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山,一個魂牽夢繞的地方。四海呼叫萬山 <p class="ql-block">這是一條由縣到鄉(xiāng)的四級公路,江西省貴溪縣魚塘鄉(xiāng)的張家村就在這條公路的邊上。這里的張家村是原福州軍區(qū)空軍通信團的所在地,我們當兵的地方。</p> <h3>三十四年前的春天,我離開了龍虎山。今年,我們原在報訓連工作過的同志相約,又回到了這魂牽夢繞的地方。上圖中的這座小橋的那頭就是張家村了。</h3> <h3>團部大門外北側的路邊上,張家村的老鄉(xiāng)還保留了一些老房子。從這里開始,我們這些老兵們將要再次踏上老部隊(遺址)的土地,此時此刻的心情真是有點兒激動,仿佛有種朝圣的感覺。</h3> <h3>這就是我們團部的正大門。通信團的這個大門完全是個象征,其實全團沒有一寸圍墻。作為建筑物,這座大門現(xiàn)在顯得無比地珍貴,因為它是團部唯一的保存完整的遺存了。</h3> <h3>團部大門的南邊,就是原來的收發(fā)室、儲蓄所和軍人服務社的地方。1974年的夏天特別的熱,服務社開始做冰棒賣,服務社隨軍家屬做的冰棒口味非常的一般,但價格卻特別的便宜,一塊錢可以買上一臉盆,幾位戰(zhàn)友圍著這盆冰棒,吃完后還是相當?shù)臎隹斓摹?lt;/h3> <h3>團部辦公大樓的狀況慘不忍睹,就剩下了半截子的墻體,但是,樓旁的這顆木荷樹卻還堅韌地挺立那兒。想當年,在這一樓東南角的團部電臺機房里我們都值過班?,F(xiàn)在,團部的所有營房都沒有了,整個地盤變成了一個碩大的石斛種植園。</h3> <h3>這里原是團部的車庫,右側是汽車排和警衛(wèi)班的宿舍。</h3> <h3><font color="#010101">這條路的盡頭應該是團部的大禮堂。記憶中,左邊是燈光球場、招待所、機關宿舍、食堂和澡堂子,路右邊是器材倉庫、團首長的宿舍和衛(wèi)生隊。</font></h3> <h3>這路的左邊原是修理所的地方,右邊是油庫。當年誰能在修理所里混,那是絕對的??逼,我每次路過這里時,都會不自覺地朝里面多看上幾眼,心里充滿了“羨慕嫉妒恨”。</h3> <h3>過了修理所,這條路通往一、二營和訓練營的駐地。前邊不遠處,應該有一座小橋。</h3> <h3>這橋已沒有了攔桿,就剩下了這塊水泥板樣的橋面。這是我們當年去團部的必經(jīng)之路,記得路邊有一塊菜地,當時應該是老鄉(xiāng)的自留地,因為靠在河邊,這兒的各種蔬菜長的都特別的好,報務員去團部電臺值夜班的,經(jīng)常會有人在這里順點兒食材用來做夜餐。</h3><h3><br></h3> <h3>過了小河,龍虎山就能完整的展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前面有樹的地方是原二連的營房,現(xiàn)在已是一片茂密的灌木林了。</h3> <h3>稻田的盡頭就是原游泳池的地方。這里的土地都被征收了,就這么荒著?往年這時,早稻長的該有膝蓋高了。</h3> <h3>由南向北從團部方向一路過來,這里是一處交叉路口,向前是到二營和訓練營的方向,右手方向是到一營營部、一連和十三連的方向,左手是二連和車庫的方向。</h3> <h3>向東,這原是通往一營營部、一連和十三連的道路。通過這條路,在十三連后邊穿過小溪和一片稻田后,可以到達張家服務社。但是,它現(xiàn)在已行不通了,一條新的公路從一連與十三連營房的原址上穿插而過。十三連是我們新兵連時的連隊,當兵后的第一處通信地址寫的就是這里,08XX部隊13小隊。而一連則是我的老連隊,當過兵的人都懂得老連隊的含義。我們一連是在1974年的春節(jié)前,從福建漳州撤出戰(zhàn)備值班回到團部駐地的,一起撤回來的還有營部與三連(三連的駐地在16公里那兒)。</h3> <h3>向西,這條路通往原一、二連(后無線連)的車庫。從我們一連的住地到車庫大概有四、五百多米的距離,車庫里停放著連里的十多輛通信車,還有諾干輛油機拖車,這些裝備是需要有人日夜站崗守護的,如果是在冬天夜里的二、三點排到你站崗,那你真是…………</h3> <h3></h3><h3>向北,這就是通往原四連車庫及二營、訓練營的道路。一條曾經(jīng)往返過無數(shù)次的,一條熟悉到閉著眼睛都可以通過的,一條不曾有過名字卻被銘記的小路。遠處那房子的地方就是四連車庫的原址。</h3> <h3>從這望過去,遠處那些白色建筑物是龍虎山鎮(zhèn)中學和小學。那里原來是二營六連的駐地。六連的南面不遠處就應該是張家郵電所和服務社了。</h3> <h3>1972年12月22日,我們這些新兵就是在張家服務社,花出了當兵后的第一筆錢,買了臉盆、飯碗和手電。還有這個只有兩名職工的張家郵電所,在那個沒有手機甚至沒有電話的年代里,它在我們這些遠離親人遠離家鄉(xiāng)的人心中的地位是神圣的,因為它寄托了游子們的思念與牽掛。