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免费视频,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亚洲爆乳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动漫免费二区,被几个领导玩弄一晚上

閑話老硤石(四)

東方客

<h1>  大街與小街隔河相對,今河東路中段即為大街。細分起來,河東路在當年其實由六段組成:由南往北從橫棣街至迪秀橋為東南河街、往北至茅橋為南大街、茅橋至上東街口(彩霞橋)為中大街、再往北至下東街(周家橋)為北大街、周家橋至平橋為十字巷、再往北至北關橋才叫河東街??梢娎铣埵刃鲁埵隆⒓毮伭嗽S多。如今一條河東路通吃六條硤石老街,實在是有些簡單粗暴。按說"街"與"路"是有區(qū)別的,兩邊有房屋、店鋪,且較寬之路謂"街",較小之路謂"巷",連成一片的前店后宅房屋稱為"坊",坊與坊之間通常有"弄"。所謂大街小巷、走街串巷,那都是在城里,城外之道那才叫路。人們常說"逛街",有聽說過"逛路"的嗎?說上街買菜,沒聽說過上路買菜吧?總之,如今的硤石老城區(qū)改街為路是值得商榷的,連先有橫頭街后有硤石鎮(zhèn)之橫頭街竟也被改名為東山南路,實在是無語的很。這是題外話,就此打住,言歸正傳。</h1> <h3>△找不到大街的老照片,以網(wǎng)絡相似圖代替。</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河東的大街是老硤石最繁華的商業(yè)中心之一,可算得商鋪林立,鱗次櫛比,早晚兩市人頭攢動,摩肩接踵。與河西的繁華相比則風格迥異,大街為代表的整個河東區(qū)塊更有江南古鎮(zhèn)的傳統(tǒng)風格,無論是街、鋪、路、河、橋、及豐富齊全的各行各業(yè),都透著明清期江南水鄉(xiāng)的風韻。而干河街為代表的河西區(qū)塊則更多的體現(xiàn)了清末民初西風慚進,中西合璧式的那種所謂民國風。老硤石曾被稱小上海實際謹指干河街周邊的河西塊。據(jù)此本人大膽推斷,從古硤石到老硤石到新硤石,市區(qū)中心有一個明顯的從東北向西南逐步推進、遷移的過程,且此趨勢至本世紀初更是迅猛,時至今日,河東區(qū)塊已完全沒了當年老硤石的江南古鎮(zhèn)之風貌。</span></h3> <h3>&nbsp;△逐漸消失了的老硤石傳統(tǒng)行業(yè)。</h3><h1><br /></h1><h1> 當年老硤石的家庭主婦幾乎每天都會到大街上(硤石土話杜街朗)去轉一圈的,此街與民眾日常生活最為密切。若想吃魚,南大街新橋南""同和宮"魚行,六、七十年代吃肉要憑票,淡水魚也稀缺,唯有這海里的魚多的是。說來慚愧,東海大黃魚或許就是我們這輩人在六、七十年代狂食而盡。如今再難見真正的大黃魚了,帶魚的味道也和先前的大不一樣了;吃肉,南大街新橋對頭的肉店最大,小時常受父母差遣去肉店買個三毛、五毛錢精肉,細細切成肉絲,省著點能搭配著吃二天;想吃咸肉或腌制品中大街茅橋東北堍品種最全(前身為萬隆腌臘店);最大的蔬菜市場則在新橋下肉店北側弄堂里進去,(再早是民樂書場,現(xiàn)中心菜場前身)。早、晚兩市,整條南大街上下岸屋檐下都是周邊農(nóng)民沿街擺攤販賣蔬菜及農(nóng)副產(chǎn)品的自由市場;每年七月半前后南大街的面梗店總是排著長隊買餛飩皮;家中剪子、菜刀鈍了,南大街磨剪刀小矮人師傅手藝最好;家里電燈壞了還是南大街新橋首"耀明"報修,電工師傅會掮著大長竹梯來弄堂里來檢修線路。之前有說過的老硤石最有名的四家茶食店除了小街北首的&quot;信源明&quot;之外,其它三家都在河東大街,茅橋對頭的"天益興"、北大街的"京香春"、東南河的"天順協(xié)"。老硤石人最喜歡吃小餛飩,50年代專業(yè)餛飩店就有6家,其中最有名的張聚興餛飩店、江順興餛飩店都在北大街十字巷口。<br /></h1> <h3>△逐漸消失了的老硤石傳統(tǒng)行業(yè)。</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br /></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河東大街商鋪的特點是店多,店小,五花八門的行當多,開門七件事,市民日常生活所需幾乎都能在大街上辦到,小時候最喜歡在中大街上看生鐵補鑊子,從前燒飯、做菜喜用鑊子,生鐵鑄就,口圓底尖,鑊子長時間的煙熏火燎會漏水透煙,得及時修補,一個鑊子在當時也很寶貝的。工匠將小塊生鐵置入小溶鐵爐,拉動風箱,藍色火焰串起,一會生鐵溶成鐵水,小勺挽出,滴入鑊子漏洞,上下耐火氈壓緊壓實,冷卻后稍加打磨即大功告成。后有鋼精鋁鍋出現(xiàn),用久了也會鍋底漏洞,又新增鋼精鍋換底業(yè)務,有見過換三、四層鍋底的。如今家中鍋子稍舊即扔,修鍋的行業(yè)算是徹底消失了。</span><br /></h3><h1> 上東街口還有一家秤店,我小時曾趴人窗口細細觀察、研究制秤師傅用來給秤桿打秤花眼的鉆頭,回家依樣自己做了一把,十分的歡喜。</h1><h1> 中大街上的鐘表店(老字號:慎昌)也是我喜歡傻傻站著觀看的,師傅吸在眼睛上的放大鏡很是令我羨慕不已。少年時最崇拜的就是這些有手藝的匠人。南大街新橋堍有家車匠店相信跟我同齡的老硤石人都記得吧?當年男孩們玩耍的菱角,除了自己動手削之外,大部分出自他家。</h1><h1> 硤石最大的舊貨店也在中大街,舊貨店應該是從老早的當鋪演變過來的,當初叫寄舊商店,稀奇古怪的物件也常令我駐足,只是光看不買,當初要是有錢隨便買點,今日成個百萬富翁應該不難。