沙城徽,是浴火重生華沙老城的點晴之筆</h5> <h3>.</h3> <h3>那裝飾畫,演唱,獨奏林林總總,千姿百態(tài),雅俗共賞,形式不拘一格,街頭藝人賦予了老城區(qū)活力,成了生活愉悅的"添加劑",社會"心靈補給站"角色,而老城區(qū)也成了孕育草根文化的土壤</h3> <h3>離開老城廣場,向北來到了半圓形的防御工事---巴比肯城墻,出了這里就進入了新城區(qū)。<br></h3> <h3>  Freta大街上這棟三層公寓樓就是居里夫人的故居,她出生于波蘭的法國籍科學家,她為人類揭開原子奧秘,歷史上第一個兩獲諾貝爾獎且是唯一分獲化學獎和物理學獎的人,當年從礦中分離出新元素鐳和釙,她把新元素命名為‘Po’(釙),與波蘭國名的詞根一樣,以示對祖國的懷念.</h3> <p class="ql-block">在居里夫人及其大女兒伊蓮娜.居里(又稱小居里夫人)悉心指導下,居里實驗室陸續(xù)培養(yǎng)出四位中國博士:物理博士施士元,回國任教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培養(yǎng)的學生中包括吳健雄和12位中國科學院院士:鄭大章師從居里夫人,鄭1934年回國后任北平研究院鐳學研究所副所長,開啟了中國放射性化學科學的大幕:另兩位則師承"小居里夫人"物理博士錢三強,化學博士楊承宗,揚在1951年回國,任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室主任,主持創(chuàng)建中國第一個放射化學實驗基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所用鈾,由楊帶領團隊提取的.</p><h5>▽在我的印象中,居里夫人一生淡泊名利,唯一讓人們記住的便是她那件做實驗穿的黑色實驗服.</h5> <h3>  居里夫人是我最受崇敬的科學家,早早閱讀《居里夫人傳》,她一生談泊名利,在極其簡陋艱苦條件下提煉放射性物質,在她的指導下,第一次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用于醫(yī)學,大學時代,本人(萍水相逢)學習有機化工,常以她為楷模激勵學習.</h3> <h3>  回顧歷史上,“波蘭與中國卻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二戰(zhàn)期間,波蘭英雄維托爾.烏爾班諾維奇將軍曾前往中國,同中國飛行員并肩作戰(zhàn),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見人民日報2014.8.7)<br></h3><h3> 歷史不能非黑即白簡單處理,波蘭有時也定位不準,眾所皆知北京奧運會,大家紛紛到中國道賀,波蘭是公開抵制出席奧運會開幕式之一.</h3><h5>▽那兩旁柱子上天平秤表明這里是波蘭最高法院大門</h5> <h3>  波蘭地處歐洲的"十字路口",是"絲綢之路"的交匯點,波蘭作為東歐樞紐站,今天,中國和波蘭之間己開通了多條鐵路(由成都,重慶,蘇州,鄭州始發(fā)終點)貨運線抵達或經過波蘭,波蘭是中國在中東歐第一貿易伙伴,2017年雙邊貿易共208億$,中國自波蘭進口23.3億$,占波蘭出口總額1%.</h3><h3> 中波文化交流頻頻,北京交響樂團,上海交響樂團,中國廣播民樂團,中國愛樂樂團在波蘭演出,鋼琴家朗朗,李云迪亮相波蘭肖邦年音樂會,中國文化元素的京劇,木偶劇,雜技,青銅展,中國詩歌,國畫,木板年畫紛紛在波蘭登場(信息取自中國駐波蘭使館官網),交流增進兩國人民了解和友誼.</h3><h5>▽中國駐波蘭大使館前同胞們紛紛在此合影,波蘭之行更感受世界并不完美,我們?yōu)樽鎳湴?lt;/h5> <h3>在離開波蘭前一天傍晚,夕陽西照,燈火闌珊,于是想起一句英文名句:"The farther backward you can look,the farther forward you are likely to see"(你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是的,讓我們理解現代世界的形成,思考他國的命運流變,多了解世界文明</h3> <h3>"華沙屹立著,從所有方向開放,</h3><h3>一座城市,并不古老卻相當有名."</h3><h3>這是1980年諾貝爾獎得主,波蘭裔美籍切.米沃什的詩句,是的,連同波蘭一起屹立著的,還有肖邦,哥白尼,密茨凱維奇,居里夫人,一個飽經苦難的,浪漫的,頑強而又深邃的,充滿力量的民族,愿你們在肖邦《英雄》旋律中翩翩起舞,享受生活中燦爛.</h3><h3> 波蘭,我為你打Call,再見...</h3> <h3>請看我的上一篇游記:</h3><h3><a href="http://www.52010000.com.cn/ni8ko8v?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在美國我們所看到的………… (上)</a><br></h3><h3><a href="http://www.52010000.com.cn/7dxbqr1?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俄羅斯之行三大享受—馬林斯基芭蕾,地鐵和美食(附攻略)</a><br></h3><h3><a href="http://www.52010000.com.cn/2ltetcn3?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冬季,在廣西,過起了旅游候鳥生活(附行程)</a><br></h3><h3><a href="http://www.52010000.com.cn/xtjmsow?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西班牙,葡萄牙多視角文化之旅</a><br></h3><h3><a href="http://www.52010000.com.cn/nzpvo6e?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在美國我們所看到的………… (下)</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