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之行散記光光頭 <h3>一直計劃西北之行1,今年終于成行。</h3><h3>7.19早晨。</h3><h3>7:15從青島乘機,中午抵達(dá)蘭州,和在蘭州大學(xué)的同事匯合后,騎著單車在黃河邊觀景。</h3><h3>據(jù)說甘肅有好幾個“一”:一條河——黃河,一碗面——牛肉面,一本書——《讀者》,一支舞——絲路花雨……</h3><h3>其實我感覺更多的“一”匯聚成的應(yīng)該是一段文明,一段歷史。<br></h3><h3>當(dāng)然,這里還有一個給我影響很大的朋友,老邵。<br></h3><h3><br></h3><h3>這個季節(jié)的蘭州八九點才能見到日落,天黑下來時,中山橋上人來人往,我們買了幾個兔耳發(fā)卡,在中山橋上走著笑著,像是回到二十多年前的樣子,有少女的活潑和快樂。</h3><h3>站在中山橋一端你要仰頭看夜晚的白塔山寺,據(jù)說此寺是為了紀(jì)念去蒙古謁見成吉思汗而病故于蘭州的一位西藏著名喇嘛而建。</h3><h3>光影之中,覺得在這里也可以寫一首歌。<br></h3><h3><br></h3><h3>老邵說一起吃飯,但是第二天就要去西寧,以后再聚。</h3><h3>有些朋友就是這樣,大家共同走在路上,你在前我在后,你留下一些足跡和經(jīng)歷或者感受給我,我有幸看到,覺得有緣,后會有期也未可知。老邵就是這樣一個朋友。</h3> <h3>羊皮筏子</h3> <h3>《讀者》出版集團(tuán)。</h3><h3>我記得自己最初看到的這本雜志名為《讀者文摘》,后改名《讀者》緣由在于:《讀者》創(chuàng)辦于1981年,起初也名為《讀者文摘》,因與美國《讀者文摘》同名發(fā)生法律糾紛,于1993年7月改名《讀者》。</h3><h3>這本雜志伴隨我走過多年的學(xué)生時代,也是許多人學(xué)生時代的課余讀物。<br></h3> <h3>7.20一早離開蘭州,大雨導(dǎo)致蘭州大水,黃河水位高漲,許多車子在路上趴窩,前進(jìn)已無可能,所幸司機及時掉頭,我們奔赴西寧,路上一直大雨,一度以為無緣于塔爾寺。</h3> <h3>到達(dá)塔爾寺時,雨慢慢變小,天漸漸放晴,陽光穿透烏云,塔爾寺的安靜和游客的喧囂并存于藍(lán)天之下。</h3><h3>寺前有臉上帶著高原紅的藏族孩子在兜售新鮮的青稞粒和酸牛奶,衣著有些臟舊,孩子的臉也似乎許久沒洗。</h3><h3><br></h3><h3>塔爾寺,先有塔,后有寺,故名塔爾寺。黃教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就誕生于此,故此地成為黃教信徒心中的圣地。在此謹(jǐn)記寺內(nèi)嚴(yán)禁拍照。</h3><h3><br></h3><h3>八寶如意塔,瓶形,每一座都是尖頂,上圓下方,是為紀(jì)念佛祖從誕生到涅槃的八大業(yè)績所建。在蔚藍(lán)的天空下,如果你可以仔細(xì)駐足觀看,不管是裝飾的蓮花還是日月寶珠等,都會讓你感覺到它的不同。</h3><h3><br></h3><h3>但,行走的是俗世中走馬觀花的喧囂游客。</h3><h3>我們心中裝下的可能只是一座寺,粗淺地知道漫長歷史中的某個節(jié)點中的某個人物的一點細(xì)枝末節(jié),而虔誠的信徒指尖轉(zhuǎn)動的經(jīng)綸,反復(fù)不停地念誦的六字真言“唵(ōng)嘛(ma)呢(nī)叭(bēi)咪(mēi)吽(hōng)”時的凈聲,十萬等身長頭的肅穆的信仰,是我們無法企達(dá)的靈魂遠(yuǎn)方。</h3><h3>我們用一個小框留下實體的寺廟一角,虔誠的人用心裝下天地,裝下三世和永恒。