</h1> <h3>△十字巷口</h3><h1><br></h1><h1> 北大街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有家回族人開的羌餅店,老硤石無人不知的"牛肉莊",以前的字號叫,"隆興牛肉莊"。老板姓韓,人稱韓大塊頭,所謂羌餅是在盤狀形平底鍋中煎煮而成的面食,如極大之大餅。每當羌餅起鍋,其香氣四溢至茅橋口都能聞得。上學時最喜歡去買羌餅吃,六分錢二兩。韓大塊頭是位極富生意經(jīng)的人,手起刀落,一塊三角形羌餅上秤,秤桿總是高高翹起,隨后再補上一小塊餅,笑咪咪遞于你,小孩子只當是得了多少便宜,十分的開心。說那羌餅的味道,不夸張的說,現(xiàn)如今已找不到如此美味的早餐食品了。什么麥當勞的餅根本沒法跟當年的戧餅相提并論。韓大塊頭除了早晨做羌餅,下午還做牛肉包子,牛肉包同樣是放在平底煎鍋中重油煎制,有點象如今的鍋貼,但那味道同樣美味到現(xiàn)今勿有比擬之食物。</h1><h1> 中大街上還有一家熟食店,早先是專賣羊肉的"合興羊肉店",據(jù)說他家的羊眼睛最有名,喜食羊眼睛的都是被稱為吃客,普通人少有嘗試。后公私合營成為國營熟食店。六、七十年代常會有高溫肉出售,引來市民排隊爭購。</h1><h1> 何為"高溫肉"?相信80后的從未有聽說,那是豬被感染了絳蟲病稱謂米芯豬的病豬肉,當年食品供應緊張,豬肉更是金貴,得有錢有票才能購得一星半點。病死的豬自然不舍得扔了。農(nóng)村就有人私自食用或上市出售,極容易使人感染滌蟲病。后國家出臺政策,米芯豬一列由政府統(tǒng)購,交由食品管理部門用專用高溫高壓設備煮熟,確保殺滅豬肉中的滌蟲幼蟲卵,然后統(tǒng)一由國營熟食店出售,任何個人不得私自處理米芯豬。因是病豬肉,不用憑票且價格低廉,市民爭相搶購。經(jīng)高溫高壓煮熟,應該也能保證食用安全了。高溫肉至七十年代未隨著食品供應逐步好轉,被一列禁止出售了。</h1> <h3>△人和綢布店包裝紙</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br /></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河東大街在硤石作為商業(yè)中心,地位之高還體現(xiàn)在老硤石一大半的老字號均在大街。</span></h3><h1> 50年代初,硤石最大的四家綢布店除了中寧巷的"義大祥"之外其余三家都在大街:南大街的"華豐昶"、南大街的"森和信"、中大街的"人和"。特別是人和綢布店一直營業(yè)到舊城改造前,最近傳為美談的硤石六十年代商業(yè)局幼兒園同學會,當年的幼兒園就是在人和綢布店旁,50、60后老硤石人記憶猶新。當初稍有規(guī)模的百貨店有三家,除了大家熟知的"培隆"在中寧巷干河街口外,其余二家均在大街:中大街的"福大"及北大街上東街口的"裕隆",其中裕隆百貨創(chuàng)辦于1927年,比"培隆"的歷史悠久的多。大家熟知的三八商店正是由"裕隆"百貨延續(xù)下來的。70年代未搬遷至建設路今星火商店店址,80年代再次搬遷至人民路建設路轉角。順便提一下,"三八"商店店名實為以訛傳訛,實際上裕隆百貨50年代公私合營后被改組為海寧縣百貨公司第三百貨商店,簡稱三百商店,因硤石話"三百""三八"不分,誤傳至今。同樣"培隆百貨"被改稱第一百貨商店,簡稱一百商店,80年代后恢復老字號"培隆"。</h1><h1> 硤石唯一可自己生產(chǎn)土煙,前店后坊的煙店"久豐正記"煙號也在中大街茅橋東側,通津河北側,70年代其土煙作坊還在生產(chǎn)經(jīng)營。</h1><h1> 創(chuàng)建于1825年的許泰隆瓷號,50年代合營后所有業(yè)務由供銷社接管,店也由中寧巷搬出,在中大街及東南河街分設兩家名為日用品雜貨商店,簡稱日雜商店。市民通常稱作碗盞店。老早的碗盞店有一項免費的業(yè)務,就是賣出的碗盞刻字,一般是刻買家的姓氏或字號。路過碗盞店總能聽到那種酸牙根的吱吱聲。</h1><h1> 有關老硤石回憶文章中常提到中寧巷老字號"長生堂"藥店,卻鮮有提及更老的國藥店"天生堂"國藥號。該字號是1844年由甬商在硤石北大街創(chuàng)立,且一直營業(yè)至市河拓寬的70年代。天生堂專營中藥,有自己的泡制成藥,其中斑馬牌頭痛粉遠近聞名,只可惜公司合營后老字號廢棄,逐漸被人遺忘。</h1><h1> 1919年硤石人富柳春創(chuàng)辦"富順昌"襪廠也是在北大街。后擴建至河東街。</h1> <h3>△徐裕豐醬園發(fā)票</h3><h1> &nbsp;</h1><h1> 酒醬業(yè)在硤石應該算最古老的行業(yè)之一,影響最大的幾家都是百年老店。除了之前介紹過的在小街上的"振昌泰"醬園外,其余幾家均在河東區(qū)塊。創(chuàng)辦于1891年的"亦達仁"釀酒坊在東南河街;創(chuàng)辦于1868年的"震豐恒"醬園在南大街;最有名的自然是硤石徐家于1836年創(chuàng)辦的"徐裕豐"醬園。</h1><h1> 徐裕豐醬園創(chuàng)辦時店址在硤石橫港橋外,后遷至硤石北大街。是前店后坊的經(jīng)營模式,自釀土黃酒、土燒酒、米醋等。兼營食油、糟蛋、乳腐,還用石磨加工面粉。后發(fā)展成為海寧最大的醬園。民國期間由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經(jīng)營??梢哉f酒醬業(yè)是硤石徐家最原始的基礎產(chǎn)業(yè),立家之本。1956年公私合營后成為糧食局歸口下的釀造廠。