</h3> <h3>這就是原址原貌沒有任何變化的張家服務社,三十多年后還能保持這個樣子,真是不容易。服務社墻上的標語和主席的語錄,我們當兵來的第一天就看見到過。</h3> <h3>這個就是前面看到的四連車庫,早已變成老百姓的宅基地了。這里的山水田林及每一分土地,在部隊沒來之前,原本就屬于當?shù)氐睦习傩眨覀冞@些當兵的不過是這塊土地上匆匆的過客。</h3> <h3>從四連車庫的小路走過來,就到了四連和五連的飯?zhí)昧恕?lt;/h3> <h3>對,不要太難過了,它現(xiàn)在就是這么個樣子,四連及二營營部僅存的遺跡。</h3> <h3>這是李家村的村口,我們的老部隊自從來到這里,就與張家和李家相鄰為伴。這次和李家的老鄉(xiāng)聊天時才曉得,當年我們部隊整編撤銷以后,他們心里頭有好長一段時間都會覺得很失落,生活也變得有些不太適應了。此前我是萬不能想到,過了三十多年以后老鄉(xiāng)們還會說出如此“深刻”的話來。</h3> <h3>這是當年二營五連的宿舍及后來教導隊的隊部。部隊撤銷后,這些房子一度變作了學校的校舍,因此保護的較為完好。它現(xiàn)在成為了通信團最著名的標志性景點,回到這里的老兵,都要在此拍個照留個影。</h3> <h3>從原五連的營房向龍虎山方向望過去,這就是原訓練營十連的宿舍。房角快要坍塌的地方,就是原來十連三排的宿舍所在位置。<br></h3> <p>原宿舍門前。記得門前的坡下有一排桃樹,從來沒有見過結過桃子,但是每年的春天桃花卻開的無比的嬌艷,為綠色的營房增添了一點點的浪漫。</p> <h3>當年十連及后來教導隊報訓連的教室。</h3> <h3>劉厚銀(左)和潘文桐教員,江蘇人,1964年入伍。照片的背景,就是他們曾經(jīng)居住過的宿舍。</h3> <h3>這是當年我們學習收發(fā)報的教室。當時我們是十連三排,教員是劉厚銀,他是一個在教學上高標準嚴要求極其認真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卻是個溫和、風趣令人尊敬的兄長。我們?nèi)诺墓⑴砰L喜歡看書和踢足球,是個知識淵博帶兵有方的人,在他那又高又瘦并且稍微有些駝背的身上,卻透露著軍人特有的氣質一一干練、堅毅與豪放。</h3> <p>可能是天意,三年后我也當了教員,而且也是在這間教室里帶起了新學兵。剛開始是臨時借調(diào)到訓練營來幫忙的,后來部隊整編,我的老連隊一連與二連、四連、五連四個連隊合并為無線連(一個巨大的連隊),因此我就留在了訓練營及后來的教導隊。</p> <h3>上圖是原訓練營的營部,頭上第一間應該是原來的衛(wèi)生所??闯鰜砹藛??這所建于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營房,其墻體用的是特殊的建材,土坯!</h3> <p>還記得排衙石山腳下的山洞嗎?那是一處當年由部隊開挖的,用于存放通信車的防空洞,它現(xiàn)在已被改造成了農(nóng)家樂了。</p> <h3>防空洞的入口。過去我們的通信車,是可以從這個洞口開進去的,洞中在主巷道的兩旁還開挖出可以停放通信車的側洞,這個坑道在山的另一側還有一個出口。</h3> <p>還挺漂亮的,經(jīng)營這家飯店的老板說,每當?shù)搅酥苣?,這里的生意還是很火的。這坑道里面是冬暖夏涼,到了夏天時,離洞口老遠的就能感覺到陣陣的涼氣。在沒有電風扇和空調(diào)的年代,這里就是一處天然的空調(diào)房。但是,當時部隊管理的很嚴格,一般人是不允許進入的,那時洞中還存放了好多的TNT(后來,這些TNT慢慢地都成了老鄉(xiāng)們自留地里的肥料了)。</p> <h3>我們邊走邊看,一路上聊著當年往事,一個上午的時間轉眼間就過去了。又到要離開的時候了,回頭看著這熟悉的龍虎山,看著這殘缺廢棄的營房,心中不免有了一絲絲的傷感,還會有下次嗎,再來時這些僅有的遺跡還會繼續(xù)保留在這兒嗎?</h3> <h3>過了這個小橋,就到了通往十六公里的老公路了。</h3> <h3>在原來四連營房的位置上,老百姓蓋了許多新房子。過了四連原址,下了坡就是那條新的公路了。</h3> <h3>這就是通往十六公里的新路,好看吧,只要有路,就能將人們帶到任何想要去的地方。剛當兵時,我們不理解通信團的駐地怎么會定在這里,把軍營建在了美麗的龍虎山的山腳下?老兵說,因為曾經(jīng)有一位很大的首長,他坐車路過此地時內(nèi)急,下車方便完后抬頭看到了這龍虎山,他就決定將通信團的駐地放在這里了。</h3> <p>龍虎山是個讓人不能忘懷的地方,我們在這里短則渡過了三年五載,長則在這里生活了十多年。歲月讓我們在這里留下許多許多的記憶,還有那些怎么也割舍不去的當兵人的情結。</p><p><br></p><p>記得有位戰(zhàn)友曾經(jīng)說過,龍虎山就是我們這些在那當過兵的人心中的麥加,一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p>