</h3><h3><br></h3><h3>可是,在這里,我還是不由自主地默默地為家人祈福,不夠純凈的我的心愿是真的。</h3><h3><br></h3><h3>在高寒環(huán)境制成的艷麗的酥油花,精湛的堆繡,天然礦物和寶石制成顏料創(chuàng)作的壁畫,我都沒拍。</h3><h3><br></h3><h3>稍微有點高反,惡心,頭暈,嘴唇發(fā)紫。本來以為是胃不舒服,但后來明確是心臟不適,塔爾寺的講解員建議我喝點葡萄糖水或者吃一個新鮮水果,癥狀就會馬上緩解。</h3><h3>果然,一個桃子立刻讓我恢復(fù)了正常。</h3> <h3>佛說,普度眾生,慈悲傳教。佛說,人有三世。佛說,人生就如秋天的云朵。 語句多如恒河沙,但千言萬語終歸不二法。 人各有祈福的對象,只要虔誠,就是一種供養(yǎng)。 供養(yǎng)有三種,財物供養(yǎng)、身口意供養(yǎng)、法供養(yǎng)。這讓我想起以前看過的電影《天上的菊美》,菊美的姐姐按照藏族傳統(tǒng)離家在山上的一間小屋子里一生修行,能夠給她供養(yǎng)的就是弟弟菊美,菊美說,姐姐為眾生祈福,那么供養(yǎng)姐姐就是供養(yǎng)眾生。 現(xiàn)在現(xiàn)在這里再聽到這個詞,想到那部電影里作為配角的姐姐英措覺姆的修行,忽然有些明白供養(yǎng)的意義。</h3><h3><br></h3><h3>倉央嘉措說:若以這般的進(jìn)心,用在無上的佛法,即使是今生今世,肉身也修成佛像。</h3><h3> 我的終點是在西藏的布達(dá)拉宮,繼續(xù)往前走。</h3><h3><br></h3> <h3>這是寺廟外一個賣青稞粒的藏族女子給我的,她說,不要錢,你嘗嘗。我接受了她的心意。</h3><h3>清新味道。</h3> <h3>西寧有名的地道酸牛奶,味道上佳。</h3> <h3>去往青海湖,還是一路陰天,偶爾還下著小雨,路程很長,還是以為見不到藍(lán)天白云下澄凈的青海湖。</h3><h3>不想一到湖邊,天又晴了。老天真是眷顧。</h3><h3>藍(lán)天,白云,金黃油菜花,五色格桑花,純凈的青海湖。</h3><h3>這一刻,忽然感覺特別愛自己的國家。</h3><h3>唯一遺憾的是車把我們載到碼頭,而我更喜歡在西北的湖邊行走。</h3><h3>稍微有點高反,氣喘,小惡心,困,但是不覺得腦脹胸悶。</h3><h3>從青海湖碼頭走到出口,安順。</h3><h3><br></h3> <h3>車拍。</h3> <h3>接近九點,家鄉(xiāng)已經(jīng)進(jìn)入真正的夜晚,這里剛剛夕陽落山,我們在翻山。</h3> <h3>路途遙遠(yuǎn),甚至有些危險,而在群山中開拓出道路的人讓我在黑色的蜿蜒中心生崇敬。</h3> <h3>7.21茶卡。柴達(dá)木盆地四大鹽湖之一,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然結(jié)晶鹽湖?!安杩ā保卣Z,鹽池之意。海拔3100,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運動中,青藏高原隆起,海水留在低洼處形成。</h3><h3>我想來這里,緣于“天空之鏡”四個字。</h3><h3><br></h3><h3>這一行,幸運之處都在于途中天氣狀況并不樂觀,但是到達(dá)之后卻都是晴天白云。</h3><h3>茶卡也不例外。</h3><h3>大多穿紅裙的姑娘用各種姿勢在拍倒影,負(fù)責(zé)拍照的是她們的戀人,拍完兩人一起欣賞,這里許多年輕人用這樣的方式來傾心表白。</h3><h3><br></h3><h3>走過很長一段路以后,你會發(fā)現(xiàn),多看一眼可能比多拍一張更有意義。