</h1> <h3>△現(xiàn)開設于南關廂的新錦霞館 &nbsp;</h3><h1> &nbsp;</h1><h1> 錦霞館前身為1880年創(chuàng)建的"蔣泰興"菜館,1913年菜館轉讓于陳松山掌管。因店址在硤石中大街錦秀坊彩霞橋堍,特取"路名之首,橋名之尾",改名"錦霞"。店鋪為一樓一底,公私合營后營業(yè)面積擴至二樓二底,58年再次擴建為五樓五底,面積400平米,時為硤石最大的菜館。</h1><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有關錦霞館的前世今生,特色菜品等,這幾年沒少炒作,我也不必再次翻炒,到是早年間曾聽到的有關錦霞館的趣事述與諸位,未有考證,不知真假,權當笑話。</span></h3><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文革時期,</span>飲食行業(yè)流行自主服務,先行購票,憑票后廚或直接上灶臺自端所購之食物,店內(nèi)并無跑堂。此謂自食其力,人人平等,消滅剝削思想。<span style="font-size: 20px;">聽父輩們說,老底子無論飯館、酒店、點心鋪都是"先喫后會鈔",甚覺新奇,有這等事,就不怕人白吃跑路嗎?老輩硤石人言說:貪小之人也并非絕對沒有,當年錦霞館位于市河下岸房,大堂內(nèi)臨河岸客座常有食客扔盤河中,食客用餐后喊一聲"會鈔"(即買單),跑堂過來只需掃一眼桌面盆、盤、碗,即刻報出價格。其實并非跑堂的記憶好,而是飯館的每一種食器都相對應著某一價格,比如大盤的一塊、中盤的五毛,小盤三毛,或是什么花色對應什么價格,如此,結帳既快又準。貪小食客會在結帳前趁跑堂不注意扔掉一、二盤子,自然便白吃了人家的菜了。精明點的跑堂會有感覺,但行業(yè)中有規(guī)矩,捉賊要捉贓,沒親眼所見斷不可向客人表示丁點懷疑,不然巴掌有可能就上來了,只得按桌面來算,但有些跑堂心有不甘,會在送客前表揚一句"先生好身手",如此,這位食客要么從此不來,要么以后再不會耍此手腳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如今飲食行業(yè)又都全面恢復了傳統(tǒng)的"先喫后會鈔"模式,只是再不會用點盤結帳法了。奇怪的是現(xiàn)在引進的洋食品店,如肯德基之類的,反到是繼承了文革遺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說到老硤石大街上的餐飲業(yè),還有一家老字號值得一提,那便是中大街的"五芳齋",硤石五芳齋跟嘉興的是否同出一門,我不太清楚,但我們小時候只知道五芳齋是點心店,粽子自然是有,但并非專營,到是五芳齋的燒賣、甜酒釀似乎更有名些。說起來,當年五芳齋的點心受條件限制并沒吃到多少,對五芳齋留下的記憶卻是有一點酸楚。我母親在世時常提及一件事,60年代,經(jīng)濟困難,母親帶著年幼的我路過五芳齋門口,剛好一屜籠熱氣騰騰的白面肉包子端上柜臺出售,許是我真的餓急了,看到包子,聞到香味,哭喊著撲過去要吃包子,可母親翻遍皮夾,就是翻不出半兩糧票,求告店員,能否多出一倍的錢買個包子?小孩都哭成這樣了,店員無奈的笑笑說:多出十倍也不行,這是政策。烏呼!吃個包子都有政策,如今聽來是否</span>匪夷所思?也許是我母親長久以來對缺半兩糧票而不能給我吃到那個包子耿耿于懷,之后那么多年反反復復的說及此事,如今想來,有些傷感,不說也罷!</h1> <h3>△硤石老街</h3><h3><br /></h3><h1> 說完大街,自然要說上東街和下東街,上下兩條東街可說是硤石最古老的街道了。據(jù)記載,順治二年八月十五(1645年),清兵攻陷硤石,抗清義士周宗彝力戰(zhàn)至死,其弟在上東街被刺腸子流出,納腸再戰(zhàn),后被殺??梢娺@一片老街之歷史久遠。上下兩條東街均西起大街、東至趙家匯,位于硤石東區(qū),名謂"東街"很好理解,但上下之分又是何故?這便牽涉到了中國人傳統(tǒng)的方位概念了。見過古地圖的都知道,中國人標注方位是上南下北左東右西,剛好跟近代由西方傳入的地圖方位標注相反。就是今天,你去鄉(xiāng)下問個路,老農(nóng)還會說"上南落北,過東過西"。故此,南邊的東街謂上東街、北邊的東街自然就是下東街了。</h1><h1> 上東街原先也是一條傍河的街道,同樣有上、下岸。所傍之河名不詳,此河為市河支流經(jīng)由大街上的彩霞橋由西向東流入趙家漾,姑且叫它彩霞河。上東街則在彩霞河北側,南側亦有小街一條,俗稱幫岸上。幫岸街與上東街之間有大、小兩座木橋相通,沿街也是店鋪林立,比較有名的有姜家菱行、老振昌襪廠、曹家當鋪、珠寶店、茶葉店、西面靠近大街有多家商鋪倉房,也是十分的熱鬧。曹家當弄南面一石庫墻門內(nèi)解放初曾作為看守所,四周高大封閉的封火墻恰好保證了牢舍的安全。據(jù)說當年鎮(zhèn)反時被槍斃的人犯都是從曹家當后的看守所拉出去的。60年代未彩霞河也被填河成路,幫岸街成了上東街的支路。</h1> <h3>△上東街</h3><h3><br /></h3><h1> 小時候經(jīng)常出入上東街,至今留下的印象是街道比較整潔而清爽。特別是上岸房,好多深宅大院,粉墻黛瓦,庭院深深,幽深的青石板弄堂直通下東街,下岸房則民居與小店小鋪混雜其間。從熱鬧的大街拐進上東街,會感覺一下清靜了許多,是老硤石最宜居之所在,據(jù)說當年大街上各大店鋪的老板們大都安家于上東街及彩霞河畔的幫岸街大宅院里。也算得是老硤石的富人區(qū)。</h1> <h3>△虞自強先生畫作《硤石上東街》</h3><h3><br /></h3><h1> 上東街也并非只是住宅區(qū)。海寧縣內(nèi)第一家現(xiàn)代機械織布廠就創(chuàng)建于上東街上岸房,大概位置為小木橋東側,廠房一直延伸至下東街。