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之城——秘魯馬丘比丘煙雨 <h3>馬丘比丘,一座修筑于安第斯山脈2280米懸崖之上的空中壁壘,一座指向太陽卻被眾神遺忘的失落之城。有人說它是秘魯?shù)?quot;金字塔",也有人說它是拉丁美洲的"長城"。它建于15世紀,百年后湮滅于歷史云煙,直到1911年才重新回到世人的面前。1983年進入聯(lián)合國世界遺產(chǎn)名錄,是世界上為數(shù)不多的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chǎn)之一。</h3> <h3>八十年代初我就十分著迷《世界未解之謎》、《地球八大奇跡》這類雜志,對瑪雅文明和印加文明尤其感興趣……。沒想到30年后我竟然站在馬丘比丘的山頂上,見證"消失在云霧中的城市",那種震撼難以言表,唯有用圖片來釋懷。</h3> <h3>在我的旅行計劃里南美一直沒有列入其中,原因之一路途遙遠,之二簽證復雜。這次也不知咋地突然冒出想去地球那邊看看的念頭,于是報名參加了國內著名品牌攝影團的兩個團,開啟了為期30天南美五國攝影之旅。</h3> <h3>經(jīng)過13個小時的長途飛行,在美國達拉斯機場和大部隊匯合,再繼續(xù)飛行7個多小時來到秘魯首都利馬,隨后又馬不停蹄地飛了1個多小時最終到達古印加帝國的首府——庫斯科。</h3> <h3>庫斯科,位于海拔3410米的東安第斯山脈富饒的山谷中,秘魯人稱其為"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和"古印加文化的搖籃",1983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對于大多數(shù)旅行者而言,庫斯科僅僅是前往馬丘比丘的中轉站,然而當身臨其境,感受城中精美的石砌墻垣和街頭特色工藝品時,會不自覺地愛上這座城市。</h3> <h3>庫斯科最大看點就是印加時代建成的精致石道。</h3> <h3>我們到達武器廣場已經(jīng)傍晚,所以只給了一個小時自由拍攝。我習慣性地一個人東走西竄,結果誤打誤撞太陽神廟。太陽神廟是印加帝國的最高精神中心、最神圣的寺廟。西班牙人入侵庫斯科,將神廟洗劫一空后,在原地基和石墻上建造的一座天主教堂——圣多明哥天主教堂,形成了兩種建筑文化交融共存的獨特景象。這種兩種建筑風格的結合體在西班牙很多見,比如托萊多的科爾多瓦清真寺,塞維利亞的大教堂等等。</h3> <h3>初到庫斯科當走得急或上坡時還是有點氣喘,畢竟海拔3410米。夜幕降臨,華燈初上,環(huán)繞武器廣場四周的山上星星點點。</h3> <h3>殖民時期安第斯巴洛克式的建筑——耶穌會堂及兩邊西班牙式的拱廊。</h3> <h3>位于半山腰的圣克恩斯托瓦爾教堂。庫斯科還有著名的十二邊石,因為時間關系失之交臂。一座很有內涵的古城,只逗留了一小時遺憾啊!遺憾!</h3> <h3>庫斯科周邊有許多印加圣谷,很有特色。比如充滿印加土著風情的欽切羅小鎮(zhèn)。</h3> <h3>古樸幽靜、前身是修道院酒店的烏魯班巴小鎮(zhèn)。</h3> <h3>一路上伴隨我們的是高原風光。</h3> <h3>吸引我們不停地拍、拍、拍,以至于錯過了鹽田最佳光線。</h3> <h3>這些層層疊疊、錯落有致遍布山谷中的鹽田是古印加時期使用至今的鹽田。</h3> <h3>馬拉斯鹽田至今還傳承著古印加時代的生產(chǎn)方式:將地下涌出的鹽水引入鹽田中,然后等待烈日暴曬,再用腳踩碎,便可。</h3> <h3>在庫斯科圣谷中還有一家神奇的旅館——掛在懸崖邊上的全玻璃豪華膠囊旅館。進出這個旅館必須爬上近400米高的懸崖,它是世界上僅有的懸掛式小屋。