</h3><h3><br></h3><h3>(在青海,不要期待吃住,用美景代餐吧。)</h3> <h3>去往卓爾山路上,所見牛羊成群,偶爾被馬或者牦牛擋住路。有的慢悠悠地踱步,舍我其誰,司機也不催促。</h3> <h3>7.22一早,到達(dá)卓爾山,東方小瑞士。</h3><h3>我喜歡色彩豐富的美景,一塊塊黃色的油菜花田點綴在青山草原之間,云朵在山間徜徉,似乎也有愛情。</h3><h3>行走中,風(fēng)輕輕吹,游客雖多我心清明,美景宛如油畫,青山無語,人在驚嘆。</h3><h3><br></h3><h3>“在那東邊山崗,朵朵白云游蕩,我的仁真旺姆,是否祭祀焚香?”是呢,我愿意是清風(fēng)一縷,扶送那裊裊香煙到云端……</h3><h3><br></h3><h3>可能只有在這樣美麗的地方才能誕生出美麗的情歌。</h3><h3><br></h3><h3>(在這里的人們,用他們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守護(hù)著他們的家園,對任何一點破壞,都及時的阻止。)</h3> <h3>張掖,丹霞地貌5124號觀景臺,推薦1和4號。祁連山北麓。紅色礫石、砂巖、泥巖組成。</h3><h3>如果雨天觀賞應(yīng)該更美,雨水滋潤色彩會更明顯豐富,如一幅幅明艷的線條畫。</h3><h3>壯觀神奇。</h3> <h3>眾僧拜佛</h3> <h3>7.22接近晚八點,太陽如濱海城市四五點,去往嘉峪關(guān)途中。車程五個小時,開始一路戈壁灘。再也不見祁連山草原的水草豐美牛羊成群??墒悄銜袊@人類力量之大,感慨西部建設(shè)者的偉大。</h3> <h3>7.23抵達(dá)莫高窟。</h3><h3><br></h3><h3>這個世界上總是有人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有的人為了理想,有的人為了愛人的理想,比如樊錦詩和彭金章。</h3><h3><br></h3><h3>從常書鴻到段文杰,多少人站在滄海桑田的流沙峭壁中不過千年一嘆,又有多少人用朝圣者的心安靜地?fù)荛_沉沙,取出一顆顆歷史的遺珠,擦拭出奪目的光彩,閃爍在我們這些仰望者面前。</h3><h3><br></h3><h3>看到樊錦詩,看到紀(jì)錄片《敦煌》,自覺渺小如細(xì)沙一粒,但有人留在歷史最厚重的那一頁里。</h3> <h3>緣分使然,遇到一個姐姐。</h3> <h3>7.24凌晨四點起床,騎上駱駝,看沙漠日出。</h3><h3>不知道我的駱駝昨晚吃了什么,或者腸胃不大好,走著不停地fangpi,讓我大笑不已。</h3><h3><br></h3><h3>你看,這是最美的日出。</h3> <h3>早早到達(dá)沙漠頂線的人們。</h3> <h3>一個沙漠摩托車手,天地間一個孤獨的剪影。想起茅盾寫的《風(fēng)景談》里說,人是最美的風(fēng)景。</h3><h3>有時候,人不過是風(fēng)景的點綴。</h3> <h3>沙漠日出時竟然是梯形,不是圓的。</h3> <h3>去往鳴沙山月牙泉。我們的影子倒映在沙漠上。</h3> <h3>抵達(dá)鳴沙山和月牙泉。漢代時,此處就是游覽勝地。</h3><h3>這里的人說,鳴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對孿生姐妹,“山以靈而故鳴,水以神而益秀”,也有“鳴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說。<br></h3><h3>后人也有詩云:“四面風(fēng)沙飛野馬,一潭之影幻游龍?!?lt;br></h3> <h3>留下一個影子吧。