民國3年,同盛永棉織廠首創(chuàng)機械織布,置改良布機120臺,生產(chǎn)直貢嗶嘰、絲光麻紗等,開創(chuàng)了海寧現(xiàn)代織布業(yè)。</h1><h1> 上圖虞自強先生的上東街圖中那西式門樓,老硤石應該都熟悉吧?沒錯那是海寧中百公司的辦公樓,但此樓之前是做什么的或許知者不多吧?這幢中西合璧式二層樓,光看門樓就非同尋常,虞先生畫的相當逼真,我小時候還有看到門樓上方有精美的磚雕圖案。此洋樓曾是國民政府的法院。作為中百公司職員家屬的我,小時候經(jīng)常出入這幢洋樓,洋樓門面并不大,東西廂房靠街的是高高的花格窗戶,只有中間有一石砌拱形門樓,兩開的木質框花玻璃大門,進里卻是十分的進深,足有二、三十米,最底處是一大廳,估摸著有五十來平方,當年中百公司員工食堂就辦于廳內(nèi),也因了這食堂,有好多年我?guī)缀趺刻斐鋈胗诖?,如今想來該廳當年應該就是開庭用的法庭。整幢樓中軸線走道好象由花地磚鋪設,兩邊則是一間間辦公室,左右對稱,十分的公正,進門樓右側是樓梯,只記得那樓梯扶手十分的漂亮,小時候經(jīng)常抱著扶手由上往下滑,樓上因是辦公重地,小孩子很少上樓,所以記憶不太清晰,好象是有圍廊,沿著圍廊則是間間辦公室,記得所有的窗戶都是有彩色花玻璃。</h1> <h3>△下東街</h3><h3><br /></h3><h1> 下東街與上東街相比,則更市民化一點。街西口幾乎正對著周家橋,形成了十字街口,老硤石這種街口正對橋頭的似乎只有下東街十字巷口和茅橋干河街口。往東至趙家匯有一橋名丁家橋,橋東即進入東關廂。下東街長不過一華里,也不寬,但街道很直,且直對正東向延伸,由于上東街走向明顯往東南偏移,因此二條街并非完全平行,西窄東寬,幾乎是一等腰三角形狀。西邊趙家漾西岸一條趙家匯街把上、下兩東街連接而貫通了起來。這正是江南古鎮(zhèn)依河建街,路橋相通,街街環(huán)繞的水鄉(xiāng)特色。</h1><h1> 下東街算不得商業(yè)街,但小店小鋪到也不少,大都是滿足周邊居民日常生活。但下東街中段卻集中了一個古老的行業(yè),那便是現(xiàn)稱為"殯葬業(yè)"。老早的下東街棺材鋪就有好幾家,燈草店、香燭店,紙船店、以及土工專業(yè)人士(為過世之人收作)一應俱全,硤石鎮(zhèn)上的殯葬業(yè)大多集中于此。</h1><h1> 下東街作為硤石最古老的街道,其文化底蘊也是相當深厚,本鎮(zhèn)乃至全縣第一家真正的電影院"硤石大眾電影院"就是1951年年初在下東街開業(yè)的。特別要提到的是硤石鎮(zhèn)歷史最悠久的學校就座落于下東街長達140年。</h1><h3><br /></h3><br /> <h3>△硤石老街</h3><h3> &nbsp;</h3><h1> 下東街的東頭有一亞東小學,解放后名為硤石三小。該校及有來頭,當屬硤石最古老的學校。同治三年(1864)硤石人許仁沐在下東街建立雙山講舍,此應被認為是硤石三小的最早前身。當年雙山講舍的地理環(huán)境十分優(yōu)越,由硤石北河一支流經(jīng)俞家橋順東山西坡入剎羊浜、向南至姜家弄附近河道九十度轉向過東,繞過講舍東北角再度轉向朝南匯入趙家漾。據(jù)當年史料描述雙山講舍"花木成陰,曲徑廊廡&quot;。隔河東望,即見亞山,所謂"亞山"就是"北亞山",我們小時候所見的東山西坡下的小山,后成為郵政機械廠廠址。</h1><h1>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三月,海寧藏書家,教育家,文史家朱昌燕先生主持雙山講舍,改名為雙山學堂。宣統(tǒng)二年(1910年)正月,雙山學堂更名為第一區(qū)初等小學堂。民國初年(1911年),所有學堂概稱學校,遂改名為第一區(qū)初等小學校??箲?zhàn)時期,日偽政府推行奴化教育,第一區(qū)初等小學校被改名雙山小學校??箲?zhàn)勝利后,國民政府推行保甲制,以地名為校名,稱第九聯(lián)保小學。解放前夕,再改名為亞東小學。1954年2月,亞東小學改名為硤石第三小學,直止2003年開拓趙家漾路,硤石三小被完全拆除,整整140年歷史的學校就此終結。</h1> <h3>△趙家匯、趙家漾、九曲港區(qū)塊對比圖</h3><h1> &nbsp;</h1><h1> 老硤石東山西麓原是水港交叉,水系發(fā)達,彎橋小弄,盡顯江南小鎮(zhèn)水鄉(xiāng)風情之地。是老硤石的水上要道,最早通往海鹽、平湖、桐鄉(xiāng)及各鄉(xiāng)鎮(zhèn)的航班都停靠在此。</h1><h1> 那趙家匯、趙家漾之&quot;趙&quot;又從何而來呢?近有硤石趙姓老人道出原委:"趙家匯的這支趙姓,是北宋開國功臣趙彥徽的后裔,因一場變故從開封逃到皖南,又從皖南遷到硤石定居下來的&quot;?!逗幍孛尽芬嘤杏涊d關于趙家匯是北宋開國功臣趙彥徽兒子趙忭所居地的記載。</h1><h1> 作為重要的水陸要道,自然便有街市,從上東街南側景云橋至下東街東關廂口丁家橋有一條名為趙家匯街。街道傍趙家漾西岸,大概位置也就是今景云橋小區(qū)東側趙家漾路西側臨街店鋪。</h1><h1> 趙家匯街因處硤東水路要道,來往客商船只云集于此,十分的熱鬧,自然形成一商業(yè)中心,街道最大特點是上下岸房有過街樓相連,這種街道建筑格局多見于江南地區(qū)的運河沿岸古鎮(zhèn),比如塘棲。最大好處是下雨天上岸不用打傘,特別適合過往商船靠岸裝卸貨物,及岸上購物。</h1><h1> 如今一條趙家漾路北起俞家橋南至九曲港大橋把老硤石最發(fā)達的水網(wǎng)河流悉數(shù)填入腳下,不見了丁點的水流,只留下許多帶水的地名和路名。