整個旅館由三間膠囊套房,還有一間較大的餐廳組成,能容納8人。</h3> <h3>印加小鎮(zhèn)歐雁臺。小鎮(zhèn)曲折狹窄,道路是用小石頭鋪成的,據(jù)說小鎮(zhèn)已有700年的歷史,它完整地保存了印加時代的城市風貌。歐雁臺是庫斯科與馬丘比丘的中間站,我們將在這里改乘小火車前往熱水鎮(zhèn)。</h3> <h3>小鎮(zhèn)特色餐廳</h3> <h3>我們乘坐的是Vistadome火車(有等級服務)。車廂寬敞舒適,最喜歡的是玻璃車頂,全程美景一覽無遺?;疖囇刂鵀豸敯喟秃玉傔M安第斯山脈的崇山峻嶺,這是印加古道。</h3> <h3>不知不覺一個半小時愉快地過去了,我們也到達了熱水鎮(zhèn)。熱水鎮(zhèn)是游覽馬丘比丘的集散中心,鎮(zhèn)子不大,也沒啥可逛。</h3> <h3>大巴沿著山路盤山而上,遠處馬丘比丘的山頭漸漸顯現(xiàn)。由于2月是雨季,水汽很大,山峰始終被云霧籠罩著。我們冒著綿綿細雨來到馬丘比丘,感覺今天的日落無望了。</h3> <h3>倒是我們入住的酒店給了我個驚喜。推開陽臺門,轟隆隆的烏魯班巴河從我們酒店前奔騰而過,瞬間感覺大自然離我很近。</h3> <h3>為了趕早班車,第二天起了個大早。當看著漸漸發(fā)白的天空涌起厚厚的云層,我心中的太陽也殞落了……。站在山頂上,望著霧中若隱若現(xiàn)的馬丘比丘,有一種沉寂了幾個世紀的古城慢慢揭開神秘面紗的感覺。</h3> <h3>等到云開霧散時,太陽已經(jīng)升了老高。不過太陽公公賞個臉,我已經(jīng)很知足了。</h3> <h3>望著身邊的懸崖,懸崖下緩緩流淌的烏魯班巴河和對面的馬丘比丘,多么奇妙的世界,多么令人敬畏的大自然,多么使人遐想的印加帝國啊……。</h3> <h3>走進古城西南角的主城門,從歐雁臺過來的印加古道就終止于此。</h3> <h3>城中有個廣場,是舉行大型宗教活動的地方。</h3> <h3>廣場上有兩個著名的建筑,三窗神殿和主神殿。印加人相信窗戶可以反映永生。</h3> <h3>指南石。我們用手機驗證了指南石確實指著正南方向。</h3> <h3>神鷹神殿。模仿安第斯神鷲的喙而安置的石塊,在其后方有巨鷹展翅般的天然巖石,最上方就是祭壇。</h3><h3><br /></h3> <h3>還有很多廟宇是進行祭祀的地方,比如太陽神殿,它是古城中最大最為壯觀的建筑。</h3> <h3>有人說它是印加人的天象觀測臺,它圓形的外觀也的確像天文臺。</h3> <h3>這是太陽神殿的入口,門墻的接縫幾乎沒有縫隙。</h3> <h3>右邊的墻是太陽神殿的外圍儀式大廳的墻。這兩處的墻很精致,石頭的堆砌擁有美妙的接縫技巧,幾乎沒有縫隙。馬丘比丘所有的建筑都不用砂漿堆砌而成,它的工藝和地球另一端古埃及人修筑金字塔的工藝如出一轍。</h3> <h3>這是馬丘比丘城中最著名的栓日石,它是一塊精心雕刻的怪異巨石。傳說每年冬至太陽節(jié)時,為祈求太陽重新回來,印加人就會象征性地把太陽栓在這塊巨石上。和瑪雅人一樣他們也擅長天文,通過栓日石影子來判斷日期和時間等,以安排播種和收獲。</h3> <h3>我們穿梭于古城中,感覺近視遠不如俯瞰來得震撼。</h3> <h3>由于馬丘比丘降水豐富,是個水源充沛的地方,所以印加人建造了令人驚嘆的水道系統(tǒng)。遺跡中的水道至今還流淌著清水。</h3> <h3>最后再回望一下身后的馬丘比丘,這一世來一次,足以銘記一生。</h3> <h3>告別馬丘比丘也就是告別秘魯?shù)臅r候。匆匆而來,只為這里,匆匆而去,確為心中的另一個地方。這里也許是心中的一塊圣地,而那里又是掛在心中的一幅畫。</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