</h3> <h3>登山長梯,人類的智慧。</h3><h3>體質(zhì)原因,加上沒吃早飯,我休息了六七次,這是讓我后怕的地方。中途一度想放棄。背對著山頂坐著大口喘息時,一個坐著滑著沙下山大姐說:“姑娘,你要加油了,等心跳平穩(wěn)了再上,我都五十多歲了,你那么年輕,都到這里了,加油就上去了?!?lt;/h3><h3>我慢慢喝了一口水,潤潤嘴唇,又休息了一次,終于登頂。</h3><h3><br></h3><h3>看到綠色月牙泉用最美的身形安靜躺臥在黃色沙漠之中,真的是死亡與生命共存,絕望與希望同在。</h3> <h3>人類就是如此渺小。</h3> <h3>下午去看“沙漠里的一滴水”的《又見敦煌》,顛覆以往所有的演出形式。</h3><h3>當(dāng)你在走動中觀看整個演出,歷史的重門打開,當(dāng)張騫從深處走來,三問“這里是敦煌嗎?”你會感到似乎不是他穿越歷史而來,而是你穿越到大漢,張騫、公主、索靖、張議潮、商旅、村民、王圓箓……一個個的歷史人物從那扇無門的歷史甬道中走出,在恢宏的音樂聲中,你在開端和序幕中就會不由自主地感到兩千多年的歷史也不過短短一瞬,所有的繁華與落寞,所有的輝煌與痛楚,都湮沒在塵沙之中。</h3><h3>當(dāng)王圓箓的猶豫和運輸藏經(jīng)洞的文物的鄉(xiāng)民的不知在歷史的舞臺上重新演繹,當(dāng)一聲聲拷問響徹,我們看到那些似乎流落在他鄉(xiāng)異國的有生命力的國寶悲鳴的模樣。</h3><h3>我們不知是誰那么用心地藏下那么多經(jīng)書文物,我們也看到王圓箓在大漠里找到縣令,千里迢迢找到酒泉,給朝廷老佛爺寫信,詢問這些寶物的歸處,但所有的努力也不過是腐朽王朝的一瞥,這不耐煩的無知的一瞥終于讓侵略者搶奪得理直氣壯。</h3><h3><br></h3><h3>所幸,它們在異國他鄉(xiāng)活下來了。</h3><h3><br></h3><h3>盛唐里那個遠(yuǎn)托錦書給夫君的米薇,她的成人禮,她的妝容,她的情思,她的眼淚,撥開沉沙,我們看到了千千萬萬個思念的女子,千千萬萬個走在絲綢之路上的旅人。</h3><h3><br></h3><h3>歷史就這樣把輝煌地留在長河里某一段,大漠孤煙,古道柔腸,丹青墨韻,還有縱馬揚鞭,開疆拓土,守國安邦……</h3><h3>當(dāng)張騫終于留下西去的背影,當(dāng)大漠里的駝鈴搖響了一個個黎明,搖來一輪輪紅色的夕陽,歷史走到了今天。</h3><h3><br></h3><h3>一年有多長,不過是一瞬間。</h3><h3>百年有多長,不過是一瞬間。</h3><h3>千年有多長,也不過是一瞬間。</h3><h3><br></h3><h3>對每個人來說,生命都是難得而豐富的,希望這一瞬能有幸留下點意義。</h3><h3><br></h3><h3>(最震撼的還有那些墻壁突出的飛天極美的造型和每一個人物出場方式,不能一一盡述。沒好意思拍照,只有一張。但《又見敦煌》是西北之行必推的。)</h3> <h3>回到蘭州,參觀了省博,那細(xì)細(xì)的竹簡,那上面的文字就是國寶。博物館管理員說,應(yīng)該建立一個專門的竹簡博物館,庫房里有太多需要研究的,為什么日本都在研究,我們不?</h3><h3><br></h3><h3>我默然無語。</h3><h3><br></h3> <h3>此次西北之行,一路安順,一路大美。</h3><h3><br></h3><h3>不管是一個人還是很多人,心總是屬于自己。</h3><h3>旅行的意義對每個人都不同,是的,說不出為什么愛,說不出為什么離開。</h3><h3>于我,只是想在這片土地上走走,在某個城市的街道走一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