之前有說道,硤石老城區(qū)江南水鄉(xiāng)風貌盡失,最令人痛心的就是填河造路,沒有了縱橫交錯的水網(wǎng)河流,那還來小橋流水的江南風情。</h1> <h3>△東關廂明代費滂墓道牌坊</h3><h3><br /></h3><h1> 出下東街,過丁家橋便是四大關廂之東關廂。東關廂街一直向東過棋子橋延伸至東寺邊的登吉橋。我是在人民中學上的初中,當年上學通常走的就是這條路。對東關廂的印象就是破破爛爛,沒什么店鋪,全是老舊房屋。由北向南匯入趙家漾的小河也早已填沒,所以也沒見到丁家橋,更沒見到真正的東關廂,近日查閱資料,早先的東關廂南臨趙家漾,北靠北亞山腳,上下兩岸一條街,沿街也是住宅店鋪混雜其間,硤石最早的育嬰堂就在東關廂,或許因此原因,小小一條東關廂竟有三家小兒科門診所。下岸房因臨河,風景特好,茶館就開有三家,當年若能找個臨河窗口落座,泡一壺好茶,邀三、二知已,南望趙家漾,東觀審山智標塔,有山有水,風景如畫,觀景喝茶,愜意人生??上逸厽o福消受。</h1><h1> 08年趙家漾路拓寬工程東關廂街被徹底拆除。在拆除一幢民宅時發(fā)現(xiàn)了被砌入墻體當作門框的石牌坊,于是各路專家學者紛至沓來,引經(jīng)據(jù)典,旁征博引,最后得出結論:此為明代費滂墓道牌坊,老硤石的又一寶貝,迅速列為市級文保單位,加于圍欄保護,市民只能遠觀,不得近身。聽老輩硤石人言說,費滂墓道牌坊原有三道,牌坊間更有石獅,石人,石馬,墓道由南向北至北亞山(小山),其墓室就在北亞山,據(jù)傳,其中兩石獅56年新建西山人民公園時,被移放至公園大門兩側,84年整修西山公園再次移入公園內(nèi)之兒童公園大門兩側,其余的兩座牌坊及其它物件早已被毀,剩下一座牌坊不知何年被利用作了門框,砌入墻中,得于保存至今。</h1> <h3>△崇福寺、智標塔</h3><h3><br /></h3><h1> 東山舊稱審山,相傳因漢辟陽侯審食其葬于此,故名審山。又傳宋代臨海、南陽太守沈景之墓在此,而有沈山之說。不管是"審山"或"沈山"竟都與墓葬相關,這或許注定了東山后來被淪為墳山的宿命。東山是座墳山這是我們小時候的總體感覺,如把當年的東山形容為荒山野嶺一點都不為過。只有每年清明時節(jié)烏泱烏泱的人聚集東山,整座山都被籠罩在煙霧之中。當時東山除了墳頭,沒多少樹,到也未曾發(fā)生大的火災。70年代初本人上初中時,每年春天學校都要組織上東山植樹,現(xiàn)今東山植被如此茂盛,很大一部分樹應該都是我們當年種下的。</h1><h1> 東山的西坡因北有北亞山向西突出,南有郜家?guī)X逶迤向西,自然形成了一山坳。 趙家漾未填之前這片山坳風景極佳,坐東朝西,背山面水,山坳北側有一座千年古剎崇福寺俗名東寺,相傳是由唐代詩人顧況捐宅所建,現(xiàn)尚存一殿為清代重修。我上中學時記得還有前后兩殿,均被圍入人民中學校區(qū)作為校舍使用。崇福寺南側有一葫蘆狀小池塘,傳言"血河池",更有活靈活現(xiàn)的有關血河池的故事,小時候路過此處感覺陰森森的有些嚇人,今查閱相關資料得知此塘真名叫"蓄荷池",為崇福寺放生池。善男信女到東寺燒香拜佛,許愿、還愿,就在這池塘里放生。關于蓄荷池放生還真有故事。當年上東街口裕隆商號(裕隆百貨)老板鄔宗堂每逢春秋都要帶家人到東寺蓄荷池放生。一些窮人知道宗堂這一習慣,隔時會送來一麻袋烏龜,宗堂總是全部收下,分發(fā)賞錢,隨即派人送去東山放生池放生。后有更多貧民、乞丐干脆直接在東山放生池捕撈烏龜送往鄔府,宗堂接后,再次親自護送東山放生池。后成為硤石一些貧民營生之道。宗堂外孫得此秘密告知外公,宗堂以然如行,權當是遂了做善德之心愿。</h1> <h3>△東岳廟舊址</h3><h3><br /></h3><h1> 崇福寺側傍有一登山石階步道,拾級而上至半山腰,左右兩側各有廟宇一座,左側為東廣福寺,俗名半山寺、因殿內(nèi)供奉白衣觀音菩薩,又名白衣殿。我們小時尚有見到較為完整的大殿,只是殿內(nèi)并無白衣娘娘了。有一陣硤石街頭傳言白衣娘娘顯靈,有人半夜上山看到殿內(nèi)有白衣女子閃現(xiàn),聽著有點頭皮發(fā)麻。印象中白衣殿十分的高大,似有二層及有圍廊?轉念又想廟宇怎會有二層樓房?許是年代久遠,記憶有誤。但有件事記憶深刻,那就是文革初期,我隨大人上東山白衣殿觀看硤石抄家物資展覽。所謂抄家物資就是紅衛(wèi)兵從硤石各大戶人家查抄出來的金銀手飾、綾羅綢緞、紅木家俱,字畫古玩,看的眼花繚亂。后來這批抄家物資中的大批上等家俱被分配至各街道,由居民抽簽購買,一把紅木太師椅五塊,紅木大衣柜二、三十塊,只可惜我家什么都沒抽到,未能享受到"文革成果"。1973年白衣殿被拆除建了海寧衛(wèi)校。</h1><h1> 右側東岳廟,主要供奉冥界的最高主宰泰山神東岳大帝,對于東岳廟我真的印象很模糊了,圖中的廟前牌坊似也未有見到,只是知道那廟前有一塊方方正正的平地,上學時常在那玩耍。據(jù)資料記載,東岳廟與白衣殿同年拆除。</h1> <h3>△東山智標塔</h3><h3><br /></h3><h1> 智標塔小時候有見到,歪歪斜斜的,破敗不堪,早已無法登塔,甚至都不敢近前,說是常有磚瓦砸下。1969年12月26日,一聲巨響,智標塔轟然倒下。炸毀智標塔的原因到不全是因破四舊,而是當年該塔確已搖搖欲墜,隨時有倒塌可能。那個年代也不可能由政府出錢來修一座古塔,倘若倒塌傷及人員,那地方政府可能會被問責,不如一炸了之。</h1><h1> 有時在想,當年那么多塔磚到底去了那里?因為我清楚的記得,寶塔被炸后,政府組織絲廠待料停工的職工上山清理倒塌下來的大量磚塊,我也跟著去玩了,親眼所見那些塔磚被清理掉粘合土后整齊堆放,那些磚比一般常見的磚要大許多,重許多,絲廠女工們只能排隊用螞蟻傳的方式一塊一塊運下山來。以現(xiàn)在來說那些磚可都能被稱為文物呀,不知后來去向那里。