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紙短情長,不如一句“謝謝你離開我”楓 葉 <h3>我們這一生,要經歷多少次離別,又要經歷多少回人面桃花,然后才能習慣形形色色的人,在身邊來來去去;然后才能明白人生終究沒有永遠的相聚,也終于看淡了世事滄桑與人事的種種變遷!</h3><h3><br></h3><h3>一直都知道自己是個情感比較豐富敏感的人,所以對一段關系的冷淡要比別人經歷更多的內心自愈過程。</h3><h3></h3><h3><br></h3>十幾歲的時候,從來不知道離別是什么,總是一廂情愿的覺得,生命中在乎的人,說了“再見”就還是一定會再見的。<h3></h3><h3><br></h3>二十幾歲的時候,面對人生出現(xiàn)了迷茫與困惑,日記本里寫的最多的一句竟然是“人生一世,草木一春”的悲情瑣調。面對人生無可奈何的別離,產生的是力不從心的煩燥,以致于要花更多的時間去適應和接受兀自孤獨的常態(tài)。<h3></h3><h3><br></h3>如今年紀漸長,早已經接受了許多人來來去去相聚又別離的常態(tài),從前別離時會說“多寫信,常聯(lián)系”,后來只是笑著說“再見”,因為知道對于很多人,說再見之后,便是真的再也不見。 <h3>近期看了幾部呼聲很高的愛情文藝片《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再見前任3》與《后來的我們》,都是關于錯過,關于遺憾的愛情故事。可是論深刻,卻遠不如張小嫻的散文集《謝謝你離開我》。<br></h3><h3><br></h3><h3>這本書在微信書架上置了好久,可一直未曾翻閱。突然想看它也是因為突然的一個契機。</h3><h3><h3><br></h3>那天旅游歸來,同學說想買一本書紀念一個特別的日子,于是選了這本《謝謝你離開我》,并且發(fā)了朋友圈。</h3><h3><h3><br></h3>我其實并不理解她,既然是一個再不想交集的人,既然是一個需要忘記的日子,為什么還要去紀念?</h3><h3><h3><br></h3>善忘有時也挺好,心中沒有愛了自然談不上恨。那些嘴上講著忘記,可心里卻把每個日子都記得,這樣算忘了嗎?放過自己就是要徹底放下一些事。</h3><h3><h3><br></h3>這是一本關于愛情的文集,有點類似于心靈雞湯,但又不全是雞湯的味道。有很多人喜歡讀它,并且留下了一些精彩的書評故事。</h3><h3><h3><br></h3>或許選擇這本書的人,就是因為喜歡它的書名,就是因為喜歡在別人的故事里找自己的影子,然后在故事里感慨萬千,又免不得感同身受起來。</h3><h3><h3><br></h3>總覺得,愛情這種事情,百轉千回。心里太執(zhí)著的人,弄得太明白的人,都不會太幸福。</h3> <h3><b>“家庭是兩個人或更多人的事,愛情卻是一個人的事。不管你愛過幾個人,不管你看過幾回煙花,愛情終究是自我追尋、自我認識和自我完成的漫漫長路。"</b></h3><h3><br></h3><h3>不管有沒有人陪著你,成長,總是你一個人的事兒。</h3><h3></h3><h3><br></h3><h3>曾經以為的愛情是“是天長地久,海枯石爛",曾經以為的婚姻是“一生一世一雙人”??墒堑胶髞砣甲兂闪藢⒕停踔猎诨橐隼镒兂闪恕俺鹑恕?。</h3><h3></h3><h3><br></h3>正如那位買書的同學,在說起他的前夫時,真是一把傷心淚,滿腹的委屈、埋怨與氣憤。<h3></h3><h3><br></h3><h3></h3>當年的愛情遠遠抵不過生活中的一地雞毛與瑣碎?;蛟S愛情就如煙花,它只是在生命里絢爛了一時。<h3></h3><h3><br></h3>然而時光又怎會了無痕跡?愛的時候,我們也在長大。<h3></h3><h3><br></h3>只是有些人在向前,有些人原地不動,有些人甚至是朝著相反的方向在行進。當彼此在漸行漸遠時,說明感情也走到了盡頭。<h3></h3><h3><br></h3>既然緣分盡了,那么也就不要再回頭了。霸氣地不去回首,其實也是一種很酷的姿態(tài)。<h3></h3><h3><br></h3>他出現(xiàn)在你的生命里,陪你走過一段時光,給過你愛,給過你快樂,給過你傷害,給過你痛苦……<h3></h3><h3><br></h3>他出現(xiàn)在你的生命里,是為了使你獨立,使你真正長大,使你學會珍惜和付出,使你終于知道這一生你想要的是什么,你始終追尋的又是什么?<h3></h3><h3><br></h3>我們終究只是為了自己而活,彼此放手才是真正的成全。 <h3><b>“我們也許并不富裕,可是,一段感情,我們還是浪漫得起吧?我們難道不可以容許自己稍微慷慨一些嗎?當我們慷慨一些的時候,回憶的味道也會美好一些。"</b></h3><h3><br></h3><h3>從來都不喜歡拖沓,感情也是一樣?!熬壠鹁墱纾皇俏覀兛梢哉瓶氐?,你只能學著拈花微笑。"