</h1> <h3>△東山瑪瑙谷萬石窩徐志摩墓,1945年海寧書法家李鴻祥在徐志摩東山墓前留影</h3><h3><br /></h3><h1>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不幸墜機身亡,后事備極哀榮。靈柩被護送到上海,在萬國殯儀館舉行公祭,隨后棺木運回故鄉(xiāng)硤石暫厝,次年葬于東山瑪瑙谷萬石窩。</h1> <h3>△整修過的東山瑪瑙谷萬石窩徐志摩墓,墓碑改由張宗祥題寫</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br /></span></h3><h1> 數(shù)年后徐志摩老父徐申如,感覺胡適題字的墓碑不夠得體,請到徐志摩生前紅顏知己凌叔華為徐志摩再題一塊碑文"冷月照詩魂",文化名士張宗祥重新題寫墓碑,至于何時重修?未見有詳細資料記載,以李鴻祥合影照推測,應該是45年之后吧。</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6年,文革開始, "橫掃一切牛鬼蛇神",就算是死了的"反動文人"徐志摩也難逃厄運。</span>徐志摩墓在1966年深秋被砸。砸墓者為當?shù)刂袑W里一群紅衛(wèi)兵。墓碑被砸斷,石槨被砸開,棺木拖出,骸骨和衣物散了一地。所有石料陸續(xù)給附近農(nóng)民運走,派了各種用場。墓碑下落不明,也無人過問。</h1><h1>   1981年東山中學(原人民中學)許逸云老師在硤石鎮(zhèn)東南三里僻靜處的泥濘里找到被砸斷之墓碑,所幸碑字尚存。 此后經(jīng)本鎮(zhèn)有識之士多次呼吁,要為徐志摩重新建墓,終得有關部門支持。但因原墓舊址已成化肥廠廠區(qū),只得在西山北坡依照原墓形制重建,并于1983年清明節(jié)完成。</h1> <h3>△今日東山一景:碧云夕照</h3><h3><br /></h3><h1> 長久以來,心中常有疑問,有關描述硤石東山極美景色之文章林林總總,雖有文人溢美之嫌,但總不會全是憑空逸想吧?如:南齊學者周颙稱許東山"林木清秀,有如南京鐘山風光";唐朝詩人顧況描寫東山"野人愛向山中宿,況在葛洪丹井西。庭前有個長松樹,夜半子規(guī)來上啼";明代詩人王陽明《登硤石山》詩句"曲徑入藤蘿,行行見危堵"。史書上更有眾多東山舊景描述:"石涇觀魚"、"廣福探梅"、"俞橋楓葉"、"鵑湖塔影"、"劍池寒潭"、"郜嶺垂虹"等等。所謂:春可聽山亭鳥語,夏可至石涇觀魚,秋可賞菊莊秋色,冬可觀東岳霽雪。古人眼里如此美景薈萃之東山根本與我們小時所見之荒蕪墳山對不上號。近日查閱資料終于解惑,令東山飽受摧殘之罪魁禍首竟又是那東洋鬼子。</h1><h1> 1937年8月侵華日軍飛機輪番轟炸硤石,東山智標塔塔院被毀,塔身亦遭重創(chuàng)。1941年,占領硤石的日本鬼子為防抗日武裝利用東山茂密樹林隱身游擊,決定清除東山森林,漢奸沈志成(長腳阿三)充當日寇幫兇,帶人將東山3000多株樹木砍光,許多千年古樹毀于一旦,并毀壞東山碧云寺、南山道院等多處名勝古跡,自此,古往今來令無數(shù)文人雅客流連不已,吟詠不絕的東山勝景淪落為了荒山野嶺、人跡罕至的亂墳崗。直至解放后,硤石民眾年年上山植樹,歷經(jīng)數(shù)十年努力,東山風景漸次重光,又于上世紀未,集中遷墳還林,2005年政府再斥巨資重修智標塔,隨后又陸續(xù)重修或新建了各景點設施,如今的東山終又再現(xiàn)峰巒靈秀、林壑幽美、處處有景之審山。</h1> <h3>△橫頭街</h3><h3><br /></h3><h1> 由硤石南湖一支流經(jīng)橫棣街南,匯趙家漾、九曲港北來之水,一路向東,直入長山河的河道名叫橫塘河,橫頭街背依南山坡,面臨橫塘河,橫頭之名由此而來,七十年代被改名為東山南路。</h1><h1> 橫頭街西起郜家?guī)X南老虎石,東至景轉橋外施王廟。再往東早先為海鹽地界。原先的東山也是海寧海鹽交界處,半座東山(東側)應屬海鹽所有,1950年海鹽沈蕩區(qū)獅嶺鄉(xiāng)三個村劃歸海寧,1958年整個海鹽縣撤銷建制,除西塘橋、海塘、元通3個鄉(xiāng)劃歸平湖外,其余全部并入海寧。1961年12月,復置海鹽縣,原并入海寧的鄉(xiāng)鎮(zhèn)歸還海鹽,但東山腳下的獅嶺鄉(xiāng)留歸海寧,如此整座東山全部納入海寧版圖。</h1><h1> 坊間一直有句話叫先有"橫頭街,后有硤石鎮(zhèn)",以我的理解意指橫頭街的發(fā)達早于硤石。曾聽老輩橫頭人說,橫頭古街早已有之,但發(fā)達卻是太平天國(長毛)之后,主要行業(yè)還是個"米"字。查閱相關資料得到印證。太平天國(1851-1864)前浙北最大米市在今海寧長安,長安鎮(zhèn)位于大運河畔,是重要的米糧轉運中心,明清時,長安米市與江蘇楓橋米市、平望米市并稱江南三大米市。長安米市毀于太平天國戰(zhàn)亂之中。隨后米市東遷至硤石橫頭,據(jù)資料記載1860年-1936年橫頭米業(yè)鼎盛時期,河上舟楫往來,鎮(zhèn)上商賈云集,一時蔚為大觀,僅米行就有16家之多,成為海鹽、平湖、嘉興三地貨物運銷集散地。米業(yè)興旺帶動了其它行業(yè)的興旺。一條橫頭街上,茶坊、酒肆、魚行、肉鋪、鮮果、茶食、京貨、銀樓、皮毛、羊行、絲行、柴行、染坊、烤花、扎筘、扎紙、理發(fā)、裁衣、鞋匠、漆匠、箍桶、鐵鋪、嫁妝、椿作、棺材鋪、豆腐坊、蠟燭坊、制香坊、石灰行、缸甏行、毛竹行、中藥鋪等等一應俱全,熱鬧非凡,橫頭街甚至還專門設置有警察所。</h1> <h3>△橫頭竦秀橋(又名景轉橋)</h3><h3><br /></h3><h1> 但橫頭的興旺與發(fā)達持續(xù)時間并不太長,20世紀初,隨著滬杭鐵路過境硤石,硤石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特別是西南河米市的逐漸形成,許多橫頭商賈大戶紛紛轉入硤石發(fā)展,橫頭街逐漸衰落。到我們小時候所見的橫頭街,雖還保留有較完整的雙面街市、鋪房、和眾多的深宅大院,尚能依稀辨得當年的輝煌,但終究已見落魄之勢,及至今日只剩下半壁老街,滿目瘡痍。順便提一下,2003年在橫頭老街上突然冒出一某某某故居,作為世居橫頭的老橫頭后裔,我只能"呵呵"。相信真正的老橫頭人對此"呵呵"自然意會。本人并不反對近年來各地興起的"名人文化",但"名人文化"要本著尊重歷史,實事求是的精神,萬不可指鹿為馬,糊弄民眾。點到為止,就此住嘴。</h1> <h3>△原大慶橋,現(xiàn)原址重修北關橋</h3><h3><br /></h3><h1> 上世紀50至60年代,老硤石為順應經(jīng)濟轉型發(fā)展需求,開始陸續(xù)建設環(huán)老硤石公路網(wǎng)。最先整修的道路是把原火車站站前路修筑為簡易公路。上世紀初滬杭鐵路設硤石站后,由車站出口至河西街筑有一土路,是老硤石唯一進出車站之路。隨著解放初經(jīng)濟轉型,新建和改、擴建了許多工廠。工礦企業(yè)大量物資、材料需要進出車站,原有河西街北關廂唯一出入口顯然難于滿足需求。1955年在站前路市河口架設木橋一座,將路向東延伸至現(xiàn)俞家橋路口,此路應視為硤石鎮(zhèn)最早的環(huán)城北路。58年木橋改建水泥拱橋。當時正值工業(yè)學大慶時期,該橋被命名為"大慶橋"。至70年代未,市河拓寬工程,重修該橋,因原北關橋被拆不再復建,大慶橋被更名為"北關橋",路隨橋名亦被命名為北關橋路。</h1><h1> 對大慶橋更名為北關橋本人有不同看法。城鎮(zhèn)道路、橋梁名稱理應自有歷史延續(xù)性,&quot;大慶橋&quot;名反應了初建時的時代背景,不能因為某種其它因素而割裂了傳承,隨意抹去歷史痕跡似有不妥。</h1> <h3>△建于1960年的建設橋</h3><h3><br /></h3><h1> 1956年下半年由火車站站前路往南新辟建設路,先期工程830米,即現(xiàn)北關橋路至建設橋口。與當年西山北坡下新建人民公園同時進行。我們小時候所見之建設路還是初建時沙石路面的模樣,兩邊已有高高的榆錢樹(硤石人俗稱金元寶樹),記憶猶新的是每當路過建設路,父輩們總會自豪的說,這條路和這些樹當年自己親自參與了建設。50年代興起"共產(chǎn)主義星期六義務勞動"運動,所謂星期六義務勞動來源于當時的老大哥蘇聯(lián)。即"勞動群眾自愿為社會提供的無報酬勞動,體現(xiàn)了共產(chǎn)主義的勞動態(tài)度"。當年建設路正是由我們老一輩硤石人以義務勞動的方式建成的。這類義務勞動在71年的干河街擴建工程中我曾親眼所見,當時干河街是硤石鎮(zhèn)第一條澆筑水泥路面的街。施工基本沒什么機械設備,全靠人力運送施工材料。當年硤石鎮(zhèn)的機關干部、工礦企事業(yè)職工輪流上工地作義務勞動,等到正式澆筑水泥時,工地上人山人海,挑燈夜戰(zhàn),場面十分壯觀。</h1><h1> 1958年新辟硤石人民路,由南寺街外(今工人路華聯(lián)超市口)向南至洛塘河北岸。</h1><h1> 1960年又新建建設橋(下為石砌拱,橋面為砼),跨度4米,橋寬7米,載重15 噸。目前可能是唯一在用的老硤石五、六十年代建造的橋梁。</h1><h1> 1962年填沙泗浜新建工人路(東起現(xiàn)建設路口,西至現(xiàn)小商品市場)同時改筑建設路(建設路南段)由建設橋向南與工人路連接,工人路西與人民路連接,至此,硤石最早的環(huán)城西路形成,并與環(huán)城北路相接。</h1> <h3>△建設橋北端硤石汽車站</h3><h3><br /></h3><h1> 同一時期的1958年開始修建硤石至閘口公路。硤石城區(qū)則分別在橫頭街西郜家?guī)X橫塘河建海青橋及現(xiàn)水月亭路趙家漾路口洛塘河建太陽橋,初建均為木橋。同時在東關廂口緊沿北亞山南(小山)轉而貼東山西腳下筑光明路、過海青橋筑海青路,上太陽橋向南與硤閘公路(今農(nóng)豐路)貫通,硤石環(huán)城東路形成,由老滬杭公路(現(xiàn)翁金線)上海、杭州汽車可直接進入硤石城區(qū)。</h1><h1> 1959年在建設路北端建立硤石汽車站,同年三月硤石至閘口公路驗收合格正式通車,老硤石第一次有了正式的營運客車。</h1><h1> 59年建新塘橋連接人民路,塘南向東筑南郊路(今塘南路東段)直通太陽橋,環(huán)通海青路。此路應視為硤石環(huán)城南路。整個硤石環(huán)城路全線貫通。硤石人出行除了鐵路或水路,也有了公路的選擇。</h1><h1> 1967年10月6日,海寧機床廠購置了全縣第一輛貨運汽車。硤石公路運輸由此開端。</h1> <h3>△70年代人民路</h3><h3><br /></h3><h1> 硤石環(huán)城路的建設,不單只有通行汽車的意義,更有以路帶動了城市向周邊擴展,至七十年代末,建設路、工人路、人民路、北關橋路、塘南路等逐漸成為了市區(qū)的主要商業(yè)街道。城市規(guī)模也因此成倍擴大。</h1> <h3>△老硤石地圖</h3><h3><br /></h3><h1> 《閑話老硤石》到此算是粗略的把硤石老城區(qū)說了個遍。經(jīng)常聽到老硤石人的一句話:"以前的硤石比烏鎮(zhèn)大多了"。那么老硤石到底是大是小呢?以我看,大與小是相對而言的,若如說硤石之大,早先我家有位塘棲鄉(xiāng)下來的親戚,硤石游玩幾天后,掛在嘴上一句話:十個塘棲大。