</h3><h3></h3><h3><br></h3>很多事情過去很多年之后,便云淡風清了,甚至記憶中的淚水也早就干了。慶幸當年的慷慨,我不欠你什么,我也不需要你償還什么,只愿我與你再無瓜葛……<h3></h3><h3><br></h3>那一晚,聊天聊到很晚,聊到很多從前的塵封回憶。閨蜜說“你處理事情,有點冷酷!”<h3></h3><h3><br></h3>“冷酷”這個詞是多好啊!我曾經多么希望自己能冷酷一點、瀟灑一點、決絕一點,那么無數(shù)個長夜就不會獨自去流淚;那么無數(shù)個神傷的日子就不會妄自嗟嘆!<h3></h3><h3><br></h3>有些情永遠無法感同身受,即便是最親的人也不能,除非自己也去經歷一回。<div><br></div><div>“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h3></h3><h3><br></h3>當我們經歷了不同的年齡階段,明白了少年就是少年,青春就是青春,而中年就該是中年的樣子。什么“出走半生,歸來依舊少年”都是扯淡。<h3></h3><h3><br></h3>人生只有試著去妥協(xié),去接受:接受花開花落,接受爛漫與凋零,接受自然界的一切規(guī)律,接受所有的愛與不愛!<h3></h3><h3><br></h3>能夠翻過去的感情就不要翻回來再計較。如若因相愛在一起,不愛了就各自放生。如若本就是孽緣,緣盡時便海角天涯,各不相干。</div> <h3><b>“當愛情缺席的時候,你要好好愛自己,學著聰明些。笨蛋永遠不會明白聰明是一種幸福。當愛情缺席的時候,學著接受自己,只有當你接受自己的一切,你才會快樂,才能夠學著獨處。當愛情缺席的時候,學著過自己的生活。過自己的生活,就是跟自己談戀愛。"</b></h3><h3><br></h3><h3>張小嫻在書里寫下很多的愛情故事:有和平分手的,有不相愛了的,有愛而不得的……而這些終究還是別人的故事。</h3><h3><br></h3><h3>想一想當愛情缺席的時候,自己唯一能做到的,應該只有好好愛自己,學著接受自己,學著過自己的生活。</h3><h3></h3><h3><br></h3>那一日,酒醉之后,閨蜜情不自已的放聲痛哭,無論怎么勸慰都無濟于事。那平日里積攢的苦,對一段多年感情的失望,對一個相守多年的人的絕望,全在一剎那如山洪爆發(fā)般奔涌而出。<h3></h3><h3><br></h3>可是他不在了,日子還在繼續(xù),沒人指望的生活,只能自己去堅強。<h3></h3><h3><br></h3>總有一天,你會對著過去的傷痛微笑。你會感謝他的離開,他實在配不上你的愛、你的好、你的一切。他終究不是可以陪伴一生的那個人。幸好他不是。<h3></h3><h3><br></h3>當愛情缺席的日子,好好生活,努力工作,多讀書,交一些有質量的真誠的朋友,愛身邊無條件愛你的家人,愛身邊一直對你好的朋友,更要好好的愛自己。<h3></h3><h3><br></h3>魯迅先生說“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h3></h3><h3><br></h3>就如《我的前半生》里,羅子君必然要在找到自我價值之后,才會遇到愛情。<h3></h3><h3><br></h3>這個世上總會有那么一個人在你的燈火闌珊處等你,他現(xiàn)在沒有出現(xiàn),并不是他不存在,只是時間還不到,緣分還不夠。<h3></h3><h3><br></h3>就如書中所說,要耐得住寂寞,“寂寞,原來也是一種尊嚴,自愛的其中一個功課,就是要學習在寂寞里自處。" <h3>這本書有太多精彩的部分,看的時候也作了書評,選取這一段作為本篇文章結尾。想對那些在愛情里,在婚姻里受過傷的人說:人生如旅,生命就是在一路遇見,一路再見。謝謝你離開我,謝謝你讓我成長!</h3><h3><br></h3><h3>◆ 當時只道是尋常</h3><h3></h3><h3><br></h3>書友的評論也是很精彩,句句珠璣。但20歲、30歲、40歲看待感情還是不同的心態(tài)與感悟。越沉淀才發(fā)現(xiàn)尋常日子里的波瀾不驚才是生活的本真。<h3></h3><h3><br></h3><b>“當我們緬懷逝去的愛情,恍然明白,那些尋常往事,是生命中最綺麗的波瀾,所有的深情,原來是由許多細碎的時光一一串成的,就像一串亮著迷蒙微光的小燈泡,靜靜地俯伏在腳邊,照亮著我們彼此相依相伴的身影。當時只道是尋常,直到一天,燈火已闌珊,我們才發(fā)現(xiàn),那些尋常日子是多么美好的祝福。"</b> <h3>文字:楓葉</h3><h3>圖片:楓葉</h3><h3>音樂:紙短情長</h3><h3><br></h3><h3>肖莉說,從未見過香樟樹開花,她們那邊也沒有香樟樹,而我們這邊卻有太多這種樹了。附上一張樟樹開花的圖片給肖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