意思是硤石比十個塘棲還大,此話雖有夸張成份,但當年硤石在周邊地區(qū)確實算是一大碼頭了。但若說小,當年的硤石攏共不足三平方公里,出門逛街一會,或許就能碰到二個同事、三個同學、四個鄰居,五個親戚。轉來轉去就這幾張老硤石臉,可見硤石真小,若拿今天的新硤石來比,或許也是十個老硤石大了吧?再反過來說大:當年的老硤石商業(yè)發(fā)達,店鋪林立,1952年私營經(jīng)濟改造前,對硤石所有私營商業(yè)摸底調查結果:光商業(yè)口大小店鋪近二千家,可謂繁榮昌盛。全鎮(zhèn)茶館就有74家。理發(fā)店47家,小時候清晨倒馬桶的呼喚聲都還記得吧?52年成立的硤石鎮(zhèn)肥壅公司(環(huán)衛(wèi)站前身)是由硤石原有26家私人糞行合并組建的。光處理市民排泄物的糞行就有26家,多到不可思議。若再說?。豪铣埵卸Ф嗉业赇伈患伲械赇伩偣矎臉I(yè)人員不足四千。也就是說,好多店鋪其實是老板員工一人包了。老硤石的絕大部分商鋪均為資本少,規(guī)模小,就算是前面津津樂道述說的"錦霞館"算得大店了吧?在52年公司合營前,資本總額僅有350元,從業(yè)人員6人,是否有點意外?這些可都是有據(jù)可查的真實數(shù)據(jù)。350元資本金是什么慨念?我估算一下,按現(xiàn)今幣值計算最多也就五、六萬吧?如今或許只能擺個攤。再舉個例,有關老硤石的回憶文章里都有說客商云集,旅館業(yè)發(fā)達,52年統(tǒng)計全鎮(zhèn)旅館有7家之多,但全部七家旅館的總房間數(shù)只有78間客房。還不及現(xiàn)在一家中型賓館的房間數(shù)。</h1><h1> 嘮嘮叨叨說了這一大段話,總體意思就是關于對老硤石要用時代的眼光來看,毋庸置疑老硤石在當時無論是城市規(guī)模,經(jīng)濟體量,文化底蘊,及地區(qū)影響力絕對是領先于周邊城鎮(zhèn)。但今日新硤石的城市空前發(fā)展更是有目共睹的。一方面我們惋惜硤石老城區(qū)原有江南古鎮(zhèn)風韻遭遇近乎毀滅性的破壞,另一方面我們也欣喜的看到新硤石快速發(fā)展,及美好的遠景。</h1> <h1>—————————————</h1><h1><br /></h1><h1>后記:<br /></h1><h3> <br /></h3><h1> 《閑話老硤石》到今天斷斷續(xù)續(xù)的聊了差不多有五個月了,也該告一段落了。</h1><h1> 何為"閑話"?硤石人謂之"杠空頭"、"吹牛逼";上海人叫"噶三湖";東北人則稱"嘮嗑"。也就街坊鄰居、親朋好友聚一塊瞎聊。當初只是隨意取下這名,今日想來到也算是"機智",自知才疏學淺,更無文史方面的專長,定會留下諸多謬誤、或觀點錯誤,"閑話"之說算是提前先給自己備下了"自落臺"之梯。</h1><h1> 如此說,并非自謙,除了上述自身能力先天不足外,客觀條件也十分有限,本文中大部分資料不外乎以下三種來源:一、本人親歷之回憶,二、網(wǎng)絡搜尋而來,三、道聽途說。<br /></h1><h1> 三大來源嚴格說都不太靠譜,其一,本人60生人,也不算太老,自覺記憶力尚可,但許多內(nèi)容畢竟有些年代,保不齊記憶有點偏差也在所難免。其二,今日網(wǎng)絡資訊之浩瀚著實了得。但魚龍混雜,要從中篩選出真實可靠之內(nèi)容并非易事。假資訊誤被采用也是有可能的。其三,道聽途說,亦即坊間傳言,可信度似更該大打折扣,以專業(yè)眼光來看顯然不夠嚴謹。所幸之前定義"閑話"之說,竟也心安理得了許多。就當是我"閑話",您諸位"閑聽",大家在一起&quot;閑聊&quot;,茶余飯后,朋友相聚算是個談資即可。</h1><h1> 再有一點需要說明:文中大部分硤石老照片來源于網(wǎng)絡,原有水印均作保留,以示對照片原持有人的尊重,并在此表示感謝。當然更要感謝諸位有情懷的熱心老硤石人提供照片、資料、素材,以及建議和指正謬誤,再次感謝熱心讀者的支持和幫助。</h1> <h1><br></h1><h1> 以下鏈接《閑話老硤石》之一、二、三歡迎各位朋友朋友觀賞。</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52010000.com.cn/13owxq64?first_share_uid=2062558&amp;first_share_to=copy_link&amp;share_depth=1"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18px;">《閑話老硤石》一</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52010000.com.cn/13v9jhgs?first_share_uid=2062558&amp;share_depth=1&amp;first_share_to=copy_li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18px;">《閑話老硤石》二</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52010000.com.cn/17p9t5rj?share_depth=1&amp;first_share_uid=2062558&amp;first_share_to=copy_li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18px;">《閑話老硤石》三</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